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6年, 第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6-10-15
  

  • 全选
    |
    论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6, 6(5): 289-29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6.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国内主要地区医院临床分离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联合国内8所较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医院,按统一方案、采用统一的材料、方法(Kirby-Bauer法)和判断标准(CLSI/NCCLS2005版)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临床分离22774株细菌中,革兰阴性菌占66.9%.革兰阳性菌占33.1%。84株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素不敏感株约占61%,流感嗜血杆菌产酶率8.4%。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株分别占69%(52%~93%)和82%(74%~95%)。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1.4%和81.9%。上海地区发现3株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其中2株属VanA型耐药,1株为VanB型耐药。大肠埃希菌产ESBLs株检出率38.9%(20%~57%)、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中为39.1%(13%~70%)。各种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仍高度敏感,耐药率0%~3%。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对上述两种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均>30%,某些医院中出现了多重耐药株。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细菌耐药性各具特点,不同医院的同一菌种对同一药物的耐药率亦有很大差异。结论各医院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对指导本单位合理选用抗菌药最具参考价值。在全国范围内按统一方案,同一方法和判断标准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对于正确合理选用抗菌药和控制细菌耐药性十分重要。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6, 6(5): 296-30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6.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莫西沙星注射液治疗中、重度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将82例中、重度C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①治疗组:40例.给予莫西沙星注射液.400mg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为7~14d;②对照组:42例,给予头孢他啶或头孢哌酮或阿莫西林-舒巴坦+阿奇霉素联合用药.疗程7~14d;观察细菌清除率、临床疗效、体温降至37.5℃时间、治疗4d后Fine积分变化、显著好转所需时间、住院天数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及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5.0%、92.9%和93.7%、88.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治疗组体温降至37.5℃时间、显著好转所需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1±1.0,3.3±1.5和9.1±1.2)d均较对照组(分别为4.2±1.4,5.4±1.3和11.6±1.3)d明显缩短(P均<0.01),治疗组Fine积分值(25.62±5.24)下降较对照组(20.17±4.12)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可作为经验性治疗中、重度CAP适宜选用的药物。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6, 6(5): 301-30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6.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深圳市人民医院2002年1月-2003年12月临床下呼吸道分离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ESBLs基因型以及基因型和耐药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临床下呼吸道分离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61株,采用酶抑制剂增强法作表型确证试验,琼脂稀释法作药敏试验,应用PCR、序列分析,确定ESBLs基因型。结果61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是100%,MIC900.5mg/L,两种细菌表现出不尽相同的耐药表型。共检出10种β内酰胺酶基因型,CTX—M型、SHV型和TEM型的检出率依次为83.6%、44.3%和37.7%,其中以CTX-M-14最多,共38株;SHV型仅见于肺炎克雷伯菌,SHV-12最常见,有20株;TEM型均为TEM-1。结论本院临床下呼吸道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情况严重,为多重耐药菌。ESBLs有7种基因型,CTX—M型是主要的基因型,其次是SHV型;两种菌中各基因型的分布不同,其耐药表型也不同。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6, 6(5): 306-30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6.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的易患因素、临床特征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5年5月我院H7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结果94.3%(82/87)的患者有基础疾病,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结核、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和慢性肾病为多见。肿瘤和艾滋病也占有重要位置,原发性肺部真菌感染少见。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X线胸片表现以支气管肺炎多见(41.4%)。87例患者真菌分布情况如下:念珠菌43例.占49.4%;曲霉22例,占25.3%;隐球菌12例,占13.8%;组织胞浆菌9例,占10.3%;马尼菲青霉1例,占1.1%。早期诊断仍困难。肺部真菌感染病死率较高。结论肺部真菌感染是多种疾病继发感染的重要原因,其临床表现特异性少,病死率高。发病呈上升趋势.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6, 6(5): 309-31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6.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氟喹诺酮药物浓度对金葡菌耐药突变株选择的影响。方法将金葡菌ATCC25923接种于不同浓度环丙沙星及加替沙星琼脂平皿上,根据不同药物浓度平皿上生长的菌落数.计算菌落生长比例。对不同药物浓度筛选出的耐药突变株进行编码拓扑异构酶ⅣC亚单位基因parC(grlA)和促旋酶A亚单位基因gyrA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的PCR扩增和测序,并测定外排泵抑制剂利血平对环丙沙星和加替沙星MIC的影响。结果药物浓度对平皿中生长的菌落数有明显影响。环丙沙星在低、中浓度主要选择出主动外排泵介导的非靶位耐药突变株,高浓度选择出GrlA变异的耐药突变株,以Ser-80→Phe为主。