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4年, 第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4-08-28
  

  • 全选
    |
    论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4): 193-19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对上海地区11所医院2001年1月至2001年12月所有血细菌培养阳性标本按常规方法进行分离、鉴定,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001年自血标本中共获临床分离菌883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469株,占53.1%,革兰阴性杆菌414株,占46.9%。最常见的5种分离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38.5%)、大肠埃希菌(12.3%)、克雷伯菌属(7.5%)、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6.6%)和铜绿假单胞菌(5.0%).占血标本分离菌的69.9%。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和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别占金葡菌和CNS的50%和76.3%。葡萄球菌属及肠球菌属中均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菌株。大肠埃希菌及克雷伯菌属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检出率分别为19.3%和31.8%。非产ESBLs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除3种碳青霉烯类外)均远较产ESBLs菌株敏感。非发酵菌中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对碳青霉烯类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在10%左右。分离到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半数以上对环丙沙星敏感,对其他测试的抗菌药多数耐药。结论:需氧革兰阳性球菌在血流感染中占重要地位,血培养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耐药现象普遍。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4): 199-20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普通外科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间普通外科5324例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92例发生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5%。感染患者中死亡41例,占医院感染14%。在医院感染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56.8%。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占43.4%),手术切口(占12.5%),泌尿道(占11.6%)。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6.2%;23.1%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3%为自念珠菌。各种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结论:细菌谱和耐药性的监测对控制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降低外科医院感染发病率。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4): 202-20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监测数据了解昆明地区常见临床分离菌的耐药现状,观察细菌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云南省昆明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2002年1月-2002年12月31日临床标本中首次共分离的4927株菌,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2002年版中的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及判断结果,利用WHONET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927株菌中革兰阳性菌1485株,占30.1%,革兰阴性菌3442株,占69.9%。最常见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属、粪肠球菌和不动杆菌属等。其中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36.3%(81/233),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为72.6%(522/719),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粪肠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占37.9%(477/1258),克雷伯菌属占36.3%,(142/391),产酶株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非产酶株。易产诱导酶的柠檬酸杆菌、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较高,约为78.6%-94.7%,而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较为敏感。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结论:昆明地区临床细菌耐药性严重,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控制感染,在防治耐药菌的传?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4): 206-20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测定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4:1)颗粒剂生物等效性。方法:18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分别采用2制剂、2周期(周期间隔为5d)双交叉试验方法,口服受试和参比片剂1片(每片含阿莫西林600mg,克拉维酸钾42.9mg),采用微生物学方法测定血浆中药物浓度。结果:受试及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阿莫西林AUCo-sh分别为(25.5±4.12)mg·h/L和(25.0±4.05)mg·h/L;Cmax分别为(9.95±1.45)mg/L和(9.48±1.66)mg/L。克拉维酸钾的AUC0-8h分别为(1.38±0.467)mg·h/L和(1.46±0.508)mg·h/L;Cmax分别为(0.648±0.586)mg/L和(0.586±0.167)mg/L。结论: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制剂生物等效。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4): 209-21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粒细胞缺乏出现发热时,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加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治疗的临床疗效的比较。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观察了10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或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出现发热时,对3种治疗方案的反应。结果: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单药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时严重感染的疗效较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加阿米卡星好,而美罗培南的不良反应较亚胺培南少。结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经验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时发热的首选药物之一。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4): 213-21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病原学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03年6月期间我院1327例次中心静脉置管病例中确诊的24例CRI病例,分析其病原体分布,感染与静脉导管留置类型、时间的关系。结果:CRI病例中,留置单腔导管者9例,留置双腔导管者15例。共分离菌株2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2株,革兰阴性菌7株,真菌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见(7株),其次是真菌(6株)。CRI以置管后第8-14天发生率最高(56%)。结论:预防的重点在于避免导管腔内及腔外的污染。重视穿刺点皮肤的消毒,选用单腔导管,减少不必要的问置装置,操作者水平的提高以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均能有效减少CRI的发生。