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0年, 第2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0-07-20
  

  • 全选
    |
    论著
  • 张昳馨, 陈楠烨, 冯美卿, 林东昉, 黄金伟, 赵旭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4): 345-35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奈诺沙星的免疫调控作用。包括奈诺沙星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内毒素血症模型中脾脏免疫细胞的影响、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对抑制LPS诱导巨噬细胞炎性反应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方法 ① 采用LPS诱导小鼠内毒素血症,加以奈诺沙星干预,处死小鼠后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奈诺沙星+LPS组和LPS组小鼠脾脏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绝对计数;② 巨噬细胞RAW264.7培养基中加入奈诺沙星,比较奈诺沙星+LPS组和LPS组巨噬细胞吞噬肺炎克雷伯菌数量的差异;③ 以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LPS诱导巨噬细胞炎性反应,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如MAPK通路的p-p38 MAPK、p-JNK1、ERK1/2,NF-κB通路的p-100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① 奈诺沙星能抑制LPS所致小鼠炎性反应时脾脏中免疫细胞数量的增加,且特异性抑制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对中性粒细胞基本无抑制作用;② 奈诺沙星能提高巨噬细胞的细菌吞噬能力;③ 奈诺沙星对LPS诱导巨噬细胞产生的炎性反应有抑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p-p38 MAPK、p-JNK1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IL-6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结论 奈诺沙星可以提高巨噬细胞的细菌吞噬能力,抑制LPS诱导的宿主感染后产生过度免疫反应,提示该药具有免疫调控作用。
  • 张莹, 吉程程, 王永刚, 邵艳玲, 牟劲松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4): 352-35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危重症流行性感冒(流感)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16例危重症流感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患者,男8例,女8例,老年人(>60岁)占绝大多数;14例合并至少1种慢性基础疾病,2例无基础疾病;起病主要以发热、咳嗽、咯痰为主,后呼吸困难为典型症状。16例患者均考虑合并严重细菌/真菌感染,因此在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加用1种或多种抗细菌/真菌药物。所有患者经过积极的抗感染、提高免疫功能及多脏器功能支持等抢救治疗措施,9例痊愈,7例死亡。结论 流感危重症多发生于高龄且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在流行季节应警惕该类人员罹患流感的可能性。对于重症患者,应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加强器官支持治疗,特别是呼吸支持,并警惕合并细菌/真菌感染可能。
  • 黄亚雄, 谢君, 钟正, 蔡春琳, 谢元林, 郑芳, 唐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4): 359-36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长沙市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与影像学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日–2月4日收住在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的168例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06例(63.1%)患者存在武汉相关的流行病学接触史,60例(35.7%)患者存在家族聚集感染现象,大多数患者以发热(129例,76.8%)、咳嗽(104例,61.9%)为首发症状,绝大多数患者存在肺内多发病灶(147例,87.5%),肺部病灶在有武汉相关的流行病学接触史和无武汉相关的流行病学接触史两类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OVID-19传染性强,在有武汉相关的流行病学接触史与无武汉相关的流行病学接触史两类人群中肺部病灶未见明显差 异。
  • 李侗曾, 蔡妙甜, 张美, 段忠辉, 牟丹蕾, 梁连春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4): 362-36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季节流感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流感老年患者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3月确诊流感的成人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基础疾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同时留取患者的鼻咽拭子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共收集流感老年(年龄≥65岁)患者64例,非老年患者39例,均未接种流感疫苗。老年患者中单纯甲型流感55例(85.9%),体温≥38.5 ℃的患者占65.6%;其他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95.2%)、咯痰(87.5%)、乏力(84.4%)、胸闷(46.9%)、流涕(45.3%);合并心肌损伤46例(71.9%),合并细菌性肺炎40例(62.5%);实验室检查显示C反应蛋白[中位数38.5(23.4,89.1)mg/L]、降钙素原[中位数0.09(0.05,0.68)μg/L]轻度升高;病毒核酸检测转阴中位时间为6.0(5.0,8.0)d,共6例患者死亡,占9.4%。非老年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合并症、实验室检查结果均较老年患者表现轻。老年患者中死亡组合并细菌性肺炎、既往器官功能障碍、多脏器功能衰竭、脓毒症、酸碱失衡的概率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目前流感疫苗接种率低,流感老年患者病情较重,易合并心肌损伤、细菌性肺炎等并发症,临床医师应关注流感老年患者脏器功能,进行综合多方位的防护,避免死亡的发生。
