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2年, 第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2-06-30
  

  • 全选
    |
    专论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2, 2(2): 65-6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2.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2, 2(2): 67-6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2.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调查我国不同地区、通过不同传播途径感染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I型(HIV1)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流行情况及不同亚型的分布。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HIV1并以蛋白印迹试验(Westernblot,WB)进行确认。采用DNA分支放大(bDNA)技术检测HIV1病毒载量,采用荧光抗体流式细胞检测技术(FACs)作CD4和CD8细胞计数。抗HCV检测采用ELISA方法。HCV基因亚型的测定采用实时(realtime)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结果:共检测了239例HIV1感染者,抗HCV阳性率为56.9%(136/239),其中经不同传播途径感染HCV的阳性率分别为:静脉注毒:42.7%(58/136);经血液:53.7%(73/136);性接触途径:3.7%(5/136)。静脉注毒者(云南和新疆)HCV感染以1,3,4亚型最多,而输血人群(河南省)感染的HCV以1,2亚型为主。结论:HIV1感染者中存在HCV混合感染,我国HCV基因亚型以1型为主。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2, 2(2): 70-7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2.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报道河南省204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概况,为进一步计划HIV/AIDS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分析自1998年2月至2001年7月收治的204例HIV/AIDS患者的一般情况、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治疗情况。结果:感染者多为青壮年,感染途径以经血液感染为主,但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亦相继出现。有症状、无症状者组中的平均病毒载量和CD4、CD8T细胞计数及CD4/CD8比例呈现明显差别。结论:HIV感染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因而其传播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加强治疗,实行综合防治措施,有助于控制HIV感染的流行。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2, 2(2): 74-7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2.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确切发生率、常见危险因素与经济损失等监测数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55所核定床位在400张以上的医院中,抽出18所综合性医院,组织近40名防治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对1999年10月份出院病例进行专项调查。结果:调查的19235例出院病人,共发现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病例402例,415例次。平均发生率为2.1%。按科室计神经内科发生率最高(5.4%),其次为血液科(4.8%);妇产科、儿科和眼耳鼻喉科则不足1%。平均每1000住院日发生下呼吸道医院感染1.0例。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人工气道/呼吸机连续使用≥3d,发生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相对危险度(RR)为16.7;65~79岁老年人的RR为4.2,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者则达6.0;颅脑外科手术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是对照组的2.3倍。下呼吸道医院感染造成的损失显著,感染组住院时间51d,较对照组延长31.0d,每例增加医疗费用平均18386.1元。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病死率25.8%,而无感染组仅2.3%。结论:上海地区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发病率甚高,危害严重,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降低其发病率。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2, 2(2): 78-8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2.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基因型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为MRSA感染的治疗选药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MRSAmec基因高变区(HVR),据扩增片段大小差异进行基因分型,结合5种抗菌药物的MIC值,分析基因型与耐药性的关系。结果:86株MRSA被分为A、B、C、D4种基因型,以A(52.3%)、D(39.5%)型多见,B、C型少见,但后2型耐药性更高,各型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治疗MRSA感染以选万古霉素,或联合阿米卡星、利福平为宜,HVR基因分型可作为MRSA感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新手段。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2, 2(2): 81-8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2.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健康人口服加替沙星片后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10名健康受试者单剂口服加替沙星片200mg,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其血清、尿药物浓度。结果∶受试者单剂口服加替沙星片200mg后,人体耐受良好,体内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药物口服后迅速吸收,达峰时间短,tmax为(1.08±0.38)h,血cmax为(1.08±0.18)mg/L,AUC0-∞为(9.01±0.15)mg·h/L,V/Fc值为(133.03±36.39)L/55kg。消除半衰期平均为(7.84±1.83)h,48h尿累积回收率为(62.3±8.0)%。结论∶加替沙星口服吸收良好,血峰浓度高于敏感菌MIC值,组织分布广,200mg每日1~2次口服可用于治疗常见敏感细菌感染。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2, 2(2): 84-8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2.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调查1998—2000年伤寒、副伤寒和非伤寒沙门菌耐药性的变迁。