本期目录

2001年, 第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1-11-15
  

  • 全选
    |
    论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1, 1(4): 193-19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1.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检测肺炎克雷伯菌中有无类似大肠埃希菌主动外排系统AcrAB的结构基因acrAB的分布和表达。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acrAB基因在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标准菌株(ATCC10031)中分布,用逆转录(RT)-PCR测定其mRNA表达水平,并对PCR扩增的ATCC10031的acsAB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同大肠埃希菌acrAB基因的相应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在所有被检的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和ATCC10031的染色体中均发现有类似大肠埃希菌的acrAB基因;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菌株acrAB的mRNA水平显著高于敏感野生株和耐药谱不同的菌株,而耐药谱不同的菌株仅略高于敏感菌株;PCR扩增的ATCC10031的acrAB基因片段同大肠埃希菌acrAB基因相应片段,在核苷序列上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结论:本研究表明在肺炎克雷伯菌中有类似大肠埃希菌的acrAB基因存在,其表达水平决定了多重耐药表型。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1, 1(4): 198-20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1.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国产司帕沙星片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以国产洛美沙星片为对照药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共治疗各种细菌性感染231例,其中司帕沙星组117例、洛美沙星组114例。司帕沙星200~300mg,1次/d口服,疗程5~14d;洛美沙星300mg,2次/d口服,疗程5~14d。结果:司帕沙星组与对照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4.62%与74.56%和94.87%与92.98%。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4.28%和92.0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69%和11.40%(P>0.05),反应多呈轻度,勿需处理可自行缓解。结论:司帕沙星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为治疗中、轻度急性细菌性感染安全有效的口服抗菌药物。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1, 1(4): 203-20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1.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测定头孢地尼体外抗菌活性并与其他抗菌药比较。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651株细菌测定结果表明,头孢地尼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MSSA、MSSE)抗菌作用与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相似,较头孢他啶强;对MSSA、MSSE的MIC90分别为1、0.5mg/L,细菌敏感率分别为97%、1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MRSA、MRSE)、肠球菌对本药耐药,MIC90分别为>128mg/L、8mg/L、>128mg/L。头孢地尼对革兰阴性菌抗菌活性与头孢他啶相似,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奇异变形杆菌MIC90分别为2、4、1、0.25与2mg/L,敏感率分别为85%、88%、100%、100%、88%,对部分细菌抗菌活性较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强。聚团肠杆菌、阴沟肠杆菌、粘质沙雷菌、醋酸钙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本药耐药,MIC90均>128mg/L。结论:头孢地尼对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属、常见肠杆菌科细菌具强大的抗菌作用。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1, 1(4): 207-20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1.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革兰阴性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及其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方法:采用Kirby-Bauer(K-B)琼脂扩散法和ESBLs确证试验进行ESBLs的检测,数据输入WHONET4软件并进行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占57.6%,肺炎克雷伯菌为28.0%,肠杆菌属为40.9%,铜绿假单胞菌为4.6%,总检出率为14.2%。上述产ESBLs菌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11.1%~31.6%的肠杆菌属细菌对头孢吡肟耐药,对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大多耐药。3种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中,多数产ESBLs菌株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高度耐药,对头孢哌酮/舒马坦和哌啦西林/三唑巴坦则多数敏感。产ESBLs菌株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ESBLs组。结论: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导致革兰阴性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β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故应重视对ESBLs菌的检测和监控。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1, 1(4): 210-21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1.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国产红霉素肠溶胶囊与进口红霉素肠溶胶囊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2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双周期随机交叉口服单剂量(500mg)国产和进口红霉素肠溶胶囊两种制剂,分别于服药前及服药后1、2、2.5、3、3.5、4、4.5、5、6、8、10h采集血样。