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5年, 第1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5-07-20
  

  • 全选
    |
    论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4): 295-30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社区获得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ST398克隆株(CA-ST398)与医院获得性金葡菌流行ST5、ST239克隆株(HA-ST5,HA-ST239)在毒力基因携带及表达、耐药特征上的异同。方法通过多位点保守基因测序分析方法对上海华山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分离的金葡菌进行克隆分型。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随机选取的56株CA-ST398、50株HAST5和50株HA-ST239毒力基因携带情况进行分析,随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3个黏附相关基因(sdrC、fnbA、clfA)、1个定植相关基因(icaA)、2个外毒素基因(hla、psm)、1个调控因子(RNAⅢ)的表达情况。采用纸片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克隆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采用PCR方法确定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萄(MRSA)SCCmec基因分型。结果CA-ST398克隆株通常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60.7%),而HA-ST239(72.0%)和HA-ST5克隆株(64.0%)通常引起呼吸道感染。与医院获得性金葡菌相比,CA-ST398克隆株sdrC、sdrE、pvl基因的携带率较高(P<0.01),sea、sec、see、seg、sei、sek、sel、sem、sen、seo、sep、seq、tst、sdrD、sasX、bsaA、lukE基因的携带率较低(P<0.05)。黏附相关基因sdrC、fnbA和clfA基因表达HA克隆株高于CA-ST398克隆株(P<0.05);外毒素基因hla、psm及调控因子RNAⅢ表达CA-ST398高于HA克隆株(P<0.01)。HA-ST239和HA-ST5克隆株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西丁、头孢唑林的耐药率高于CA-ST398克隆株(P<0.001)。12.5%(7/56)CA-ST398为MRSA,100%(50/50)HA-ST239、94.0%HA-ST5(47/50)克隆株为MRSA。CA-ST398主要携带SCCmecⅤ(3.6%,2/56),HA-ST239主要携带SCCmecⅢ(92.0%,46/50),HA-ST5主要携带SCCmecⅡ(90.0%,45/50)。结论CA-ST398、HA-ST239和HA-ST5致病的差异可能与不同致病因子表达差异有关。HA-ST239和HA-ST5在医院环境中的持续定植感染可能与黏附相关因子sdrC、fnbA和clfA高表达有关。CA-ST398的高毒力可能与外分泌型毒素α溶血素(hla编码)、酚可溶性蛋白(psm编码)及阈值感应系统agr的高表达有关。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4): 302-30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4.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掌握非空洞肺癌合并癌旁曲霉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对1例肺癌合并局部侵袭性曲霉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和病理诊断进行分析;回顾1984—2011年国内外非空洞肺癌合并癌旁曲霉病的文献资料,总结患者临床特点。结果该例患者纤支镜活检病理示曲霉感染,伊曲康唑治疗后复查纤支镜活检病理疑似合并肺鳞癌,行肺叶切除术后确诊肺鳞癌合并肺曲霉病。文献回顾纳入21例临床病例报告,显示非空洞肺癌同时可合并原位曲霉感染临床较少见且易漏诊。结论非空洞肺癌患者确诊同时可合并癌旁曲霉感染;对于没有真菌易感因素的肺曲霉病患者,要考虑合并肺癌的可能;治疗肺癌的同时,需关注癌旁真菌感染的治疗及归转。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4): 309-31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系统评价泊沙康唑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CNKI、VIP、CBM等数据库,收集截止到2014年7月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泊沙康唑预防IFI的随机对照试验及半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对收集到的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独立筛选、提取和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对最终的纳入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泊沙康唑与其他抗真菌药预防IF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共纳入5项研究,共计1644例患者,其中,泊沙康唑组832例,对照组812例。荟萃分析结果提示:泊沙康唑预防IFI的有效性优于两性霉素B(OR=0.17,95%CI:0.05~0.60,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安全性方面,两组发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71,95%CI:0.64~4.61,P=0.29);泊沙康唑预防IFI的有效性优于伊曲康唑(OR=0.17,95%CI:0.06~0.5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两项研究均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87,95%CI:0.42~8.24,P=0.41)、(OR=0.64,95%CI:0.11~3.61,P=0.62);泊沙康唑预防IFI的有效性优于氟康唑(OR=0.41,95%CI:0.27~0.63,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2项研究表明泊沙康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氟康唑组(OR=3.93,95%CI:1.32~11.72,P=0.01)、(OR=2.11,95%CI:1.12~3.98,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项研究表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8,95%CI:0.63~1.23,P=0.46)。结论泊沙康唑预防IFI的有效性优于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氟康唑,且安全性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4): 316-32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4.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和急性鼻窦炎的病原学分布及头孢托仑等对分离得到的病原菌的抗菌作用。