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5年, 第1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5-11-20
  

  • 全选
    |
    论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6): 505-50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磷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murA、glpT及uhpT基因的变异情况,探索变异与磷霉素耐药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1—3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分离磷霉素耐药金葡菌44株,及同期磷霉素敏感金葡菌6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磷霉素最低抑菌浓度;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测序分析fosB、murA、glpT及uhpT的变异情况。结果44株磷霉素耐药金葡菌临床株中,42株存在murA、glpT和(或)uhpT基因变异,其中12株同时检出fosB基因;6株敏感株中有2株出现murA和(或)glpT基因突变,无uhpT基因变异。合计50株金葡菌中发现murA、glpT及uhpT3种基因的变异类型分别达3类、9类及6类。结论磷霉素耐药金葡菌中murA、glpT及uhpT突变常见,可能参与金葡菌磷霉素耐药性形成。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6): 509-51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湖北省成人患者血培养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方法对湖北省细菌耐药性监测网2012年1—12月所有成人患者血液标本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按统一方案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成人患者血培养共分离病原菌3833株,其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5.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4.0%)、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11.8%)、克雷伯菌属(8.1%)和肠球菌属(5.4%)。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67.1%和85.9%。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敏感率高(>80.0%),克雷伯菌属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敏感率高(>80.0%)。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在0~25.0%。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为41.8%和55.7%。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不敏感株。MRSA对氯霉素耐药率低(<30.0%),MRCNS对利福平耐药率低(<15.0%),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较高(>50.0%),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低。屎肠球菌耐万古霉素的检出率为3.4%。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素敏感、中介和耐药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57.6%、28.8%和13.6%。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中有少量菌株为广泛耐药菌株(除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外对所有常用抗菌药物均耐药)。结论大肠埃希菌和金葡菌是成人血培养最常见的病原菌,其对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耐药性不同,临床医师应该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株的传播。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6): 517-52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分析肿瘤专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及特点,为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3年1-12月入住ICU的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采用患者平均病情严重程度评分(ASIS)调整法调整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3种侵袭性操作相关感染及多重耐药菌分布情况。结果共监测住院患者443例,总住院2483d,发生医院感染52例,感染率为11.7%,日感染率为20.9‰,经ASIS调整后日感染率为6.3‰。感染诊断以呼吸系统感染最多,占55.7%,其次为泌尿系统;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2.1‰,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0.9‰,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4.1‰。共检出病原菌181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35株(74.6%),革兰阳性球菌33株(18.2%),真菌13株(7.2%),检出多重耐药菌33株(18.2%)。结论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应开展目标性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监测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对危险因素进行监控,制定切实有效科学的防控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6): 523-52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6.