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5年, 第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5-06-28
  

  • 全选
    |
    论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5, 5(3): 129-13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5.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住院患者中各类先天性心脏病IE的发生率、临床特点、血培养、心内膜受累和治疗情况。结果①先天性心脏病IE中主动脉瓣受累的发生率最高(11/11);②手术证实累及多个瓣膜及病变多样;③尿检查改变、肝肿大和脾肿大的发生率及血培养阳性率下降,可能与抗生素广泛应用及开展侵袭性检查有关。本组血培养阳性率35.7%(20/50),致病菌以草绿色链球菌为常见(14/25);④手术治疗45例,治愈44例,死亡1例,其余内科治愈13例,因动脉栓塞或心功能恶化而自行出院14例,死亡3例。结论适当的内科治疗与积极的外科治疗相结合是治疗IE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存活率、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5, 5(3): 132-13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5.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动态了解2000-2002年从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部分离出的流感嗜血杆菌(Hi)对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产酶率以及b型Hi(Hib)感染的情况,以有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预防。方法连续3年对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分泌物进行Hi分离培养,用KirbryBauer(KB)法和Etest法每年测定100株Hi对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以Nitrocefin纸片法测定β内酰胺酶的产生率;以玻片凝集法分离出b型株。结果Hi总分离率27.5%,Hib占21%;β内酰胺酶总产生率11.3%,其中Hib产酶率41.3%,明显高于非Hib产酶率3.0%(P<0.01)。Hi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头孢克洛和头孢呋辛均敏感,对氨苄西林、氯霉素耐药率处较低的水平,分别为9%~15%和6%~11%;对四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分别为28%~66%和38%~68%。结论Hi对氨苄西林、氯霉素耐药率在增加,复方磺胺甲噁唑已不宜用于Hi引起的感染;Hib是儿童呼吸道感染重要血清型,产β内酰胺酶是Hi对氨苄西林耐药的重要机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5, 5(3): 136-14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5.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地红霉素片治疗急性细菌性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和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确诊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口服地红霉素片,500mg每日1次,疗程7d;对照组口服阿奇霉素片,500mg,每日1次,疗程5d。结果地红霉素组69例,有效率为88.4%(61/69),痊愈率为33.3%(23/69);阿奇霉素组73例,有效率为86.3%(63/73),痊愈率为39.7%(29/73);2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5.1%(40/47)和90.7%(49/54);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5%(10/69)和5.5%(4/73),以上指标2组之间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地红霉素片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急性细菌性呼吸道感染。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5, 5(3): 141-14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5.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近3年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表型、产酶情况及I类整合子在耐药基因播散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平皿二倍稀释法检测MIC;改良三维法对β内酰胺酶进行分析;应用PCR技术检测I类整合子,并通过测序分析其所携带耐药基因。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不断上升,细菌可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I类整合子阳性率为42.4%,所携带耐药基因包括aadB,aadA2,aac6II和PSE1。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比例不断上升,这与细菌可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及整合子可介导耐药基因横向播散相关,临床医师务必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和本单位耐药监测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发生和发展。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5, 5(3): 146-15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5.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国产盐酸去甲万古霉素的慢性耳毒性,并在相同条件下和进口万古霉素的耳毒性进行比较。方法豚鼠分为去甲万古霉素高(216mg/kg)、中(108mg/kg)、低(54mg/kg),万古霉素高(216mg/kg)、中(108mg/kg)、低(54mg/kg)剂量和生理盐水对照共7个组。缓慢静脉推注给药,1次/d,连续14d。给药后观察动物前庭行为,旋转后眼震颤持续时间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阈值的变化;光镜观察计算毛细胞缺失率;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毛细胞超微结构。结果去甲万古霉素各剂量组动物注射药物连续14d后,前庭行为正常,注射药物前后双眼震颤持续时间无明显变化。低、中剂量组的阈移(听力损失)为1dB左右,高剂量组阈移为3~5dB。去甲万古霉素组与万古霉素各相应剂量组比较,阈移无明显差异。所有各剂量组动物耳蜗内毛细胞无缺失,外毛细胞缺失率在正常范围。电镜检查耳蜗表面结构和细胞内结构正常。结论与万古霉素相仿,国产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在实验用剂量范围内未出现耳毒性,提示临床应用安全。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5, 5(3): 152-15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5.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近年上海地区小儿急性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特征。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IF),对2002年10月-2004年4月住院的4534例0~16岁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进行6种病毒检测。结果4534例患儿中有1837例病毒检测阳性,总阳性率40.5%。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出最多,为831例(45.2%),其余依次为流感病毒A(IFVA)330例(18.0%),副流感病毒1、3(PIV1,3)232例(12.6%),流感病毒B(IFVB)201例(10.9%),副流感病毒2(PIV2)114例(6.2%),腺病毒(ADV)96例(5.2%)和混合感染33例(1.8%)。7个月~1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为65.8%,3岁以下儿童阳性率为88.7%。RSV阳性患儿的平均月龄为5个月(0.1~156个月),明显低于其他病毒阳性的患儿。RSV季节性较明显,2003和2004年高峰主要集中在1-2月份,2004年的高峰在2003年12月份提前出现。IFVA,IFVB在2002年10-12月份有一个小高峰。毛细支气管炎病毒阳性率为53.4%,其中RSV占79.5%,IFVA13.5%,PIV22.6%,ADV2.6%。肺炎、支气管炎、喉气管支气管炎、有喘息症状的支气管炎和哮喘患儿病毒阳性率分别为41.3%、35.3%、40.3%、42.5%和36.5%。结论病毒依然是上海地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发病年龄主要在婴幼儿,其中RSV和IFVA最常见。毛细支气管炎主要病原仍是RSV。IFVA多见于其他有喘息症状的患儿。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5, 5(3): 156-15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5.