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9年, 第1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9-09-20
  

  • 全选
    |
    论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5): 465-47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肝脓肿在艾滋病和非艾滋病患者中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以2013年1月-2018年8月于北京佑安医院治疗的84例艾滋病肝脓肿患者(艾滋病组)和70例非艾滋病肝脓肿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对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表现、病原学结果、治疗与疗效及预后情况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艾滋病组男性比例更高,发病年龄更小(均P<0.05)。发热是两组患者最常见症状,但艾滋病组患者入院后发热持续时间较长(P<0.05)。艾滋病组腹痛、咳嗽、体重减轻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RP升高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以右叶、单发肝脓肿为主是两组影像学表现的共同特点,但艾滋病组单发肝脓肿比例较高,病灶呈分叶/分隔的比例较低(均P<0.05)。艾滋病组肝脓液及血液培养共检出病原菌9株,其中葡萄球菌5株,肺炎克雷伯菌1株,真菌3株;对照组检出病原菌3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0株,占78.9%(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8株,占21.1%(主要为链球菌和葡萄球菌)。艾滋病组合并肝外真菌感染、肝外结核、扁桃体炎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合并2型糖尿病、脂肪肝的比例高于艾滋病组(均P<0.05)。艾滋病组与对照组肝脓肿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9.3%和9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组内经皮抽吸/引流/手术治疗患者院内病死率明显低于单纯抗生素治疗患者(P<0.05)。艾滋病组与对照组院内病死率分别为6.0%及1.4%,不良预后(治疗无效+院内死亡)率分别为10.7%及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艾滋病组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出现脓毒性休克、呼吸衰竭、气腔形成;对照组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发生呼吸衰竭。结论:艾滋病肝脓肿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依靠影像学及病原学检查,抗感染药物联合经皮穿刺抽吸/引流治疗可能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5): 473-47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脊柱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减少感染率提供预防措施与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PubMed、Medline数据库,日期从建库至2018年7月止,检索有关脊柱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的公开发表文献。采用Reviewmaneger5.0软件对纳入的文献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中文8篇,英文2篇;回顾性队列研究8篇,前瞻性队列研究2篇。荟萃分析脊柱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比数比(OR)值(95%CI):年龄>60岁2.42(1.60~3.27),糖尿病病史2.07(1.45~2.77),切口类型2.13(1.80~3.54),手术时间6.16(2.11~13.42),体重指数2.14(1.64~7.26),脑脊液漏5.24(3.12~8.68),置入材料1.45(1.20~3.41),输血1.67(1.43~4.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不当1.23(0.12~2.24),吸烟3.11(0.89~3.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60岁、糖尿病病史、切口类型、手术时间、体重指数、脑脊液漏、置入材料、输血是术后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预防。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5): 478-48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败血症临床特征,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作为诊断参考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产科经阴道分娩且患有败血症的新生儿共167例,根据血培养结果,将GBS阳性的患儿纳入GBS组(n=48),而GBS阴性的患儿纳入非GBS组(n=119)。收集新生儿的临床特征资料,包括性别、胎龄、出生体重、产妇分娩前情况、临床表现等,进行两组间比较。同时,检测新生儿的血清IL-6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评估IL-6对GBS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GBS组新生儿惊厥、神经系统并发症、喂养不耐受及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GBS组(P<0.05)。回顾产妇分娩情况,GBS组胎膜早破>18h和前一胎感染GBS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GBS组(P<0.05)。GBS组新生儿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非GBS组(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当血清IL-6的表达阈值设定为64.599ng/L,其对GBS诊断的特异度为0.639,灵敏度为0.667,曲线下面积为0.691。结论:新生儿GBS败血症对患儿的神经系统损害较多,IL-6对鉴别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是否GBS感染具有中等的特异度和灵敏度,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5): 483-48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艰难梭菌感染(CDI)的危险因素,旨在治疗基础疾病时提前干预,从而在源头上降低艰难梭菌的感染率。