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含替诺福韦酯方案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对不同CD4+T淋巴细胞水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HIV感染者共114例,其中启用ART时CD4+<0.001);B组、C组eGFR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治疗后eGFR下降幅度也较B组、C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eGFR下降的例数也较B、C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eGFR改变<-20%的患者例数也是A组最多,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我国HIV感染者使用替诺福韦酯过程中,CD4+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6): 527-53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死亡预后因素,以期指导临床工作,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发生及降低病死率。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市中心医院MDRABHAP84例,并选取同时期非MDRABHAP153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单因素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DRABHAP的危险因素。将84例MDRABHAP患者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63例,应用上述方法分析MDRABHAP死亡的预后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MDRABHAP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其他细菌感染、机械通气≥7d、气管插管/切开、感染前使用舒巴坦合剂、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3种以及感染时APACHEⅡ评分≥20分等。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时APACHEⅡ评分≥20分(OR=4.10)、机械通气≥7d(OR=3.03)、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OR=2.34)是MDRABHAP的独立危险因素。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MDRABHAP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3种、感染时APACHEⅡ评分≥20分、治疗3d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升高、细菌(鲍曼不动杆菌)未清除、治疗后转为泛耐药菌等。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感染时APACHEⅡ评分≥20分(OR=2.14)、治疗3d后CPIS升高(OR=1.87)、细菌未清除(OR=5.37)及治疗后转为泛耐药菌(OR=1.79)是导致MDRABHAP死亡的预后因素。结论感染时APACHEⅡ评分≥20分、机械通气≥7d、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是感染MDRABHAP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时APACHEⅡ评分≥20分、治疗3d后CPIS升高、细菌未清除及治疗后转为泛耐药菌是MDRABHAP死亡的预后因素。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6): 533-53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病原检测情况,为促进合理用药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7-12月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ICU直接出院的所有病例,对患者入住ICU后感染情况、入住3d内及整个住院期间抗菌药物使用以及病原学检查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出院患者466例,整个住院期间有424例使用抗菌药物(91.0%),每例平均使用抗菌药物(2.95±2.02)种,平均使用时间为18.3d;联合用药率53.3%,70.3%患者使用了特殊使用级广谱抗菌药物,94.3%使用了超广谱抗革兰阴性杆菌抗菌药物,酶抑制剂复合物、碳青霉烯类和专性抗革兰阳性球菌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66.5%、58.5%和54.7%。250例患者在入住ICU时有明确感染证据,初始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超广谱抗革兰阴性杆菌药和特殊使用级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36.0%、86.0%和55.6%;入住ICU时仅7.6%已有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203例入住ICU3d内作病原微生物检测,但仅59例(29.1%)是在首剂抗菌药物使用前采样。首次送检标本临床分离菌株以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和口咽部污染菌为主。结论入住ICU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前后病原学证据缺少,随意使用超广谱抗革兰阴性杆菌药、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以及联合用药现象很普遍,亟待临床医师转变用药理念,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6): 538-54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痰培养菌种分布和细菌耐药情况。方法将2007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72例COPD合并VAP患者,分别于入院24h内和机械通气48h后或者脱机后72h内出现肺炎征象后留取痰液标本,进行痰培养和细菌药敏试验,比较入院24h内和发生VAP后两组患者的痰培养细菌分布和细菌耐药情况。结果72例患者共144份标本进行痰培养,培养分离出病原菌116株,阳性率为80.6%。患者入院时痰细菌培养阳性率为69.4%;患者发生VAP后菌培养阳性率为91.7%。COPD患者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包括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耐药率降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万古霉素仍是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抗菌药物。结论COPD患者并发VAP对其痰培养分离菌及其耐药性均有影响,应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6): 542-54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6.