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9年, 第1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9-11-20
  

  • 全选
    |
    论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6): 585-58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急性细菌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原菌分布,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华西医院2008-2017年收治的211例关节液培养阳性的急性细菌性关节炎患者临床信息,将患者分为未手术组(110例)和术后组(101例),使用WHONET5.6和SPSS19.0分析两组患者关节液标本的菌属构成和不同菌种的耐药率。结果:211例关节液标本分离的菌株中革兰阳性菌149株,占70.6%,其中以葡萄球菌属为主(134株,占63.5%)。未手术组的葡萄球菌分离株显著少于术后组[60株(54.5%)对74株(73.3%),P=0.01],且两组葡萄球菌构成比存在差异,未手术组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比例较高(38.2%对18.8%,P<0.01),表皮葡萄球菌比例较低(9.1%对43.6%,P<0.0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20.7%,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占表皮葡萄球菌的91.7%。未手术患者的C反应蛋白平均水平、发热症状的出现频率均高于术后患者(95.7mg/L对24.6mg/L,P<0.01;39.1%对14.9%,P<0.01)。结论:急性细菌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液标本分离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属,未手术患者的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特点,手术后患者的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且表皮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的耐药率较高。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6): 590-59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AIDS/CM)与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脑膜炎(AIDS/TBM)临床特征,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AIDS/CM与AIDS/TBM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其人口学信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转归的异同。结果:共纳入AIDS/CM122例,AIDS/TBM52例;两组病例在人口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表现比较:AIDS/TBM患者发热和意识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AIDS/CM患者(P<0.05);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AIDS/CM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较AIDS/TBM患者低;AIDS/TBM患者脑脊液蛋白水平显著高于AIDS/CM患者,而脑脊液压力及脑脊液氯化物定量水平显著低于AIDS/CM患者(P<0.05);影像学比较:AIDS/CM患者肺部病灶发生率显著低于AIDS/TBM患者,但基底节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AIDS/TBM患者(P<0.05)。结论:AIDS/CM与AIDS/TBM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表现上存在差异,经综合分析容易找到鉴别诊断线索。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6): 594-59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采取有效的感染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血培养阳性的97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日龄≤3d)和晚发型(日龄>3d),对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早发型败血症36例(37.1%,36/97),其中早产儿20例(55.6%,20/36),低出生体重儿18例(出生体重<2500g,50.0%,18/36);革兰阴性菌感染69.4%(25/36),革兰阳性菌感染27.8%(10/36),真菌感染2.8%(1/36);前三位主要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69.4%,25/36)、B组链球菌(16.7%,6/36)、牛链球菌Ⅱ型(8.3%,3/36)。晚发型败血症61例(62.9%,61/97),其中早产儿50例(82.0%,50/61),低出生体重儿49例(80.3%,49/61);革兰阴性菌感染68.9%(42/61),革兰阳性菌感染24.6%(15/61),真菌感染6.6%(4/61);前三位主要病原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45.9%,28/61)、葡萄球菌(19.7%,12/61)、大肠埃希菌(13.1%,8/61)。早发型败血症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比例显著少于晚发型;其大肠埃希菌、B组链球菌感染显著多于晚发型;而其肺炎克雷伯菌、葡萄球菌、多重耐药菌感染显著少于晚发型(P<0.05)。共检出35株多重耐药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多重耐药菌株比例分别为7/33、21/28、6/6、1/6。结论:晚发型败血症多见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大肠埃希菌和B组链球菌是早发型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葡萄球菌是晚发型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多重耐药菌感染多见于晚发型败血症,使控制医院感染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成了临床难题。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6): 600-60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乳酸(LAC)水平与脓毒症休克患者28d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8年2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ICU,诊断为脓毒症休克且存活时间超过48h的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主要诊断,动脉血LAC、血清PCT水平,入ICU24、48h监测动脉血LAC水平和血清PCT水平,并计算24、48hLAC及PCT变化率,将入ICU28d作为观察终点,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24、48h的LAC变化率(LAC_(0-24h)和LAC_(0-48h));以24、48h的PCT变化率(PCT_(0-24h)、PCT_(0-48h))作为自变量,生存、死亡分别作为因变量,作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观察LAC_(0-24h)、LAC_(0-48h)、PCT_(0-24h)、PCT_(0-48h)对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28d观察终点生存组53例,死亡组52例。两组间性别、年龄、主要感染部位、APACHEⅡ评分无显著差异,LAC_(0-24h)、LAC_(0-48h)、PCT_(0-24h)、PCT_(0-48h)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LAC_(0-48h)、PCT_(0-48h)引入回归方程,LAC_(0-48h)的回归系数3.966,Wald值为12.709,P<0.001;PCT_(0-48h)的回归系数3.197,Wald值为11.651,P=0.001。