方法:采用1∶2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4年6月-2015年8月CDI现状,入组CDI患者59例,同一住院时间同一病房的非CDI腹泻患者作为对照组,入组118例。通过电子病历探究两组患者不同临床特征。结果:与非CDI组相比,CDI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长,为(26.1±21.2)d对(20.8±12.6)d,P=0.03。经单因素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时间(OR=4.58,95%CI1.30~16.23,P=0.03)、6个月前有住院史(OR=2.15,95%CI1.14~4.05,P=0.02)和6周前有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史(OR=3.32,95%CI1.38~8.05,P=0.01)是CDI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是CDI的独立危险因素(OR=5.86,95%CI1.43~24.02,P=0.01)。其他因素如性别、基础疾病、质子泵抑制剂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低白蛋白(12×10~9/L)等与CDI的发生无关。结论:住院期间CDI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头孢菌素类的抗生素使用时间是CDI的危险因素,且随着使用时间延长,CDI的危险性增高。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5): 489-49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系统评价核苷(酸)经治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检索PubMed、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时间截止至2018年10月13日。纳入经核苷(酸)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后,序贯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员独立检索,并对检索的文献进行筛选、质量评估后提取相关的数据,最后通过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48周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的血清学阴转率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阴转率。结果:治疗组HBeAg的血清阴转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84,95%CI:1.84~4.41,P<0.00001)。治疗组HBsAg的血清学阴转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8.19,95%CI:2.96~22.67,P<0.0001)。有3篇文献提及不良反应,均发生在治疗组,对照组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在长疗程(48周)中,核苷(酸)类似物经治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核苷(酸)类似物单药治疗。但不良反应发生增加,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5): 495-49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大庆地区44例布鲁菌病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大庆油田总医院2014年2月-2018年8月44例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大庆地区布鲁菌病患者以农牧民(25例,56.8%)和30岁以上患者(31~69岁,93.2%)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30例(68.2%)、发热23例(52.3%)、胆囊疾病9例(20.5%)、脾肿大9例(20.5%)、胃炎7例(15.9%)、关节炎关节痛6例(13.6%)、睾丸附睾炎4例(9.1%)、心包积液4例(9.1%)、全血细胞减少2例(4.5%)、胸壁脓肿1例(2.3%)。实验室相关指标中,降钙素原(PCT)升高31例(31/32,96.9%),C反应蛋白(CRP)升高33例(33/35,94.3%),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11例(11/13,84.6%),44患者中白蛋白减少37例(84.1%),肝功能异常27例(61.4%),单核细胞增多23例(52.3%),白细胞升高10例(22.7%),血小板减少7例(15.9%)。结论:布鲁菌病随受累器官不同临床表现多样,除常见症状外,胆囊病变也是其可能出现的临床特征;在实验室相关指标中,可出现单核细胞增多及血小板减少,PCT普遍升高且以轻度升高为主。临床医师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以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5): 499-50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重症医学科(ICU)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0月我院ICU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按随访60 d是否存活分为两组,生存组与死亡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住院天数、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评分)、基础疾病以及实验室检查,来判断影响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6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其中66例在出院后60d内死亡,102例存活,死亡率为39.3%。生存和死亡组在性别、年龄和住院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相比,死亡组入院时的APACHE Ⅱ评分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础疾病中,死亡组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44例,生存组56例;死亡组有高血压疾病63例,生存组69例;死亡组慢性肝病34例,生存组30例;死亡组肿瘤21例,生存组18例,生存组与死亡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和脑中风,生存组与死亡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患者合并症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合并症个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检查,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刚收入ICU及治疗36h内,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氧合指数、血乳酸、血肌酐、血小板计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住ICU 37~48h后死亡组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础疾病中COPD、肿瘤、高血压、慢性肝脏疾病,以及治疗37~48h后高C反应蛋白水平、高PACHE Ⅱ评分是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高危因素。