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肺真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宿主因素、影像学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1年12月—2014年11月24例确诊肺真菌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者中,肺曲霉病11例(45.8%),肺隐球菌病8例(33.3%),肺组织胞浆菌病3例(12.5%),肺毛霉病1例(4.2%),放线菌病1例(4.2%)。24例肺真菌病患者中,存在基础疾病的高达66.7%,基础疾病主要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和糖尿病等。肺真菌病的临床症状以咳嗽最常见,占83.3%,其次是咯血或痰中带血(62.5%)多见,但不具有特异性。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及低蛋白血症。肺部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晕征"对肺曲霉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而胸膜下孤立性结节或肿块,对肺隐球菌的诊断有一定意义。24例肺真菌病中,9例由手术或抗真菌药物联合手术治疗,获得痊愈;14例经抗真菌药物治疗,其中痊愈1例、好转12例、死亡1例;1例拒绝任何治疗。结论临床医师应对肺真菌病的危险因素、宿主因素、临床表现以及病原学综合分析,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可确诊,并提高诊断率,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高治愈率。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6): 548-55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美罗培南联合舒巴坦或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美罗培南联合舒巴坦或头孢哌酮-舒巴坦对37株耐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米诺环素的MDR-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美罗培南联合舒巴坦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表现协同作用分别有10.8%(4/37)和0,部分协同作用分别有45.9%(17/37)和35.4%(13/37),相加作用分别有29.7%(11/37)和35.4%(13/37),无关作用分别有13.5%(5/37)和29.7%(11/37),均无拮抗作用。两组的协同和部分协同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美罗培南联合舒巴坦或头孢哌酮-舒巴坦在体外对MDR-AB有一定协同或部分协同作用,两组之间的体外抗菌作用无差异。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6): 552-55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高耐药菌群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中不易清除,易导致交叉传播,为防控耐药菌的交叉感染实施降阶梯防控策略,以期减少耐药菌定植与感染,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前后对比、干预对照研究上海瑞金医院外科ICU(SICU)从2013年8月—2014年7月的危重患者,进行主动性、多部位筛查耐药菌,后半年干预组实施组合式降阶梯集束化防控措施。结果SICU共184例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检出耐药菌69株,干预组为41株。其耐药菌株检出率分别为75.0%和44.6%,P<0.001。去除带入细菌,ICU内获得性耐药菌株分别为55株和26株,耐药菌株检出率为59.8%和28.3%,P<0.001。无菌病例数分别为49例和59例,所占比例为53.3%和64.1%,P=0.13。经过分级防控的综合策略,对照组和干预组的ICU获得性耐药菌感染千日率分别为14.12‰和7.64‰,P=0.16。ICU获得性耐药菌血流感染千日率分别为3.14‰和0.69‰,P=0.45。ICU获得性耐药菌肺炎千日率分别为6.28‰和1.39‰,P=0.16。ICU获得性耐药菌腹腔感染千日率分别为4.18‰和2.78‰,P=0.88。从预后角度来看,干预组平均住院天数、住院期间病死率、28d病死率及90d病死率均有下降,其中以感染归因病死率有明显下降趋势(13.04‰和5.43‰,P=0.07)。结论经降阶梯防控措施能有效减少患者ICU获得性耐药菌定植与感染,缩短ICU患者住院时间,降低ICU患者因感染引起的病死率。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6): 557-56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6.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估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对中老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代谢的影响及变化特点。方法随机选择51例接受ART的40岁以上HIV感染者,监测治疗1年后患者的体质量指数、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常用代谢及相关指标变化,分析其原因及应对措施。结果51例中老年HIV感染者接受ART后1年,患者上述检测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高三酰甘油、高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等脂代谢紊乱,部分患者出现糖代谢异常及高血压。其中,以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异常变化较为常见。导致代谢紊乱的疾病谱中,单一指标异常14例(27.4%),代谢综合征5例(9.8%),混合型高脂血症4例(7.8%),2项及以上指标异常但未达到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者19例(37.2%)。以上变化统计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HIV感染者接受ART后,受药物、社会、心理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代谢紊乱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6): 561-56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特征。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0月该院细菌室分离的不重复鲍曼不动杆菌5992株,分析探讨其分布特征、碳青霉烯酶产酶率及耐药性变迁规律。结果2011—2014年度鲍曼不动杆菌占逐年总分离率分别为13.1%、14.7%、15.7%和12.2%;逐年细菌数排序居第3、3、2、4;菌株主要分离自痰(91.1%)和血液标本(3.6%),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病房(ICU)(77.3%)和呼吸科(10.4%)。