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7年, 第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7-02-20
  

  • 全选
    |
    述评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1): 1-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fungalinfection,IFI)属深部真菌病(deepmycoses),是真菌入侵人体导致血流感染、各脏器感染或全身播散的严重感染。主要由念珠菌属、曲霉属、隐球菌属等机会致病真菌(或称条件致病真菌)引起,也可由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孢子丝菌等地方流行性致病真菌所致。
  • 专家笔谈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1): 4-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隐球菌脑膜炎治疗现状2000年美国真菌治疗协作组制定的隐球菌病诊治指南中将隐球菌脑膜炎治疗分为3个阶段,具体如下:①急性期:首选两性霉素B0.7~1mg·kg~(-1)·d~(-1)联合氟胞嘧啶100mg·kg~(-1)·d~(-1)诱导治疗2周;②巩固期:改用氟康唑400mg/d巩固治疗10周以上;③慢性期:氟康唑200~400mg/d,长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1): 7-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常为人们关注的禽流感经全球不断研究证明是由早为人们熟悉的鸡瘟病病原——鸡瘟病毒的一个变种H5N1所引起,它不仅可引起鸡瘟病,还可引起人类禽流感。这种人禽共患的疾病统称“人兽(禽,畜)共患病(Zoonoses)”。随着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出现,反生物恐怖已成为医学界参与的“无明确战线”项目。尤其是禽流感,因其高致病,高病死率更为人们所瞩目。很多真菌病
  • 诊断与治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1): 9-1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过去20余年,免疫缺陷患者机会性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fungalinfections,IFI)发生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然而,有关IFI的诊断标准一直存在争议。为此,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EORTC/IFICG)和美国国立变态反应和感染病研究院真菌病研究组(NIAIDMSG)组织有关专家制订IFI临床研究的诊断标准。根据文献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1): 11-1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帮助医师在治疗隐球菌病时正确选用抗真菌药,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美国国立变态反应和感染病研究院真菌病研究组(NIAIDMSG)组织有关专家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制订了隐球菌病的处理指南。该指南提出的建议适用于绝大多数隐球菌病患者。虽然该指南系2000年制订,且所依据的临床证据均为国外资料,但由于该指南是在大量临床证据基础上制订,对我们当前的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
  • 论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1): 14-1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念珠菌属和其他酵母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性及耐药性变迁。方法按CLSI/NCCLSM44-A推荐的纸片扩散法对2001年至2005年8000株念珠菌属和其他酵母临床分离株进行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药敏试验;并通过BIOMIC软件换算出相应的MIC(mg/L)。结果白念珠菌及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等在临床分离真菌中的分布自2001—2005年未见有明显的上升趋势。2001—2005年白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变化不大,但光滑念珠菌等非白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结论伏立康唑较氟康唑具有更广的抗菌谱和更强的抗菌活性;光滑念珠菌等非白念珠菌的耐药率正在逐年上升;提示对念珠菌属开展耐药性监测的重要性。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1): 19-2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真菌血症的临床及微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4年8月—2005年12月期间我院31例真菌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超过80%的真菌血症患者患有2种或以上的基础疾病。半数以上患者均有导管留置,而且83.9%患者在血培养采样前1周内均不同程度使用抗菌药物。31例真菌血症中,24例(77.4%)与念珠菌有关,但仅3例由白念珠菌引起,念珠菌血症患者的病死率为45.8%。不同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率。结论真菌血症多发生于基础疾病严重者,由非白念珠菌导致的败血症在真菌血症中占很大比例;部分真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耐药。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1): 22-2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总结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53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为主。有基础性疾病者30例(占56.6%)。发病前有鸽子、禽类接触史者30例。脑脊液压力升高51例,其中49例超过200mmH_2O。30例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联合治疗。53例患者治愈4例,好转27例,死亡5例,自动出院17例。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对进行性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反复进行脑脊液墨汁染色查新型隐球菌,有助于减少该病的误诊和误治。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静滴治疗隐球菌脑膜炎仍然安全、有效。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1): 25-2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术后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真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本专业组2006年1—6月间行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116例的相关病史资料,对真菌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116例中诊断为真菌感染的18例,共获46份培养阳性标本,真菌感染患者菌种以白念珠菌为主,占15/20,感染部位以肠道为主,占14/18;②胃肠道肿瘤手术后真菌感染与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禁食时间、低蛋白血症、术后高血糖、合并细菌感染有关,其中抗生素使用时间是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术后应规范使用抗生素、营养支持、适时开始肠内营养、控制血糖,从而有效预防真菌感染。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1): 28-3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我院1986—1997年及2000—2005年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的检出情况。