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6年, 第1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6-03-20
  

  • 全选
    |
    论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2): 105-11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14年上海市细菌耐药性监测情况。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或自动化仪器法对上海市40所医院的临床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包括28所三级医院和12所二级医院,其中含3所儿童医院。采用CLSI2014年版标准判断结果。结果总计102113株临床分离菌,革兰阳性菌27482株,占26.9%;革兰阴性菌74631株,占73.1%。MRSA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47.4%和79.8%。MRSA、MRCNS在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51.1%、79.9%和46.6%、79.8%。葡萄球菌属中未发现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株。845株儿童非脑膜炎分离株中青霉素敏感(PSSP)、中介(PISP)和耐药(PRSP)株的检出率分别为70.1%、14.6%和15.4%;167株成人分离株的PSSP、PISP和PRSP分别为97.6%、1.2%和1.2%。发现67株屎肠球菌和14株粪肠球菌耐万古霉素。根据PCR测序,多数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为vanA和vanM基因型。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中ESBL的检出率分别为59.4%、35.9%和30.1%。上述ESBL菌株在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检出率分别为61.6%、31.6%、35.0%和58.9%、36.9%、29.5%。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高度敏感,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总耐药率均为7.0%。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中有少数对所有测试药物耐药的广泛耐药株。分离自尿液标本中的肠球菌属和大肠埃希菌对磷霉素的耐药率低。结论细菌耐药性仍对临床构成严重威胁,临床需合理规范应用抗菌药物,避免耐药株的广泛传播。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2): 117-12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索妊娠期妇女感染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的特点及该菌的病原学分型和毒力因子分析,提高医务工作者对该菌感染的认识及关注。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北京妇产医院就诊的存在产前发热史的妊娠期妇女,留取脐带血样及胎盘拭子送检细菌培养,并同时送检胎盘病理;将所培养出的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分子学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以及毒力因子检测。结果该院共产婴儿26744名,其中9例为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血流感染患儿,检出率为0.34‰。9例中7例为早产儿,占1586名早产儿的4.4‰;另1例流产死婴儿。小儿临床症状轻重不一,经宫内和出生后抗菌药物治疗,预后良好。所获细菌的血清学分型均为1/2b型,PFGE带型均不相同,MLST分型不尽相同。10例胎盘病理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结论本研究从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的血清型、PFGE分型及MLST分型,进一步印证了新生儿与母亲的感染菌株均是同一克隆,为母婴垂直传播。并且通过对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毒力因子的分析,明确菌株致病性强弱,以期指导临床用药力度,提高新生儿存活率。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2): 123-12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发热门诊血流感染患者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和药敏情况,为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BSI)的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发热门诊154例BSI患者病原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4例患者,男80例,女74例,平均年龄(57±20)岁。有明确感染灶者68.2%,主要为肺部感染、急性肾盂肾炎、肠道感染、胆道感染、腹腔感染、肝脓肿等。血培养结果最终纳入研究病原菌15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27株(82.5%),革兰阳性菌27株(17.5%)。检出病原菌第一位是大肠埃希菌(53.3%),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沙门菌属、链球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率10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80%以上,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的敏感率在60%~79%,对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50%~60%。分析临床经验治疗,病原菌对首选药物89.2%呈现敏感。结论发热门诊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种类多样,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第一位是大肠埃希菌;对多数患者而言,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药物经验治疗有效。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2): 129-14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中国2005—2014年,CHINET所属19所医院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方法按照统一方案,采用统一材料、方法和判断标准,进行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监测,并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05—2014年共收集19所医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97493株,其中75.5%来自住院患者;49.8%菌株分离自尿液标本。10年间,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呈稳步上升趋势:2005年为17.3%,2014年为20.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医院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对不同种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各具特点。