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9年, 第1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3-20
  

  • 全选
    |
    论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2): 113-12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17年上海市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对上海市49所医院的临床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包括30所三级医院(含3所儿童医院)和19所二级医院。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7年版标准判断结果。结果:共获134078株临床分离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0243株,占30.0%;革兰阴性菌93835株,占70.0%。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菌株分别占29.0%和71.0%。在二、三级医院中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各为25.4%和74.6%、31.9%和68.1%。MRSA和MRCNS在各自菌种中的检出率分别为49.1%和79.7%。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的MRSA和MRCNS检出率分别为53.2%和72.1%、47.7%和82.2%。葡萄球菌属中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1041株儿童非脑膜炎肺炎链球菌分离株中青霉素敏感(PSSP)、中介(PISP)和耐药株(PRSP)分别占84.3%、7.8%和7.9%;330株成人分离株PSSP、PISP和PRSP分别为89.4%、4.2%和6.4%。检出5株(0.1%)万古霉素耐药粪肠球菌、64株(1.2%)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经过PCR测序确认的菌株中主要为vanA基因型。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中ESBL的检出率分别为54.9%、35.1%和47.6%。上述产ESBL菌株在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检出率分别为53.7%、31.5%、44.0%和55.5%、37.0%、50.0%。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高度敏感,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总耐药率分别为11.1%和11.0%,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分别为9.0%和9.2%、12.2%和11.9%,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的检出率为11.9%,其中73.4%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中出现对大多数测试药物耐药而仅对1~2种抗菌药物敏感的广泛耐药株,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分别为64株、357株、7株、25株和412株、1129株、38株、45株。结论:目前主要临床分离菌对于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仍甚为严重,尤其是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需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耐药菌感染。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2): 128-13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CURB-65评分在流行性感冒(流感)后肺炎住院患者的应用价值并分析流感后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流感后肺炎的成人住院患者共162例,根据CURB-65评分分成中高危组(n=29)、低危组(n=133),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特征,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高危组发生流感后肺炎的危险因素,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与CURB-65评分的相关因素,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URB-65评分是否可以预测病程中病情进展。结果:发现中高危组患者年龄更大、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和/或心脏疾病比例更高,病程中发热时间更长、呼吸困难和意识障碍比例更高,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淋巴细胞比例下降、C反应蛋白(CRP)升高、降钙素原(PCT)升高,CT提示两侧肺炎、胸腔积液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长、需要机械通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提示高龄、合并呼吸系统疾病、胸闷、呼吸困难、PCT升高为中高危患者流感后肺炎的危险因素。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淋巴细胞比例下降、PCT升高、机械通气、住院时间长与CURB-65评分中高危组有相关性(P<0.05)。ROC曲线分析CURB-65评分有助于识别成人重症流感后肺炎患者,预测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延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和0.66。结论:高龄、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出现呼吸困难和PCT升高与成人重症流感后肺炎相关。CURB-65评分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成人重症流感后肺炎患者是否需要机械通气或者更长住院时间,对临床诊治有重要参考意义。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2): 136-14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病例报道和文献回顾总结儿童眶蜂窝织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对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2014年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23例眶蜂窝织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复习2006年以来发表的141篇文献。结果:按影像学分类眶隔前蜂窝织炎4例(17%)、眼眶蜂窝织炎19例(83%)。男13例(57%),女10例(43%)。<5岁19例(83%),≥5岁4例(17%),平均年龄为3.7岁。秋冬季发病15例(65%)。致病途径包括:眼眶周围组织感染蔓延17例(74%)、血流感染5例(22%)和额部撞伤1例(4%)。