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7年, 第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7-08-20
  

  • 全选
    |
    论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4): 233-23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上海华山医院2005年临床分离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法)检测临床分离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判断标准参照2005年版CLSI文件。结果临床分离3896株细菌中,革兰阴性菌占68.1%,革兰阳性菌占31.9%。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株分别占93.2%(465/499)和95.2%(260/273)。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7.4%和82.8%。发现2株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均为VanA型耐药。大肠埃希菌产ESBLs株检出率47.6%(206/433),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中产ESBLs株为69.6%(391/562)。各种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仍高度敏感,除柠檬酸杆菌属对两者的耐药率均为9.1%外,其余均在0~4%之间。铜绿假单胞菌对上述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分别为39.3%和56.9%。结论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RSA和MRCNS)、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中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高,发现2株糖肽类耐药的屎肠球菌。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对指导本单位合理选用抗菌药具重要参考价值。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4): 238-24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临床分离常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WHONET5.3软件分析数据。结果3119株临床分离病原菌中,前6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属、不动杆菌属和金葡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居第10位。耐甲氧西林金葡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53.7%、74.8%。未检出糖肽类耐药革兰阳性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30%;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亦低于3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检出率分别为58.2%和44.4%。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及环丙沙星耐药率为26.6%~28.6%。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氟喹诺酮类、米诺环素耐药率较低。结论临床常见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约占2/3,碳青霉烯类对其抗菌活性最强。临床细菌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呈上升趋势。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4): 244-24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05年我院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和耐药特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我院临床分离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并对肠杆菌科细菌进行ESBL检测,按CLSI2005年标准判定药敏结果,用WHO-NET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05年我院共分离细菌3960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448株,占61.8%,革兰阳性球菌1512株,占38.2%。大肠埃希菌和金葡菌分别占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的首位。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中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39.5%、35.8%和6.6%。32.2%鲍曼不动杆菌和10.1%铜绿假单胞菌为泛耐药株(只对多黏菌素敏感);葡萄球菌属中MRSA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69.0%和80.4%;从肠球菌属中检出1株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结论从我院住院患者分离的细菌耐药性比较严重,应该加强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4): 248-25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调查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临床分离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方法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4软件。结果2005年我院共收集患者首次分离株184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07株(27.51%),革兰阴性菌1336株((72.49%)。MRSA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71.7%和87.6%。粪肠球菌对呋喃妥因、氨苄西林的敏感率分别为88.0%和73%。未出现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中介和耐药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均极敏感,耐药率最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36.6%和56.1%。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98.8%和90.2%。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48.0%和39.2%,14.0%菌株对所有检测药物耐药。结论我院2005年临床分离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位居第一。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敏感性最高,非发酵菌数量呈上升趋势,且耐药状况严重,14%铜绿假单胞菌对所有检测药物耐药。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4): 253-25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监测北京协和医院2005年临床分离株的耐药谱。方法收集患者首次非重复分离株470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3.2%,革兰阳性菌36.8%。以CLSI推荐的纸片扩散法测定其抗菌药物敏感性,用WHONET5.3软件分析结果。结果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最敏感(99.7%~100%),其敏感率在80%以上的药物为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和头孢西丁,而对头孢噻肟敏感率仅为48.9%~78.8%。肠杆菌属、柠檬酸杆菌属、沙雷菌属对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和头孢吡肟敏感率较高,为87.7%~100%,肠杆菌属和柠檬酸杆菌属对头孢西丁的耐药率分别为84.5%和50.0%,而沙雷菌属耐药率仅为12.5%,但有31.2%中介。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较敏感(70.5%~71.9%),对其他药物敏感率均低于65%。