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7年, 第1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7-07-20
  

  • 全选
    |
    论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4): 353-35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7.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超声清创技术联合皮肤持续性牵张修复难愈性感染性创面的效果。方法2016年1-7月,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收治难愈性慢性感染性创面患者15例,采用超声清创技术联合皮肤持续性牵张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15例创面均痊愈,没有出现牵张的皮缘坏死。创面治愈率100%。结论对于高龄、身体一般情况差、或患处局部皮肤软组织条件差、术后效果不明确,或者有手术禁忌证、手术风险大的患者,超声清创技术联合皮肤持续性牵张不失为一种修复难愈性创面的好方法。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4): 356-36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7.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诺卡菌培养阳性病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提高对该菌感染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2年5月-2014年12月住院患者标本培养为诺卡菌阳性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诺卡菌培养阳性病中2例考虑污染所致,9例为不同部位感染的患者,其中6例为肺部感染,2例为皮肤软组织感染,1例为透析相关性腹膜炎;9例均合并基础疾病,其中4例因基础病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结论诺卡菌可引起全身各部位感染,以肺为常见。有基础疾病者易发生诺卡菌感染,尤其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患者。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4): 361-36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7.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回顾性分析外科患者中肺炎克雷伯菌所致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耐药性,为外科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所有血培养所获肺炎克雷伯菌的外科患者病史。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细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由肺炎克雷伯菌所致的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的外科患者共78例,原发性血流感染占12.8%(10/78),继发性血流感染占87.2%(68/78),主要与手术及侵袭性操作等因素相关。药敏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接近40%。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占43.6%)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株。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该菌仍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出现了耐亚胺培南株。结论外科患者中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以继发性感染多见,应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同时,积极送检微生物标本进行培养和药敏测定,依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4): 365-37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7.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利奈唑胺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尤其是导致乳酸酸中毒或全血细胞减少的发病特点。方法报告1例长疗程应用利奈唑胺致乳酸酸中毒及全血细胞减少的病例,并对2000-2015年国内外报道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不良反应出现时间、预后等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50例统计分析结果:患者男女比例为1.78∶1,65岁以上患者占42.0%,肝、肾功能不全者20例(占40.0%),乳酸酸中毒平均出现于用药后5.5周,全血细胞减少平均出现于用药后3.5周。结论利奈唑胺致乳酸酸中毒或全血细胞减少更多出现于肝功能受损、长疗程用药和高龄的患者。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4): 371-37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7.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提高对急性纤维素性机化性肺炎(AFOP)临床特征的认识。方法分析福州肺科医院收治的1例确诊AFOP,并通过万方数据库检索关键词"纤维素性机化性肺炎"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共检索到4篇文献9例病例,加上该院1例,共10例病例。男7例,女3例,年龄43~78岁。临床症状及检查:咳嗽8例,胸闷、气促、呼吸困难8例,发热9例,4例肺部闻及爆裂音,白细胞升高2例,中性粒细胞升高6例,C反应蛋白(CRP)升高9例,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8例,PO2波动于54~69mmHg;胸部CT有3例初始是单侧病变,7例双侧病变,影像特征主要为斑片、实变影、磨玻璃影,可伴有支气管充气征。确诊均通过病理活检,6例行肺穿刺,3例行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1例既做肺穿刺又做纤支镜检查。治疗均应用甲泼尼龙,无机械通气病例,死亡1例。结论AFOP作为新型的间质性肺病,病因不明,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类似"肺炎",易误诊,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糖皮质激素疗效好,但激素用量、疗程无定论,远期疗效未知。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4): 376-38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7.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循环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MAIT细胞)的数量及活化状态。方法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外周血MAIT细胞的数量、比例和CD69活化分子的表达。结果脓毒症患者在疾病早期外周血MAIT细胞数量显著下降;在入住ICU的第1天与第3天,脓毒症组患者MAIT细胞的CD69表达量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严重感染为特征的患者外周血MAIT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提示可能会发生脓毒症。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4): 382-38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7.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及病原菌耐药特点。方法收集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血液分离株,并测定药敏;PCR及测序检测耐药基因cfr及23SrRNA耐药突变;临床分离株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病例资料分析。结果从3例患者血标本中分离到5株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这些临床分离株对苯唑西林、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等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仅对糖肽类、利福平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唑敏感;5株耐药菌的23SrRNA均存在突变,4株携带cfr基因;PFGE显示5株临床株属同一谱型;3例患者均有留置深静脉导管,2例曾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结论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呈多重耐药表型;头状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由23SrRNA突变及cfr基因导致;长疗程使用利奈唑胺及留置深静脉导管可能是此类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4): 387-39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7.