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5): 505-50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新生儿细菌性肺炎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与病程进展的关联。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细菌性肺炎新生儿8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新生儿5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照组入选者入院时分别采集空腹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自然杀伤细胞、淋巴细胞亚群等细胞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对患儿的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与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自然杀伤细胞包括CD16~+、CD56~+、CD59~+等细胞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内急性期患儿的CD16~+、CD56~+、CD59~+细胞水平均低于恢复期患儿,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CD3~+、CD4~+、CD4~+/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8~+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内急性期患儿的CD3~+、CD4~+、CD4~+/CD8~+水平低于恢复期患儿,CD8~+水平高于恢复期患儿,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CD16~+、CD56~+、CD59~+与CD3~+、CD4~+呈正相关性,与CD8~+呈负相关性。结论:细菌性肺炎新生儿体内的免疫系统紊乱,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疾病的进展及恢复有密切关联。因此,通过对细菌感染性肺炎患儿进行免疫功能的监测,对于疾病的进展、疗效评估有参考价值。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5): 509-51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盐酸克林霉素胶囊的药动学,比较国产受试制剂与原研参比制剂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开放、单剂量、两周期、两交叉、空腹或餐后给药试验设计,空腹组和餐后组各24名健康受试者口服300mg盐酸克林霉素胶囊。采用LC-MS/MS法测定血浆克林霉素浓度,WinNonlin®6.4版计算药动学参数,并对主要药动学参数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无论空腹或餐后给药,服用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药时曲线和药动学参数均相似。空腹组参比制剂的Cmax、Tmax、AUC0-t、AUC0-∞分别为3.64mg/L、0.75h、12.70h·mg/L、13.10h·mg/L,受试制剂分别为3.55mg/L、0.62h、12.20h·mg/L、12.40h·mg/L。餐后组参比制剂的Cmax、Tmax、AUC0-t、AUC0-∞分别为3.37mg/L、2.00h、15.20h·mg/L、15.70h·mg/L,受试制剂分别为3.37mg/L、2.00h、16.40h·mg/L、17.00h·mg/L。空腹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AUC0-C、AUC0-t经对数转换后几何均值比(90%CI)分别为99.34%(91.94%~107.34%)、97.84%(90.60%~105.64%)、98.47%(91.28%~106.22%),餐后组分别为99.87%(91.53%~108.97%)、106.28%(98.28%~114.92%)、105.70%(97.81%~114.22%)。经非参数秩和检验,空腹组和餐后组T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国健康受试者空腹或餐后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C_(max)、AUC0-∞、AUC0-t的几何均值比90%CI均在80.00%~125.00%。结论:两制剂在餐后和空腹给药后药时曲线相似,不良事件及发生率均相似。经生物等效性评价,两制剂生物等效。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5): 515-51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罕见病原菌雷根斯堡约克菌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对1例雷根斯堡约克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分析,并以"Yokenellaregensburgei"为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关于雷根斯堡约克菌感染的所有文献,分析发生该病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感染部位、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该例为38岁男性患者,有静脉药瘾史,既往确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以反复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体温波动于38.5℃左右,单独取4份血样送检培养均提示"雷根斯堡约克菌"生长,选取头孢西丁抗感染治疗,体温恢复正常,复查血培养未见该菌再生长。通过文献复习结合该例患者,共8例患者,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5~82岁;7例均存在基础疾病或者药瘾、酗酒等情况;感染部位5例为血流感染,2例为关节处软组织感染,1例为骨髓感染;选用抗菌药物分别有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头孢曲松、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西丁;5例治愈,1例死亡,2例预后不详。