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4年, 第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4-02-28
  

  • 全选
    |
    论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1): 1-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临床分离革兰阳性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Kirby—Bauer法检测2002年3—5月上海10所医院1914株临床分离革兰阳性球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采用微量稀释法、琼脂平板稀释法和E试验对部分菌株进行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结果: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抗菌活性最强,只有2株细菌(1株溶血葡萄球菌和1株华纳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中介(E试验)。无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耐药株(稀释法)。结论: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活性最强,两者的抗菌活性相似。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在遇到K—B法结果为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中介或耐药时,必须采用稀释法或E试验以确证其是否耐药。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1): 6-1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国产加替沙星注射液治疗中、重度急性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以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为对照药,两组的用量、用法及疗程均为200m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疗程7~10d。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55例,加替沙星组和左氧氟沙星组分别为126例和129例,其中加替沙星组进行ITT分析123例,PP分析112例,左氧氟沙星组进行ITT分析120例,PP分析107例。疗程结束时加替沙星组与左氧氟沙星组的总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6.25%与55.14%和86.61%与82.24%,两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4.85%和97.75%;治疗结束后7d随访,两组的总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7.57%与69.23%和87.39%与90.38%,两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4.79%和97.70%。以上结果两组间比较及疗程结束时与结束后7d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加替沙星组和左氧氟沙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89%和19.17%,均主要表现为轻度恶心、呕吐、头晕、失眠、局部刺激及转氨酶增高等。结论:国产加替沙星注射液治疗中、重度急性细菌性感染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1): 11-1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生殖器溃疡性疾病(GUD)的病因及其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关系。方法: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D-F)、梅毒血清学试验(STS)、酶免疫法(EIA)检测单纯疱疹病毒(HSV)抗原和杜克雷嗜血杆菌(HD)培养等方法检测285例生殖器溃疡标本中梅毒螺旋体(TP)、HSV和HD,并进行血清HIV抗体检测。结果:在285例患者中,梅毒75例(26.3%),生殖器疱疹74例(26.0%),病因不明的GUD为136例(47.7%)。GUD患者的HIV感染率为1.8%(5/285),梅毒患者为4.0%(3/75),生殖器疱疹患者为1.4%(1/74),其他GUD为0.7%0(1/136)。比较三者的HIV感染率发现,梅毒的HIV感染率高于生殖器疱疹和其他GUD患者,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生殖器疱疹患者的HIV感染率与其他GUD患者的HIV感染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两者分别为1.35%和0.74%,X2=0.19,P>0.05;OR=1.85,95%CI=0.11~30.00)。结论:在性病门诊中,GUD的主要病因为梅毒和生殖器疱疹,且存在混合性感染;梅毒和生殖器疱疹与HIV感染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1): 14-1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监测我国不同地区13所医院34个研究病房患者中分离的细菌对氟喹诺酮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方法:于2000年7月1目至2001年6月30日收集13所医院分离的2554株病原菌,采用国际标准的二倍稀释法进行体外敏感试验,并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NCLLS)2001版标准,判断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度,并计算出所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R%)、中介率(I%)和敏感率(S%)。结果:共收集到2554株致病菌,包括革兰阳性菌958株(37.5%)和革兰阴性菌1596株(62.5%);氟喹诺酮抗菌药物中的新品种——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对大多数革兰阳性球菌的作用明显强于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P<0.05),对革兰阴性肠杆菌科细菌的作用也较强;而非发酵革兰阴性菌中的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最低。结论:新一代氟喹诺酮抗菌药物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对革兰阳性球菌的作用增强,对革兰阴性肠杆科细菌的作用无减弱;杜绝不合理滥用,是防止细菌对氟喹诺酮药物耐药的最有效方法。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1): 18-2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PER-1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在革兰阴性杆菌中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纸片扩散试验初筛和确证ESBLs表型,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耐药基因及PCR产物测序验证PER-1型ESBLs。结果:ESBLs的总检出率27.3%(179/656),PER-1型占ESBLs的8.9%(16/179),产酶菌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结论:应加强对PER-1型ESBLs的检测,以有效控制由产生该型ESBLs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1): 21-2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A)持续高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及对耐药性的影响。方法:用改良三维试验法检验持续高产AmpC酶和ESBLs,用K—B法检测细菌耐药性。结果:我院2001年3月-2002年10月临床分离241株PA中,产生高活性β内酰胺酶共83株,检出率为34.4%,其中高产AmpC酶28株(11.6%),产ESBLs69株(28.6%),ESBLs与高产AmpC酶均阳性21株(8.7%),非AmpC酶、非ESBLs7株(2.9%)。83株产酶PA主要分离自痰液(56株,67.5%)和烧伤创面分泌物(23株,27.7%)。易感人群以重症肺炎(34例,41.0%)、烧伤(23例,27.7%)和肿瘤患者(10例,12.0%)为主。产酶株呈多重耐药性,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10.8%,对受试的其他11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在49.4%~86.7%;除亚胺培南外,产酶株耐药率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X2≥16.1,P<0.005)。结论:我院PA临床株产ESBLs为主(约28.6%),其次是持续高产AmpC酶(约11.6%)。产酶株主要分离自重症肺炎、烧伤和肿瘤患者,其耐药率高,治疗用药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1): 25-2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获得SHV-28型β内酰胺酶蛋白,并研究其特性。方法:将SHV-28型β内酰胺酶基因连接到pET-28b载体上,重组质粒pET-28b/SHV-28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用酶抑制剂增强的纸片扩散法检测重组菌的表型,等电聚焦电泳测定其表达蛋白的等电点。结果:SHV-28型β内酰胺酶的等电点为7.6.为非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结论:SHV-28型β内酰胺酶蛋白表达正确,为进一步研究新基因型β内酰胺酶奠定了基础。