该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逐年上升;除了米诺环素、多黏菌素B及头孢哌酮-舒巴坦外,对其他药物耐药率均超过50%。结论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广泛耐药细菌是该院临床用药的主要问题。米诺环素、多黏菌素B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可以作为经验用药的候选药物。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6): 564-56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2014年12月ICU留置导管患者引起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2.7%,革兰阳性球菌占41.4%,真菌占5.9%。检出率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21.9%,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占15.4%,鲍曼不动杆菌占15.3%,肺炎克雷伯菌占13.6%、大肠埃希菌占10.1%,铜绿假单胞菌占8.3%等。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多表现为多重耐药(MDR)和广泛耐药(XDR)。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多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株且表现为MDR。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葡菌则多为甲氧西林耐药株。结论掌握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点,对有效控制和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非常必要。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6): 569-57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细胞膜脂质A生物合成基因lpxA/lpxC/lpxD突变导致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株对多黏菌素耐药的机制。方法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细菌细胞壁、细胞内外膜的变化;用气相色谱(GC)法定量测定脂肪酸含量观察脂多糖(LPS)的变化。此外,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菌株编码细胞膜脂质生物合成的lpxA/lpxC/lpxD基因突变。结果TEM显示多黏菌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细胞外膜和内膜完整性降低,失去细胞壁膜间隙的均一性。GC结果表明短碳链饱和脂肪酸和脂肪酸醇有下降趋势,且几乎失去了所有的未知脂肪酸,但长碳链饱和、不饱和脂肪酸和脂肪酸醇的量都增加了。参与细胞膜脂质生物合成的lpx、lpxC和lpxD基因发现有缺失、点突变和插入等改变。结论多黏菌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存在lpxA/lpxC/lpxD基因突变及细胞内外膜改变。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6): 575-57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围产期孕妇B群链球菌的分离情况及药敏结果。方法收集2009—2014年东莞东华医院就诊的10141例孕期35~37周孕妇的阴道和直肠分泌物标本,进行培养和鉴定,并统计其标本分离菌培养阳性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参照2009版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判定药敏结果,采用WHONET5.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141例围产期孕妇阴道、直肠标本检出B群链球菌925株,阳性率为9.1%。药敏试验显示,B群链球菌对青霉素、头孢曲松、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对左氧氟沙星、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5.7%、65.0%和53.1%。结论围产期孕妇阴道和直肠均为B群链球菌的寄殖部位,两部位的标本应同时送检以提高其检出率;青霉素仍可作为孕妇治疗B群链球菌感染的首选治疗药物,B群链球菌阳性的孕妇应立即进行抗菌药物干预治疗,以保证胎儿健康。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6): 579-58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6.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探讨微小RNA-146a-5p(miR-146a-5p)在新生隐球菌所致隐球菌性脑膜炎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把体外培养的人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分成新生隐球菌刺激组和脂多糖(LPS)刺激组,分别用与细胞数量相同的灭活新生隐球菌(WM148)和浓度为1mg/L的LPS刺激THP-1细胞,分别于0、3、6、9、12h收集上清液和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检测细胞miR-146a-5p的表达情况。结果新生隐球菌诱导后,细胞中miR-146a-5p的表达对比对照组(0h)明显升高(P<0.05),3h达到最高值,随后逐渐下降;上清液中TNF-α的表达在诱导后12h达到最高值,IL-6的表达各时间点变化不明显。LPS诱导后,miR-146a-5p的表达逐渐升高,12h达到最高值;上清液中TNF-α的表达3h后一直处于峰值;IL-6的表达逐渐增加,12h达到最高值。结论新生隐球菌、LPS诱导THP-1细胞炎性反应后,miR-146a-5p表达随时间延长呈现不同的规律,TNF-α、IL-6的动态变化表现不同的特点。表明miR-146a-5p参与新生隐球菌、LPS诱导THP-1炎性反应存在不同的调控机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6): 583-58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某一教学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临床和环境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与分子流行特征。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该医院神经外科ICU临床患者分离菌27株与同期病房环境分离菌28株对16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分子分型,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7个管家基因片段,测序并比较分析全部菌株的等位基因谱。