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0年, 第1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0-09-20
  

  • 全选
    |
    编译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 10(5): 321-32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0.0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帮助临床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正确诊断、预防和治疗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制定了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该指南发表在ClinicalInfectiousDisease,2010,50:625-663。该指南的制订基于大量的临床证据,因此对指导临床正确诊断、预防和治疗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现将其主要内容摘译供临床参考。
  • 论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 10(5): 325-33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0.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国内不同地区14所医院临床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国内不同地区14所教学医院(12所综合性医院、2所儿童医院)临床分离菌采用K-B法按统一方案进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按CLSI2009版判断结果。结果2009年1月—12月收集各医院临床分离菌共4367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9%,革兰阴性菌占71%。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和MRCNS)平均为52.7%和71.7%。葡萄球菌属中甲氧西林耐药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其他测试药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但仍有72%和65%MRSA对磷霉素敏感;89.0%、66.0%和66.7%的MRCNS对利福平、磷霉素和氨苄西林-舒巴坦敏感,未发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多数测试药物的耐药率低于屎肠球菌,两者中均有少数万古霉素耐药株,根据表型推测多数为VanA型耐药。本次监测首次出现少数耐利奈唑胺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非脑膜炎肺炎链球菌(SP)儿童株中PSSP较2008年减少,PISP和PRSP有所增多,在儿童株中首次出现少数喹诺酮类耐药株。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中产ESBLs株分别平均为56.5%和41.4%。肠杆菌科细菌中产ESBLs株对药物的耐药率均比非产ESBLs株高。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高度敏感,总耐药率<2%。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30.5%和25.2%,不动杆菌属(鲍曼不动杆菌占86.8%)对两者的耐药率分别为50.0%和52.4%。与2008年相比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中的泛耐药株数量显著增多。新出现了5株泛耐药大肠埃希菌和6株泛耐药肠杆菌属细菌。结论细菌耐药性仍呈增长趋势,尤其泛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增多,对临床构成严重威胁。合理选用抗菌药,及早检测泛耐药菌,加强感染控制措施是当务之急。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 10(5): 335-33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0.05.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美罗培南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中重度感染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2009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9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感染后应用美罗培南的疗效。用药剂量为1g每8~12小时1次静脉滴注,疗程<21d。按卫生部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疗效。结果美罗培南治疗本组恶性血液病合并感染的有效率为78.1%(75/96);在合并败血症7例中,6例有效(6/7);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0.5×109/L以下者,有效率达72.9%(51/7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7/96)。结论美罗培南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感染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 10(5): 338-34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0.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明确非O1、非O139型霍乱弧菌中ESBL的基因型及其遗传背景,以探讨该耐药基因传播的机制。方法通过表型确证试验确定细菌是否产生ESBL,通过接合试验了解ESBL是否由质粒介导,通过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确定ESBL的基因型,通过反向PCR和序列分析了解ESBL基因两侧的结构。结果ESBL表型确证试验确认菌株RJ354为产ESBL菌株,接合试验证实ESBL基因位于可接合质粒上,PCR、反向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确定其基因型为blaPER-1,该基因上游序列为ORF513,下游为gst-like基因。结论本研究国际上首次在从非O1、非O139型霍乱弧菌中检出了PER-1型ESBL,而且首次发现该酶基因与一种新的基因元件ISCR1相连,后者可能介导前者的水平转移。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 10(5): 342-34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0.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我院2009年临床分离常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E试验法检测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和头孢曲松以及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MIC,其他抗菌药物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根据CLSI2008年M100-S18判定耐药性。结果收集本院2009年5791株临床分离细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9.8%(3465/5791),革兰阳性球菌占28.9%(1676/5791),真菌10.9%(630/5791)。住院患者中常见的分离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不动杆菌属、肺炎克雷伯菌、金葡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门诊患者则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和金葡菌。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中MRSA和MRCNS的检出率分别达到62.9%(350/556)和83.4%(399/478),检出万古霉素和(或)替考拉宁耐药的肠球菌属6株;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PISP+PRSP)的分离率为30.1%(非脑脊液标本);4株脑脊液分离菌株均为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高度敏感,但耐药菌株亦已出现。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产ESBLs克雷伯菌属的检出率分别高达78.3%(626/800)和49.8%(311/625)。