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8年, 第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8-07-20
  

  • 全选
    |
    论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 8(4): 241-24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8.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抗菌新药头孢唑肟注射剂治疗下呼吸道和尿路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方法,进行新药头孢唑肟注射剂的多中心临床试验。选择下呼吸道和尿路感染患者,试验组使用头孢唑肟注射剂(重庆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对照组使用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生产的头孢唑肟注射剂,剂量均为每次1~2g,每8~12小时静脉滴注1次。疗程7~14d。结果本研究共入选病例255例,最终完成试验者243例,其中试验组122例,对照组121例,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5.08%和95.87%。其中肺炎试验组49例,有效率100%;对照组49例,有效率97.96%。慢性支气管炎急性细菌感染试验组14例,对照组12例,有效率均为100%。急性肾盂肾炎试验组40例,有效率97.50%;对照组39例,有效率97.43%。复杂性尿路感染试验组17例,有效率76.47%;对照组18例,有效率83.33%。反复发作性上尿路感染试验组2例,治愈及复发各1例;对照组3例,治愈2例,显效1例。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病例中,可行微生物评价者共166例,其中试验组81例,对照组85例,共获病原菌82株及86株,经治疗后试验组的细菌清除率为98.78%,对照组为98.84%,两组细菌清除率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中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59%和19.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临床不良反应试验组4例,对照组10例,主要表现为药物热及胃肠道反应。相关实验室异常试验组7例,对照组15例,主要包括白细胞减少及肝功能异常。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抗菌新药头孢唑肟注射剂治疗常见下呼吸道和尿路感染疗效与对照药相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用于治疗敏感病原菌所致的上述感染。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 8(4): 247-24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8.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以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某院2006年1月—2007年2月收治的189例肾移植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肾移植术后发生医院感染33例次,医院感染率17.5%;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3.1%。白细胞减少、低蛋白血症、高血糖、留置导尿管和术前血透时间是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肾移植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需引起重视;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 8(4): 250-25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8.04.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对携带qnrA1质粒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合理给药方案。方法根据左氧氟沙星药动学参数构建左氧氟沙星体外药动学-药效学模型。在体外感染模型中研究左氧氟沙星200、300、500、550和700mg每日1次对大肠埃希菌J53(不含qnr质粒)和大肠埃希菌650T(含qnr质粒的J53结合子)的药效学,制定体外药动学-药效学目标值。结果左氧氟沙星上述5个剂量组对大肠埃希菌J53均有良好的杀灭作用;500mg每日1次及以下剂量组均不能有效杀灭大肠埃希菌650T。用药结束后左氧氟沙星对细菌的MIC由给药前的0.4mg/L平均升高到2~4mg/L。但DNA测序并未发现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存在突变,细菌MIC上升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体外药动学-药效学研究提示左氧氟沙星对携带qnr质粒大肠埃希菌的AUC/MIC需达到120或以上时方能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 8(4): 255-25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8.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多重PCR方法,检测临床分离金葡菌的杀白细胞素毒力基因(lukS/F-PV)和甲氧西林耐药基因(mecA)。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12月从临床多种标本中分离鉴定的不重复金葡菌,应用多重PCR技术,优化反应条件,同时扩增葡萄球菌属特异性基因16SrRNA、金葡菌种特异性基因nuc、lukS/F-PV基因和mecA基因,扩增产物经凝胶成像系统分析。结果217株金葡菌经多重PCR检测,31株是16SrRNA+nuc+lukS/F-PV+mecA基因型,3株是16SrRNA+nuc+lukS/F-PV基因型,135株是16SrRNA+nuc+mecA基因型,40株是16SrRNA+nuc基因型,其中5株仅扩增出16SrRNA基因,3株仅扩增出nuc基因。lukS/F-PV基因和mecA基因测序显示与GenBank中的已有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其阳性率分别为15.7%(34/217)和76.5%(166/217);34株lukS/F-PV基因阳性的分离株中,31株为MRSA,占91.2%(31/34)。结论本方法适用于快速检测和鉴定产杀白细胞素MRSA,lukS/F-PV基因阳性的菌株以MRSA为主,应加强监控。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 8(4): 260-26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8.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COPD急性加重住院患者46例(第1组),COPD稳定期患者35例(第2组),对照组为同期参加呼吸疾病体检的老年人82例。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用直接免疫荧光(DIF)及PCR法检测PBMC中Cpn特异性抗原(Cpn-Ag)和Cpn-DNA。同时用间接微量免疫荧光(MIF)法检测Cpn抗体(IgA、IgG和IgM),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通过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来分析Cpn感染与COPD的相关性。结果PCR和DIF两种方法的结果相似,COPD患者组和对照组比较,Cpn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代表急性感染的Cpn-Ag和IgM抗体的检出率第1组比对照组显著增高,代表慢性感染的Cpn-IgA和IgG抗体的检出率第1组和第2组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Cpn感染第1组患者(n=28)阿奇霉素治疗后的血浆Hs-CRP浓度比治疗前显著降低(3.80±0.59)mg/L和(4.54±0.65)mg/L(P<0.01),但是,在观察期间COPD患者Cpn-Ag和CpnIgG效价变化无差异。经修正吸烟因素后,慢性Cpn感染和COPD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Cpn感染可能是COPD急性加重的一种病原体,而慢性Cpn感染可能是COPD发展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Cpn与COPD相关性的全部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 8(4): 266-27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8.