10年间,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发生一定变化,对部分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呈稳定上升趋势,如对头孢呋辛的耐药率由52.8%上升到62.8%、对头孢他啶由14.9%上升到28.8%等;但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有缓慢下降趋势,如对阿米卡星由12.0%降至4.0%、对庆大霉素由60.4%降至46.6%、对妥布霉素由30.3%降至19.0%;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稳定在0.2%~2.2%;对酶抑制剂复方制剂除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已超过50%外,对其余品种的耐药率均<20%。ICU分离菌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的分离菌,门诊和住院患者分离菌的耐药率也有明显差别(P<0.05)。不同标本来源的大肠埃希菌对不同种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一定的差异,呼吸道标本分离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标本的分离株。从不同患者分离出的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存在老年人>成人>儿童>新生儿。不同年份,不同医院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也不尽相同,10年间所有菌株ESBL的总检出率为42.3%,观察期间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检出率最高,达55.5%。产ESBL大肠埃希菌对检测的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远高于非产ESBL菌株(P<0.05)。结论不同医院、不同科室、不同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着不同的特点。各医院应继续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工作,以指导抗生素的合理选用。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2): 141-14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05-2014年中国不同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和耐药特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全国19所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按照统一的方案、采用统一的材料、方法(K-B法)和判断标准,进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监测,并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0年间从临床标本中共收集54196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90.3%菌株分离自住院患者,70.6%分离自呼吸道标本。10年间,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10.2%,2014年下降至9.5%。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为14.1%。分离自门诊的菌株对各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在57.4%~83.7%,分离自住院非ICU的菌株对各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在50.5%~81.8%,而分离自ICU的菌株对各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为38.5%~75.9%。分离自老年患者的菌株对各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在45.7%~80.9%,成人患者为49.8%~80.4%,儿童患者为66.0%~91.5%。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平均为1.7%。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耐药率增长趋势稳定。分离自不同年龄、标本类型及科室的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相差较大,医疗机构应加强细菌耐药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同时要加强感染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耐药菌株的医院内流行。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2): 146-15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总结2005—2014年中国主要地区临床分离肠球菌属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方法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网各医院按统一方案、采用统一的材料、方法(K-B法)和判断标准进行肠球菌属细菌的耐药性监测。结果2005—2014年共分离到42185株非重复肠球菌属细菌,最常见菌种为粪肠球菌(47.3%)、屎肠球菌(43.5%)、鸟肠球菌(1.9%)、鹑鸡肠球菌(1.8%)、铅黄肠球菌(0.6%)。10年间,肠球菌属细菌的检出率呈下降波动趋势:2005年为9.1%,2014年为8.7%。肠球菌属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替加环素仍高度敏感,耐药率<4%,万古霉素耐药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检出率分别为0.3%、3.2%。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10.9%、38.0%,尿液标本分离株对呋喃妥因、磷霉素耐药率低,分别4.8%、6.2%,粪肠球菌耐药率有逐年下降趋势;屎肠球菌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利福平耐药率>80%,对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率为60.8%,对氯霉素耐药率为7.0%,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从2005年0.6%上升至2014年4.2%。结论肠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替加环素依然保持较好的敏感性,但屎肠球菌中万古霉素耐药率有逐年增加趋势,应引起重视。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2): 153-15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05—2014年国内不同地区临床分离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的耐药性变迁。方法收集17所综合性医院和2所儿童医院临床分离的7983株流感嗜血杆菌和1713株卡他莫拉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按统一方案进行药敏试验,依照CLSI2014版标准判断结果。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测定β内酰胺酶。结果10年间,流感嗜血杆菌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2005年为0.69%,2014年上升至1.57%;10年间,卡他莫拉菌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2005年为0.03%,2014年上升至0.41%。7983株流感嗜血杆菌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耐药率最高且上升趋势最明显,由2005年的44.4%上升至2014年的64.6%;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和阿奇霉素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分别由2005年的20.6%、11.8%和2.2%上升至2014年的41.8%、24.8%和14.2%;对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和氯霉素耐药率近年有下降趋势;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呋辛耐药率虽略有上升趋势,但仍低于25%。