加替沙星低浓度选择出非靶位及靶位变异菌株,而中、高浓度均选择出GrlA变异株,也以Ser-80→Phe为主。结论氟喹诺酮药物浓度对金葡菌耐药突变株菌落数以及耐药位点的选择都有明显影响。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6, 6(5): 313-31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6.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对链霉素的耐药分子机制,建立基于焦磷酸测序(pyrosequencing)技术的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链霉素耐药性的方法。方法用扩增后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了150株结核分枝杆菌链霉素耐药株的rpsL基因,并用pyrosequencing技术对其中20株的rpsL,基因43位密码子进行了检测。结果150株链霉素耐药株中2株rpsL基因缺失,115株rpsL基因存在突变,突变率为77.7%,最主要的突变形式是43位密码子突变,pyrosequencing的检测结果与测序结果相符。结论rpsL基因突变是产生链霉素耐药的重要分子机制,pyrosequencing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等特点,适用于对耐链霉素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快速高通量的检测。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6, 6(5): 317-32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6.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株的阳性率、耐药性及ESBLs基因型。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2004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临床分离221株大肠埃希菌对2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度,用酶抑制剂增强试验(纸片法)进行产ESBLs菌株的检测;用PCR和DNA序列分析检测ESBLs基因型。并用WHONET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1株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89株产ESBLs菌株(40.3%);产ESBLs菌株对青霉素类、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100%耐药,第三代头孢菌素中,除细菌对头孢他啶耐药率为41.6%外,对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在95%以上.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9.0%、18.0%;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89株产ESBLs菌株中,88株(98.9%)PCR检测ESBLs基因型阳性,且均为CTX—M型,其中CTX-M-14为86.5%(77/89)、CTX-M-3为19.1%(17/89),6株细菌(6.7%)同时产CTX-M-14和CTX-M-3。结论我院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株阳性率较高;产ESBLs菌株耐药显著,ESBLs基因型以CTX-M-14型为主。未检出其他型ESBLs。
  • 实验研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6, 6(5): 321-32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6.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我院2001—2005年儿童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的肠球菌对1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Nithocefin纸片检测β内酰胺酶,数据处理采用WHONET5.3软件。结果746株肠球菌中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坚韧肠球菌分别占47.8%、47.2%和2.1%。未出现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株,住院标本中分离的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高浓度庆大霉素和高浓度链霉素的耐药率高于门诊标本分离株(P<0.01)。住院标本中屎肠球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于门诊标本(P<0.05);除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红霉素、高浓度链霉素外,屎肠球菌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P<0.01)。结论儿科肠球菌感染以医院感染为主,菌株对氨苄西林、高浓度庆大霉素和红霉素有较高耐药性,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均未出现耐药株。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6, 6(5): 325-33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6.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安徽省铜陵地区临床分离菌株耐药状况。方法2005年1—12月铜陵地区临床分离菌株用Kirb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1363株细菌中革兰阳性菌470株占34.5%,革兰阴性菌893株占65.5%。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别占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18.3%和84.3%。MRSA和MRCNS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嗯唑、克林霉素及红霉素等均高度耐药;对磷霉素、利福平、氯霉素和呋喃妥因等耐药率较低;未见耐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高浓度的庆大霉索、磷霉素、氯霉素和环丙沙星等耐药率较低;屎肠球菌对四环素、磷霉素和氯霉素等耐药率较低;未见耐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肠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高度耐药;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中产ESBLs株分别占41.3%和36.5%.产ESBLs株对1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非产ESBLs株高.对亚胺培南均无耐药。非发酵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一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和头孢他啶等耐药率较低。结论未发现糖肽类耐药的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等耐药率低。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流行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6, 6(5): 330-33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6.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我院临床分离的真菌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对临床分离的真菌,用CHROMagar显色培养基及VITEK-32YBC卡鉴定菌种,统计检出率和菌种分布.用ATB-Fungus药敏卡测试。结果白念珠菌检出率最高,占67.8%;分离的菌株对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敏感率最高.分别为94.2%.90.5%和89.2%;对酮康唑、益康唑敏感率较低。