不动杆菌属中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株占50%以上;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分别为20.3%和11.2%;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磺胺甲口恶唑-甲氧苄啶、米诺环素的敏感性较好(77.3%~92.4%)。结论我院常见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细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尤其对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属和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增多。应及早进行检测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 10(5): 349-35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0.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莫西沙星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在莫西沙星与阿奇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对两组中诊断为支原体肺炎病例的疗效作对照分析。结果莫西沙星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6.4%、90.0%,细菌清除率分别为6/7和5/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降至≤37.5℃所需时间和住院时间莫西沙星组(3.2±1.5)d和(8.2±1.7)d较对照组(4.4士1.7)d和(10.0±2.4)d明显缩短(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莫西沙星组为14.3%,对照组为2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莫西沙星单药治疗与阿奇霉素联合头孢曲松疗效相当,在缩短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莫西沙星优于对照组。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 10(5): 354-35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0.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以及碳青霉烯酶的基因型。方法收集21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PCR方法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结果21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和氨曲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5.7%、42.9%和78.6%,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达92.9%~100%。21株中检出OXA-23基因阳性17株(80.9%),OXA-51基因阳性15株(71.4%),OXA-58基因阳性2株(9.5%)。12株(57.1%)含OXA-23+OXA-51基因,1株(4.8%)含OXA-23+OXA-51+OXA-58基因。上述菌株中均未检出OXA-24、IMP和VIM耐药基因。结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情况严重,碳青霉烯酶基因型OXA-23和OXA-51携带率高,且以OXA-23+OXA-512种基因型同时存在为主。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 10(5): 357-36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0.05.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体外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对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感染的杀菌能力,寻求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方法收集20株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分离的PDRPA,进行抗菌药物联合杀菌试验(MCBT),并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BC),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PDRPA对多黏菌素B单药最敏感;阿米卡星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他啶、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菌活性增强最显著(P<0.05);2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头孢他啶与氨曲南、头孢他啶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也表现出对部分菌株抗菌活性增强。结论对PDRPA进行个体化的MCBT可能有助于抗菌药物联合治疗PDRPA的选择。阿米卡星联合β内酰胺类或两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 10(5): 363-36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0.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6种编码16SrRNA甲基化酶的基因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革兰阴性菌中的流行情况。方法收集本院2007年10—12月分离的211株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革兰阴性菌,采用PCR检测其中6种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和npmA)的分布。对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阳性的菌株,用ERIC-PCR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211株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革兰阴性菌中,91.5%(193/211)被检出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其中133株含armA(133/211,63.0%),60株含rmtB(60/211,28.4%)。阿米卡星MIC≥512mg/L、庆大霉素MIC≥128mg/L的104株肠杆菌科细菌中,甲基化酶基因检出达100%,且armA和rmtB的检出相仿(分别为49与55株)。阿米卡星MIC≥512mg/L、庆大霉素MIC≥128mg/L的94株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中,甲基化酶检出94.7%(89株),以armA(84株)为主。未检测到rmtA,rmtC,rmtD和npmA基因。ERIC-PCR结果显示该类基因并非单克隆传播。结论几乎所有临床分离的阿米卡星MIC>512mg/L的革兰阴性菌中都能检出armA或rmtB基因。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 10(5): 368-37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0.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和改良微孔板法观察细菌生物膜形成,探索细菌生物膜检测的有效手段。方法烧伤患者植入性导管分离的金葡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经体外分别培育24、48、72h和5d后,先后用CLSM和改良微孔板法,观察细菌生物膜形成和黏附的过程与特点。结果鲍曼不动杆菌、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生物膜的时间、生物膜的形态与特点都有显著的差异。结论CLSM和改良微孔板法是观察和检测细菌生物膜形成过程的有效手段。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 10(5): 373-37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0.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上海长征医院ICU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订医院感染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2%。与对照组相比,鲍曼不动杆菌致医院感染独立的危险因素是机械通气、肿瘤、应用激素。结论针对鲍曼不动杆菌致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采取措施控制医院感染。