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明确多肽bCAT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并探索其与黏附基因HWP1表达的关系。方法标准菌株白念珠菌ATCC10231和临床菌株作为研究对象,XTT法检测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bCAT抗浮游白念珠菌的MIC值以CLSI-M27-A3方法确定,XTT法及菌落计数检测bCAT抑制生物被膜形成作用,并计算代谢活性确定抑制50%生物被膜形成的MIC(BIC_(50)),bCAT减少白念珠菌的黏附作用经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及菌落计数法检测,并采用RT-PCR通过2~(-ΔΔCt)法计算HWP1的表达量。统计方法为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DunnettT3检验。结果标准菌株及临床菌株均有较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bCAT抗浮游状态的白念珠菌MIC值为40~80μmol/L,BIC_(50)为80~160μmol/L;并且bCAT能减少白念珠菌的黏附作用,空白对照组菌落计数为(27822.22±2472.74)cfu,bCAT浓度为160、80、40、20、10μmol/L时的菌落个数分别为(5355.55±1264.03)cfu、(11377.78±2232.58)cfu、(17488.89±1136.27)cfu、(22377.78±3521.99)cfu、(26044.44±1329.57)cfu。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7.018,P=0.001),组内比较发现160、80、40μmol/L处理组与不含bCAT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发现160μmol/L处理组HWP1相对表达量为空白对照组的12.24%。结论bCAT能有效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其机制可能与降低HWP1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少白念珠菌的黏附有关。具有一定的临床前景。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4): 393-39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7.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并分析微小RNA-146a(miR-146a)在新生隐球菌(标准株WM148)、格特隐球菌(标准株R265)刺激人单核巨噬细胞系(THP-1细胞)中表达的差异,探讨miR-146a在隐球菌所致隐球菌脑膜炎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人单核巨噬细胞系THP-1细胞分成新生隐球菌诱导组、格特隐球菌诱导组,按灭活菌数∶THP-1=5∶1的比例与THP-1细胞共孵育0、3、6、9和12h后离心收集上清液和细胞沉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miR-146a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释放量。结果新生隐球菌诱导组细胞中miR-146a表达量与0h相比明显升高(P<0.01),且在3h达到峰值,随后呈下降趋势;上清液中TNF-α的表达量在诱导后12h达到最高值,IL-6的表达各时间点没有明显变化。格特隐球菌诱导后,miR-146a的表达逐渐升高,12h达到最高值,但3h、6h点变化与0h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上清液中TNF-α的表达12h到达峰值;IL-6的表达逐渐增加,12h达到最高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隐球菌、格特隐球菌刺激THP-1细胞炎性反应后,miR-146a表达随时间延长呈现不同的规律,TNF-α、IL-6的动态变化表现不同的特点。研究表明新生隐球菌、格特隐球菌诱导THP-1炎性反应可能存在不同的调控机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4): 397-40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7.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女性生殖道感染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探讨白念珠菌对吡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1)收集2015年1-12月自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中分离的白念珠菌1646株,统计菌株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情况。(2)收集包括该院和上海市另2所妇产科专科医院微生物室临床分离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菌株30株、剂量依赖性敏感(S-DD)菌株13株、敏感菌株10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吡咯类耐药组、S-DD组和敏感组之间药物外排泵相关基因CDR1、CDR2、MDR1和药物靶酶基因ERG11表达水平的差异。同时,PCR扩增ERG11和ERG3基因并测序,分析ERG11和ERG3基因与耐药相关的突变位点。结果(1)1646株白念珠菌对伊曲康唑耐药率最高,为5.2%,对伏立康唑、氟康唑和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分别为3.2%、2.5%和2.1%,所有菌株对两性霉素B均敏感。(2)S-DD组和耐药组ERG11基因表达较敏感组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药物外排泵基因CDR1、CDR2和MDR1表达量在敏感组、S-DD组和耐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检测到ERG11基因存在13个错义突变位点,其中T123I、P98S和Y286D为新发现的3个氨基酸置换位点;且T123I和Y132H同时出现在26株耐药株中,其中16株为吡咯类药物全耐药;此外,2株吡咯类全耐药菌株中检测到ERG3基因杂合突变。结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中分离的白念珠菌对吡咯类药物的耐药率比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高;ERG11基因突变及其过表达是该病白念珠菌吡咯类耐药的主要分子机制之一。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4): 404-41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7.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临床分离菌株分布及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4年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采用VITEK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及其配套鉴定卡进行菌株鉴定与药敏试验,结果按CLSI标准判定。结果6年共检出分离菌6393株,排名前3位的分离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3.6%)、粪肠球菌(19.4%)和无乳链球菌(13.7%)。2009年、2010年、2014年分别检出李斯特菌属8株、1株、10株。自2012年起共检出厌氧菌40株。标本分布主要来自生殖道与宫腔标本,分别占53.7%和21.3%;其次是血液标本,占8.2%,包括静脉血(6.1%)和脐带血(2.2%);手术切口标本165株,占2.6%。宫腔、静脉血标本排名前3位分离菌均为埃希菌属、肠球菌属、链球菌属。切口标本以埃希菌属、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为主。脐血标本以链球菌属、埃希菌属、肠球菌属为主。厌氧菌主要分离自血标本,占总厌氧菌的82.5%;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主要分离自静脉血和宫腔。总体上,主要分离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变化趋势相对稳定,且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均处于较好的水平。结论该院临床分离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无乳链球菌为主,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均较好。耐药菌以ESBL阳性的大肠埃希菌为主,MRSA少见。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4): 413-42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7.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方法收集该院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的临床分离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按统一方案进行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5版标准判断结果。