血培养阳性5例(24%):肺炎链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星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各1例;眼/鼻分泌物培养阳性5例:MRSA2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各1例;脓液培养阳性2例:MRSA、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屎肠球菌混合感染1例,啮蚀艾肯菌、模仿葡萄球菌混合感染1例。所有病例入院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均明显增高,均给予静脉应用抗生素治疗,其中外科治疗3例(13%)。平均住院时间为14(4~32)d。检索2006年至今文献发现:儿童眶蜂窝织炎发病率低,主要病因是鼻窦炎和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是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属。结论:儿童眶蜂窝织炎多见于5岁以下者,经验用药应覆盖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属,较大脓肿及时切开引流有助于避免严重并发症。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2): 142-14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医院感染发生与应用抑酸药物间关系,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医院8个科室125例医院感染病例作为感染组,从同期对应科室住院患者中,随机选取250例非医院感染病例作为对照,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别采用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非正态计量资料秩和检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趋势χ~2分析剂量-反应关系。结果:感染组抑酸药物使用率64.0%,对照组抑酸药物使用率37.6%,使用抑酸药物与发生医院感染关联强度的指标即比数比(OR)为2.950,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抑酸药物使用OR=2.556,医院感染发生与抑酸药物给药时间长短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呼吸道医院感染病例与抑酸药物暴露间关联强度OR=2.871,非呼吸道感染病例与抑酸药物暴露间关联强度OR=3.319。感染组与对照组3种不同给药途径的构成比不同(P<0.05)。结论:使用抑酸药物与医院感染发生存在相关性,患者在住院期间使用抑酸药物增加医院感染发生风险,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医院感染发生危险性增大,抑酸药物暴露同时增加呼吸道感染与非呼吸感染发病风险。不同给药途径影响医院感染的发生。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2): 146-15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报道1例患者在接受厄他培南治疗时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提示临床应予注意。方法:报道了1例老年女性复杂泌尿系统感染,在厄他培南用药第3天出现言语混乱、视幻觉,第5天突发意识丧失、四肢强直阵挛伴尿失禁,停用厄他培南2d后患者神志好转。同时总结了19例已报道的厄他培南引起精神症状的病例。结果:厄他培南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如幻觉、兴奋性增高甚至出现谵妄、妄想、定向力及计算力障碍,震颤、癫痫,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神经系统症状约在用药3~7d时出现,停药2d左右缓解,在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神经系统症状可持续约2周。结论:厄他培南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包括:高剂量、与其他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抗生素联用、肾功能不全、高龄、既往神经系统疾病。本例患者具有高龄、肾功能不全等因素,在应用厄他培南过程中未按说明书减量也是原因之一。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2): 151-15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重症监护室(ICU)2013-2017年收治的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原构成,为拟订经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查阅本院ICU2013-2017年收治的细菌性脑膜炎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选病例中,77例(87.5%)发热;67例(76.1%)诉头痛;21例(23.9%)表现脑膜刺激征。脑脊液白细胞数在100×10~6/L以上46例(52.3%);脑脊液葡萄糖含量在正常值下限(2.5mmol/L)以下的43例(48.9%)。脑脊液培养共培养出细菌27株,其中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株)和鲍曼不动杆菌(7株)。结论:本院ICU收治的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和头痛。分离到的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2): 154-15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无乳链球菌中可接合性转移元件(ICE)的分布,分析其耐药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临床分离的无乳链球菌进行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通过PCR检测ICESa2603家族和类ICESa2603家族ICE不同的整合酶基因及插入位点基因筛选可能携带ICE的菌株;对携带ICE的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了解其分子流行特征;对部分ICE阳性菌株进行接合试验,了解ICE及相关耐药基因的转移性并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MLST及药敏试验证实。结果:178株无乳链球菌中检出携带ICE菌株27株(15.2%),其中ICESa2603家族14株,类ICESa2603家族19株,两类家族皆为阳性的有6株。27株携带ICE的无乳链球菌MLST结果显示:最多的为ST-12型10株(37.0%),其次为ST-27型4株(14.8%)、ST-24型3株(11.1%)、ST-19型3株(11.1%)。15株红霉素耐药ICE阳性的无乳链球菌中,10株(66.7%)检测到了ICE与红霉素耐药性的接合转移。ICE阳性的无乳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ICE阴性的菌株,但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前者明显低于后者。结论:ICE在临床分离的无乳链球菌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可能在红霉素、四环素等耐药基因的水平传播上起着一定作用,ICE阳性菌株中的主要克隆型为ST-12型。