儿童分离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和产酶率(36.7%、33.8%)均高于成人分离株(25.7%、22.5%),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4.7%)低于成人分离株(15.8%),耐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β内酰胺酶总检出率为29.9%。383株为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株(BLNAR)。1713株卡他莫拉菌对第二和第三代头孢菌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左氧氟沙星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唑均高度敏感(敏感率为80%~100%),耐药率变化较小,但对阿奇霉素的耐药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41.2%增至2013年的57.8%。该菌产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为93.3%。结论流感嗜血杆菌对头孢菌素类、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奇霉素、氯霉素及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可作为临床的首选用药,而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耐药率已上升至60%左右,不适于临床用药。卡他莫拉菌对所测试药物耐药率变化较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2): 160-16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05年1月—2014年12月中国不同地区19所医院临床分离志贺菌属的构成、分布及耐药性。方法收集19所教学医院临床分离的志贺菌属,按照统一方案,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进行药敏试验,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4年版标准判读结果,采用WHONET5.6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各医院临床分离志贺菌属1110株。其中宋内志贺菌检出率48.4%,福氏志贺菌检出率46.2%。10年间,志贺菌属所测试药物中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83.3%~97.6%),其次是甲氧苄啶-磺胺甲唑(55.6%~92.3%%)、头孢曲松(0~58.3%)、氨苄西林-舒巴坦(18.7%~64.4%)、阿莫西林-克拉维酸(6.8%~100%)、氯霉素(0~60%)、环丙沙星(6.8%~46.2%)。成人分离株对环丙沙星、头孢曲松的的耐药率分别为41.1%和25.5%,而儿童分离株对两者耐药率分别为17.2%和54.0%。结论10年间,临床分离的志贺菌属以宋内志贺菌和福氏志贺菌为主,上述分离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相对较低,对氨苄西林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唑耐药率高;成人分离株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高于儿童,对头孢曲松、氯霉素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低于儿童分离株。药敏试验结果提示临床上常规使用氨苄西林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唑治疗志贺菌感染可能会导致治疗失败。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2): 165-17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武汉同济医院2005年1月—2014年12月临床分离细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变迁。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E试验检测青霉素和头孢曲松对肺炎链球菌及万古霉素对葡萄球菌属的MIC。结果10年间共获得非重复临床分离菌株5620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8628株,占68.7%,革兰阳性菌17577株,占31.3%。排名前5位的分离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不动杆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克雷伯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10年间不动杆菌属分离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和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64.7%和79.8%,有逐年增高趋势。粪肠球菌在10年间维持对氨苄西林、青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高浓度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较高敏感率,而屎肠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并呈现耐药率增高趋势,仅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耐药率较低。10年来,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中产ESBL菌株的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产ESBL菌株对检测抗菌药物敏感率均低于非产ESBL菌株。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RE)近年增长显著。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中不动杆菌属分离率逐渐增加并成为医院感染最常见的菌种,不动杆菌属对多种检测抗菌药物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铜绿假单胞菌对测试抗菌药物仍保持较高的敏感率。结论细菌耐药性监测10年间,多重耐药菌分离率呈上升趋势,且多数临床分离菌也呈增长趋势,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挑战。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2): 179-18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05—2014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常见分离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自动化仪器和纸片扩散法(K-B法)对临床分离株作药敏试验,并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4年标准判断药敏试验结果,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6软件,对10年间的资料作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2005—2014年该院共收集非重复分离菌23258株,革兰阴性菌为79.4%(18461/23258),革兰阳性菌20.6%(4797/23258)。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MRSA)各年分离率为16.8%~59.1%,总体在2011年之后上升明显,达50%以上,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耐药株。