单独使用LAC_(0-48h)或PCT_(0-48h)以及联合LAC_(0-48h)和PCT_(0-48h)预测脓毒症休克的死亡风险,并绘制出ROC曲线,结果显示LAC_(0-48h)和PCT_(0-48h)联用对脓毒症休克死亡的预测价值最大,曲线下面积0.961,灵敏度为90.4%,特异度为91.6%,P<0.001。结论:影响ICU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因素较多,联合LAC_(0-48h)和PCT_(0-48h)监测是预测ICU脓毒症患者死亡较为简单有效的指标。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6): 605-61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与抢先性抗真菌治疗方法。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of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等数据库,收集2009年1月-2019年1月发表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经验性治疗与抢先性治疗方法相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经验性治疗相比,抢先性治疗在减少抗真菌药物的使用、降低抗真菌治疗的疗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相关死亡率、全因死亡率、住院时长、抗真菌治疗费用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与经验性治疗相比,抢先性抗真菌治疗能减少药物的使用及缩短抗真菌治疗的疗程,并且没有增加患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相关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6): 611-61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发生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7年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ICU中血培养为MDR-AB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8d预后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基础资料、住院情况等导致预后差异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ICUMDR-AB血流感染43例,男28例,女15例,多为继发于呼吸道感染病例。同时合并基础疾病≥3个、呼吸系统基础疾病、心血管基础疾病、气管插管、高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是ICU患者发生MDR-AB血流感染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合并基础疾病≥3个、气管插管、高APACHEⅡ评分是MDR-AB血流感染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CUMDR-AB血流感染与基础疾病存在较大相关性,气管插管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6): 616-62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福州某医院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ST131克隆株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收集该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尿培养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357株,采用多重PCR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型,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通过PCR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大肠埃希菌B2型菌株筛选出ST131型别,对其进行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检测。分析ST131和非ST131克隆株在毒力基因分布和耐药性的差异。结果:357株大肠埃希菌系统发育分型B2型162株,占45.4%。55株(34.0%)ST131克隆株均属于B2型,其分为两种血清型:O25b-ST131(36株,65.5%)和O16-ST131(19株,34.5%)。毒力基因iutA、kpsMTK5和traT在ST131克隆株的流行率显著高于B2型非ST131克隆株(P<0.05)。ST131克隆株对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甲氧苄啶-磺胺甲唑、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ST131克隆株(P<0.05)。结论:该院尿路感染的大肠埃希菌中存在强毒力和多重耐药的大肠埃希菌ST131克隆株,须高度重视。提示O16-ST131亚克隆可能是大肠埃希菌ST131的重要类型,未来的研究不该忽视O16-ST131亚克隆群。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6): 621-62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出芽短梗霉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疾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出芽短梗霉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诊断为出芽短梗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出芽短梗霉及其所致出芽短梗霉病的特征。结果:该例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符合出芽短梗霉病特征,血培养有出芽短梗霉生长,门诊随访治疗效果达痊愈。通过文献复习并结合该例患者,共24例患者,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4月龄~66岁,仅2例患者无任何基础疾病或感染诱因,其余均有继发性免疫抑制、创伤或体内异物置入等病史。主要临床表现与受累系统相关,经抗真菌治疗痊愈11例,好转11例,死亡2例。结论:出芽短梗霉病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由于该类疾病罕见,治疗方案暂无统一标准,需结合药敏结果及患者治疗反应而定。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6): 627-63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收集中国侵袭性真菌耐药监测网的血培养阳性奥默柯达酵母,进行表型鉴定方法学比较及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方法:收集7年间中国16所医院分离的34株血培养阳性的奥默柯达酵母分离株进行研究。以26SrDNA测序为金标准,对3种表型鉴定方法进行比较并回顾了当地参与医院提交的原始鉴定结果。采用标准微量肉汤稀释法(BMD)测定奥默柯达酵母体外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使用VITEK2-Compact和VITEKMS分别对34株奥默柯达酵母进行菌种鉴定,明确获得种鉴定结果分别达94.1%和100%。对于BrukerMS,用直接涂布法和甲酸-乙醇蛋白提取法分别有3株(8.8%)和33株(97.1%)分离菌株正确鉴定到种水平。然而只有20株(58.8%)分离株最初被当地医院正确鉴定为奥默柯达酵母。CHROMagar的鉴定错误率最高(6/6)。根据BMD结果,MIC90最高见于氟康唑(16mg/L),其次是米卡芬净、卡泊芬净、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1mg/L)、5-氟胞嘧啶和伏立康唑(0.5mg/L)、泊沙康唑(0.25mg/L)。结论:奥默柯达酵母感染应引起重视,早期准确快速鉴定及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检测对其感染治疗至关重要。