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2): 160-16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全疆各地(州)医院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克隆株分布情况,为全疆各级医院院感管理监控部门进行监控、切断流行株的来源及传播途径,防止交叉感染,提供重要的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新疆9地(州)医院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72株,经VITEK2-Compact微生物分析系统初步鉴定为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再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鉴定确定菌株,药敏试验采用VITEK-GNS药敏卡及纸片扩散法。分型方法采用DiversiLab系统,使用Agilent2100操作软件,生成分析报告。结果:72株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为多重耐药菌;该菌对多黏菌素B(1.3%)、替加环素(1.7%)耐药率较低。3型基因型为乌鲁木齐独有;4型主要分布于昌吉、和田地区,呈现特有的显著条带;2型出现在乌鲁木齐、和田地区;1型全疆流行株,各地区均有分布,相似性系数达99%。结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菌株在全疆不同地区、医院、病房或同一地区、医院、病房中发生克隆株扩散传播、散在传播及交叉感染。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2): 166-17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河南省人民医院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收集该院2017年临床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和自动化仪器法按统一方案进行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7年标准判断结果。结果:共分离临床病原菌777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027株,占26.1%;革兰阴性菌5744株,占73.9%。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的检出率分别为51.9%和81.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菌株,血液标本中发现1株耐利奈唑胺的科氏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中分别检出1株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和1株耐利奈唑胺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中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株分别为64.4%、56.2%和34.4%。肠杆菌科细菌,除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为46.7%外,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高度敏感,绝大多数菌株的耐药率低于13.0%。结论:该院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比例较高,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进一步采取更加有效的感控措施,控制耐药株的医院广泛传播。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2): 173-17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山东省立医院2017年临床分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或VITEK2-Compact仪器法测定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参照CLSI2017年版和EUCAST折点判读结果,使用WHONET5.6软件统计分析。结果:2017年共收集非重复临床分离菌472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301株(69.9%),革兰阳性菌1424株(30.1%)。病原菌标本来自呼吸道所占比率最高(39.3%),其次为皮肤软组织标本(21.2%)和尿液(19.5%)。分离菌中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1.4%)、克雷伯菌属(11.0%)、铜绿假单胞菌(10.9%)、金黄色葡萄球菌(10.8%)和不动杆菌属(7.9%)。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中ESBL检出率分别为53.5%和36.5%。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各自菌种的1.5%和6.2%。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29.8%和23.2%。鲍曼不动杆菌除对替加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唑的耐药率为9.2%、39.5%和39.2%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上。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中的β内酰胺酶阳性率分别为56.9%和100%。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的检出率为29.5%,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属。屎肠球菌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粪肠球菌,发现4株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共分离肺炎链球菌178株,其中134株(75.3%)来自儿科病房;非脑脊液分离株未发现青霉素耐药菌株,其他溶血链球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和万古霉素均较敏感。结论:细菌耐药性呈增高趋势,应重视细菌耐药性监测并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2): 180-18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分离菌株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按统一方案进行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CLSI2017年标准判断结果。结果:共分离临床菌株761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962株(38.9%),革兰阴性菌4657株(61.1%)。前5位分离菌株依次为:流感嗜血杆菌(20.4%)、肺炎链球菌(15.4%)、金黄色葡萄球菌(9.8%)、大肠埃希菌(9.5%)、克雷伯菌属(9.2%)。分离细菌标本来源主要分布:呼吸道(60.8%)、眼分泌物(16.1%)、血液(6.6%)、脓液及创面分泌物(6.1%)、尿液(2.8%)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的检出率分别为36.0%和72.2%。