  • 陈静, 吴佳玉, 向钱, 吕宇, 王晨, 魏道琼, 王惠, 蔡敏泓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4): 368-37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2019年6月四川省人民医院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病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及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集139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病例,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39例,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感染100例。MRSA组入住ICU(P=0.035)、合并多种细菌感染(P=0.020)和进行机械通气者(P=0.043)多于MSSA组,且MRSA组的住院时间、病死率及住院费用均明显高于MS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A组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MSSA组,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住ICU、MRSA感染和机械通气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RSA感染患者病死率高、住院时间长并住院费用高,且MRSA血流感染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 周淋淋, 秦波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4): 374-37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非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inactive HBsAg carrier,IHC)的临床结局,探讨此类慢性乙肝特殊人群临床治愈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2019年门诊IHC 107例。其中30例IHC未接受治疗干预作为对照组,77例IHC给予Peg-IFNα-2b作为治疗组,疗程不超过96周。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HBsAg清除的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评估相关因素对HBsAg清除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107例患者纳入研究。治疗48周,治疗组HBsAg清除率、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4.7%(19/77)、9.1%(7/77);治疗96周,分别上升为40.3%(31/77)、19.5%(15/77)。对照组在治疗48周及96周HBsAg清除率、血清学转换率均为0(0/30)。治疗组HBsAg清除率、血清学转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HBsAg水平、治疗第12周HBsAg下降值、治疗第13~36周HBsAg下降值、治疗第4周丙氨酸转氨酶(ALT)等因素可能是治疗后HBsAg清除的关键指标(P<0.05)。经ROC曲线分析显示,以上因素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9、0.868、0.855、0.783,且临界值分别为基线HBsAg <1.96 lg IU/mL、第12周HBsAg下降>0.70 lg IU/mL、第13~36周HBsAg下降>1.20 lg IU/mL、第4周ALT>40.5 U/L。结论 用Peg-IFNα-2b治疗IHC可清除部分患者HBsAg,甚至达到HBsAg血清学转换的目的, 且基线低水平HBsAg、治疗第12周及第13~36周HBsAg显著下降、第4周ALT升高预示着HBsAg清除的可能。
  • 蔡永梅, 孙志耀, 施雨鑫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4): 379-38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并分析血液肿瘤疾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特点,同时探讨洁净病房对感染的干预方式和效果。方法 通过调查2018年6月–2019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液科病房收治且接受化疗的血液肿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一般情况、伴发基础疾病、住院时间、是否发生医院感染、治疗费用等。在血液科洁净病区内配置各型号EKEAIR®禹科移动空气灭菌站(简称灭菌站),搭配新风系统和风淋装置,使血液科病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入住普通病房的血液肿瘤患者定为对照组,入住洁净病房的血液肿瘤患者定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住院天数、治疗费用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共计129例患者入组研究,其中观察组76例,对照组53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性别、是否发生感染、住院天数和住院总费用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低于对照组(P<0.001)。发生感染与未发生感染的患者在疾病种类、是否入住洁净病房、住院天数和住院总费用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源于髓系造血细胞的髓样肿瘤发生感染的概率高于来源于淋巴细胞的淋巴样肿瘤患者(P=0.039);发生感染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高于未发生感染的患者(P <0.001)。Cox分析结果显示,剔除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是否入住洁净病房为影响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对照组与观察组相比危险性增加1.644倍(P=0.030)。对照组患者发生感染的累计风险高于观察组。结论 血液肿瘤患者发生的医院感染具有一定临床特征,对于不同疾病可采用不同方案进行感染管理及预防。采用灭菌站辅助新风系统和风淋装置共同构成的洁净病房可以显著降低血液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同时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提高了医疗质量,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并进一步验证。