结论:雷根斯堡约克菌易感染存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其致病性不强,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感染后预后较好。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5): 519-52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链球菌脑膜炎临床特点及分离菌株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20例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1岁10例,>1~3岁1例,>3~5岁5例,>5岁4例。临床特点:≤1岁组患儿抽搐的发生率高于>1岁组(P<0.05);≤3岁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3岁组(P<0.05)。实验室检查:≤3岁组患儿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高于>3岁组(P<0.05)。治疗方案:3例应用头孢曲松,7例头孢曲松联合万古霉素,8例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1例头孢曲松联合青霉素,1例万古霉素。预后:治愈或好转14例(70.0%)。耐药情况:分离的细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左氧氟沙星均100%敏感,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高达90.0%,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5.0%、75.0%。结论:肺炎链球菌脑膜炎临床表现因年龄而异,婴幼儿多表现为发热、抽搐、呕吐,其外周血的炎性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更高。治疗宜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万古霉素。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5): 524-52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感染患者临床及其LM病原学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LM感染患者信息及其LM菌株,对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血清学、毒力基因检测。结果:18例李斯特菌感染患者中,妊娠相关病例4例,其中2例死胎。14例非妊娠相关病例中,男、女各7例,年龄19~77岁;均患有基础疾病;3例预后不良。18株LM临床分离株的PFGE型别均为数据库中已有带型;6例入院48h后起病的患者LM菌株中,存在PFGE同型菌株,需进一步全基因测序对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论:李斯特菌感染多累及老人、孕妇、新生儿和免疫功能低下者,临床医师需引起重视。当经验用药未果时,需考虑是否为LM感染。李斯特菌对青霉素类敏感,该类药物可作为治疗李斯特菌经验用药的首选。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5): 530-53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卡泊芬净国产与进口制剂对引起侵袭性感染的念珠菌属体外抗菌活性。方法:从29所医院收集了分离自血液等无菌部位的337株念珠菌,包括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等16种念珠菌,采用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对8种抗真菌药物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除1株光滑念珠菌和1株克柔念珠菌对国产卡泊芬净中介外,其余菌株均敏感。不同菌种药敏数据显示,国产与进口卡泊芬净的MIC50和MIC90完全一致,除热带念珠菌外,国产与进口卡泊芬净对其余菌种的MIC分布范围均一致。国产卡泊芬净对常见菌种的MIC50和MIC90为白念珠菌0.064mg/L和0.125mg/L、热带念珠菌0.125mg/L和0.25mg/L、光滑念珠菌0.125mg/L和0.125mg/L、克柔念珠菌0.25mg/L和0.25mg/L,近平滑念珠菌复合体和季也蒙念珠菌的MIC50和MIC90为0.5mg/L和1mg/L,略高于上述念珠菌。分别分析氟康唑敏感和耐药的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对棘白菌素类药物的敏感率,发现氟康唑耐药组与敏感组菌株对应的棘白菌素类药物MIC分布范围基本一致,几何均数无明显差异,并且均未发现卡泊芬净耐药菌株。结论:卡泊芬净对多数念珠菌属均有较好的抗真菌活性,并且国产与进口卡泊芬净体外抗真菌活性高度一致。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5): 537-54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分离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科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耐药机制,为儿科患者CRKP感染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2016年该院儿科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非重复CRKP菌株,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进行菌株鉴定复核。纸片扩散法联合VITEK2-Compact全自动药敏分析系统对实验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煮沸法提取菌株DNA,PCR及基因测序方法检测KPC、NDM、IMP、VIM、GES、OXA等常见碳青霉烯酶基因。结果:儿科患者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到197株CRKP,主要来自于痰液、尿液、分泌物及血液等标本。197株CRKP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93.4%、96.0%和100%,对大多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达100%,对喹诺酮类的耐药率也较高,但对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抗菌药物仍保持较高的敏感率。儿科患者CRKP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主要为产KPC-2酶,其次为NDM-5和NDM-1。共分离到13株携带IMP-4基因和5株携带OXA-232基因的菌株,这些菌株多同时携带2种甚至2种以上耐药基因。该院自2010年在儿科患者中分离到CRKP以来,CRKP在儿科患者中检出率逐年上升,菌株所携带的耐药基因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检出CRKP的患儿分布于11个不同科室,其中以儿科ICU检出率最高。结论:分离自儿科患者的CRKP临床菌株耐药程度较高,其携带的碳青霉烯酶基因种类繁多,以KPC-2、NDM-1和NDM-5为主。该院儿科病区,尤其是儿科ICUCRKP流行情况较为严重,应引起重视;需加强感控措施,避免耐药菌株进一步播散流行。