检出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1株(MIC=8mg/L)。未发现替考拉宁、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占14.4%(29/201)。从2005—2014年,产ESBL大肠埃希菌检出率由23.5%升到54.9%,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从22.1%升至33.9%。产ESBL株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甲氧苄啶-磺胺甲唑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株。共分离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肠杆菌科细菌(CRE)410株,各年度分离CRE占肠杆菌科细菌3%左右,但2011、2012年分离的CRE飙升至9.2%(117/1271)、7.4%(122/1638),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耐药性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2005—2014年耐左氧氟沙星从35.7%降至11.3%,耐庆大霉素从25.6%降至8.1%,耐头孢吡肟从29.3%降至10.0%。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2005—2008年保持20%以下,2009年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升至40.1%和36.2%,至2014年达到64.2%和64.7%。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从2009年开始出现,至2014年分离率达到14.4%。结论该院10年细菌耐药性变迁显示,革兰阴性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尤其CRE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更应引起关注。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2): 189-19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万古霉素和穿心莲内酯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体外构建金葡菌生物膜模型;XTT减低法评价万古霉素和穿心莲内酯联用对金葡菌生物膜初始黏附能力的影响;镜下观察药物对金葡菌生物膜的形态学影响。结果1000、500、250mg/L的穿心莲内酯和各个浓度(2MIC、1MIC、1/2MIC、1/4MIC、1/8MIC)的万古霉素对金葡菌生物膜的早期黏附有抑制作用;1MIC万古霉素和穿心莲内酯联合的抑制作用比单用万古霉素强;250mg/L的穿心莲内酯和1MIC万古霉素联用使细菌生物膜形态结构被显著破坏。结论一定浓度的穿心莲内酯和万古霉素对金葡菌生物膜的形成和黏附均有抑制作用,且二者恰当联用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2): 194-19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2.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的碳青霉烯类耐药阴沟肠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改良Hodge试验筛查菌株是否产碳青霉烯酶;利用PCR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KPC、IMP、VIM、NDM)及其他β内酰胺酶基因(SHV、TEM、CTX-M-1组、CTX-M-2组、CTX-M-9组);利用肠杆菌基因重复一致序列分析(ERIC-PCR)进行菌株同源性分析;通过接合试验验证碳青霉烯酶基因是否能水平转移。结果共收集29株阴沟肠杆菌,药敏结果显示对检测抗菌药物耐药率>90%的有3种,分别为头孢他啶(93.1%)、头孢西丁(100%)和氨曲南(93.1%);多黏菌素B耐药率最低为3.4%。改良Hodge试验阳性率为79.3%(23/29)。29株实验菌共检出23株含有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IMP基因阳性17株、KPC基因阳性1株。29株阴沟肠杆菌可分为23个不同的型别,其中1株未能分型。接合试验成功率48.3%(14/29)。结论该院碳青霉烯类耐药阴沟肠杆菌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以IMP基因较常见。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2): 200-20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荚膜组织胞浆菌病(HP)诊断及其与结核病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提取荚膜组织胞浆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HTPM),以P-HTPM、荚膜组织胞浆菌素国外参考品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为研究试剂,以荚膜组织胞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免疫的豚鼠和小鼠及其血清为实验对象,采用皮肤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3种方法进行HP诊断及与结核病鉴别诊断的研究。结果成功提取P-HTPM,蛋白纯度为85.8%;P-HTPM与国外参考品的皮肤反应结果一致(P>0.05),1mg/L的P-HTPM与国外参考品等效,P-HTPM与TB-PPD对致敏豚鼠皮肤试验无交叉反应;包被P-HTPM的ELISA检测小鼠抗荚膜组织胞浆菌血清全为阳性,检测抗结核分枝杆菌血清和正常小鼠血清结果均为阴性(P<0.01);以P-HTPM抗原为检测线的GICA试纸条检测小鼠抗荚膜组织胞浆菌血清灵敏度为100%(14/14),特异度为93.8%(15/16)。结论以P-HTPM为抗原的动物皮肤试验、ELISA和GICA对HP的诊断及其与结核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2): 205-20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接受择期开放性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48例择期开腹结直肠癌手术病例,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8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23例,切口感染率为15.5%;体质指数(BMI)>25kg/m2、术中血压下降和TNMⅢ和Ⅳ期与切口感染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BMI、TNMⅢ期、Ⅳ期和术中低血压是切口感染发生率增加的相关因素,降低体质量和维持术中血压正常有助于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2): 208-21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结果2014年共分离病原菌169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47株,占20.4%;革兰阴性菌1350株,占79.6%。葡萄球菌属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42.7%和87.0%。葡萄球菌属中未见对达托霉素、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耐药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达托霉素、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敏感。未发现对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菌株分别占55.5%、22.2%和35.0%。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均低于20%。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均低于30%。不动杆菌属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均大于50%。