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9年, 第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9-05-20
  

  • 全选
    |
    编译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9, 9(3): 161-16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9.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帮助医师在治疗念珠菌病时正确选用抗真菌药,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对2004年念珠菌病治疗指南进行了修订。该指南发表在ClinicalInfectiousDisease,2009,48:503-535。由于该指南的更新乃是基于大量的临床证据,因此对指导临床正确合理治疗念珠菌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现将其主要内容编译供临床参考。
  • 论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9, 9(3): 168-17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9.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国内不同地区临床分离葡萄球菌属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联合中国12所综合性医院,按统一方案、采用统一的材料、方法(Kirby-Bauer)和判断标准(CLSI2007年版)进行葡萄球菌属的耐药性监测。结果6048株葡萄球菌属临床分离株中金葡菌占56.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44.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主要有表皮葡萄球菌(26.7%)、溶血葡萄球菌(7.7%)和人型葡萄球菌(3.3%)等。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株分别占58.3%(15.3%~80.4%)和75.0%(63.0%~100%)。未发现万古霉素中介和耐药株(VISA和VRSA)。约50%~70.8%的MRSA对利福平、磷霉素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敏感。MRCNS中约60%和90%菌株分别对磷霉素和利福平敏感。不同地区、不同医院葡萄球菌属的耐药性各具特点。不同医院的分离菌对同一种药物的耐药率有很大差异。结论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所得结果对于了解细菌耐药性变迁和指导临床用药有很大参考价值。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9, 9(3): 175-17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9.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中国不同地区临床分离肠球菌属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国内主要地区12所教学医院(10所综合性医院,2所儿童医院)按统一方案、采用统一的材料、方法(KB法)和判断标准(CLSI2007年版)进行肠球菌属的耐药性监测。结果共分离到2634株非重复肠球菌,最常见菌种为粪肠球菌1281株(48.6%)、屎肠球菌1017株(38.6%)、耐久肠球菌94株(3.6%)、鸟肠球菌50株(1.9%)、鹑鸡肠球菌50株(1.9%)。粪肠球菌对呋喃妥因、磷霉素的耐药率均低于10%,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12.9%,对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率接近50%;屎肠球菌耐药性明显高于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接近90%,对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率>70%,但对氯霉素耐药率仅为6.1%。全年共检出万古霉素耐药粪肠球菌6株和屎肠球菌21株,经PCR证实均系VanA型耐药,未发现利奈唑胺耐药株。结论肠球菌属耐药性较为严重,VRE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应引起临床和实验室高度重视。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9, 9(3): 180-18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9.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全国不同地区12所医院2007年临床分离链球菌属的耐药性。方法收集12所医院2007年度临床分离链球菌属1821株,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作药敏试验,并采用CLSI2007年的判断标准。结果1821株链球菌中肺炎链球菌占38.1%(694/1821),β溶血性链球菌占44.0%(802/1821),草绿色链球菌群17.8%(325/1821)。肺炎链球菌中儿童和成人患者青霉素敏感株(PSSP)的检出率分别为11.5%和73.7%,儿童分离株中青霉素不敏感株(PISP和PRSP)的检出率分别为69.2%和19.3%,成人分离株中PISP和PRSP的检出率分别为13.8%和12.6%。802株β溶血性链球菌中A群占61.2%(491/802),B群23.3%(187/802),C、G、F群共占11.2%(90/802)。A及B群对红霉素耐药率高,分别为93.6%和42.9%,其他菌群的耐药率为51.0%~64.7%,5种菌群对青霉素保持较高敏感性。无菌部位草绿色链球菌群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20.0%和63.3%。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耐药的链球菌菌株。结论肺炎链球菌及β溶血链球菌仍是我国常见病原菌,儿童患者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高于成人。我国β溶血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高且存在群间差异。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9, 9(3): 185-19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9.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07年我国不同地区12所医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的耐药性。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临床分离株作药敏试验。结果共收集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网12所医院分离的大肠埃希菌6527株,肺炎克雷伯菌3051株,催产克雷伯菌206株。其中儿童分离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4.0%(1566/6527)和17.8%(542/3051)。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产ESBLs菌株检出率分别平均为55.0%(12.3%~72.1%)和44.9%(15.4%~70.6%)。各医院ESBLs检出率存在一定差异。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都保持高度敏感,耐药率均低于10%。产ESBLs株对上述3种药物的耐药率也均低于20%。50%以上的产ESBLs株对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耐药。有5所医院分离出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菌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21株,大肠埃希菌2株,产酸克雷伯菌1株。其中20株肺炎克雷伯菌为泛耐药株,占0.7%(20/3051)。结论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仍保持高度敏感性,不同地区的分离株中产ESBLs菌株检出率和药敏试验结果存在差异,儿童分离株中产ESBLs检出率上升值得关注。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9, 9(3): 192-19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9.