方法采用传统的细菌分离鉴定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获得的细菌进行鉴定,采用微量稀释法对分离获得的细菌进行头孢托仑等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测定。结果肺炎链球菌(27.2%)、流感嗜血杆菌(25.2%)、金黄色葡萄球菌菌(金葡菌,21.8%)、卡他莫拉菌(19.7%)是引起儿童上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菌;头孢托仑对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肺炎链球菌包括青霉素敏感和中介株(PSSP和PISP)、化脓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传统的细菌分离鉴定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头孢托仑对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金葡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可用于治疗上述各类敏感菌引起的儿童呼吸道感染。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4): 324-32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调查呼吸道感染患儿流感嗜血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与ftsI基因的关系。方法2011年6月—2012年9月,收集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到的流感嗜血杆菌,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常用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用Nitrocefin纸片法检测细菌的β内酰胺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分离株进行ftsI基因分型;比较不同ftsI基因型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473株流感嗜血杆菌中产β内酰胺酶菌株占51.8%(245/473),ftsI基因突变率为33.4%(158/473);β内酰胺酶基因阴性氨苄西林耐药型菌株(gBLNAR)以GroupⅠ/Ⅱ型为主(113/154),68.1%(77/113)的该型菌株对氨苄西林敏感,85.4%(35/41)的gBLNARGroupⅢ菌株对氨苄西林不敏感;gBLNAR菌株对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MIC90和耐药率明显高于gBLNAS(敏感)菌株(P<0.01),对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等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MIC90和耐药率与gBLNAS菌株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BLNARGroupⅢ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MIC90和耐药率高于gBLNARGroupⅠ/Ⅱ菌株(P<0.01),两者对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MIC90和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分离株发生ftsI基因突变的情况较为常见,突变以GroupⅠ/Ⅱ型为主,明显影响氨基青霉素类和某些第二代头孢菌素的抗菌活性。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4): 330-33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4.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替加环素国产和进口制剂对常见临床分离菌的体外抗菌效果。方法标准肉汤稀释法测定国产与进口替加环素制剂对临床分离菌株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国产和进口替加环素制剂均具有广谱和强大体外抗菌活性。对于肠杆菌科细菌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作用,MIC90≤2mg/L,其中对大肠埃希菌MIC90为0.25mg/L;对碳青霉烯类敏感和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MIC90均分别为0.5mg/L和2mg/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属MIC90均为0.25mg/L;对肺炎链球菌MIC90分别为0.25mg/L和0.125mg/L;对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MIC90≤0.125mg/L;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抗菌活性稍差,MIC90为4mg/L;2种制剂对各种细菌敏感率几乎相同,对各种细菌的累积抑菌曲线也几乎重叠。结论替加环素具有强大广谱体外抗菌活性,对各种耐药菌抗菌作用突出;进口与国产替加环素制剂体外抗菌效果相同。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4): 335-34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调查了解2013年甘肃省人民医院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和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根据CLSI2013年标准判定药敏结果,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13年共分离出细菌3160株(非重复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350株,占74.4%;革兰阳性菌810株,占25.6%。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分别居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的首位。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株的检出率分别为59.9%(521/870)、26.5%(142/535)和19.0%(11/58)。7.1%鲍曼不动杆菌为泛耐药株;葡萄球菌属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是49.7%(165/332)和81.7%(138/169);未分离出耐万古霉素的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细菌。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药物仍是对革兰阳性球菌、肠杆菌科等革兰阴性杆菌抗菌活性最强的药物。结论住院患者分离的细菌以大肠埃希菌位居第一,耐药性以产ESBL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及广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比较严重,其他细菌也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菌株。