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3年, 第1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3-11-20
  

  • 全选
    |
    论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3, 13(6): 409-41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3.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12年上海市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上海地区29所医院的临床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其中包括17所三级医院和12所二级医院。采用CLSI2012年版标准判断结果。结果总计76407株临床分离菌,革兰阳性菌占26.6%,革兰阴性菌占73.4%。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52.1%和77.0%。MRSA和MRCNS在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67.3%、82.9%和48.3%、76.1%。葡萄球菌属中未发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株。685株儿童非脑膜炎分离株中青霉素敏感、中介和耐药肺炎链球菌(PSSP、PISP和PRSP)的检出率分别为72.7%、13.7%和13.6%,75株成人分离株的检出率分别为92.0%、5.3%和2.7%。发现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26株、粪肠球菌3株。首次在二级医院中发现万古霉素耐药粪肠球菌2株、屎肠球菌4株。根据表型推测,多数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为VanA基因型。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中产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60.1%、35.8%和38.9%。上述3种细菌中的ESBLs菌株的检出率在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检出率分别为65.6%、32.5%、51.5%和58.7%、36.6%、32.8%。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高度敏感,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总耐药率分别为6.1%和4.1%。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28.4%、23.2%和50.6%、55.1%。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中有少数菌株对所有测试药物耐药的泛耐药株(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未测)。分离自尿液标本中的肠球菌属细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磷霉素的耐药率低。结论细菌耐药性仍对临床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是二级医院中某些细菌的耐药率高于三级医院,应引起严重关注。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3, 13(6): 420-42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3.06.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侵袭性真菌病111例的病原菌分布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及实验室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血液、正常无菌体液(包括脑脊液、胸水、腹水、胆汁、关节腔积液等)、深部脏器组织(包括肺、肝、脑等)中真菌培养或镜检阳性的病例,以及自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曲霉或隐球菌培养阳性的病例,根据诊断标准对其中确诊及拟诊的侵袭性真菌病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入选侵袭性真菌病病例111例。其中确诊(proven)104例,拟诊(probable)7例。属社区获得性感染61例,医院感染50例。感染部位以血流最常见,51例(45.9%),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44例(39.6%)、肺部感染14例(12.6%)。病原真菌以念珠菌属最常见,50株(45.0%),其次为隐球菌47株(42.3%)、曲霉12株(10.8%)。社区获得性真菌病61例,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44例(72.1%)和肺部12例(19.7%)。社区获得性感染中占优势的真菌为隐球菌47例(77.0%)、曲霉10株(16.4%)。医院感染真菌病50例,最常见为血流感染48例(96.0%),病原真菌以念珠菌属最为常见,47株(94.0%),其中又以白念珠菌占多数。多数医院感染患者都存在基础疾病和多种诱发因素。其中深静脉置管与医院血流感染的关系密切,64.7%念珠菌性血流感染患者深静脉置管超过1周,且11例患者静脉留置管与血培养呈相同的菌种。而社区获得性真菌病中超过一半患者无明确的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本组病例病死率为14.4%(16例)。其中医院感染侵袭性真菌病病死率18.0%(9/50),高于社区获得性侵袭性真菌病病死率11.5%(7/61)。不同真菌病的病死率以曲霉为最高(33.3%)。结论侵袭性真菌病中以血流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肺部感染为常见。病原真菌依次为念珠菌、隐球菌和曲霉。社区获得性真菌病以隐球菌脑膜炎最多见。医院感染则以念珠菌血流感染最多见。侵袭性曲霉病病死率相对较高。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3, 13(6): 428-43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3.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ICU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区分感染与定植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2009年2月—2012年3月重症监护室(ICU)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99例,对引起泛耐药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入住ICU时间,有创通气时间,使用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时间,使用抗菌药物3种以上,进行3种以上侵袭性操作(包括留置胃管、导尿管、深静脉管、动脉导管),纤维支气管镜治疗与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抗菌药物种类数目、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及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使用天数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治疗时,应结合危险因素,区分感染还是定植,以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3, 13(6): 433-43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3.06.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11年1492例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两组:感染组11例,非感染组1481例,进行感染风险因素评分(infectionriskfactorscore,RFS),比较两组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分析保留内置物情况下彻底清创、持续冲洗负压引流结合静脉滴注抗菌药物治疗的成功率、分析失败因素及处理策略,探讨何种状况下需清创同期取出内固定。结果1492例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切口感染11例(0.74%),感染组与非感染组RFS分别为2.64±0.24和0.78±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9例保留内置物情况下采用彻底清创、持续冲洗负压引流,结合静脉滴注抗菌药物,治疗成功6例。另3例2次清创取出内固定后继续冲洗引流:2例感染彻底控制、1例伤口愈合后1个月血液感染继发颅内感染、感染性休克死亡;2例术前长期口服激素同时RFS≥3分患者,采用彻底清创、持续冲洗负压引流,结合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同时取出内固定,感染彻底控制。结论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发生率相对较低,保留内置物情况下彻底清创后持续冲洗负压引流结合静脉滴注应用抗菌药物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术前长期口服激素同时RFS≥3分患者,彻底清创同时取出内固定有利于感染彻底控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3, 13(6): 438-44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3.06.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ICU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及特点。方法监测2012年3—8月收治的ICU患者医院感染率,以患者平均病情严重程度评分(ASIS)调整感染率。观察3种侵袭性操作导致的感染和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结果3700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57例,感染率为9.65%;日感染率为30.34‰;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日感染率为49.10‰、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日感染率为13.86‰、导管相关尿路感染日感染率为1.09‰。