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 10(5): 376-38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0.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脂多糖(LPS)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C)不同时间β防御素-3(hBD-3)的表达,探索hBD-3在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及与细菌感染的量效关系、时效关系,为人工调控其分泌、防治呼吸道感染进行基础研究。方法不同浓度LPS(0.01、0.1、1、10mg/L)诱导HBEC后,分别在不同时间点(1、2、4和8h)用RT-PCR法检测hBD-3mRNA的表达;同时用0.1mg/LLPS诱导HBEC4h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hBD-3蛋白的表达。结果0.1mg/LLPS诱导HBEC4h后,可见培养的支气管上皮细胞胞质呈棕褐色阳性颗粒,hBD-3蛋白明显表达;不同浓度LPS诱导细胞相同时间后,在同一时间点随浓度增加hBD-3mRNA表达亦随之增加,不同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同浓度LPS在诱导细胞不同时间后,在同一浓度组hBD-3mRNA表达亦随时间而增加,不同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BD-3在HBEC胞质有表达,LPS能诱导HBEChBD-3表达上调,LPS诱导hBD-3表达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hBD-3可能参与气道对LPS最初的防御反应。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 10(5): 381-38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0.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09年我院临床分离菌的耐药现状。方法采用MicroScanautoscan-4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检测。采用K-B法进行ESBLs确证试验和金葡菌检测对苯唑西林耐药性。应用WHONET5.4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年本院共分离出细菌451株,居前3位的细菌依次是:大肠埃希菌(35.7%)、铜绿假单胞菌(14.4%)和金葡菌(10.0%)。金葡菌中MRSA株占48.9%,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株分别占67.7%和58.5%,未发现耐亚胺培南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27.7%和48.3%。结论加强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十分必要。
  • 深部真菌感染专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 10(5): 385-38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0.05.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伏立康唑在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出现侵袭性曲霉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10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血液病合并侵袭性曲霉病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和GM试验临床诊断,使用方法为:伏立康唑第1天400mg/次,12h静脉滴注,第2天起200mg/次,12h静脉滴注的方案治疗,并根据病情10~15d后改为口服维持治疗,剂量200mg,每天2次,疗程4~12周,根据临床疗效标准,综合评价该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8例患者使用伏立康唑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3.3%,平均退热时间为4.5d,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伏立康唑口服和静脉给药均有很好的抗真菌活性,在临床上可作为侵袭性曲霉病的一线用药,或用于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的补救治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 10(5): 389-39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0.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科2008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12例血液病合并IFD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12例患者中确诊(proven)1例、拟诊(probable)8例、疑似(possible)3例,分别给予氟康唑、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伊曲康唑口服胶囊或伏立康唑治疗,并同时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升高白细胞。治疗后确诊组1例死亡、拟诊组8例死亡3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3例;疑似组3例中死亡、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各1例,总病死率为41.7%。结论血液病合并IFD病死率高,在治疗IFD的同时,应用G-CSF对于血液病患者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粒细胞缺乏症者,及早配合抗真菌药物应用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 10(5): 392-39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0.0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累及肺部的播散性隐球菌病的临床特征和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累及肺部的播散性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结果7例患者中,呼吸系统为首发症状2例,中枢神经系统为首发症状4例,发热为首发症状1例。3例患者具有基础疾病史,1例患者有鸽粪接触史。2例无基础疾病者表现为隐球菌脑膜炎的症状,而无呼吸系统症状,常规影像学检查发现孤立性肺结节;3例有基础疾病者肺部影像学呈肺炎样表现,均有呼吸系统症状;2例学龄前儿童肺部影像学呈弥漫性改变,但亦无明显的呼吸系统症状。6例接受抗真菌治疗的患者中,5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累及肺部的播散性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和漏诊,一旦确诊应及时给予两性霉素B等抗真菌药治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 10(5): 394-39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0.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尼菲青霉(Penicilliummarneffei,PM)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对人和动物致病的青霉。PM为条件致病菌,常引起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AIDS、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继发感染,引起播散性马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Marneffei,PSM),表现为咳嗽、发热、贫血、肝脾肿大等。其流行有明显的
  • 综述与编译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 10(5): 396-40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0.05.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立培南(doripenem,S-4661)是一种新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其化学结构与美罗培南相似,含有一个1-β-甲基链。其溶液在室温下稳定,5mg/mL多立培南保存在0.9%氯化钠中12h或在5%葡萄糖4h,多立培南浓度仍为初始浓度的90%以上,降解产物和杂质含量低于5%[1]。多立培南已在日本、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