临床微生物室应继续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调查,为临床合理选择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4): 341-34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不同药敏试验方法测定万古霉素对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抗菌活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临床分离的61株MRSA,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琼脂稀释法和E试验法对MRSA进行万古霉素药敏试验的测定。根据CLSI2014年版标准进行结果判断。采用SPSS软件对3种药敏试验所得万古霉素最低抑菌浓度(MIC)值进行分析。结果MRSA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均为100%,未见万古霉素不敏感株。微量肉汤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测定万古霉素对MRSA的MIC50和MIC90值均为1mg/L,采用E试验法测定的MIC50和MIC90值均为1.5mg/L。3种药敏试验得到的MIC几何平均值分别为1.01(微量肉汤稀释法)、0.96(琼脂稀释法)和1.30(E试验法)。结论3种药敏方法检测MRSA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结果虽一致,但由于万古霉素MIC值的细小差异在临床疗效上有着显著差异,故实验室为临床提供万古霉素药敏试验结果时,需要明确指出采用的具体药敏试验测定方法。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4): 345-34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白念珠菌主要基因型,为监测和诊治临床白念珠菌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1月—2014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和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3所医院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的白念珠菌共115株,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检测其基因型,ATBFUNGUS3试剂盒检测5种抗真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结果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结果显示,115株菌分为A、B、C3型,其中A型89株(占77.4%)又分5个亚型,B型22株(占19.1%)分为2个亚型。C型4株(占3.5%)。115株白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敏感率为96.5%;对两性霉素B敏感率为100%;对氟康唑敏感率为85.2%;对伊曲康唑敏感率为55.7%;对伏立康唑敏感率为84.3%。结论上海地区3所医院分离的白念珠菌基因型没有明显区别,同源性分型主要以A型为主。药敏试验显示,该地区白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敏感率较高。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4): 349-35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非重症监护病房(ICU)老年患者痰培养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将2012年1月—2014年8月武汉市普仁医院非ICU符合下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的4284例患者分为老年组(60~98岁,2326例)和年轻组(14~59岁,1958例),用WHONET5.6软件对两组痰培养临床分离菌及其药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组共分离出848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668株,占78.8%,革兰阳性球菌113株,占13.3%,结核分枝杆菌39株,占4.6%,真菌28株,占3.3%;年轻组共分离出362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51株,占69.3%,革兰阳性球菌71株,占19.6%,结核分枝杆菌29株,占8.0%,真菌11株,占3.0%。老年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检出率分别为52.3%和19.8%,检出1株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检出率为47.0%。年轻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检出率分别为44.7%和18.1%,未发现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金葡菌中MRSA检出率为20.0%。老年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葡菌和肺炎链球菌耐药率较年轻组高,但两组间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无此趋势。两组均未发现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亦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革兰阳性球菌。结论非ICU老年患者痰培养中临床分离菌菌种分布与年轻组相仿,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葡菌和肺炎链球菌耐药性较年轻者偏高,临床医师应根据病原学监测资料有针对性地选择抗菌药物。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4): 354-35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心肺功能衰竭是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主要死亡原因。通过快速检测心力衰竭指标——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探讨其在评估急症手足口病患儿并发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和住院的392例手足口病患儿,根据卫生部"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按病情进展分为5组:第一期(手足口病出疹期)组、第二期(神经系统受累期)组、第三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组、第四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组、第五期(恢复期)组。5组患儿入院后立即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NT-proBN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并进行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心功能指标与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相关性,cTnI、CKMB与LVEF无相关(P>0.05)。NT-proBNP浓度与LVEF呈负相关(r=-1,P<0.05),NT-proBNP水平随着手足口病患儿病情加重,呈增高趋势。手足口病第三期组NT-proBNP中位数为921pg/mL,而第二期组仅为55pg/mL。