方法:纸片扩散法(KB法),依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2000年版的标准。结果:1.1998—2000年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237株(其中伤寒沙门菌191株,甲、乙、丙副伤寒沙门菌46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的耐药性变化不大;而122株非伤寒沙门菌则增长较快,其中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从1998年的26.6%增加到2000年的46.3%,复方磺胺甲唑从20.0%到59.3%,环丙沙星从10.0%到29.6%。2000年氯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31.5%和50.0%。2.在非伤寒沙门菌分离株中,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要血清型。3.此次分析中发现3株多重耐药谱为ACTStCp的鼠伤寒沙门菌。结论:除复方磺胺甲噁唑外,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仍很敏感。非伤寒沙门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耐药率逐渐增加,加强其耐药性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2, 2(2): 87-9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2.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高水平耐药的机制。方法:用Etest法筛选出30株环丙沙星高水平耐药(MIC>32μg/ml)的临床大肠埃希菌株;用梯度平皿法测定诺氟沙星、四环素、氯霉素和氨苄西林的MIC;己烷和环己烷用来研究菌株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性;聚合酶链反应扩增gyrA、parC、gyrB3种基因的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域(QRDR)并测序。利用Westernblot和Northernblot检测通用调节子(marA、soxS)和主动外排蛋白AcrA的表达。结果:30株菌中,29株多重耐药,19株耐受环己烷。所有菌株的gyrA有双突变,即第83位的丝氨酸变为亮氨酸,87位的天冬氨酸替换为天冬酰胺或酪氨酸;6株还有第3个突变,即93位的丙氨酸变为苏氨酸或丝氨酸。在parC基因上,24株菌有单突变,或是80位的丝氨酸变为异亮氨酸(n=21),或是84位的谷氨酸变为赖氨酸(n=3);其他6株菌除了80位的突变外,合并有另一突变(3株84位谷氨酸变为甘氨酸,3株108位的丙氨酸变为缬氨酸)。gyrB基因未发现氨基酸的改变。在所有的菌株中未发现marA和soxS表达增加。19株高产AcrA,这些菌同时耐受环己烷;当诺氟沙星MIC>32μg/ml时,更多的菌高产AcrA(分别为17/24和2/6)。结论:靶位点gyrA和parC的改变‚是这组细菌对本院氟喹诺酮类耐药的主要机制,而调节子marA和soxS无显著变化,其他调节子通过上调AcrAB主动外排泵的表达,介导了氟喹诺酮的高水平耐药。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2, 2(2): 92-9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2.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盐酸克林霉素胶囊剂的生物等效性。方法:2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空腹口服普强苏州制药有限公司研制的盐酸克林霉素胶囊剂(试验品)和苏州第四制药厂生产的盐酸克林霉素胶囊剂(对照品)各600mg,其血浆药物浓度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受试者单剂空腹口服试验品和对照品600mg后,其平均实测血药高峰浓度分别为(4.67±0.86)mg/L和(4.57±0.98)mg/L,实测平均达峰时间分别为(0.53±0.11)h和(0.55±0.15)h,平均消除半衰期分别为(3.12±1.01)h和(3.20±1.26)h,实测平均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4.92±3.29)h·mg/L和(14.41±3.94)h·mg/L。两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经方差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试验品与对照品相比,其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0.52±37.21)%。对两药品的cmax和AUC等参数以双向单侧t检验法和(1~2α)置信区间法分析,结果均表明两药具生物等效性。结论:盐酸克林霉素胶囊剂体内过程符合血管外二室模型,口服后吸收迅速。试验品与对照品具有生物等效性。
  • 临床研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2, 2(2): 95-9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2.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近年来静脉应用两性霉素B(AmB)治疗55例隐球菌脑膜炎(隐脑)时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隐脑患者静脉应用AmB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以及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结果:55例患者在静脉应用AmB治疗过程中有53例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包括即刻反应、血细胞异常减少、肝肾功能损害、心脏毒性、低钾血症及静脉炎。其中,以肾、肝功能损害及低钾血症最为多见,其发生比率分别为43.6%、40.0%、38.2%。本组资料还显示出现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低钾血症的剂量较初次发生不良反应的剂量大,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AmB在长程治疗中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随访,及时防治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2, 2(2): 98-9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2.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洛阳地区晚期妊娠妇女下生殖道解脲脲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的寄生情况,并进一步观察支原体阳性与母婴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采用培养法对273例孕妇(观察组)进行了Uu、MH的检测,另以188例同期体检的健康未孕妇女作为对照;并对观察组中的225例孕妇进行了母婴并发症的观察。结果:观察组支原体总检出率及Uu、Uu+MH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支原体阳性孕妇与支原体阴性孕妇比较,胎膜早破等6种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洛阳地区晚期妊娠妇女下生殖道支原体有着较高的检出率;仅有支原体寄生并不引起不良妊娠结局。