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6): 632-63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河南省多所医院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抗生素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河南省内18处地市109所医院临床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按统一方案进行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依据CLSI2017年版判读。使用WHONET5.6软件和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计37283株肠杆菌科细菌纳入分析,菌株数居前五位的细菌依次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及产酸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酶抑制剂复方合剂、碳青霉烯类、多黏菌素B及替加环素等抗菌药物有较高敏感性,对哌拉西林、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多在60%以上,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53.8%~58.8%。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REC)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检出率分别为各自菌种的2.7%和24.4%,共有12个地区CRKP的检出率超过20%。重症监护室(ICU)CREC和CRKP的检出率远高于非ICU(P<0.05)。三级医院CRKP的检出率远高于二级医院(P<0.05)。不同地区检出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明显差异。结论:河南省肠杆菌科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和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级医院细菌耐药率高于二级医院,不同地区的差异明显。迫切需要加强医院感染控制、重视感染部位病原菌分离培养,提高病原菌的诊断水平,助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6): 639-64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分离常见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临床分离的9627株非重复细菌,使用VITEK2、纸片扩散法和E试验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9627株非重复细菌中革兰阴性菌68.9%(6636/9627),革兰阳性菌31.1%(2991/9627)。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17.1%和69.1%。产ESBL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9.7%(881/1774)、30.6%(384/1253)和31.5%(53/168)。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仍高度敏感,总耐药率≤5.6% (218/3868)。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2.4%和12.5%、77.8%和77.2%、19.4%和14.3%。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广泛耐药菌株的检出率分别是3.2%(37/1164)、21.4%(186/869)和1.3%(15/1176)。结论: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增长趋势,特别是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尤其注意耐药细菌发生发展和广泛传播,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6): 647-65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18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分离细菌的分布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检测法,测定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根据CLSI2018年标准判断结果,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18年分离非重复菌株736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543株,占34.5%;革兰阴性菌4819株,占65.5%。MRSA和MRCNS分别占各自菌种的30.3%和75.5%。检出3株对利奈唑胺耐药的粪肠球菌。肺炎链球菌非脑膜炎分离株中儿童100%为青霉素敏感株(PSSP),成人为95.8%。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中产ESBL菌株分别占54.0%、34.8%和34.9%。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分别占各自菌种的2.6%、20.0%、23.5%、87.5%。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较低(4.4%)。流感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41.6%。结论:该院细菌耐药形势比较严峻,应重视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并采取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6): 653-66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16-2017年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常见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对所有临床分离菌进行鉴定并测试抗菌药物敏感性,依据CLSI2016年标准判断药敏结果,应用WHONET5.6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757株非重复临床分离菌中革兰阳性菌1762株(30.6%),革兰阴性菌3995株(69.4%)。MRSA和MRCNS在各自菌种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2.4%(223/689)和62.9%(183/291)。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中未发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株。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中ESBL的检出率分别为49.8%(660/1324)和25.3%(175/691)。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比例为3.9%(100/2564)。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0.5%(85/279)和21.7%(139/640)。结论:定期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有助于了解本院细菌的耐药性变迁,为院感控制及抗生素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6): 661-66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临床分离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方法:采用自动化仪器法、纸片扩散法和E试验法按统一方案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7年版标准判断结果。结果:2013-2017年共收集临床分离菌2258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321株,占41.3%,革兰阴性菌13267株,占58.7%,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22.1%和43.2%,5年间有逐年下降的趋势。