对怀疑CRI者不应立即拔管,可先试行抗生素锁治疗,在24-48h后无效者应立即拔除导管。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感染不易控制、病情严重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真菌感染的病例,应及时拔除导管。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4): 216-21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非发酵菌所致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细菌耐药性。方法:分析天津市区10所医院呼吸科收治的494例非发酵菌致下呼吸道感染资料。结果:所收治的494例中,社区获得性肺炎占多数。高龄、重症基础疾病、长期应用抗生素或激素、气管插管及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是非发酵菌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检出非发酵菌各属细菌的比例依次为不动杆菌属(57.3%)、铜绿假单胞菌(33.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4.6%)、其他假单胞菌(2.4%)和其他(2.2%)。药敏结果显示非发酵菌严重耐药,亚胺培南耐药性最低。非发酵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氨曲南、氨苄西林高度耐药。加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大大低于未加用者。结论:非发酵菌致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治疗时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应用抗生素。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4): 219-22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普外科真菌感染的现状及临床特性,为外科手术后真菌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02年1月-2003年12月本院普外科疑似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概况,对其中经真菌涂片、培养阳性,并伴有临床症状、体征诊断为真菌感染患者的感染类型、危险因素和病原菌分布作进一步分析。结果:①我科2年中共有242株真菌培养阳性的临床标本,其中确诊或疑诊为真菌感染者84例。感染部位以消化道最常见。病原菌以白念念珠菌最常见,占58.2%,其次为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②外科手术、长时间用抗菌药、恶性肿瘤、胃肠外营养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50%以上的患者存在上述情况。③与感染有关的手术类型最多见的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各病种中亦以胰腺肿瘤及炎症最多。④除抗厌氧菌药物外,第三代头孢菌素、亚胺培南、去甲万古霉素是曾有真菌感染的患者最常使用的抗生素。结论:①白念念珠菌仍为外科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而非白念念珠菌感染呈上升趋势。②我院普外科真菌感染以消化道感染为主。③尽量减少手术创伤、合理使用抗生素、尽早使用肠内营养、规范各类导管操作和护理等均是真菌感染的重要预防措施。
  • 临床研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4): 223-22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肿瘤患儿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发生和预后因素。方法:分析35例患儿肿瘤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临床特征。结果:35例患儿中初治和复发患儿并发败血症时病死率高于已完全缓解的患儿(P=0.032);中性粒细胞总数持续减低的败血症患儿病死率高(P=0.002);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病死率高(10/16);并发败血症时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升高。结论:原发病治疗情况和中性粒细胞总数减低的持续时间与败血症的发生与预后有密切关系,革兰阴性菌败血症仍为肿瘤患儿目前最常见和最凶险的败血症,遇到可疑败血症的患儿应尽早查血培养和CRP并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4): 225-22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剖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期间我院隔离病区收治的42例发热病人血清嗜肺军团菌抗体高阳性率现象和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本组病人血清军团菌抗体(微量凝集法和免疫荧光法)、军团菌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检测结果、胸部影像学和临床表现,探讨本组血清军团菌抗体高阳性率的原因。结果:42例发热病人中有7例军团菌抗体阳性,占送检例数的16.7%(7/42)。7例中微量凝集法阳性3例,荧光免疫法嗜肺军团菌血清I型IgM阳性6例,军团菌PCR阳性2例。流感病毒2例,SARSIgG抗体阳性1例,未检出其他致病菌。胸部CT提示5例病例的肺实质有病灶。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和肌肉酸痛等。有3例诊断军团菌肺炎,占抗体阳性病例数的3/7。结论:血清军团菌抗体阳性,有致病菌间抗原交叉反应的可能。目前尚不能肯定病毒包括冠状病毒与军团菌的抗原有无交叉性。分析本组发热病人军团菌抗体高阳性率现象,有助于避免今后诊治中的误诊误治。双份血清军团菌抗体滴度呈4倍或以上增高,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治疗有效,对军团菌肺炎的诊断才是有意义的。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4): 228-23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比较帕尼培南-倍他米隆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差异。方法: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的60例恶性血液病合并感染病例为对照,观察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治疗同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对2种药物的治疗结果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以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为主的抗生素联合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感染的有效率分别为83.3%和71.7%,不良反应发生率各为5%和8.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的细菌性感染疗效确切且安全。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4): 231-23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总结102例发热原因待查(feverofunknownorigin,FUO)患者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FUO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FUO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辅助检查、诊断经过、诊断性治疗等情况。结果:102例FUO患者最后确诊92例,确诊率90.2%;92例确诊病例中感染性发热52例(56.5%),其中普通细菌感染22例,占42.3%,结核菌感染16例,占30.8%;非感染性发热40例(43.5%),其中风湿病20例,占50%,恶性肿瘤10例,占25%。结论:感染性发热仍是临床上发热最常见的原因,细菌感染(特别是结核菌感染)、风湿病、恶性肿瘤(特别是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所致发热是FUO常见原因;一些不典型结核病、淋巴瘤发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误诊。