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5): 542-54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新生隐球菌(标准株WM148)干预人单核巨噬细胞(THP-1细胞)中miR-155-5p和核因子κB抑制蛋白E(IKBKE)基因的表达变化,验证其靶向关系,并研究其对肿瘤坏死因子细胞(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THP-1细胞,按照数量5∶1将热灭活新生隐球菌加入培养瓶内,分析0h、3h、6h、9h和12h这5个时间点的miR-155-5p和IKBKE的表达倍数变化以及TNF-α和IL-6的表达量变化;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miR-155-5p和IKBKE3'UTR的靶向关系;分别转染miR-155-5pmimics和IKBKEsiRNA,观察在6hmiR-155-5p和IKBKE的表达倍数变化以及TNF-α和IL-6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新生隐球菌干预THP-1细胞后,miR-155-5p表达增加,6h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而IKBKE在6h表达降低,TNF-α和IL-6的表达量随时间逐渐增加;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中miR-155-5pmimics作用后IKBKE3'UTR活性下降,将IKBKE3'UTR进行突变后,IKBKE3'UTR活性较野生型增加;分别转染miR-155-5pmimics和IKBKEsiRNA后,在6hTNF-α和IL-6的表达量实验组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THP-1细胞中miR-155-5p可通过靶向降解IKBKE信使RNA(mRNA)促进TNF-α和IL-6的表达增加,表明其在THP-1细胞抗新生隐球菌中发挥着促炎作用,可作为将来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潜在治疗靶点。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5): 548-55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荧光PCR熔解曲线方法直接检测临床样本中幽门螺杆菌(Hp)对克拉霉素耐药基因,了解上海地区Hp耐克拉霉素基因的分布特征,并为临床快速检测Hp对克拉霉素耐药性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案。方法:收集2017年9-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就诊并接受胃镜检查的快速尿素酶试验Hp阳性患者的胃黏膜组织标本80份,使用荧光PCR熔解曲线法直接检测黏膜样本中Hp种特异性23SrRNA的区域并对扩增的核酸进行荧光标记,通过检测荧光变化绘制其熔解曲线,以确定Hp的23SrRNA突变情况;采用DNA测序技术直接检测标本中Hp克拉霉素23SrRNA耐药基因突变位点。并对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Kappa检验统计学比较。结果:80份胃黏膜组织标本使用荧光PCR熔解曲线法共检测69份Hp阳性,11份Hp阴性,阳性率为86.2%。在69份Hp阳性标本中24份标本存在23SrRNA第2142或2143位点的变异,突变率34.8%。使用DNA测序法共检测出64份Hp阳性,阳性率为80.0%。其中23例患者的标本检测到23SrDNA耐药基因的突变,突变率35.9%。两种方法检测Hp耐药基因突变的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和总符合率分别为87.0%、95.1%和92.2%,Kappa系数为0.829,两者一致性较好。结论:上海地区克拉霉素耐药Hp菌株基因型以23SrRNA基因的A2143G突变占主导。荧光PCR熔解曲线法可直接检测胃黏膜活检组织中Hp及其23SrRNA突变基因,该方法结果准确可靠。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5): 553-55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5.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17年内蒙古包头市临床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对2017年内蒙古包头市11所参加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医院所有临床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按统一方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共收集上述医院非重复临床分离菌792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081株,占26.3%,革兰阴性菌5841株,占73.7%。MRSA和MRCNS的检出率分别占各自菌的15.6%和75.7%,MRSA和MRCNS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MSSA和MSCNS,未发现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粪肠球菌。非脑膜炎肺炎链球菌儿童株和成人株对红霉素、四环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较高。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和奇异变形杆菌中产ESBL菌株的检出率分别占各自菌的49.8%、17.2%和35.9%,产ESBL菌株对所测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非产ESBL菌株。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在60.0%以上。CRE的检出率为1.1%,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为34.4%。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6.1%和14.4%;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6.3%和21.4%。结论:该市耐药形势严峻,应及时全面了解且利用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进行院感管理防控,同时必须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规范使用。