通过ROC曲线分析,NT-proBNP水平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心力衰竭前期的检测阈值是400pg/mL(灵敏度94%、特异度83%),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心肺衰竭期的检测阈值是1500pg/mL(灵敏度92%、特异度94%)。12例死亡患儿血清NT-proBNP水平均大于5000pg/mL,显著高于同期存活患儿水平。结论急诊快速检测NT-proBNP水平可反映手足口病患儿的严重程度,有效的甄别第二期和第三期。NT-proBNP是预警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心力衰竭的一项非常有用的生化指标。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4): 359-36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13年度中医院分离革兰阴性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现状,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方法对2013年1—12月培养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及其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医院分离革兰阴性杆菌共1401株,居首位的是大肠埃希菌381株,占27.2%;余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311株,占22.2%;铜绿假单胞菌249株,占17.8%;鲍曼不动杆菌194株,占13.8%;肠杆菌属114株,占8.1%。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耐药率相对较低;对头孢菌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相对高。未检出耐亚胺培南的肠杆菌科细菌。该研究中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检出率为45.4%,肺炎克雷伯菌ESBL检出率为42.1%;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多表现为多重耐药。结论了解中医院革兰阴性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点,指导临床医师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非常重要。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4): 364-36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alactomannan,GM)检测结果在成人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D)抗真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在肺部曲霉感染的高危血液病患者,每周2~3次检测血清GM。按照欧洲癌症/真菌病研究组的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MS)规定的定义对侵袭性曲霉病(IA)进行分组。结果82例患者中确诊IA1例,临床诊断IA28例,拟诊的IFD23例,排除IFD30例。以确诊和临床诊断作为阳性病例计算GM检测的灵敏度为79.3%(23/29),以拟诊和无IFD作为阴性病例计算,试验特异度为83.0%(44/53),阳性预测值为79.3%(23/29),阴性预测值为88.0%(44/50)。本组82例患者在中位数为19.7(9~26)d开始采取预防性氟康唑治疗。GM阳性值出现时间比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或胸部X线检查(CXR)提前4~14d。结论血液科高危患者血清GM每周检测2~3次,GM试验出现阳性比HRCT和CXR阳性报告提前4~14d,GM升高与曲霉侵袭量有关。GM结果可作为侵袭性曲霉病高危人群的早期干预治疗参考指标。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4): 368-37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13年上海市青浦地区革兰阳性菌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动化仪器对青浦地区2所医院临床分离的革兰阳性菌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2014年版标准判断结果。结果315株革兰阳性菌中,肠球菌属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萄)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40.3%(127/315)、36.5%(115/315)、20.3%(64/315)。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48.7%和82.8%。甲氧西林耐药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葡萄球菌属和链球菌属细菌中未发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株。发现1株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和2株粪肠球菌。结论细菌耐药性仍对临床构成严重威胁,应引起临床严重关注。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4): 372-37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分子流行特征,为临床抗感染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2月—2014年10月入住EICU患者送检标本且经VITEK2鉴定为CRE,进行改良Hodge试验、金属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表型确证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CRE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通过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PCR(ERIC-PCR)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明确EICU是否存在克隆株的流行。结果1EICU分离的CRE菌株高产碳青霉烯酶和ESBL,改良Hodge试验、金属酶和ESBL表型确证试验阳性率分别为96%、13%和52%,其中以KPC-2、TEM和SHV为主,各自携带率分别为86%、86%和96%。2从2株耐碳青霉烯类的大肠埃希菌和1株阴沟肠杆菌中分离出较少见的B类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NDM-1。3ERIC-PCR分析表明EICU分离的CRE菌株中48株肺炎克雷伯菌的电泳图谱相同,3株大肠埃希菌和1株阴沟肠杆菌的电泳条带各不相同。结论EICU中分离的CRE高产碳青霉烯酶和ESBL,且为同一克隆菌株播散,表明该院耐药形势严峻,积极的预防和抗感染势在必行。