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为70.7%,而对美罗培南敏感率仅为41.4%,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仅为25.1%和35.5%,对其他药物耐药率均高达58.5%~89.7%。所有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100%敏感,MRSA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57.9%和85.5%,MRSA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和MRCNS对利福平的敏感率均接近80%,对其他药物均较耐药。MSSA和MSCNS对头孢菌素类敏感率均在95%以上。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最敏感(99.3%,98.3%),未检出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属。结论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仍最为敏感,但不发酵糖菌对其耐药率升高。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中均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4): 259-26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05年北京医院临床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采用纸片Kirby-Bauer法,对我院2005年全年分离的1225株临床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WHONET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临床分离出的革兰阴性杆菌数量多于革兰阳性球菌。细菌构成比中,前3位革兰阴性杆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16.3%)、大肠埃希菌(14.6%)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1.3%);在革兰阳性球菌中,前3位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7%)、金葡菌(6.9%)和粪肠球菌(2.7%)。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β-溶血链球菌未见青霉素耐药菌株。流感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产酶率为13%。对甲氧西林耐药的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为78.6%和33.0%。发现1株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为VanB型。大肠埃希菌ESBLs产酶率为30.2%,肺炎克雷伯菌为12.3%,发现1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中介的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已出现多重耐药株。结论定期进行耐药性监测有助于了解我院细菌耐药性变迁,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4): 263-26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临床分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采用Kirby-Bauer(KB)法对4551株临床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按CLSI2005年版标准判断及采用WHONET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51株细菌中革兰阴性菌3012株(66.2%),革兰阳性菌1539株(33.8%),不发酵糖菌占阴性菌的55.2%。MRSA和MRCNS检出率分别为68.6%和86.5%,未检测到万古霉素耐药株,也未发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ESBLs的发生率分别为55.8%、43.5%和9.1%,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肠杆菌科细菌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96%)。鲍曼不动杆菌仅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相对较低,为35.7%,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高达66.1%。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为14.7%,其次为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氨曲南(23%~29%),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25.2%,低于亚胺培南的33.4%。米诺环素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脑膜炎败血性黄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细菌对其耐药率<10%)。结论我院临床分离细菌特别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较为严重,应引起重视。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4): 269-27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中国主要地区临床分离葡萄球菌属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联合中国8所综合性医院,按统一方案、采用统一的材料、方法(Kirby-Bauer)和判断标准(CLSI2005年版)进行葡萄球菌属的耐药性监测。结果3577株葡萄球菌属临床分离株中,金葡菌占58.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占42.0%。CNS中主要有表皮葡萄球菌(27.8%),溶血性葡萄球菌(26.9%)和人型葡萄球菌(9.3%)等。金葡菌和CNS中耐甲氧西林株分别占69.5%(51.6%~93.2%)和81.4%(74.4%~93.3%)。未发现万古霉素不敏感株(VISA和VRSA)。不同地区、不同医院葡萄球菌属的耐药性各具特点。对同一种药物的耐药率有很大差异。结论在全国范围内按统一方案、同一方法和判断标准,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所得结果对了解细菌耐药性变迁和指导临床用药有很大参考价值。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4): 274-27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我国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现状。方法全国7所教学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株用Kir-by-Bauer法作药敏试验,并根据耐药表型(模式)分析可能存在的耐药机制。结果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共2323株,耐药率依次为:阿米卡星,22.5%,头孢哌酮-舒巴坦,22.8%,头孢吡肟27.6%,头孢他啶28.9%,亚胺培南31.3%,环丙沙星31.7%,美罗培南32.1%,哌拉西林-三唑巴坦34.4%,氨曲南36.8%,哌拉西林44.2%,替卡西林-克拉维酸50.9%。多重耐药(MDR)和泛耐药(PDR)株分别占8.4%和4.2%。对各种抗假单胞菌药物分别耐药的菌株仍有36.7%~53.4%对阿米卡星敏感,提示在严重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的治疗中,β内酰胺类抗假单胞菌药加氨基糖苷类仍是一个很好的联合用药组合。通过解释性判读"预测药物"可以推测耐药表型(模式)背后可能的耐药机制。结论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显示我国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相对较高,耐药机制非常复杂,需要引起实验室和临床的密切关注。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4): 279-28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监测2004-2005年中国不同地区7所教学医院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方法收集从患者分离的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1787株,在各监测点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等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数据采用WHONET5.3软件分析。