肠球菌属中检出耐万古霉素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各1株。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素中介菌株和青霉素耐药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0.8%和0.3%,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唑耐药率较高。肠杆菌科细菌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各自菌种的72.1%、75.6%。2017年共检出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263株,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19株、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45株。1556株流感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阳性率40.4%,对氨苄西林、甲氧苄啶-磺胺甲唑耐药率分别达到63.3%、88.9%。结论:儿童细菌耐药情况呈上升趋势,CRE等多重耐药菌株检出率近年来上升较快,急需加强耐药性监测和抗生素合理应用工作。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2): 187-19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17年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临床分离病原菌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年共收集2628株临床非重复分离菌,采用VITEK2-Compact进行细菌鉴定,采用自动化仪器法结合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参照2015年CLSI标准判定药敏结果,并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2017年共收集2628株临床非重复分离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178株,占82.9%,革兰阳性菌450株,占17.1%。分离前5位的细菌是:大肠埃希菌(19.9%)、肺炎克雷伯菌(16.9%)、铜绿假单胞菌(9.5%)、鲍曼不动杆菌(8.7%)和阴沟肠杆菌(6.6%)。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19.7%和61.1%,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株分别占47.6%和16.9%,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14株,占肠杆菌科细菌0.9%。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CRPA)和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检出率分别为7.4%和42.8%。结论:细菌耐药性,尤其是MRSA、CRE、CRPA和CRAB所致的耐药性不容忽视,应引起重视。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有助于了解本院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变迁,并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和管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2): 195-20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湖北省秭归县人民医院2017年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方法: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临床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按2017年版CLSI标准判断结果,使用WHONET5.6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共计获得临床分离菌196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9.3%,革兰阴性菌80.7%。流感嗜血杆菌株5.5%(108/1967)、肺炎链球菌4.9%(96/1967)和卡他莫拉菌2.5%(50/1967)等社区获得性肺炎菌株占12.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菌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占各自菌种的19.6%和69.0%。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素敏感、中介和耐药菌株为91.7%、5.2%和3.1%。未发现耐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革兰阳性菌。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高度敏感,但已出现个别的耐药菌株。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中的ESBL检出率分别为42.3%和15.9%。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0.8%和0.8%、0.6%和0.6%、25.0%和25.9%、1.7%和2.3%。检出广泛耐药菌10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9株、大肠埃希菌1株。结论: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高度敏感,已出现个别的耐药菌株。医院应对细菌耐药性重视,对多重耐药菌株应采取积极有效防控措施,防止细菌耐药性发生和传播。
  • 病例报告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2): 201-20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成人全身播散性感染临床并不少见。本文将就诊我院的1例糖尿病并发播散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45岁,平素体健,无吸烟史。因"发热10d,左小腿疼痛、活动受限3d。"2016年5月19日就诊我院。入院前10d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5℃,伴咳嗽、咯黄脓痰;全身酸痛,曾外院治疗后效果不佳,3d前出现左小腿肿胀,疼痛伴活动受限。遂就诊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7.5℃,脉搏92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110/75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 干湿性啰音;心脏及腹部检查无明显异常,病理体征未引出。左小腿肿胀,表面发红,末梢血运正常,皮温稍高。5月19日查血常规:白细胞17.1×109/L、中性粒细胞占比0.84、血红 蛋白125 g/L、血小板422×109/L;电解质:钾4.56 mmol/L、钠129.0 mmol/L、钙2.43 mmol/L;肝肾功能基本正常;血糖22.3 mmol/L,降钙素原0.65μg/L,C反应蛋白>180 mg/L。X线胸片检查(外院)提示两肺外周见少许炎性病变,小腿磁 共振检查提示左胫骨中下段急性骨髓炎(图1)。SPECT/CT全身骨显像提示:骨三相检查左侧胫骨中下段符合骨髓炎表现。左侧小腿彩超:左小腿内侧近踝关节处异常回声区,考虑骨髓炎脓肿形成。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2): 204-20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真杆菌属(Eubacterium)归于细菌域,厚壁菌门,梭菌纲,梭菌目,真杆菌科,常见菌种包括产气真杆菌、不解真杆菌、双形真杆菌、短真杆菌、孔氏真杆菌、扭曲真杆菌、长真杆菌、迟缓真杆菌等,是人类和动物胃肠道和口腔正常菌群的组成部分,可引起内源性感染。已从血液、脓肿、口腔感染、伤口感染、呼吸道和中枢神经系统标本中分离出该类细菌~([1])。引起重症血流感染的报道少见。