MRSA和MRCNS对所测试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MSSA和MSCNS),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多数测试抗菌药物(除利奈唑胺)的耐药率显著低于屎肠球菌,两者中均有少数万古霉素耐药株。5年间肺炎链球菌非脑膜炎株成人株和儿童株中青霉素不敏感株(PNSSP)的检出率均有所下降。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高度敏感,耐药率低于10%。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上升明显,分别从1.0%和0上升到7.4%和7.3%。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已超过60%。而铜绿假单胞菌对测试抗菌药物仍保持较高的敏感率。结论:细菌耐药性监测5年间,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仍在上升,应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措施。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6): 670-67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6.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2013-2018年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采用美国BDPhoenix100 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纸片扩散法对临床送检血标本中常见分离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使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收集6年间血培养分离菌共435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705株,占39.2%,革兰阴性菌2649株,占60.8%。4354株分离菌中居前5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28.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9.7%)﹑克雷伯菌属(13.5%)、链球菌属(9.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6.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占各自菌种的19.8%和74.2%,未检测出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粪肠球菌中检出1株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屎肠球菌对多数测试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非脑膜炎肺炎链球菌儿童株中PSSP、PISP和PRSP的检出率分别为80.0%、13.3%和6.7%,成人分离株PSSP、PISP和PRSP的检出率分别为71.7%、13.2%和15.1%。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仍高度敏感,细菌耐药率低,均<7%。不动杆菌属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约55%。结论:血培养分离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居第一位,其所占比例在2013-2018年6年间呈上升趋势。不同科室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不同,其中以ICU最多见。临床医师对疑似感染的患者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及时正确采集、送检感染部位和血标本,并根据细菌药敏结果,科学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 病例报告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6): 677-67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6.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性多发性神经病变已成为HIV感染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是世界范围内发生神经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因此,HIV被视为神经疾病患者的潜在原因。根据感染阶段,HIV感染可见多种类型外周神经病变。格林-巴利综合症(Guillain-Barré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急性炎症性免疫介导的外周神经系统疾病。现就我院收治1例艾滋病合并格林-巴利综合症的病例进行报道,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 综述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6): 680-68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6.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肠杆菌科细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主要药物。2001年,Yigit等 [1]首先在肺炎克雷伯菌中发现了碳青霉烯酶KPC-1(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s-1),之后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机制主要是产生染色体或质粒编码的碳青霉烯酶、膜孔蛋白的缺失或改变引起通透性受损及外排泵的过度表达 [2]。其中,产碳青霉烯酶是CRE的主要耐药机制,碳青霉烯酶包括A类丝氨酸酶(KPC、SME、IMI、NMC-A、SFC、GES等)、B类金属酶(VIM、IMP、GIM、SPM-1、SIM、NDM-1等)和D类丝氨酸酶(OXA-23、OXA-24/40、OXA-48、OXA-58、OXA-181、OXA-232等)。CRE感染病死率高,抗感染药物选择有限,临床上有时甚至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2017年2月,WHO将CRE列为极为重要的迫切需要新型抗菌药物治疗的细菌,CRE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本文将对CRE感染的治疗药物及治疗方案的选择进行介绍,以促进CRE感染治疗的合理用药。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6): 687-69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6.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和头孢菌素酶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但可被碳青霉烯酶水解、灭活,随着临床治疗药物的广泛应用,产生了耐碳青霉烯类的菌株,这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比率增加,特别是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比率增加。根据2017年CHINET数据显示, 2005-2017年,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从2.9%和3.0%上升到了24.0%和20.9%,耐药率上升幅度高达8倍。CRE的激增主要是由碳青霉烯酶基因出现和播散引起。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6): 691-69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6.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aminoglycosides)通过结合原核生物30S核糖体亚基16SrRNA的高保守A位点,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导致细菌的死亡~([1]),现用于临床革兰阴性菌所致严重感染的治疗及畜牧业中。按其作用部位可分为:(1)与A位点结合,4,6-二取代脱氧链霉胺类(如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4,5-二取代脱氧链霉胺类(如新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