  • 实验研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2, 2(2): 100-10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2.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监测、研究广州地区引起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状况。方法:广州地区12家医院从尿路感染病人尿标本收集的931株细菌,用KB纸片法作药敏测定。结果:931株细菌分属埃希菌属和肠球菌属等12个菌属,以埃希菌属和肠球菌属居多,分别占43.4%和16.4%。212株革兰阳性球菌中,占56.1%(119/212)的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氨苄西林和青霉素耐药率较低,分别为0.0%、12.7%、20.3%,而屎肠球菌对这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1.1%、61.1%和72.2%。检测的719株革兰阴性杆菌中,肠杆菌属耐药率在30%以下的只有亚胺培南;克雷伯菌属耐药率在30%以下的有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等5种抗生素,而埃希菌属则有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等13种抗菌药。几种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的抗菌药耐药率比较高。结论:广州地区尿路感染病原菌以埃希菌属和肠球菌属为主。粪肠球菌和埃希菌属的耐药性不是很严重,但对环丙沙星等几种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的抗菌药的耐药率较高,所以对于尿路感染病人尿液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及时给临床提供病原菌的体外药敏资料,或可指导临床用药。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2, 2(2): 103-10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2.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调查肠球菌在临床各种感染性疾病中所占比例与其耐药特点。方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及ATB系统鉴定感染性疾病各种临床标本分离的肠球菌;用KB法测定肠球菌对药物敏感性。结果∶肠球菌在胆道感染分离菌中占25.0%,在各种分泌物分离菌中占15.2%,与大肠埃希菌同居第1位;在泌尿道感染分离菌中占7.6%,列第4位;在呼吸道感染及菌血症分离菌中均列第6位。未检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粪肠球菌高水平耐药(HLAR)检出率高达60%;屎肠球菌对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结论∶肠球菌是本院胆道感染及其他化脓性感染、泌尿系感染主要病原菌之一。测定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性不能单凭KB法,须测定其MIC值。由氨基糖苷类HLAR株引致的严重感染,治疗上抗菌药的选择应谨慎。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2, 2(2): 105-10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2.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检测肠杆菌科细菌对4种加酶抑制剂抗生素的敏感性,并与青霉素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作比较;同时检测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方法:采用KB琼脂扩散法对136株肠杆菌科临床分离菌株作药敏试验,同时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所推荐的ESBLs确证试验对其进行ESBLs检测。结果∶4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加入酶抑制剂后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作用明显提高,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最高,对其余3种复合抗生素敏感率高低不一;17种抗菌药中对肠杆菌科细菌具有较好抗菌作用的5种为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大肠埃希菌产ESBLs率为34.3%,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率为35.1%。结论∶4种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中,以头孢哌酮舒巴坦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作用最强,肠杆菌科细菌对其的敏感性高于头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药物,但低于亚胺培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2, 2(2): 107-10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2.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NVAP)的关系。方法∶分析本院新生儿科近3年来NVAP的呼吸道分泌物的细菌培养结果及临床资料。用VITEXAMS60做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部分菌株采用KB法做药敏分析,均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最新版标准判断结果。结果∶Sm为NVAP第2位主要病原菌,占总菌株的18.1%(15/83)。15株Sm标本来自14例患儿,SmNVAP占NVAP总例数的22.6%(14/62)。药敏结果显示Sm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最低(0),其次是环丙沙星和头孢他啶(均为26.7%),再次为阿米卡星(40%);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及头孢唑林全部耐药。结论∶Sm是本院NVAP的重要病原菌,且耐药率高,值得重视。
  • 临床经验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2, 2(2): 110-11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2.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2, 2(2): 111-11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2.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2, 2(2): 113-11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2.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2, 2(2): 114-11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2.0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2, 2(2): 115-11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2.0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2, 2(2): 120-12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2.0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2, 2(2): 122-12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2.0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2, 2(2): 123-12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2.0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国内外动态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2, 2(2): 126-12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2.0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