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07年我国不同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和耐药特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全国12所教学医院临床分离的3988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按CLSI2007年标准判定药敏结果,并用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07年12所医院从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3988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94.3%自住院患者中分离,76.2%的菌株分离自呼吸道标本。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为18.7%,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20%。上海华山医院的临床分离株除头孢哌酮-舒巴坦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30%,北京医院除对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外,对其他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39%,上海儿科医院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10%,甘肃省人民医院除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外,对其他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10%。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为3.2%。结论我国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仍处于较高水平,不同医院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相差较大,应加强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控制医院耐药菌感染的流行。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9, 9(3): 196-20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9.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监测2007年中国不同地区12所医院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2718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WHONET5.4软件分析数据。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最高,为72.1%,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60.6%和55.5%;对米诺环素和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分别为50.8%和42.9%。不同医院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别。全国12所医院药敏结果显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已经达到47.7%(4.7%~64.0%)。不同科室分离株的耐药率不同,其中以ICU分离株耐药率最高。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碳青霉烯类药物对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最强。MDRAB已经达到47.7%,并发现有2.8%菌株为泛耐药株。在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有很大差异。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9, 9(3): 201-20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9.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07年我国不同地区12所教学医院肠杆菌属细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状况。方法全国12所教学医院2007年1—12月临床分离的1231株肠杆菌属细菌,采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CLSI2007版为判断标准。结果临床分离的1231株肠杆菌属细菌分离于呼吸道分泌物745株(60.5%)、尿液147株(11.9%)、血液66株(5.4%)和脑脊液11株(0.9%),其他无菌体液(胆汁、胸腹水等)39株(3.2%)。肠杆菌属细菌对头孢西丁耐药率最高(93.0%);对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高(36.9%~37.7%);对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13.7%~28.0%);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最低,仅为0.9%。结论肠杆菌属细菌的耐药情况日趋严重,尤其是新出现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株,各医院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遏制耐药株的增长。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9, 9(3): 207-20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9.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流感嗜血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方法全国7所综合性医院和2所儿童医院临床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用Kirbry-Bauer法作药敏试验,按CLSI2007版判断结果,以Nitrocefin试剂测定β内酰胺酶。结果共收集临床分离流感嗜血杆菌755株,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最高,达59.4%,氨苄西林30.1%,氯霉素16.9%。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头孢噻肟、阿莫西林-克拉唯酸、阿奇霉素和头孢呋辛的耐药率为10%或以下。儿童分离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37.4%)高于成人株(13.7%);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1.6%)低于成人株(19.1%)。β内酰胺酶检出率27.4%,其中儿童分离株产酶检出率(34.9%)高于成人分离株产酶检出率(10.6%)。对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氯霉素3种及3种以上药物耐药的菌株占26.1%(159/609)。结论大多数抗菌药物对流感嗜血杆菌仍保持良好的抗菌活性,但该菌对过去常用的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在增加,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已不宜用于流感嗜血杆菌引起感染的经验治疗;儿童分离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和产酶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成人(P<0.05);产β内酰胺酶是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的主要耐药机制,多重耐药现象应引起重视。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9, 9(3): 210-21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9.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3类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在阴沟肠杆菌中流行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005年1—12月本院临床分离的101株阴沟肠杆菌中qnrA、qnrB、qnrS、aac(6′)-Ib以及qepA基因,对aac(6′)-Ib基因阳性菌株采用FokI酶切确认aac(6′)-Ib-cr基因,同时检测ESBLs及AmpC酶的产生情况。结果101株阴沟肠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32.7%。