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1年, 第1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07-20
  

  • 全选
    |
    论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1, 11(4): 241-25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1.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头孢噻利对常见病原菌近期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头孢噻利对640株近期临床分离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头孢噻利对260株肠杆菌科细菌中的非产酶株(46.1%)具有高度的抗菌活性;对单产AmpC酶的菌株(11.2%)亦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但对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42.7%)的抗菌活性差。头孢噻利对铜绿假单胞菌和洛菲不动杆菌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差。头孢噻利对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的抗菌活性高。头孢噻利对MSSA和MSSE显示良好的抗菌活性,对所有受试的青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和受试的链球菌属细菌均显示了高度的抗菌活性;对青霉素中介肺炎链球菌的抗菌活性略低。对MRSA、MRCNS、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以及粪肠球菌的抗菌活性差,对屎肠球菌无抗菌活性。本品对大多受试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与头孢吡肟和头孢匹罗相仿;对MSSA和MSCNS及所有受试的链球菌属细菌的抗菌活性与头孢匹罗相仿,并相仿或略优与头孢吡肟。结论头孢噻利对需氧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具广谱抗菌活性,对细菌产生的AmpC酶稳定。对非产酶株和单产AmpC酶的肠杆菌科细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MSSA和MSCNS以及链球菌属细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提示该药是治疗上述细菌所致感染的可选药物之一。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1, 11(4): 256-26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1.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头孢噻利和其他抗菌药物对临床常见革兰阴性、阳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2008年15所教学医院收集的849株非重复的临床分离菌株。菌株经中心实验室复核后,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头孢噻利等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结果非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以及弗劳地柠檬酸杆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黏质沙雷菌、普通变形杆菌对头孢噻利的敏感率为62.9%~100%,头孢噻利对这些菌的MIC50为0.016~4mg/L;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对头孢噻利的敏感率为32.4%~54.5%,头孢噻利对这些菌的MIC50为8~32mg/L。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噻利的敏感率为54.5%,本品对其的MIC50为4mg/L,铜绿假单胞菌对本品的敏感率为45.5%,本品对其MIC50为16mg/L,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本品的敏感性较差。MSSA对头孢噻利的敏感率为100%,本品对其的MIC50为1mg/L,MRSA对本品的敏感率为17.1%,本品的MIC50为16mg/L。PSSP、PISP和PRSP对本品的敏感率分别为87.2%、40.5%和51.6%,该药对上述菌株的MIC50分别为0.016、4和1mg/L,优于头孢吡肟。结论头孢噻利对大部分肠杆菌科细菌保持很高的体外抗菌活性,优于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头孢噻利对革兰阳性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优于头孢吡肟。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1, 11(4): 264-26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1.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头孢噻利与阿米卡星对铜绿假单胞菌及头孢噻利与万古霉素对MRSA的体外联合抗菌作用,为联合抗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0株不同耐药表型的铜绿假单胞菌和30株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采用棋盘法测定头孢噻利与阿米卡星、头孢噻利与万古霉素的联合抗菌作用。结果头孢噻利与阿米卡星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协同、相加和无关作用者分别占26.7%、40.0%和33.3%。头孢噻利与万古霉素联合对MRSA主要是相加作用(63.3%),其余为无关作用(36.7%)。两组细菌中均未发现拮抗现象。结论头孢噻利与阿米卡星对铜绿假单胞菌及头孢噻利与万古霉素对MRSA在体外均表现出较好的联合抗菌作用。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1, 11(4): 268-27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1.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现已发表的利奈唑胺和糖肽类抗生素治疗革兰阳性球菌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利奈唑胺的疗效及安全性是否优于糖肽类抗生素。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Ovi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等网络资源,并查阅所有纳入的参考文献,进行荟萃分析。纳入用英文或中文发表的、比较利奈唑胺和糖肽类抗生素治疗革兰阳性球菌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χ2检验鉴定研究间异质性,使用随机效应或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研究。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探讨试验结果的稳定性。结果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3248例革兰阳性球菌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患者。