结论临床分离的念珠菌感染以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为主.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是治疗该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6, 6(5): 333-33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6.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10种抗菌药物(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一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复方磺胺甲噁唑)对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10种抗菌药物对来自北京3所医院的20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MIC值,用WHONET5.3软件进行药敏数据统计分析。结果200株菌对药物的敏感率排序为莫西沙星(84.5%)、加替沙星(79.5%)、左氧氟沙星(76%)、复方磺胺甲嗯唑(72.5%)、头孢哌酮-舒巴坦(41.5%)、替卡西林-克拉维酸(34%)、头孢他啶(23%)、环丙沙星(15%)、头孢吡肟(7%)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4.5%)。结论新一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如莫西沙星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有较高的体外抗菌活性,是临床治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较好选择。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6, 6(5): 336-33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6.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金葡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2—2005年各类感染标本分离出的159株金葡菌使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和克林霉素诱导试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29株(81.1%)金葡菌为MR—SA,敏感度最高的5种抗菌药物依次为万古霉素(100%)、氯霉素(92.5%)、复方磺胺甲嗯唑(88.7%)、利福平(30.8%)和阿米卡星(26.4%)。D试验阳性率为63.6%。结论临床分离的金葡菌对常用抗菌药物产生多重耐药性.应根据分离株耐药特点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6, 6(5): 338-34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6.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阿司匹林对白念珠菌游离菌、芽管生成及生物膜的作用。方法微量平板法制备白念珠菌生物膜,加不同浓度阿司匹林,37℃培养,以活菌数判断其对白念珠菌游离菌和生物膜的作用。结果阿司匹林对白念珠菌游离菌MIC为0.78~1.56mmol/L;1mmol/L阿司匹林对不同时期白念珠菌生物膜均有抑制作用;0.4~0.8mmol/L阿司匹林对24h白念珠菌生物膜有抑制作用;1mmol/L的阿司匹林对白念珠菌芽管生成无抑制作用。结论阿司匹林对白念珠菌游离菌和生物膜有抑制作用,对芽管无抑制作用。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6, 6(5): 341-34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6.0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葡萄球菌属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链阳霉素类(MLS)的耐药表型。方法用Kirby—Bauer法测定葡萄球菌属对14种抗菌药的敏感性,进行D试验测定MLS耐药表型。结果在230株葡萄球菌属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分别为9.9%和79.8%。对青霉素都呈现高度耐药。未发现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耐药菌株,126株葡萄球菌属对红霉素耐药,54.8%(23/42)株金葡菌为结构型耐药;在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CNS),44.0%(37/84)为结构型耐药,41.7%(35/84)为外排型耐药。对红霉素耐药但对克林霉素敏感的葡萄球菌中,17株为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结论应加强对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监测,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进行D-试验。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 病例报告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6, 6(5): 344-34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6.0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5年11月,我院从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膝关节液中2次分离出肠炎沙门菌,报道如下。患者男,26岁。因患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于2004年4月在外院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于移植前1d开始至移植后10d,持续24h静脉滴注环孢素A3mg·kg-1·d-1;10d后按9mg·kg-1·d-1口服60d后每周递减环孢素
  • 综述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6, 6(5): 346-34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6.05.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肺炎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在医院各类感染中发生率最高,是ICU患者重要的并发症。易感者以长期患有心肺等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的中老年人居多。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导致肺炎病原的耐药菌菌株不断增多,传统治疗药物疗效欠佳,在某些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可能发展成重症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6, 6(5): 350-35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6.05.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四环素类药物中,开发出甘氨酰环素类药物(glycyclines),代表药物为米诺环素的衍生物替加环素(tigecylcine,GAR-936)。替加环素抗菌谱广,不但具有早期四环素类的抗菌活性,并且对因外排机制和核糖体保护机制而对四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6, 6(5): 356-36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6.05.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流行较为广泛,呈全球性分布。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如得不到及时和合理的治疗,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升高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早已取得共识,即应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