方法对222株非结核分枝杆菌用传统方法进行菌种鉴定。结果按Runyon分类法,1986—1997年检出Ⅰ群非结核分枝杆菌15株(15.5%),Ⅱ群非结核分枝杆菌4株(4.2%),Ⅲ群非结核分枝杆菌23株(24.0%),Ⅳ群非结核分枝杆菌54株(56.3%);2000—2005年检出Ⅰ群非结核分枝杆菌30株(16.1%),Ⅱ群非结核分枝杆菌11株(5.9%),Ⅲ群非结核分枝杆菌51株(27.4%),Ⅳ群非结核分枝杆菌94株(5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20.05)。1986—1997年共检出非结核分枝杆菌96株,分属于6个不同菌种;2000—2005年共检出非结核分枝杆菌186株,分属于14个不同菌种,非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的菌种种类较前增多,上升了133.3%,而且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绝对检出数量本世纪初5年间比上世纪111年间提高了93.8%。结论我院非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的绝对数和菌种的种类2000—2005年比1986—1997年均增多,提醒我们应进一步做好NTM肺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工作,为全面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1): 31-3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中连续分离到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同源性,并检测其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方法用纸片扩散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的敏感性并进行表型分析;通过重复序列引物聚合酶链反应(rep-PCR)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分型;使用亚胺培南EDTA(乙二胺四乙酸)酶抑制试验检测菌株是否产生金属酶,同时用PCR检测OprD、IMP、VIM基因。结果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显示23株铜绿假单胞菌中19株同时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并且都至少对5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rep-PCR电泳结果显示19株耐药株基因表型基本一致,并且与敏感株有明显区别;亚胺培南-EDTA双纸片法筛得5株产金属酶(MBL)的铜绿假单胞菌;用特异性OprD、IMP、VIM引物扩增相应基因时,检测到1株发生OprD缺失,23株都未检测到blaIMP及blaVIM。结论ICU中19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均来自同一克隆;其中1株发生OprD缺失突变,5株金属酶筛选试验阳性,但需分子生物学方法进一步证实。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1): 34-3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总结我院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感染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分析不同抗菌药物对肺部感染的治疗效果,为治疗PDR-Ab感染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2月至2005年3月间分离的PDR-Ab,对其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分离出77株,其中属定植菌者32株,属感染菌者45株(下呼吸道35株、血流性6株、胸腹腔引流液共3株、伤口分泌物1株)。下呼吸道为最常见的分离部位,占70.1%(54/77株)。β内酰胺酶检测显示90%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针对35例肺部感染者,19例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治疗,临床总有效率68.4%,细菌清除率42.1%,显示出其对PDR-Ab仍有一定疗效。培养阳性前机械通气时间(17.5d和5.5d)、是否存在混合细菌感染(100%和12.5%)及GCS评分(9.1±0.7和13,2±2.1)是影响细菌清除的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感染性休克、APACHEⅡ评分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3.8,2.1。结论PDR-Ab引起的医院感染,根据我院分离株的耐药特点,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具有一定疗效。
  • 临床研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1): 38-4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对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9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合并真菌感染使用两性霉素B,剂量为每日0.5~1mg/kg,用药10~61d,中位数26d,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1周患者症状、体征,血电解质及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两性霉素B临床总有效率为56.9%,真菌清除率42.4%,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在3.6%~24.5%,常见的不良反应依次为两性霉素B输注的畏寒、寒战、发热等全身反应,低钾血症,消化道反应,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静脉炎。结论两性霉素B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虽不良反应较为多见,只要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处理得当,大多数患者仍可耐受。
  • 实验研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1): 41-4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分析人血浆及尿样中普卢利沙星活性代谢物浓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样本用甲醇-乙腈(1:1)沉淀后离心取上清液进行色谱分析。分析柱为DiamonsilC_(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5mol/L磷酸二氢钾(pH2.2,含1%的四丁基溴化铵);血浆和尿样分析分别用20:80(V/V)、流速1.0mL/min和12:88(V/V)、流速1.6mL/mln。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80nm和425nm。结果血浆和尿样测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05~5mg/L(r=0.9999)和0.05~5mg/L(r=0.9999),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02mg/L和0.01mg/L。血浆5.00、0.50和0.05mg/L浓度的相对回收率在100.64%~101.00%,日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差(RSD)分别小于2.5%和4.6%。尿样2.50、0.50和0.10mg/L浓度的相对回收率在97.20%~100.20%,日内和日间RSD分别小于1.3%和4.3%。方法成功用于健康人口服普卢利沙星的药动学研究。结论本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等特点,适用于普卢利沙星的药动学研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1): 45-4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男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分布状况,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用珠海益民生物工程制品公司生产的支原体试剂盒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计数及药敏试验。