结果共分离临床菌1310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560株,占65.3%,革兰阳性菌4549株,占34.7%。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的检出率分别为29.6%和67.1%。MRSA中有93.1%菌株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敏感;MRCNS中有80.2%菌株对利福平敏感;未发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多数测试抗菌药物(四环素除外)的耐药率低于屎肠球菌,未检出耐万古霉素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株分别为55.7%、43.5%和11.6%,产ESBL株对测试药物的耐药率均比非产ESBL株高。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高度敏感,绝大多数菌株的耐药率低于16.0%。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0.5%和9.4%。与2014年相比,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广泛耐药菌检出率有所上升。结论细菌耐药率呈增长趋势,多重耐药和广泛耐药菌株检出率的增加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构成严重威胁,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感控措施。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4): 421-42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7.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和自动化仪器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2015年该院临床分离菌共5524株,其中革兰阴性细菌3882株,革兰阳性细菌1642株,分别占临床分离菌70.3%和29.7%。葡萄球菌属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57.6%和83.0%。葡萄球菌属中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不敏感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6.1%和46.8%,并两者均发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不敏感株。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和奇异变形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62.0%,32.2%和18.8%。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低于22%。结论该院的细菌耐药性仍对临床的抗菌治疗构成严重威胁,应加强耐药性监测并合理规范抗生素的使用。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4): 428-43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7.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10-2015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所在地区新生儿感染细菌的变迁特征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分析该期间检出病原菌的构成和前几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BDPhoenix100仪器结合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按CLSI标准判断结果。结果2010-2015年检出病原菌1056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540株,占80.8%;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其次是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分别为29.3%、16.7%、9.9%、8.6%、3.3%。革兰阳性菌1490株,占14.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7.8%、2.2%、1.8%。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10%,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10%,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均>20%;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比例分别接近8.4%和2.9%。未检出耐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革兰阳性菌。结论该医院所在地区新生患儿感染细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居多,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余细菌未见趋势性变化。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较多。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4): 433-43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7.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动化仪器对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该院临床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2014年版标准判断药敏结果及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收集临床分离菌516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450株,占28.1%,革兰阴性菌3712株,占71.9%。葡萄球菌属中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6.5%(255/698)和81.4%(180/221),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率较低,其中检出1株对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株平均检出率分别为39.9%(298/747)、26.1%(294/1127)和15.6%(12/77),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阿米卡星耐药率相对较低。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与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6.6%(163/445)和1.8%(13/715)。结论细菌耐药性仍对临床构成严重威胁,应引起高度重视,临床微生物室应继续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持。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4): 439-44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7.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山东乳山市人民医院近3年住院患者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同源性进行分析,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5年住院患者送检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分析其分布情况和耐药性变化趋势。随机选取60株菌株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法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3年间共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567株,检出数逐年升高,3年分别为85株、156株、326株;标本来源以呼吸科和ICU为主,分别占47.4%和23.8%;标本种类以痰液为主,占62.1%,其次为分泌物15.2%。药敏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均敏感,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氨苄西林100%耐药,3年显示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曲松、甲氧苄啶-磺胺甲唑耐药率有显著升高,对庆大霉素耐药率显著下降。选取的60株鲍曼不动杆菌根据PFGE图谱可分为4型,A型为主要流行株。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其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且存在克隆播散。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4): 443-44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7.