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鲍曼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5月—2007年2月不同患者痰培养标本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80株,剔除重复菌株用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在环丙沙星、含有不同浓度羟基氰氯苯胺(CCCP)的环丙沙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MIC。PCR扩增gyrA基因和parC基因并进行酶切分析,选取部分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鉴定。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环丙沙星敏感株与耐药株的adeBmRNA表达的相对定量。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的敏感率为15%,随加入CCCP的浓度增高而增加,并接近亚胺培南的敏感率。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显示,58株耐药菌中39株gyrA基因不能被HinfI酶切,23株praC基因不能被HinfI酶切,敏感株均能被HinfI酶切,耐药株中的gyrA和parC基因存在突变。环丙沙星耐药菌株的adeB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敏感菌株。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除了与gyrA、praC基因突变有关外,还与主动外排泵基因adeBmRNA过表达有关。
  • 深部真菌感染专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 8(4): 271-27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8.04.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临床与胸部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及胸部CT表现。结果7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和低热。CT主要表现单发结节影1例;多发结节影5例,其中4例与斑片状实变影混合存在;多发的段或叶实变影1例。2例在结节影和实变影有厚壁空洞。上述病灶多位于肺外带及胸膜下。结论原发性肺隐球菌病肺部异常影像表现多样性,CT表现也缺乏特异性。当肺部阴影诊断不明时在鉴别诊断上应考虑此病,是早期诊断的关键;确诊主要依赖病理学检查。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 8(4): 275-27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8.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progressivedisseminatedhisto-plasmosis,PDH)是由组织胞浆菌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深部真菌病,以进行性全身播散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累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导致全身淋巴结肿大、进行性肝脾肿大、骨髓功能受抑制等,预后差,病死率高。此病多见于四川、云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 8(4): 277-28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8.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20余年来深部真菌感染呈持续增多趋势,1980—1990年,美国医院获得性深部真菌感染率由2‰增加至3.8‰,念珠菌血流感染增加5倍。据欧洲一份报道在教学医院的尸检病例中,真菌感染由1978—1982年的1.6%增加至1988—1992年的4.1%。美国医院感染监测资料(NNIS)显示:1995—2002年期?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 8(4): 281-28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8.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曲霉(aspergillus)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空气中每立方米含有1~100个曲霉孢子,分生孢子的大小约2~3μm,完全可以通过呼吸到达肺泡,造成机会性感染。曲霉的种类很多,但只有少部分致病,90%的人类曲霉感染由烟曲霉所致。临床上一般将肺曲霉病分为曲霉球、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
  • 临床与实验研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 8(4): 285-28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8.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多黏菌素E静脉制剂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严重感染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2006年5月至2007年9月收治的10例多重耐药(MDR)革兰阴性杆菌严重感染患者,在其他抗生素治疗均无效和药敏试验显示这些耐药菌仅对多黏菌素B敏感的前提下,选用多黏菌素E静脉制剂治疗,观察和评估其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本组10例患者病原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应用多黏菌素E治疗12例次,达到较理想的临床有效率(75.0%)和细菌学清除率(73.1%)。未发生药物相关的肾毒性、神经毒性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对MDR革兰阴性杆菌严重感染的患者,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时,多黏菌素E是敏感和有效的治疗药物,但仍需注意其不良反应。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 8(4): 289-29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8.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新发和复发肺结核中的分布情况,为探讨其与新发、复发肺结核的相关性打下基础。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新发、复发肺结核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30例,使用SNaPshot的SNP分型技术对以上入选者的VDR基因TaqI和FokI多态性位点进行检测分析。结果VDR基因FokI位点ff多态性在肺结核和对照组分布有差异(OR=6.53,95%CI:1.26~33.9,P=0.03);TaqI和FokI位点多态性在新发和复发肺结核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DR基因ff多态性与中国汉族肺结核易感性有关;TaqI和FokI位点多态性在新发和复发肺结核中的分布是否存在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 8(4): 293-29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8.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监测我院2005年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耐药状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16种抗菌药物对224株革兰阴性杆菌MIC,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3软件和卡方检验。结果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株分别占56.3%(49/87)和34.9%(15/43)。大肠埃希菌敏感率在80%以上的药物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100%)、阿米卡星(94.3%)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90.8%);肺炎克雷伯菌敏感率较高的抗菌药物除碳青霉烯类外(100%)、还有头孢吡肟(97.7%)、哌拉西林-他唑巴坦(93%)、头孢哌酮-舒巴坦(90.7%);阴沟肠杆菌敏感率≥80%的抗菌药物有碳青霉烯类(100%)、头孢吡肟(86.7%)、阿米卡星(86.7%)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0%)等。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数抗菌药的耐药率较高。结论我院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最敏感,不发酵糖菌对多种抗菌药物高度耐药。