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所产L1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进行测序、原核表达。方法PCR扩增L1酶的编码基因,将其亚克隆入pUCmT载体后测定核苷酸序列,将L1酶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ET41a(+)后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表达情况,等电聚集电泳测定表达蛋白的等电点。结果本实验中L1的编码基因与国外同类酶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2.44%。此L1酶基因可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大量表达,等电点为6.7。结论对L1型金属β内酰胺酶的克隆测序及成功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酶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5, 5(3): 160-16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5.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调查上海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状况,研究α2b干扰素疗效与患者HBV基因型的关系。方法用特异性引物PCR的方法鉴定上海地区145例乙型肝炎患者的HBV基因型。对其中符合抗病毒治疗标准的22例患者以α2b干扰素进行治疗并观察疗效,疗程2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2、24周进行血清生化学和病毒学的检测。结果145例乙型肝炎患者中HBV基因型B型占60%,C型占36.6%,B、C混合型仅占3.4%。接受α2b干扰素治疗的22例患者中,感染HBV基因型B型的患者33%取得了治疗联合应答,而C型仅为7%。结论上海地区HBV基因型流行以B型为主,其次为C型,B、C混合型较少见。本研究发现B基因型接受α2b干扰素的应答率比C型为高,与文献报道相仿,但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证实。
  • 临床研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5, 5(3): 165-16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5.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易感因素,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338例行脾切除术患者医院感染进行调查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脾切除术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2.1%,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及膈下为主,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原发疾病类型、手术时间和术前抗生素的应用情况为危险因素(P<0.05)。结论脾切除术后针对感染因素、感染部位,术前注意改善肝功能及全身情况,术中仔细操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加强呼吸道和引流管的管理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可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5, 5(3): 168-17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5.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小儿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临床分型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1992年1月-2002年12月我科收治的小儿病毒性肝炎226例。结果226例中甲型肝炎119例,乙型肝炎68例,丙型肝炎5例,戊型肝炎1例,巨细胞肝炎1例,甲型乙型肝炎重叠感染12例,病原不明20例。按临床型别分类,126例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5例,慢性肝炎56例,重型肝炎32例,肝硬化5例,淤胆型肝炎2例。结论小儿病毒性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多见,且以甲型肝炎病毒感染为主,慢性肝炎,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主。
  • 实验研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5, 5(3): 171-17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5.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我院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可诱导克林霉素耐药发生率。方法KirbyBauer法检测2004年5—7月我院268株葡萄球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双纸片法检测可诱导克林霉素耐药。结果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抗菌活性最强,13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有124株为红霉素耐药,其中115株为持续性克林霉素耐药,7株为可诱导性克林霉素耐药。132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有106株为红霉素耐药,其中67株为持续性耐药,16株为可诱导性克林霉素耐药。结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须加强可诱导克林霉素耐药的检测,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5, 5(3): 174-17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5.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全胃肠外营养中心静脉导管感染菌群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性调查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在我院发生全胃肠外营养中心静脉导管感染57例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感染菌群中革兰阳性菌占43.9%,革兰阴性菌占49.1%,真菌占7.0%。多数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革兰阳性细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是100%,革兰阴性细菌对头孢他啶和头孢曲松的敏感率分别为78.6%和64.3%。结论临床医师及早做细菌培养,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导管感染,可提高治愈率。
  • 临床经验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5, 5(3): 176-17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5.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肿瘤患者医院感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方法对医院内699例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699例中有4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6.9%;以呼吸道感染占首位,为3.7%。结论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机体生理屏障受损等多种因素造成。合理使用抗生素,警惕真菌与条件致病菌感染,加强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监测。
  • 病例报告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5, 5(3): 178-17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5.0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信息交流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5, 5(3): 180-18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5.03.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5, 5(3): 184-18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5.03.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5, 5(3): 187-19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5.03.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医师问答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5, 5(3): 192-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