  • 实验研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4): 234-23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医院感染常见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变迁和耐药情况。方法:2001年7月-2003年6月,用Kirby-Bauer法检测了从广州地区13所医院分离获得的1072株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等19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并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2001年标准进行判断,用WHONET5软件分析数据。结果:从广州地区13所医院中共分离出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1072株,前3位细菌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占56.3%、鲍曼不动杆菌占16.0%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15.0%。耐药性分析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最高(83.3%)、其次为哌拉西林-三唑巴坦(82.9%),而敏感率低于10%的抗菌药物有:头孢泊肟(3.3%)、萘啶酸(4.2%)、头孢噻肟(4.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最高(72.0%),对亚胺培南(1.9%)、头孢噻肟(5.9%)和氨曲南(6.7%)的敏感率较低。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却最高(93.6%),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78.6%)和阿米卡星(77.O%)。结论:非发酵菌耐药性仍是目前临床上的严重问题,需要各有关部门共同商讨有效对策。头孢哌酮-舒巴坦是临床分离非发酵菌的有效抗菌药物之一。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4): 237-23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甲磺酸加替沙星体外杀菌曲线特点。方法:采用菌落计数法对1/4、1、4、8、16、64最低抑菌浓度(MIC)系列浓度的3种抗菌药物(甲磺酸加替沙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进行体外杀菌实验。结果:甲磺酸加替沙星与阿米卡星随着抗菌药物浓度的升高,其杀菌时间明显缩短。而4MIC哌拉西林较1MIC哌拉西林的杀菌时间有所缩短.但较8MIC、16MIC、64MIC哌拉西林的杀菌时间及杀菌程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甲磺酸加替沙星与阿米卡星的杀菌曲线显示了浓度依赖性.哌拉西林则显示了非浓度依赖性的杀菌曲线。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4): 239-24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监测近5年来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变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常规方法进行菌株分离,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超广谱β内酰胺酶采用双纸片确认试验和仪器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近5年来我院大肠埃希菌的耐药谱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近5年从各种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到大肠埃希菌488株,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及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率最高。2002年,对氨苄西林、替卡西林和头孢噻吩耐药率均高达98%,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5年耐药率均为零。对培氟沙星和替卡西林耐药率上升最快,分别上升了28和26个百分点,对呋喃妥因耐药率有所下降,对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耐药率趋于稳定。产ESBLs菌株有明显上升趋势,从1998年的17%上升到2002年的36%。结论:大肠埃希菌在临床标本中的检出率、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性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4): 242-24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监测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HP)患者下呼吸道及肺部感染菌的分布,测定其药敏,为临床治疗VAP提供经验性选药依据。方法:采集患者的痰、下呼吸道分泌物、保护性毛刷刷检物(PSB)、肺泡灌洗液(BAL)和气囊上滞留物标本,分离菌应用API细菌鉴定系统鉴定,药敏检测应用纸片扩散法,统计软件应用WHONET5.1软件。结果:共分离出51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16株,占总分离菌的81.1%,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居多,分别占31.4%和25.7%,革兰阳性球菌32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占3.5%。酵母样真菌65株,白念珠菌居多,占5.1%。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较敏感,耐药率为11.8%,其次是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耐药率分别为23.6%、29.8%和36.6%。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较敏感,耐药率为14.6%,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多在80%以上。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较敏感,耐药率均为4%。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100%敏感,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已达55.6%。结论:ICU中VAP患者的感染菌多为多重耐药菌,一旦怀疑感染,则应立即经验性应用足量的广谱抗菌药物,以降低病死率。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4): 245-24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调查我院1999-2003年间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吡肟和4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用MicroScan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系统对我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13721株革兰阴性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肠杆菌科细菌和非发酵菌等主要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吡肟总耐药率为32.4%,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氨曲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1.9%、47.9%、48.5%和38.4%,对头孢毗肟的耐药率略高于头孢他啶.优于其余3种头孢菌素。结论:5年来我院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除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等耐药率无明显变化。头孢吡肟对临床分离的大部分革兰阴性杆菌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尤其是对易产Bush-I型头孢菌素酶的肠杆菌属菌株及柠檬酸杆菌属的抗菌活性远优于其他4种头孢菌素。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4): 248-25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4.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非发酵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耐药情况。方法:对我科2001年1月-2002年12月临床分离到的非发酵菌357株作体外药敏试验并分析结果。药敏试验采用K-B琼脂扩散法,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2000年版判断标准。结果:非发酵菌占革兰阴性杆菌的70.4%(357/507),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90株,占革兰阴性杆菌的37.5%,居首位;其次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74株(14.6%)、鲍曼不动杆菌45株(8.9%)及木糖氧化产碱杆菌20株(3.9%)和脑膜脓毒黄杆菌12株(2.4%)等。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为60.5%,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仅为17.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最敏感,敏感率均为87.8%;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为95.6%;脑膜脓毒黄杆菌对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均敏感(100%),对亚胺培南都不敏感。结论:非发酵菌已成为ICU中感染的最常见病原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情况严重。
  • 综述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4, 4(4): 251-25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4.04.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厄他培南(ertapenem,MK-0826,L-749,345,商品名INVANZTM)为美国默克制药公司新近开发的新型广谱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半衰期长,每日给药1次,用于治疗社区获得性混合感染可获满意疗效。本品分别于2001年11月和2002年4月在美国和欧洲上市。一、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