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 8(4): 297-29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8.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儿童患者临床分离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肺炎链球菌(MRSP)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与国际流行克隆株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107株MRSP行同源性分析。结果107株MRSP共有60个PFGE型,有6种PFGE型≥3株,这6种型共包含53株细菌,占总株数49.5%(53/107)。2003—2004年ermB和mefE阳性菌株中存在与国际流行株密切相关的流行克隆P5型(39.2%,20/51)。结论耐药菌株的克隆传播是2004年我院分离的MRSP流行的重要因素,2003—2004年临床分离株中ermB和mefE同时阳性的菌株经PFGE分型可能与国际流行株有关。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 8(4): 300-30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8.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我院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机制及同源性分型情况。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PA,用K-B法检测28株耐亚胺培南PA对12种抗菌药的敏感性,用肠杆菌科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ERIC)进行同源性分析,并用PCR法检测外膜孔蛋白OprD2和金属β内酰胺酶(IMP、VIM)基因。结果28株耐亚胺培南PA对其他12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在14.8%~42.3%。经ERIC-PCR分析后共有11个基因型。其中A型为11株:A1型9株,A2型2株;B型为5株:B1型2株,B2型2株,B3型1株;C型3株;D型2株;E~K型各1株。PCR检测到OprD2基因仅4株,其缺失率为85.7%,28株PA中检测到1株VIM基因,经测序证实为VIM-2型。结论本院耐亚胺培南PA的主要耐药机制为外膜孔蛋白缺失。在外科和高干病房中出现多种基因型的耐亚胺培南PA传播。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 8(4): 303-30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8.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6SrRNA甲基化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自2007年7—10月间南京地区住院病人标本中分离并筛选出2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法检测16SrRNA甲基化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2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6SrRNA甲基化酶(armA、rmtB)基因均为阴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ac(3)-Ⅰ基因阳性株10株、aac(3)-Ⅱ阳性株1株、aac(6′)-Ⅰb基因阳性株13株、ant(3″)-Ⅰ基因阳性株12株;ant(2″)-Ⅰ基因、aac(6′)-Ⅱ基因及aac(6′)-Ⅰad基因均为阴性。结论南京地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是aac(3)-Ⅰ、aac(3)-Ⅱ、aac(6′)-Ⅰb、ant(3″)-Ⅰ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存在;尚未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新亚型———aac(6′)-Ⅰad基因和16SrRNA甲基化酶armA、rmtB基因。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 8(4): 307-31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8.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其主要β内酰胺酶分布。方法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临床分离的211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对85株耐药株进行β内酰胺酶基因扩增,通过序列分析明确基因型。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分别为0、0.9%、31.4%和31.1%,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在39.3%~80.1%;85株耐药菌株中,57株扩增到ampC基因、12株SHV-12型基因阳性,14株PER-1型基因阳性,7株CTX-M-14型基因阳性,8株TEM-1型基因阳性;同时携带2种基因有11株,携带3种基因有10株。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与携带ampC基因、SHV-12、PER-1、CTX-M-14和TEM-1型等基因密切相关。
  • 临床经验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 8(4): 311-31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8.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pneumonia,HAP)是目前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病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迟发HAP(入院≥5d后发生的肺炎)由于多重耐药(MDR)菌感染的比例增高使其治疗更加复杂。为此,本研究对我院2000—2006年HAP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病原学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 病例报告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 8(4): 313-31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8.04.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69岁。因胸腔积液、肺部感染、Ⅰ型呼吸衰竭和高血压病2级于2007年6月4日入住ICU。既往有脑梗死、左眼失明。2001年4月行肾移植术,术后持续口服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环孢素A、缬沙坦、辛伐他汀等药物。2005年1月因胃癌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既往无血小板减?
  • 综述与编译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 8(4): 315-31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8.04.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奇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用于各种社区获得性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如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咽炎及扁桃体炎,急性中耳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如淋病奈瑟菌和非淋病奈瑟菌性尿道炎、宫颈炎,软下疳)和皮肤及软组织感染[1]。阿奇霉素新型二水合物缓释口服干?
  • 信息交流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 8(4): 319-32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8.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背景由于多数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其研发过程中,发现能影响幼年动物的软骨组织,导致关节病,并且病变不可逆,所以限制了氟喹诺酮类在儿科患者中的应用。经美国FDA批准用于18岁以下患者的适应证为:复杂性泌尿道感染,肾盂肾炎和暴露吸入性炭疽后预防。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