共检出688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82.70%),前3位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结论ICU是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应重视对该科室医院感染的监测。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3, 13(6): 442-44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3.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2012年8—11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和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的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株36株。应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PCR检测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基因。结果3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有较高的敏感率(33.3%),对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较低(<20.0%)。3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3)-I、aac(6’)-Ib、aph(3’)-I和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的阳性率分别为72.2%(26株)、72.2%(26株)、80.6%(29株)和80.6%(29株)。结论本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多耐药情况比较严重,其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与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的存在密切相关。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3, 13(6): 446-44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3.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06—2010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计算各类药物的使用强度;同时采用K-B法检测同期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分离自住院患者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受试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仅对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的耐药率相对较低。临床上氟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强度呈正相关(r均=0.975,P均<0.05)。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的耐药率与这些药物的使用强度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现象严重,需引起重视,经验治疗时可选择阿米卡星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类药物,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3, 13(6): 450-45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3.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安徽省铜陵地区临床分离菌株耐药状况。方法用Kirb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5.5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2011年共收集非重复临床分离菌269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995株,占74.2%,革兰阳性菌695株,占25.8%。MRSA和MRCNS分别占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45.1%和71.6%;MRSA和MRCNS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红霉素等均高度耐药,未见耐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葡萄球菌属。粪肠球菌对青霉素、呋喃妥因和磷霉素的耐药率较低,未见耐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粪肠球菌;2株(2/77,2.6%)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均耐药。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中产ESBLs株分别占46.6%和27.7%,未发现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的菌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9.5%、36.9%和2.3%。不动杆菌属对米诺环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26.4%和12.5%,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60.0%以上。结论除少量屎肠球菌外,革兰阳性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无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等耐药率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显著增高,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医院感染监控。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3, 13(6): 456-45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3.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oqxAB基因的流行情况和传播。方法收集72株大肠埃希菌和49株肺炎克雷伯菌。用PCR扩增oqxAB基因,接合试验验证oqxAB是否存在于质粒上。琼脂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对含oqxAB基因接合子MIC和防耐药突变浓度(MPC)。结果72株大肠埃希菌oqxA、oqxB和oqxAB基因阳性分别为15株(15/72)、4株(4/72)和7株(7/72),49株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4株(4/49)、1株(1/49)和34株(34/49)。大肠埃希菌环丙沙星敏感和耐药株中oqxAB基因阳性分别为2株(2/16)和5株(5/56),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8株(8/14)和26株(26/35)。含与不含oqxAB基因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PCR扩增产物序列与GenBank中oqxAB基因登录号AB601773.1和FJ975561.1符合率均为99%。大肠埃希菌质粒接合试验中有4株接合成功,环丙沙星对接合子MIC为0.25~0.5mg/L,较受体菌提高31~62倍。环丙沙星对接合子MPC为8~16mg/L,较受体菌J53高32倍。肺炎克雷伯菌质粒接合没有成功。环丙沙星对肺炎克雷伯菌MIC≤0.0625mg/L,无论是否含oqxAB基因,MPC为0.25~0.5mg/L;但MIC为0.25~0.5mg/L时,无论是否含oqxAB基因,MPC为2~16mg/L。结论oqxAB基因存在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该基因在大肠埃希菌通过质粒传播,oqxAB基因在环丙沙星耐药和敏感株中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其介导细菌对环丙沙星是低水平耐药。含oqxAB基因的接合子在喹诺酮类压力选择下能产生高水平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在环丙沙星压力下产生高水平耐药与oqxAB基因无关,而与其MIC有关。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3, 13(6): 460-46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3.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临床分离自同一患者不同部位的4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耐药机制研究和同源性分析。方法收集2012年3月上海新华医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从1例膀胱癌术后患者的血、尿、痰和盆腔引流液标本中分离得到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4株。分别采用:①改良Hodge试验筛选碳青霉烯酶;②PCR方法及基因测序检测耐药基因;③SDS-PAGE分析菌株外膜蛋白的改变等方法进行耐药机制研究。并采用ERIC-PCR方法进行DNA同源性分析。结果改良Hodge试验显示4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均产碳青霉烯酶,通过PCR方法及基因测序确证皆产KPC-2酶。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4株细菌的外膜蛋白表达不同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型肺炎克雷伯菌。ERIC-PCR基因图谱显示此4株细菌的DNA指纹图谱完全一致。结论本研究中的4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的主要耐药机制为产KPC-2酶以及外膜蛋白异常引起的外膜蛋白通透性改变,且这4株细菌为同一克隆株。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3, 13(6): 465-46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3.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相关耐药机制和治疗对策。