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可评估患者中,利奈唑胺治疗结束后[OR1.92,95%CI(1.18,3.14),P=0.009]及随访结束后[OR1.59,95%CI(1.24,2.05),P=0.0003]的临床治愈率优于糖肽类抗生素;而在意向性分析集患者中,利奈唑胺随访结束后[OR1.37,95%CI(0.98,1.92),P=0.07]的临床治愈率相当于糖肽类抗生素;在微生物学可评估患者中,其随访结束后的微生物学总治愈率[OR1.57,95%CI(1.18,2.10),P=0.002]、金葡菌清除率[OR=2.34,95%CI(1.63,3.37),P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1, 11(4): 276-28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1.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高水平莫匹罗星耐药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uHMRSA)体外生物膜形成能力及介导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的分布。方法对分离自上海和浙江省温州地区5所教学医院的803株临床分离MRSA进行莫匹罗星纸片扩散法检测最低抑菌浓度(MIC),mupA基因PCR扩增筛选MuHMRSA,分光光度计检测MuHMRSA菌株体外生物膜的形成能力,PCR扩增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icaA、icaD、agr、sarA、sasG、bap和ccpA)。结果共筛选出53株MuHMRSA,其中仅5株(9.4%,5/53)具有体外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基因检测显示,icaD和agr基因存在于全部MuHMRSA菌株中,而icaA、sarA、sasG和ccpA基因则分别存在于83.0%、86.8%、84.9%和92.5%的菌株中,仅有1株细菌携带bap基因。结论大部分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广泛分布于MuHMRSA菌株中,但仅agr基因可能是该类菌株体外生物膜形成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1, 11(4): 281-28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1.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孔蛋白OprD2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关系。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14种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PCR扩增oprD2编码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观察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OprD2的变化,比较敏感株和耐药株外膜蛋白的差异,统计分析采用均数t检验。结果141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具3种模式,以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同时耐药(IMPRMEMR)为主,占66.7%;亚胺培南耐药和美罗培南敏感(IMPRMEMS)占32.6%;亚胺培南敏感和美罗培南耐药(IMPSMEMR)仅占0.7%。PCR扩增141株耐药株oprD2编码基因结果136株耐药株oprD2编码基因发生显著变异,变异位点呈现多样性。其中34株细菌的oprD2编码基因存在大片段缺失,6株的oprD2编码基因中有插入片段,96株有小片段缺失或不同位置的多个点突变。另4株产金属酶菌株及1株亚胺培南敏感(美罗培南耐药)株的oprD2编码基因未发现异常。对其中16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10株IPMRMEMR和5株IPMRMEMS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均存在分子量46000u处的OprD2蛋白减少,而1株IMPSMEMR株OprD2蛋白带未见异常。结论oprD2编码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可能是导致外膜蛋白OprD2缺失或减少的分子基础,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尤其是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1, 11(4): 287-29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1.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链球菌血清型分布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为控制耐药菌株的播散和疫苗免疫预防的可行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7年10月—2008年5月该院就诊患儿咽喉部分泌物中分离的肺炎链球菌株。采用荚膜肿胀试验进行血清型分析,E试验法检测菌株对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临床共分离到338株肺炎链球菌,主要血清型依次为19F138株(41.0%)、19A67株(19.8%)、14型30株(8.9%)、23F14株(4.1%)、6B13株(3.8%)、6A12株(3.6%)和15B10株(3.0%)。在青霉素不敏感菌株(PNSP)和红霉素耐药株(ERSP)中多价疫苗(PCV7)的覆盖率分别为41.9%(26/62)和59.6%(198/332),PCV13的覆盖率分别为72.6%(45/62)和84.9%(282/332)。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PNSP)的血清型主要集中在19F、19A和未能分型株。除未能分型株之外,血清型的分布在2岁以下婴幼儿和2~5岁儿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38株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素敏感株(PSSP)占81.7%(267/338),青霉素中介株(PISP)占10.9%(37/338),青霉素耐药株(PRSP)占7.4%(25/338)。19F和19A型的PNSP(PISP+PRSP)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的耐药率显著高于PSSP(P<0.01)。未能分型株的PNSP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以及头孢呋辛的耐药率显著高于PSSP(P<0.01)。结论该院临床分离的肺炎链球菌最常见血清型为19F、19A、14、23F、6B和6A,PCV13能覆盖多数PNSP和ERSP,应用该疫苗应能有效地预防儿童肺炎链球菌的感染和控制耐药菌株传播。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1, 11(4): 291-29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1.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特点及病原菌的耐药性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11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分离的病原菌的分布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其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特征。结果最常见细菌感染部位为血流感染(69例,62.2%),其次为呼吸道感染(22例,19.8%)。病原细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5%,其余为革兰阳性球菌;同时检出7株真菌。各类病原菌的耐药性严重,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82.9%和54.5%;葡萄球菌中分别检出MRSA2株和MRCNS12株。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仍有较好敏感性,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汀仍较敏感。