结论2014年该院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严重,应加强对其耐药性监测。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2): 214-22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调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革兰阴性杆菌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及碳青霉烯酶基因的流行现状。方法收集2012年3月1日—2013年2月28日该院血流感染分离获得的132株非重复革兰阴性杆菌菌株,按统一方案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共筛选出33株碳青霉烯类不敏感菌株。采用PCR方法检测KPC、NDM、VIM、IMP、GIM、SPM、OXA23、OXA24、OXA51、OXA58型碳青霉烯酶基因。结果革兰阴性杆菌血流感染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克雷伯菌属(28.0%,37/132)、大肠埃希菌(26.5%,35/132)、不动杆菌属(13.6%,18/132)、铜绿假单胞菌(9.8%,13/132)和肠杆菌属(7.6%,10/132)。33株碳青霉烯类不敏感革兰阴性杆菌中有75.8%(25/33)的菌株检测出碳青霉烯酶基因,KPC、OXA23、OXA51、NDM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检出率分别为42.4%(14/33)、30.3%(10/33)、30.3%(10/33)、3.0%(1/33),未检测到其他类型碳青霉烯酶基因。13株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不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100%携带KPC型耐药基因,10株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不敏感的鲍曼不动杆菌100%携带OXA23、OXA51型基因。结论革兰阴性杆菌血流感染中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形势严峻。携带KPC、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是导致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2): 221-22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桂平市人民医院骨科患者伤口脓液标本分离菌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2013年骨科住院患者伤口脓液标本培养结果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分离到2544株细菌共73种,前6位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17.9%)、肠杆菌属(14.2%)、大肠埃希菌(10.5%)、不动杆菌属(9.6%)、克雷伯菌属(9.0%)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8.8%)。主要分离菌中,不动杆菌属对所有药物敏感率<75%。对不同年度的药物敏感率分析:金葡菌对苯唑西林敏感率由2009-2012年度的78.6%下降为2013年的56.9%(P=0.002);对左氧氟沙星敏感率由2009-2012年度的88.1%下降为2013年的70.8%(P=0.003)。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敏感率由95.9%下降为86.9%(P=0.008),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由75.4%上升为91.8%(P=0.007)。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敏感率由2009—2012年度的40.7%和20.6%上升为2013年的57.9%和52.6%(P=0.000和0.003)。大肠埃希菌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敏感率由2009—2012年度的18.4%上升为2013年的38.9%(P=0.002)。肺炎克雷伯菌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敏感率由2009—2012年度的43.2%下降为2013年的39.6%(P=0.000)。2009-2012年金葡菌中MRSA检出率为21.4%,2013年则为43.1%。大肠埃希菌中ESBL检出率为41.4%,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0.5%;肺炎克雷伯菌ESBL检出率为27.4%,耐碳青霉烯类占1.7%;阴沟肠杆菌耐碳青霉烯类占3.6%。结论该院骨科患者伤口脓液标本分离菌中不动杆菌属耐药率较高,常规所选药物敏感率均<75%。不同年度药物敏感性比较:金葡菌对苯唑西林、左氧氟沙星敏感率下降,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敏感率下降,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上升。2013年MRSA发生率上升明显。
  • 病例报告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2): 227-22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伤弧菌引起的感染在我国内地鲜有报道,2014年8月16日我院发现1例慢性肝硬化患者由创伤弧菌引起的血流感染。现报道如下。1病例患者,女,56岁,2014年8月12日因纳差、腹胀5年余,2d前加重伴发热、寒战、腹痛入院。有丙肝肝硬化史,糖尿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9.8℃,心率82次/min,血压90/50mmHg,慢性肝病面容,皮肤、巩膜重度黄染,颈部可见蜘蛛痣,腹部膨隆,上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
  • 综述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2): 229-23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菌药物,它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交联结构发挥杀菌作用。该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及其衍生物、头孢菌素、单酰胺环类和碳青霉烯类等,其中尤以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最强。2013年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显示: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菌素的耐药率约为20%,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接近7%;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均接近50%~[1]。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2): 235-24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各种高效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病原微生物产生了多种耐药机制以保持物种的延续,而形成生物被膜就是一种重要的耐药机制[1-2]。生物被膜是指大量微生物黏附于某些物体的表面形成的一种膜样聚集,具有复杂的三维结构和功能[2]。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体植入物和移植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病原微生物可附着于植入性医疗器材(如各种人工假体、支架、血管内插管、各种类型导管等)的表面形成生物被膜,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并抵制抗菌药物的作用,目前认为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