  • 综述与编译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2): 207-21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早在1977年,Nealson对海洋细菌费氏弧菌(Vibriofescheri)监控自身群体密度产生的自诱导生物发光现象进行报道~([1])。而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QS)是由Fuqua等~([2])于1994年首次提出的一种密度依赖性微生物细胞间通讯机制,即通过分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quorumsensingmolecules,QSM)或自诱导调节分子(autoinducer,AI)作为小扩散信号分子,与转录激活蛋白相互作用,将基因表达与细胞密度偶联在一起。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2): 212-21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是指病原微生物进入血流引起的播散感染,是危及人类生命的全身性感染疾病,主要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及病毒等,可导致菌血症、败血症和脓毒症,严重者可引起休克、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脏器功能衰竭乃至死亡。近年来,随着侵袭性操作的不断增加及广谱抗菌药物、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不合理应用,BSI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上升,造成了患者住院时间的延长和经济负担的增加。本文对BSI的发病率、病死率、危险因素及常见病原体作一综述。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2): 218-22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各种介入诊疗、器官移植的大量开展,念珠菌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据相关统计,发生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患者达25万例/年,死亡病例超过5万例,年发病率在(2~14)/100 000[1-2]。白念珠菌是一种定植在正常人群口腔黏膜、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等部位的酵母样真菌,为条件致病性真菌。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其他念珠菌种被发现或成为重要的病原菌,使得菌种分布发生了变化,但白念珠菌占比达50%,仍占主要地位[3]。唑类药物是目前治疗白念珠菌感染的首选药物,随着长期广泛大量使用,对其耐药导致治疗失败的病例逐渐增多。本文就白念珠菌耐药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非整倍体事件、适应性、生物膜形成与耐药形成的联系,为抗真菌药物的研制提供新的作用靶位。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2): 224-22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和美国医疗保健流行病学学会(SHEA)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对2010年成人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difficileinfection,CDI)的临床实践指南进行了更新。此次更新纳入儿科方面的内容,包括CDI管理方面的重大变化,对于最佳诊断方案的争议。艰难梭菌仍然是引起医疗保健相关性腹泻的最重要病因,并且成为美国成人医疗保健相关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因。
  • 信息交流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2): 229-2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两性霉素B的抗真菌活性取决于其穿透真菌细胞壁到达细胞膜的能力。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的毒性促进了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开发,即药物与脂质体结合形成两性霉素B脂质体。然而,体积较大的脂质体如何能穿过细胞壁将两性霉素B传递至靶标,或两性霉素B是否需要首先在细胞壁表面与脂质体分离、发挥抗真菌作用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2): 230-2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WHO估计2016年全球新增约60万例多重耐药肺结核(MDR-TB,至少耐异烟肼和利福平),而2014年的数据显示99165例MDR-TB患者的治愈率仅为54%。这反映出与抗结核药物敏感结核病治疗相比,长期使用二线抗结核病药物治疗MDRTB缺乏有效性,且有较大药物不良反应。在过去的十年里,若干实验性与观察性研究也报道了一些药物(如贝达喹啉、利奈唑胺、氯法齐明、碳青霉烯类等)在MDR-TB治疗过程中有了新的定位或用法。但是关于MDR-TB治疗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较少,因此研究者旨在通过荟萃分析的方法分析MDR-TB治愈率与临床治疗的相关性,优化MDR-TB的治疗方案。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2): 231-2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低、中等收入国家(LMIC)抗生素的滥用加剧了全球抗生素耐药的发生与传播。为减少人类滥用抗生素并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出下列针对性措施。见表1。要遏制全球抗生素耐药,需要LMIC及高收入国家的共同努力。只有LMIC才能确定何种措 施应优先采纳,人类、动物及环境资源对抗生素耐药性播散的作用在各个国家所起的作用不同,因此何种策略应立即优先实施也因不同国家而异。例如,在印度,管理抗生素生产厂商的污水排放迫在眉睫,以减少病原体对耐药因素的选择与转移。而在柬埔寨,没有严格监管的食物供应链则是问题的重中之重。同时也可以通过多学科合作、经济支援、技术支持及培训等来落实上述措施。2016年,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在农业、畜牧业、渔业及食品方面,帮助了津巴布韦、肯尼亚、戛纳、柬埔寨开展全国性行动计划以减少抗生素耐药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