鉴于ESBLs的高检出率,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能已不适宜作为经验用药。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分离的菌株多重耐药情况严重。应参考本地区感染细菌分布和耐药特点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1, 11(4): 295-29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1.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的临床应用,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临床上有病原学依据而应用万古霉素病人的血液标本,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实现个体化给药。结果18例病人进行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设为治疗组,其中4例病人血药浓度在治疗窗范围内,未调整给药方案;14例病人经调整给药后,血药浓度亦控制在正常范围内。34例病人未进行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测定,设为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人治愈率分别为100%和76.5%,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毒性发生率分别为0和26.5%,两组肾毒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耳毒性病人。结论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根据血药浓度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能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1, 11(4): 299-30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1.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皖北地区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所携带5类药物的7种耐药基因状况,并探讨其耐药特性。方法应用PCR方法检测64株MRSA中mecA、gyrA、qacA/B/C、qacA、ermA/B/C、ermB、tetM耐药基因。结果64株MRSA中,mecA基因携带率为100%,tetM、gyrA、qacA/B/C、qacA、ermA/B/C、ermB基因携带率分别为95.3%、81.3%、34.4%、15.6%、39.1%、28.1%;基因组合以mecA+tetM+gyrA模式最多,为26.5%。MRSA对万古霉素无耐药,对氯霉素、磷霉素、利福平的耐药性较低,对多种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结论皖北地区MRSA中,mecA、tetM、gyrA基因携带率较高,而qacA/B/C、qacA、ermA/B/C、ermB基因携带率相对较低。
  • 深部真菌感染专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1, 11(4): 303-30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1.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临床标本中念珠菌属的菌种分布及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总结分析昆明市延安医院2005—2009年念珠菌属的菌种分布及其对5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药敏试验采用ATB-Fungus-3微量稀释法。结果在2005—2009年分离的共143株念珠菌中,白念珠菌占39.2%(56/143),非白念珠菌占60.8%(87/143),非白念珠菌中,以光滑念珠菌24.5%(35/143)、热带念珠菌7.7%(11/143)和近平滑念珠菌5.6%(8/143)较为常见。143株念珠菌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总敏感率分别为86.0%、100%、90.9%、69.9%和93.5%,56株白念珠菌对上述5种抗真菌药的敏感率分别为91.1%、100%、96.4%、82.1%和96.3%,87株非白念珠菌的敏感率分别为82.8%、100%、87.4%、62.1%和92.0%。结论白念珠菌仍是目前念珠菌感染较常见的菌种,但非白念珠菌已显著增加;白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仍有较高的敏感性,非白念珠菌的耐药性则高于白念珠菌。临床在治疗念珠菌感染时应结合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1, 11(4): 306-30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1.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近期收治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于化疗后并发新型隐球菌菌血症,现报道如下。患者女,37岁。因牙龈渗血10d,肛周疼痛1周入院。入院体检:体温38℃,贫血貌,皮肤可见散在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90次/
  • 综述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1, 11(4): 308-31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1.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头孢噻利(cefoselis,FK037)为第四代头孢菌素,与常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相比,抗菌谱更广,对产AmpC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科细菌作用增强。本品较易穿透细菌的细胞外膜,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的细胞外膜,比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穿透性更强,因此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1, 11(4): 314-31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1.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动杆菌属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临床上以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常见,由荷兰微生物学家Beijerinck首先发现并描述[1],其与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已为人们所认识。不动杆菌具有较强的外界生存能力和很强的获得耐
  • 讲座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1, 11(4): 317-32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1.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的共识与争议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是一种古老而经典的疾病。抗生素时代CAP与抗生素前时代不同,最突出之点是典型大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