结果ICU分离27株鲍曼不动杆菌除对黏菌素和替加环素全部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对米诺环素耐药率较低,为25.9%,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分别为51.9%和59.3%,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大于70%。环境分离28株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较敏感。27株ICU分离菌株PFGE分为4个主要型别,MLST分为5个ST型;28株环境分离株可分为多种不同基因型别。结论在PFGE分型中,A型克隆株为临床菌株和环境菌株的主要流行株,对应MLST分型的CC92,菌株间具有较高同源性,提示存在鲍曼不动杆菌医院内传播的现象。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6): 588-59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6.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去甲万古霉素对临床分离革兰阳性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琼脂对倍稀释法测定去甲万古霉素对3011株临床分离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与有关抗菌药物进行比较。结果去甲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包括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等临床常见的需氧革兰阳性球菌均显示高度的抗菌活性,包括其中的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和多重耐药的屎肠球菌等。其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活性与同类药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相仿;亦与利奈唑胺相近。除对万古霉素耐药的30株肠球菌对去甲万古霉素耐药,示与万古霉素交叉耐药外,未见其他革兰阳性球菌对去甲万古霉素耐药株。结论去甲万古霉素对临床重要的革兰阳性球菌具有高度的抗菌活性,其抗菌活性与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同类药相仿。提示该药仍可作为治疗上述敏感细菌所致感染的可选药物之一。
  • 病例报告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6): 594-59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6.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肺放线菌病是一种由厌氧性放线菌引起的肺部慢性化脓性肉芽肿病变。由于医疗卫生水平及生活条件的提高,放线菌感染在临床发病相对少见,目前国内对放线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研究仍较少。其感染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仍较困难,容易误诊为肺癌和肺炎[1],延误治疗。因此该病在临床中的诊断与治疗相对困难。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6): 596-59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6.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临床资料患者,女,37岁,体重50kg。2015年2月27日因"肾移植术后7个月,乏力、尿少伴双下肢浮肿1周"入院。患者2009年出现血压偏高,140/100mmHg,未予重视。2011年6月出现全身浮肿,在我院肾内科查血肌酐900μmol/L,遂开始血液透析(血透)治疗。2014年7月在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前、术后第4天分别给予巴利昔单抗20mg静
  • 综述与编译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6): 599-60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6.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入性心脏电子装置(implantablecardiacelectronicdevices,ICED)包括起搏器、植入性心脏除颤器和心脏复同步治疗装置。这些装置可位于血管内或血管外,如果发生感染时可累及起搏器、电极以及心脏自身结构,并可危及生命。ICED感染占所有心内膜炎(IE)患者的10%,病死率可高达35%。由于ICED使用日益增加,导致感染亦相应增加,英国抗微生物化疗学会、英国心律学会、英国心血管学会、英国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6): 605-60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背景1895年德国科学家Busse和Buschke,从1例31岁女性患者的胫骨上分离出隐球菌[1]。新生隐球菌是隐球菌属中主要的病原真菌,是一种能够使免疫功能低下个体产生致命性感染的酵母菌。该菌种类较多,大量存在于鸟类,尤其是鸽粪中。主要的入侵途径是呼吸道,常引起肺部感染,也可由肺部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6): 609-61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6.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epsis-associatedencephalopathy,SAE)指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脓毒症所致的弥漫性脑功能障碍,曾被称之为"感染中毒性脑病"、"脓毒症脑病"等。然而由于患者脑功能障碍的发生是感染诱发的机体全身炎性反应作用于脑部,影响了神经递质传递、微循环、血脑屏障和神经炎性反应等所致,并非是感染的直接后果,原来的命名容易使人误以为是神经系统感染所致脑功能障碍,故将其改称为"脓毒症相关性脑病"。谵妄通常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6): 614-61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5.06.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喹诺酮类是含4-喹诺酮基本结构的合成抗菌药物。喹诺酮类作用于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抑制DNA旋转酶,造成细菌DNA的不可逆损害而起抗菌作用。1979年合成诺氟沙星,随后又合成一系列含氟的新喹诺酮类药,通称为氟喹诺酮类。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罗沙星等。对多种革兰阴性菌有杀菌作用,其抗菌作用的特点和较高的组织浓度分布对社区获得性感染具有极好的效果。被广泛用于泌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