  • 病例报告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4): 377-37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4.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临床资料患儿,女,5岁,因面色苍黄3周就诊,经骨髓涂片检查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入住我院血液科,采用泼尼松、长春新碱、柔红霉素联合门冬酰胺酶(PVDL)方案化疗。化疗第17天时患儿出现发热,伴轻微咳嗽、流涕。初始体温38.8℃,病程中体温最高至39.3℃,呼吸30次/min,血压100/55mmHg(1mmHg=0.133kPa)。检查见口腔黏膜光滑,扁桃腺未见肿大、渗出,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心率120次/min,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杂音,两肺未闻明显啰音,肝脾不肿大,皮肤黏膜未见破损,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4): 380-38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工人。因"发热12d,伴咳嗽、咯痰5d,右季肋部胀痛伴气短1d"于2014年1月26日入院。患者12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6℃,伴寒战,自服退热药对症处理,未就医。5d前,患者体温无明显变化,开始出现阵发性咳嗽、咯黄稠痰,有臭味,于急诊就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10.02×109/L,中性粒细胞为0.78,血红蛋白120g/L,血小板173×109/L;抽取厌氧菌及需氧菌血培养,X线胸片示"双肺纹理增多",予"莫西沙星0.4g静脉滴注每天1次治疗,体温仍波动于38.2~38.7℃,咳嗽、咯痰无好转。1d前患者出现右季肋部胀痛,深吸气和急走时明
  • 综述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4): 383-38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4.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免疫抑制人群的增加、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生存率的提高、诊断方法的改进等因素使诊断为真菌感染患者的数量显著增加。在抗真菌治疗过程中,多种宿主和医源性因素均会影响疾病的转归,其中药物选择、给药剂量和给药时间是众多因素的重要部分。因此,充分了解抗真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实现用药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抗真菌药物研究在过去的10年中发展迅速,使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有了多种选择。棘白菌素类是新近问世的一类抗真菌药物,美国感染病协会(IDSA)将其推荐用于既往使用过唑类药物或危重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4): 387-39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4.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丙戊酸(valproicacid)为临床常用的广谱抗癫痫药,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可能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导致抗癫痫治疗失败,其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丙戊酸血浆药物浓度(血药浓度)的影响已引起临床关注。1997年,Nagia等[1]首次报道帕尼培南显著降低丙戊酸的血药浓度。继后发现美罗培南与丙戊酸合用导致后者血药浓度降低[2],从而人们逐渐认识到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与丙戊酸之间可能存在药物相互作用。截止2013年,已有158起关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与丙戊酸相互作用的报道。本文通过对相关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4): 391-39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哺乳动物细胞内非编码RNA主要有短小干扰RNA(shortinterferingRNA,siRNA)、微小RNA(microRNA,miRNA)、核仁内小分子RNA(smallnucleolarRNAs,snoRNA)等[1]。miRNA基因构成约3%人类基因组,而人类miRNA总基因数目有数千,据估计,单个的miRNA可调控数百到上千目标基因,因此,人类基因约30%~92%可能是由miRNA调控[2]。1993年,Lee等[3]首先在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elegans)体内发现了长度为22nt的非编码小RNA——lin-4,同时发现lin-4RNA在lin-14基因的3′UTR(非翻译区)内存在着互补位点。进一步研究表明,lin-4RNA通过与lin-14基因的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4): 395-39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4.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真菌感染的相关背景医疗水平的提高,在延长了许多患有严重疾病患者寿命的同时也导致患真菌感染性疾病的风险增加,特别是长期中性粒细胞减少、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骨髓移植和器官移植的患者真菌感染的概率明显增加[1]。大量研究表明,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病死率超过50%[2-3]。尽管一些抗真菌药物控制了真菌感染的进展,但是随着真菌对抗真菌药物耐药性的出现以及患者对标准化抗真菌治疗的效果不明显,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严重影响了深部真菌感染
  • 信息交流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4): 399-39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4.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侵袭性霉菌病是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20年前,治疗侵袭性霉菌病药物只有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目前,已开发出脂质体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等新型抗真菌药。这些新药大大提高侵袭性霉菌病的治疗疗效并增加经验积累。多种治疗方案和新的诊断方法使治疗策略发生了变化。虽然嗜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持续发热患者的抗真菌经验治疗仍被广泛应用,但只证明新型唑类药物的预防应用对侵袭性曲霉病有效,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4): 400-40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4.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20年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白念珠菌已成为第4位最常见的医院血流感染的病原菌。虽然对感染危险因素的认识以及感染的预防已取得长足进展,但念珠菌血症相关住院率和病死率仍呈上升趋势。侵袭性念珠菌病的病死率接近50%。虽然有许多抗真菌药物可供选择,但最佳治疗方案仍未达成共识。本文对各项临床研究中患者的个体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念珠菌血症患者及其他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