  • 病例报告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5): 560-56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5.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腹主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动脉扩张性疾病,如不治疗不会自愈,瘤体一旦破裂病死率高达70%~90%。布鲁菌是一类常见的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病原菌,可引起关节痛、肌痛、脊柱炎、附睾睾丸炎、心内膜炎、肝脾肿大等一系列临床表现。主动脉瘤同时伴布鲁菌感染病例较为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动脉瘤患者布鲁菌感染伴附睾睾丸炎病例报道如下。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5): 562-56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5.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marneffei)感染的病例报道已常见,HIV感染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病例偶见报道,HIV感染者同时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罕见。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于2018年7月29日收治1例HIV感染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结核分枝杆菌、梅毒螺旋体感染,现报道如下。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5): 565-56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5.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支气管扩张症(支扩)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支气管树的病理性、永久性扩张,导致反复发生化脓性感染的气道慢性炎症[1]。肺诺卡菌病是由需氧放线菌科诺卡菌属引起的少见的肺部细菌感染,常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2],近年来逐渐有文献报道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中。结合既往文献,关于支扩患者合并肺诺卡菌病的病例甚少,现回顾性分析2例支扩合并肺诺卡菌病的诊疗经过,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临床工作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5): 568-57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5.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因"间歇发热、头痛、乏力1个月,鼻出血、肢体和语言障碍4d"于2017年4月1日入院。患者近1个月间歇发热,体温最高39.0℃,伴乏力、头痛,未予重视。因家中养殖牛羊,怀疑布鲁菌病,入院前1周至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布鲁菌抗体回报试管凝集试验1∶50(++),未用药治疗。4d前患者无明确诱因突发鼻出血,量约600mL,至当地医院诊断"鼻内血管破裂",予对症治疗后出血停止。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5): 571-57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5.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是由马尔尼菲篮状菌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多发生在HIV感染或有其他免疫抑制患者中[1],临床上也可见发生于非HIV感染的免疫功能正常者[2],后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本文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肺病1例进行报道,以供临床参考。1临床资料患者男,73岁。因"咳嗽、咯痰25年余,加
  • 综述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5): 574-57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5.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艰难梭菌是医院环境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滥用抗生素将降低内源性肠道菌群的定植抗性,易发生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difficileinfection,CDI)。艰难梭菌主要通过分泌毒素A、毒素B及二元毒素导致肠黏膜炎症和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difficile-associateddiarrhea,CDAD)。CDAD随着其发病率、复发率及病死率不断增加,遂成为世界范围内广受关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5): 578-58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5.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对多种抗感染药物呈固有或获得性多药耐药,常导致治疗失败,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研发新型、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或引入能中和或阻断细菌毒素产生、调控群体感应药物,疫苗,联用抗菌增效剂等非抗生素类药物辅助抗感染,一直备受关注[1]。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包括过表达外排泵、群体感
  • 信息交流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5): 583-5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据美国疾控中心报道,在16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暴发流行的大肠埃希菌感染中已有62例患者,其中25例住院,2例产生肾衰竭,无死亡报道。多个州暴发流行大肠埃希菌感染与生菜有关。美国疾控中心表示,引起疫情暴发的大肠埃希菌O157∶H7菌株来源于圣巴巴拉县一个农场水库。人体摄取带有该菌的食品2~8d后患病,有的发展为肾衰竭。监管机构建议人们不要食用、出售或供应任何被召回的红叶生菜、绿叶生菜和花椰菜。加拿大卫生监管机构表示,大肠埃希菌感染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5): 584-5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被忽视热带疾病(NTD),经WHO定义为包括多种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的可传播的疾病。此类疾病影响的人群超过10亿,也令发展中经济体每年损失惨重。2017年,此类疾病已达到20种。2016年美国资助此类疾病相关研究1亿美元,相较给予艾滋病、疟疾、结核病15亿美元的资助款,此研究资金严重不足。NTD流行的变迁最常见的NTD是肠道线虫感染,例如蛔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