用微生物法测定血清中红霉素的浓度,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单次口服国产及进口红霉素肠溶胶囊的cmax分别为(2.14±0.75)和(2.11±0.77)mg/L;tmax分别为(3.10±0.58)和(3.30±0.64)h;AUC0~~10h分别为(6.63±2.08)和(6.64±2.18)mg·h/L;AUC0~∞分别为(7.38±2.34)和(7.46±2.41)mg·h/L;国产红霉素肠溶胶囊与进口品相比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0.59±19.47)%;用方差分析及双单侧t检验对国产和进口红霉素肠溶胶囊的生物等效性进行评价,两制剂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两种红霉素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1, 1(4): 213-21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1.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以进口硫酸奈替米星注射液为对照药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治疗住院患者95例,其中随机对照组42例(试验组22例、对照组20例)、开放组53例。硫酸依替米星与奈替米星均为每次100mg,q12h静脉滴注,疗程7~10d。结果:试验组、对照组和开放组的痊愈率与有效率分别为68.8%与90.91%、65.00%与90.00%和66.04%与84.91%。细菌清除率试验组为95.45%、对照组为100.00%、开放组为92.59%。不良反应发生率3组分别为9.10%、5.0%和7.55%。试验组和对照组以上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国产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1, 1(4): 218-22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1.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以DNA酶试验鉴定结果为标准,建立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卡他莫拉菌的方法,并测定抗菌药物对卡他莫拉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方法:PCR扩增卡他莫拉菌特异性片段,DNA酶试验检测卡他莫拉菌所产生的DNA酶,琼脂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卡他莫拉菌的MIC及头孢硝噻吩法检测β内酰胺酶。结果:在68株疑为卡他莫拉菌的临床分离菌株中,有48株细菌DNA酶试验阳性,此48株细菌PCR结果亦为阳性;20株DNA酶试验阴性菌株PCR结果亦阴性,PCR检测和DNA酶检测符合率达100%(68/68)。β内酰胺酶产生率为95.8%(46/48)。2株不产酶卡他莫拉菌对受试的7种抗菌药物均显示敏感,药物的MIC均≤0.06mg/L;氨苄西林等7种抗菌药物对46株产酶卡他莫拉菌的MIC50和MIC90范围分别为≤0.06~2mg/L和0.25~4mg/L。结论:PCR检测方法具有方便、快速及高特异性的特点,可作为检测卡他莫拉菌的辅助方法之一;卡他莫拉菌产酶株对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及米诺环素均显示敏感。
  • 临床研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1, 1(4): 222-22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1.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氨曲南治疗高龄老年人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住院患者20例,均男性,年龄77~98岁,平均年龄(81.4±6.0)岁。氨曲南2g静脉滴注,q12h,疗程7~14d。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密切观察并记录症状、体征变化,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并作X线胸片检查。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24h内,取痰进行细菌培养,阳性者予以分离鉴定。结果:治疗后不仅患者体温和白细胞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01),而且中度至重度咳嗽、咳痰和肺部啰音的人数也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01)。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枸橼酸杆菌的清除率则分别达100%、60%和100%。总有效率75%(12/20),其中治愈35%(7/20),显效40%(8/20)。结论:氨曲南治疗老年人医院肺部感染疗效良好,可清除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枸橼酸杆菌等细菌。高龄老年肺部感染者使用安全。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1, 1(4): 225-22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1.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引起医院感染的肠球菌分布与常用抗生索耐药情况。方法:收集本院1997年1月-2000年12月各科临床标本分离出的182株肠球菌,以K-B纸片法测定其对万古霉素等7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及其临床感染的特点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82株肠球菌标本中粪肠球菌占97.5%,屎肠球菌占2.5%,其中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占7.7%,耐庆大霉素肠球菌占46.7%,肠球菌在各类感染性标本中的分布:尿液标本40.7%,胆汁标本17.6%,伤口分泌物15,4%,半数以上的感染分别在糖尿病、血液病、结缔组织病、脑血管病等基础上发生。结论:粪肠球菌是肠球菌中引起医院内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原菌,肠球菌感染部位以泌尿系统最多见。肠球菌对多种抗生素呈高度耐药,万古霉素对肠球菌仍具有显著抗菌活性。临床实际工作中应加强对这种细菌感染的认识。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1, 1(4): 227-22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1.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方法:对2000年1月-2001年4月住院治疗的497例脑卒中患者HAP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497例脑卒中患者中,75例(15.09%)发生HAP。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越大、意识障碍程度越重产生HAP的可能性越大(P<0.001),智能减退、吞咽障碍、吸引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及脑出血破人脑室系统与HAP密切相关(P<0.05)。HAP的发生与性别、糖尿病、脑卒中类型及鼻饲情况无明确关系。金黄色葡萄球菌是HAP的主要病原菌(21.20%),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为13.63%、10.60%。53%的HAP是复数菌感染。结论:脑卒中后发生HAP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肠杆菌是HAP的主要病原菌,避免医院感染的易患因素和合理使用抗菌药是预防HAP的关键措施。