方法细菌鉴定采用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药敏试验采用K-B法,通过产碳青霉烯酶确证试验(改良Hodge试验)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KPC-2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同时调查感染患者的诊疗情况。结果常规药敏试验显示,该菌株对阿米卡星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均耐药;Hodge试验阳性,PCR检测到KPC-2基因,序列测定与GenBank11844849序列一致。患者经拔除气管插管,入住隔离病房,加强支持治疗后,1个月内未检测到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结论加强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监测,提高对泛耐药菌的认识有助于感染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3, 13(6): 469-47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3.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毒力基因在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同源性。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毒力基因exoU和exoS,用BOX-PCR指纹图谱分析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53株临床分离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其中40株毒力基因为exoS+/exoU-型,10株为exoU+/exoS-基因型,1株为exoS+/exoU+基因型,2株为exoS-/exoU-基因型。BOX-PCR结果显示,41株exoS+菌株分为24种基因型,11株exoU+菌株分为7种基因型。结论临床分离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的携带率高,BOX-PCR指纹图谱分析技术适合铜绿假单胞菌的同源性分析,可为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提供病原学基因分型资料。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3, 13(6): 473-47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3.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布鲁菌在Bact/Alert血培养仪上生长曲线特点,帮助预测该菌株生长,协助临床快速诊断布鲁菌病。方法对血培养阳性,经血清学检测布鲁菌凝集试验阳性确诊的15例布鲁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5例患者均有不规则发热、动物接触史。15例患者的血培养细菌生长曲线具有相同的特点:阳性报警时间72h左右,迟缓期较长,生长期较短,生长期对应的纵轴较短,稳定期平缓。结论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多样,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容易误诊,因此对发热患者应重视血液病原学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通过观察血培养细菌生长曲线有助于加快对该菌的预测。工作人员应增强自身防护意识,防止实验室感染。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3, 13(6): 476-48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3.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该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223株临床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并用Nitrocefin纸片检测β内酰胺酶,用WHONET5.6软件对流感嗜血杆菌耐药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流感嗜血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居前2位的是四环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β内酰胺酶阳性氨苄西林耐药的菌株35株(15.7%),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的菌株20株(9.0%)。结论流感嗜血杆菌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标本,大多数抗菌药物对流感嗜血杆菌仍然保持较好的抗菌活性,但该菌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和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3, 13(6): 481-48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3.06.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明确我国新型隐球菌临床株的基因型及感染人群。方法利用流行病学、PCR指纹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1980至2006年我国18个省、市的129株新型隐球菌临床分离株进行分析。结果71.0%(91/129)的菌株分离自无明显免疫缺陷的患者,8.5%(11/129)分离自艾滋病患者,20.9%(27/129)分离自有其他基础疾病的非HIV感染者,进一步PCR指纹和MLST分析显示,我国血清A型新型隐球菌基因型不同于已知的VNⅠ各亚型,我们将其命名VNⅠc型。结论129株新型隐球菌临床分离株主要感染人群为无明显免疫缺陷者,与国外报道不同,基因亚型的不同可能是导致我国与国外新型隐球菌感染人群差异的重要因素。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3, 13(6): 486-49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3.06.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血清及呼出气冷凝液(EVC)中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7例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治疗后评估,分成非感染组13例,感染组24例(其中治疗有效组14例,治疗无效组10例),所有患者均在机械通气后第1、3、5、7天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测定血清和EVC中sTREM-1水平,并记录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和患者治疗后转归;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研究sTREM-1对VAP早期诊断效能及预后判断价值。结果第1天,血清及EVC中sTREM-1水平治疗有效组、治疗无效组及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和第5天,感染组较非感染组有明显升高(P<0.01);第7天,治疗无效组仍处较高水平,与治疗有效组、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有效组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ROC分析,第3天血清和EVC中sTREM-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7、0.909。以第3天EVC中sTREM-14.70ng/mL为VAP的早期诊断界值,其诊断灵敏度为95.8%,特异度为92.3%。结论血清和EVC中sTREM-1检测有助于VAP的早期诊断,第7天血清和EVC中sTREM-1水平有助于判断VAP的预后(撤机失败和死亡),与血清标本比较,EVC的获得更加方便。
  • 综述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3, 13(6): 491-49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3.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葡菌是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严重感染者可引起致命性的肺炎、血流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等。2011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显示,临床分离的革兰阳性菌中金葡菌检出率最高,占35.6%,其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平均检出率高达50.6%[1]。研究发现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3, 13(6): 495-49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3.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万古霉素是治疗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感染的有效药物,也是治疗该菌感染的最后选择,目前该药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虽然万古霉素耐药金葡菌(VRSA)在全球的检出率很低,但万古霉素低水平耐药的金葡菌,包括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金葡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3, 13(6): 499-50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3.06.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人体后,病情进展隐匿,可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据估计目前全球约有1.6亿人感染HCV[1],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聚乙二醇化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目前HCV感染的标准治疗方案,但该方案用于难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