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率最高,分别为65.1%和56.8%。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和氨苄西林-舒巴坦,敏感率分别为43.5%和39.2%。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在2.2%~34%。2种碳青霉烯类药物和2种含舒巴坦制剂的敏感性具有明显的一致性。特定药物在不同地区的敏感率有较大差异。对亚胺培南不敏感的菌株除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52.1%和76.8%外,对其他药物耐药率均在80%以上。而对亚胺培南敏感的菌株,除对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仅为11%、12.5%和29.1%,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40%以上。结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是对鲍曼不动杆菌抗菌活性最高的药物,但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CRAB)已达43.1%,并在部分地区造成医院内流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鲍曼不动杆菌抗菌活性仅次于碳青霉烯类,且中介率较高,尤其对CRAB是敏感率最高的药物。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4): 283-28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我国主要地区医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国内8所较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医院按统一方案、统一方法(Kirby-Bauer法)和判断标准(CLSI2005版)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检出率分别为38.9%(20%~57%)、40.5%(13%~70%),各所医院检出率有较大差异。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高度敏感,耐药率为0~3%,有4所医院出现了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株。大肠埃希菌产ESBLs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他啶、阿米卡星耐药率<20%,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株对其耐药率>50%。大肠埃希菌ESBLs阴性株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率>50%,肺炎克雷伯菌非产ESBLs株对氨苄西林高度耐药。不同医院产ESBLs细菌对同一药物的耐药率有较大差异。结论不同医院耐药性各具特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最敏感,但已出现少数耐药株,应重视对其耐药机制的研究。
  • 深部真菌感染专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4): 287-28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非白念珠菌所致侵袭性念珠菌病持续性增多,现将我院4例病例报道如下。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女,73岁。因咳嗽、咳痰伴发热、胸闷、心悸、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以肺间质纤维化合并双肺感染收入院。入院当日体温37℃,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Velcro啰音,予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旋?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4): 289-29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呈现上升趋势,而且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如念珠菌菌血症已跃居医院致死性血流感染的第1位,侵袭性曲霉病已经成为白血病和骨髓移植受者等重症免疫受损(immunocompromise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2]。此外,一些少见的病原真菌,如毛孢
  • 临床与实验研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4): 293-29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中药治糜灵栓与干扰素α-2a治疗女性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疗效对比。方法共收集临床186例HPVDNA检测阳性,宫颈组织学检查证实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级患者,随机分两组,A组94例采用纯中药制剂治糜灵栓自行放置于阴道后穹隆,隔晚1次,每次1枚,每月10次为一疗程,B组92例采用干扰素阴道栓剂淑润栓同法治疗对照以观疗效。结果资料显示两组患者HPVDNA转阴率相似,分别为93.6%和9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治糜灵栓价格明显低于淑润栓,更宜推广应用于女性生殖道HPV感染的患者使用。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4): 295-29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PA)产生的OXA型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及其与整合子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PA;提取总DNA,用PCR技术作OXA基因(blaOXA)分型及整合子可变区PCR定位。结果105株受试菌中,共检出blaOXA阳性株20株,其中14株blaOXA-Ⅰ阳性(包括3株同时blaOXA-Ⅱ阳性,3株同时blaOXA-Ⅲ阳性),另6株仅blaOXA-Ⅱ阳性。20株阳性株中10株含酶基因相关整合子。结论国内耐亚胺培南PA中部分菌株产blaOXA-Ⅰ,同时存在产OXAⅡ、Ⅲ型酶菌株,且酶基因与整合子相关。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4): 299-30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qnrA介导的耐药性及其协同耐药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引物特异性PCR结合测序检测qnrA阳性株及gyraseA和parC基因变异情况,Phe-Aag-β-Naphthylamine(PAβN)抑制试验识别外排机制介导的耐药性,琼脂稀释法测定qnrA阳性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的MIC值。结果QnrA阳性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耐药水平存在明显差异,gyraseA、parC基因变异或AcrAB-TolC外排泵等协同耐药机制存在与否与其关系密切。结论qnrA基因介导的耐药性存在协同机制,并加剧了qnrA阳性株的耐药性,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严峻挑战。
  • 综述与编译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4): 304-30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美国每年有300万~560万人发病,在英国CAP也是急症入院的最常见疾病之一。CAP住院患者病死率可高达14%,在护理院和ICU中CAP患者的病死率可高达40%,已成为第6位致死性疾病,为感染性疾病死亡的首位原因[1]。老年人中,罹患重症CAP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4): 309-31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7.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约3.5亿,其中1/4进展为慢性肝病,其严重并发症包括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据估计,全球每年死于乙型肝炎及其并发症的患者多达100万~200万例。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3000万例。造成乙型肝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是HBV感染后机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