  • 临床研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1): 28-3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我院近10年所收治的4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资料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3例IE的诊治经过.并将所得结果与1994年报道的1983—1993年的IE的相应资料进行比较。结果:43例中有心脏基础疾患者37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6例.风湿性心脏病16例,冠心病5例,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3例,左房室瓣脱垂1例,既往有IE史者6例)。43例中人工瓣膜的心内膜炎(PVE)占27.9%(12/43)。发热为IE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和首发症状,共42例(98.9%),其次为贫血和心功能不全,分别为25例(占58.1%)和18例(41.9%)。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赘生物26例(62.8%),自然瓣膜心内膜炎(NVE)和PVE的赘生物检出率没有统计学差别。赘生物好发部位依次为左房室瓣(16例),主动脉瓣(7例)以及左房室瓣和主动脉瓣均受累(3例)。43例中细菌培养阳性率为48.8%(21/43),其中,最常见的虽然仍是草绿色链球菌,共5例(11.6%),但所占比例已明显下降。值得重视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引起的IE。结论: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探讨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应该是目前针对IE的重点。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1): 31-3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与感染发生的关系。方法:通过400例肿瘤化疗患者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的监测,按留置时间长短分4组:A组:0.05、P<0.05、P<0.01;B与c、D的P值分别为P<0.05、P0.05。除A与B、C与D之间值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他均有非常显著性。结论:导管留置时间在39d内,感染率发生较低,相对较安全;超过40d,感染率明显增高。即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
  • 实验研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1): 33-3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及细菌耐药情况。方法:根据我院实验室登记的各种标本中细菌培养的阳性报告,回顾调查了1999年2月至200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201份病历。结果:201份病例送检的标本中,检出产ESBLs细菌76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25株,大肠埃希菌51株),检出率37.8%。非产ESBLs细菌为125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24株,大肠埃希菌101株)。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侵袭性操作、第三代及第四代头孢菌素及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的应用以及医院感染是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而基础疾病、免疫抑制剂、喹诺酮类药物的应用,与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ESBLs细菌对氨苄西林、氨曲南、头孢唑林、头孢噻吩、头孢呋辛和头孢曲松100%耐药,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不产酶株都有不同程度增加。结论:影响产ESBLs菌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及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的应用、医院感染和侵袭性操作。产ESBLs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1): 36-3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本地区初、复治肺结核病人结核分枝杆菌初治耐药和复治耐药情况及耐药结核杆菌的药物依赖性监测。方法:对在本所住院的肺结核病人痰标本分离培养出的301株结核分枝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所有试验均严格按照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操作。结果:培养阳性率36.3%,链霉素(SM)、异烟肼(INH)、利福平(RFP)、乙胺丁醇(EMB)4药总耐药率为54.8%,初治耐药率41.3%,复治耐药率74.6%,含异烟肼+利福平(HR)方案的耐多药结核病(MDR—TB)病人的耐药率为19.3%,药物依赖性菌株占19.2%。结论:结核菌耐药率逐年下降反映我市结核病控制工作已见成效,但仍属于高耐药区域。及早进行药敏试验筛选有效药物是成功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关键。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1): 38-3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和对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近2年来从各种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89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89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病例中,肺部感染占75%,尿路感染16.9%。该菌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性较高,对亚胺培南、氨苄西林及头孢菌素等耐药性较高。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较高,可根椐药敏试验选用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治疗该菌引起的感染。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1): 40-4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非发酵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对我院1999年至2001年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洛菲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木糖产碱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5种非发酵菌分布于血液、痰、脓液、粪便和尿液标本中,引起的感染以呼吸道和伤口化脓感染为主。非发酵菌作为病原菌的比率逐年增加,从6.94%增加至19.37%。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所占比例较高。洛菲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噻吩、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唑肟、头孢泊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西丁、亚胺培南、氨曲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和复方磺胺甲噁唑等19种抗菌药物均较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木糖产碱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却耐药率高,并且多重耐药现象严重。结论:重视非发酵菌的感染和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株产生。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1): 42-4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老年人尿路感染临床分离菌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1999年5月-2003年4月本院临床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本院老年人尿路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7.3%(721株/933株),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变形杆菌属。对环丙沙星、氨曲南、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达17.8%~73.5%、35.2%~73.9%、52.4%~64.3%、76.9%~87.2%、28.6%~62.9%和7.7%~53.8%,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为20.0%~65.1%;大多数菌株对亚胺培南敏感,耐药率为0%~3.8%。革兰阳性球菌分离率为19.5%(182/933株),均对万古霉素敏感,其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占47.8%(87株/182株).未分离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老年人尿路感染的细菌耐药性严重,应定期监测细菌的耐药趋势,以指导用药。
  • 临床经验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1): 45-4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1): 47-4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1): 49-5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1): 57-6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投稿须知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1): 63-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