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心血管病医院血培养主要分离菌及其耐药性,指导临床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对2011-2015年临床送检的血培养标本进行检测,对分离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4348份血培养标本共分离得细菌2017株,检出率8.3%,去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重复菌株后为1009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574株(56.9%),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21株,31.8%)、链球菌(111株,11.0%)、金黄色葡萄球菌(55株,5.5%)、粪肠球菌(40株,4.0%)、屎肠球菌(15株,1.5%);革兰阴性杆菌381株(37.8%),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68株,6.7%)、铜绿假单胞菌(61株,6.0%)、大肠埃希菌(58株,5.7%)、肺炎克雷伯菌(43株,4.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4株,3.4%)、阴沟肠杆菌(33株,3.3%);真菌54株(5.4%),白念珠菌占首位。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奎奴普丁-达福普汀敏感;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替加环素、高浓度链霉素及高浓度庆大霉素敏感,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敏感率较高,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性尚可;屎肠球菌耐药性较粪肠球菌强,但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高浓度链霉素及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的菌株;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阿米卡星敏感,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较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稍差。结论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近5年血培养分离得革兰阳性球菌多于革兰阴性杆菌,分布较稳定,不同类型医院患者情况不同,微生物对药物敏感性也会有差异,临床医师应根据所在医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 病例报告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4): 449-45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7.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居泉沙雷菌是临床少见的革兰阴性杆菌,多为土壤和水、植物中的寄生菌~([1]),多属条件致病菌~([2]),引起人类感染较为少见,致脓毒症的报道更罕见。2016年我院收治1例居泉沙雷菌致脓毒症患者,为增加临床对居泉沙雷菌认识,积累经验,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79岁。因"发热、寒战1d"于2016年1月20日入院。入院体格检查:体温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4): 451-45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7.04.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布鲁菌心内膜炎是布鲁菌病少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发生率不足2%,但却为导致布鲁菌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2])。本文报道2例布鲁菌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以望增加对这一少见病的认识。1临床资料例1:患者女,河北邢台人,57岁,自由职业。因"发热、消瘦3个月"于2014年8月收入院。入院前3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寒战,体温最高39℃,当时无系统感染表现,于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4): 454-45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7.04.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病例资料患者男,50岁。因"胆管癌术后16个月,伴发热20余天。"于2016年4月7日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住院治疗。患者2014年12月2日因"胆总管下端占位"于外院行"肝胰十二指肠切除+肝门部胆管成型+广泛肠粘连松解术"。术后病理示胆管癌,后多次在外院行"伽玛刀"治疗。2016年3月15日"伽玛刀"治疗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伴有畏寒、寒战、恶心、腹
  • 综述与编译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4): 456-46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7.04.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曲霉是引起免疫缺陷人群致命感染的重要病原真菌。时隔8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就曲霉病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包括联合治疗、用于诊断的非培养生物标志物等,总结和评价现有不同类型曲霉病治疗的循证依据,于近期发布了新版曲霉病诊治指南,刊登在ClinicalInfectiousDiseases杂志上。现将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4): 463-46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7.04.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是MMP家族中的一员,因其能降解细胞外基质和上皮细胞基底膜而广泛参与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1])。血脑屏障是中枢神经系统(CNS)与外周血液之间的重要屏障。在生理情况下,它能阻止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从而保持了脑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血脑屏障的破坏是许多CNS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病、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4): 468-47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7.04.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能够引起从症状轻微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到威胁生命的脓毒血症等各种临床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该菌能够形成一种特殊的变体——小菌落突变株(smallcolonyvariants,SCV)。金葡菌SCV早在100多年前就已报道,20年前因发现其与持续性、复发性难治金葡菌感染相关而受到关注~([1])。与正常菌株相比,金葡菌SCV生长缓慢、菌落形态不典型、生化反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4): 474-47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7.04.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统计,全球感染HCV患者超过1.85亿~([1]),我国普通人群HCV抗体的阳性率约为0.43%~([2])。在过去20年,丙肝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是α-干扰素(α-IFN)联合利巴韦林(RBV),即PR方案,该方案的疗程与HCV基因型(genotype,GT)有关,为24周(GT-2/3)至
  • 信息交流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4): 480-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使急性尿路感染经验治疗更加复杂。Talan等获取521例成人急性肾盂肾炎患者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并检测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其中14.2%的患者与医疗保健有关,45.1%是复杂性感染。复杂性感染的标准包括男性患者、怀孕妇女、尿道异常或存在异物、免疫功能低下以及糖尿病。521例患者中,286例为非复杂感染患者,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