41.6%(42/101)菌株携带qnr基因和(或)aac(6′)-Ib-cr基因,其中39株(38.6%)携带qnr基因,7株(6.9%)携带aac(6′)-Ib-cr基因,4株同时携带qnrB4和aac(6′)-Ib-cr,未检测到qepA基因。qnr基因阳性菌株中qnrA19株、qnrB18株、qnrS3株(其中1株同时含有qnrB和qnrS)。环丙沙星耐药与敏感菌株中qnr基因检出率分别为48.5%(16/33)和32.8%(21/64),经卡方检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产与非产ESBLs菌株中qnr基因检出率分别为62.7%(32/51)和14.0%(7/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中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检出率高,在环丙沙星敏感阴沟肠杆菌中qnr基因的检出率与耐药株中的检出率相仿。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9, 9(3): 216-21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9.0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CTX-M型ESBLs在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方法采用3组PCR引物分别扩增产ESBLs菌株的CTX-M基因,应用ABI自动荧光测序仪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64株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中,PCR阳性41株(64.1%),基因型分别为CTX-M-3(4株)、CTX-M-9(2株)、CTX-M-13(3株)、CTX-M-14(28株)和CTX-M-3合并CTX-M-14(2株)。在另外2株菌中发现1种新的CTX-M型酶,经美国Lahey临床医学中心专家确认并被命名为CTX-M-38,GenBank登录号AY822595。结论我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产CTX-M型ESBLs检出率较高,其中以CTX-M-14型为最常见,CTX-M-38是一种新基因型ESBL。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9, 9(3): 219-22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9.03.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左氧氟沙星注射液600mg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性试验。入组病例996例,因各种原因剔出后可评价病例847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60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疗程为7~14d。记录观察期间出现的任何不良反应,评估治疗结束时的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左氧氟沙星600mg静脉滴注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支气管扩张并发感染的有效率分别为92.3%(477/517)、89.8%(203/226)、90.4%(94/104),总有效率为91.4%(774/847),总细菌清除率为83.9%。试验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2%(52/847),其中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4%(30/847),中枢神经系统为1.7%(14/847),注射部位刺激为0.6%(5/847),皮肤反应为0.4%(3/847)。结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600mg静脉滴注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9, 9(3): 224-22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9.03.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本院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耐药性及同源性。方法用2-巯基丙酸或EDTA协同试验筛选临床分离的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协同试验阳性菌株用PCR法检测金属酶基因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产金属酶菌株同源性。结果31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协同试验阳性5株,PCR扩增有4株阳性,为金属酶IMP-9型,均分离自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PFGE结果显示为同一克隆株。产酶株对阿米卡星敏感或中介,对其他临床常用抗生素均高度耐药。结论本院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有产IMP-9型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流行,应注意进行临床检测和监控。
  • 深部真菌感染专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9, 9(3): 228-23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9.03.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真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进一步探讨真菌血流感染的防治措施。方法对2003—2008年医院诊断的真菌血流感染57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白念珠菌是真菌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占42.1%;真菌血流感染的发生与广谱抗生素应用、中心静脉置管、恶性肿瘤和使用免疫抑制剂有关;治疗有效率为50.0%,7例患者在未治疗前病情恶化死亡,总病死率为56.1%。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提示使用过卡泊芬净与两性霉素B治疗明显利于患者生存,而高APACHE评分、未行抗真菌治疗及行全胃肠外营养患者病死率较高。结论广谱抗菌药使用、中心静脉插管与真菌血流感染相关性可能更强;对氟康唑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尽早更换为两性霉素B或棘白菌素类。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9, 9(3): 233-23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9.03.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初步评价动态检测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水平对血液病患者侵袭性曲霉病(IA)的诊断价值及疗效。方法采用ELISA法连续检测172例白血病和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或移植后患者的613份血清标本的GM浓度,GM试验阳性定义为连续2次不同时点检测A值>0.5或单次>0.7。对GM试验阳性的患者给予抢先抗曲霉治疗。结果按照试验中界定的界值,该诊断试验的的灵敏度为81.1%,特异度为88.2%。GM测定阳性55例,阴性117例,通过GM测定临床诊断IA者由37例增加至52例,55例GM阳性患者38例完成针对曲霉的抢先治疗,26例有效,12例无效死亡,病死率为31.6%。抗曲霉治疗前GM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保持在较高水平;抗真菌治疗有效患者的GM含量呈下降趋势,无效死亡患者中呈上升趋势。结论血清GM检测可以为早期诊断IA提供有力证据,动态监测GM值变化趋势是评价疗效的有用指标。
  • 综述与编译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9, 9(3): 237-24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9.03.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forDiseaseControl,CDC)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siteinfection,SSI)分为切口和器官/无菌体腔感染[1]。前者包括“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浅表切口感染和“筋膜、肌肉层”的深部切口感染。后者则指任何经外科手术打开或处理过的解剖部位感染(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