  • 实验研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1, 1(4): 229-23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1.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方法:以亚胺培南为代表,应用十二烷酸磺酸钠-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SDS-PAGE)外膜蛋白图谱、凝胶分光光度扫描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株和亚胺培南敏感株。结果:耐药组OprD2相对含量显著低于敏感组。结论:OprD2的缺失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以亚胺培南为代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1, 1(4): 231-23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1.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不同菌株产AmpC酶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分布。方法:Ampc酶的检测是通过冻融法获得酶粗提物,然后作三维试验,以狭缝与抑菌圈交界处是否出现扩大的长菌区域来判断试验的结果。ES-BLs的检测是采用纸片确证试验。结果:126株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或中介的革兰阴性杆菌中产AmpC酶株有58株(占46%),产ESBLs株有28株(占22.6%)。结论:ESBLs及AmpC酶已成为介导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的两大主要因素。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1, 1(4): 233-23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1.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不同β酰胺类抗生素与其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对超广谱β酰胺酶(ESBLs)产生菌、非产酶菌及其他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应用K-B纸片扩散法,分别观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哌酮、哌拉西林等5种抗生素制剂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产生株及非产酶株等细菌的体外抗菌作用。结果: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其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与不含酶抑制剂的抗生素制剂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产生株与非产酶株的抗菌作用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01),并显示:不同的含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对不同种类产酶菌的抗菌活性不同;含酶抑制剂与不含酶抑制剂两组抗生素制剂对阴沟肠杆菌抗菌活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β酰胺类抗生素与其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对产ESBLs菌的抗菌活性显著增强,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抗菌作用的增强不显著,可能与产酶类型不同及产ESBLs不是该菌的主要耐药机制等因素有关。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1, 1(4): 235-23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1.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阴道炎患者合并生殖支原体(Mycoplasmagenitalium,Mg)感染的情况。方法: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临床108例阴道炎患者的分泌物进行Mg检测。结果:阴道炎合并Mg感染者44例,检出率为40.7%(44/108)。其中淋球菌性阴道炎16例,生殖支原体感染阳性率37.2%(16/43),念珠菌性阴道炎15例,阳性率为41.7%(15/36),滴虫性阴道炎13例,阳性率为44.8%(13/29)。结论:Mg的感染可能是引起阴道炎症的原因之一,阴道炎同时也可合并Mg感染,合并感染率约为40%。
  • 临床经验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1, 1(4): 237-23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1.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1, 1(4): 239-24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1.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超声雾化吸入5%高渗盐水诱导痰作病原菌培养的阳性率。方法:支气管-肺感染患者入院时或更换抗菌药物前,清洁口腔,超声雾化吸入5%盐水,诱导咳出第二口痰,经洗涤、培养、分离致病菌并作药物敏感试验。结果:330例中细菌培养阳性240株,阳性率72.70%。分离出致病菌250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12株,占44.8%,革兰阴性菌106株,占42.4%,真菌32株,占12.8%。结论:诱导痰法分离致病菌阳性率较高,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可靠依据。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1, 1(4): 241-24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1.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剖宫产术预防性抗菌药合理应用及其对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对1999年9月-2000年1月施行剖宫产术产妇116例,按预防性抗菌药使用时间分成2~3d组(短时组),4~5d组(中时组),>7d组(长时组)3组,并按有关项目登记、统计,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3组均为100%;医院总感染率长时组为5.1%,中、短时组为0;术后体温,在3组中短时组发热人数最少,发热时间最短。结论:剖宫产术预防性抗菌药的使用由传统的>7d改进为2~3d是安全、有效的。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1, 1(4): 242-24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1.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1, 1(4): 243-24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1.04.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1, 1(4): 244-24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1.04.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1, 1(4): 247-24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1.04.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新药介绍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1, 1(4): 250-25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1.04.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国内外动态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1, 1(4): 252-25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1.04.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会议纪要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1, 1(4): 254-25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1.04.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