结果2287份男性泌尿生殖道标本中共分离出698株支原体,阳性率为30.5%。其中解脲脲原体563株,占80.7%,人型支原体26株,占3.7%,解脲脲原体合并人型支原体感染109株,占15.6%。分离出的解脲脲原体对交沙霉素最敏感,人型支原体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的敏感率为100%,对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耐药率为100%。结论治疗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为交沙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可以根据药敏结果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1): 48-5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1.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结膜囊正常菌群的构成情况,探讨它们与眼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关系。方法统计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1198份眼部无感染的白内障患者结膜囊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结膜囊正常菌群的构成;统计同期985份结膜炎、角膜炎及眼内炎患者的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分析两结果之间相关性。结果白内障患者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5.7%(667/1198),主要由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构成,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菌种,占51.1%(341/667)且比例逐年增高。表皮葡萄球菌和金葡菌在结膜炎、角膜炎和眼内炎的阳性结果中也占较大比例,两者在正常眼检出率与在结膜炎和角膜炎中的检出率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在眼内炎中检出率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膜囊正常菌群对氨苄西林、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等药物的耐药率逐年升高,对2种药物同时耐药的比例较小,对临床已不常使用的药物如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有下降趋势,感染组表现出同样的耐药规律。结论结膜囊正常菌群中表皮葡萄球菌和金葡菌与眼表细菌性感染疾病密切相关,但与眼内炎的相关性不明显。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1): 53-5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1.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我院呼吸科病房临床分离菌分布和细菌耐药性变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5年呼吸科病房送检的所有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每例患者只收集第1株分离菌。结果共收集分离菌876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金葡萄中MRSA达72.4%,5年中呈增加趋势;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金葡菌和肠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不敏感率为25%~66.7%,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22.2%~27.3%;肠杆菌科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产ESBL大肠埃希菌株的分离率为33.3%~38.9%,肺炎克雷伯菌为14.3%~19.2%;2005年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在70%以上的药物依次为头孢他啶87%、阿米卡星82.6%、头孢哌酮-舒巴坦78.3%、亚胺培南73.9%、哌拉西林三唑巴坦73.9%和头孢吡肟71.4%。结论呼吸科病房临床分离菌及细菌耐药性的变迁符合国内细菌耐药性变化的总体趋势,与患者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和用药史等因素有关,对抗菌药物的选用具有指导意义。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1): 58-6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1.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我院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中qnr基因的流行情况。方法PCR法对129株大肠埃希菌、29株肺炎克雷伯菌和10株阴沟肠杆菌进行qnr基因检测。对qnr基因阳性株,Ⅰ类整合酶基因扩增检测Ⅰ类整合子;KB纸片法检测对16种抗菌药的体外抗菌活性。按NCCLS表型筛选和确证试验检测产ESBLs株;琼脂稀释法检测对环丙沙星的MIC值。结果6株细菌检出qnr基因(5株大肠埃希菌和1株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中未检出qnr基因。6株qnr基因阳性株Ⅰ类整合酶基因扩增全为阳性,仅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且对多种抗菌药耐药,有2株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敏感。结论湖北地区存在qnr基因的流行,qnr基因阳性株多重耐药严重,应加强监控。
  • 病例报告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1): 61-6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1.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院最近收治1例肾移植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液染色确诊卡氏肺孢菌肺炎1例,现将该病例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患者女,41岁。肾移植术后5年余,发热伴咳嗽3d入院。患者5年前因尿毒症在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以环孢素、泼尼松、吗替麦考酚酯(骁悉)三联免疫抑制治疗,
  • 综述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1): 63-6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1.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接受非实体和实体器官移植的患者数目急剧增长,估计全球每年进行15000余例异体干细胞移植、25000余例自体干细胞移植和22736例实体器官移植。而移植受者发生曲霉感染尤其是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aspergillosis,IA)是引起手术失败、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因素。为此曲霉感染的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1): 68-7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1.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进展迅速.尤其是核苷(酸)类似物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使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进入一个新时代。随着新药不断出现,临床医师面临的新课题之一就是在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如何在诸多核苷(酸)类似物中选择更为适合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