  • 李彪, 陈范才, 贺丹, 曹理言, 严新光, 曾唐怡, 谢和宾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4): 384-38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结核性与非特异性缩窄性心包炎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9年5月诊断为缩窄性心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心包病理检查结果,分为结核性缩窄性心包炎组(42例)与非特异性缩窄性心包炎组(11例)。结果 两组比较,男性、年龄大、病程短、发热史、结核中毒症状、合并肺/其他部位结核活动、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皮试阳性、结核分枝杆菌抗体IgG阳性、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阳性、心包积液腺苷脱氨酶>40 U/L,这10项临床特征在结核性缩窄性心包炎中更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核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在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有着自身特点,这些临床特征能为鉴别结核性与非特异性缩窄性心包炎提供一定的诊断价值。
  • 尹章勇, 周华, 符一骐, 杨青, 黄金伟, 周建英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4): 388-39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CRKP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14 d预后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收集基础疾病、侵袭性操作、发病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细菌耐药性、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等,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11例CRKP血流感染患者,14 d病死率46.8%(52/111)。慢性肺病(OR=3.271,95%CI:1.158~9.235,P=0.025)、合并感染性休克(OR=3.033,95%CI:1.089~8.449,P=0.034)、其他来源(神经系统、肛周脓肿合并右股部脓肿、右膝关节)(OR=10.480,95%CI:1.066~103.059,P=0.044)、SOFA评分≥10.5分(OR=10.491,95%CI:3.049~36.100,P<0.001)为CRKP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流感染前住院时间长(OR=0.986,95%CI:0.974~0.998,P=0.019)为保护性因素。抗感染治疗方案中,含替加环素的抗感染治疗方案组最终病死率(85.0%)高于不含替加环素抗感染治疗组(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 CRKP血流感染的病死率高。慢性肺病、合并感染性休克、其他来源、发病时SOFA评分≥10.5分提示预后差,血流感染前住院时间长的患者预后好。含替加环素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可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 徐助伟, 邓雯秋, 刘焱斌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4): 396-40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联合氟康唑治疗非HIV感染、非器官移植患者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8–2015年45例非HIV感染、非器官移植后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转归。根据治疗初始时使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同时再联合氟康唑,按此将患者分为二联组和三联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成功或失败)、治疗时间、两性霉素B总剂量和不良事件。结果 共纳入45例患者,其中二联组18例,三联组27例。两组基线人口统计学和隐球菌脑膜炎疾病严重程度的特征相似。三联组和二联组的成功率分别为81.48%(22/27)和66.67%(12/1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7)。尽管如此,三联组治疗成功的时间(71.9±37.3)d与二联组(116.0±59.1)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三联组两性霉素B总剂量[(3 090.60±1 540.21)mg]少于二联组[(4 889.89±2 787.48)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三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8.15%(13/27)]低于二联组[77.78%(14/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 在隐球菌脑膜炎治疗中,采用初始即结合氟康唑的三联疗法相比仅使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的二联疗法,可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缩短疗程、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临床实践意 义。
  • 张盛斌, 朱红军, 林茂煌, 张淇钏, 刘朝晖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4): 401-40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肺诺卡菌病的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 收集汕头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2019年7月确诊为肺诺卡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肺诺卡菌病患者中,男5例,女7例,年龄26~89岁,平均(65.0±17.8)岁;均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其中,支气管扩张6例,肺结核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2例,糖尿病1例,自身免疫性疾病1例。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咯痰、发热、气促、咯血等 。胸部影像学可同时出现多种表现,其中阴影呈斑片状8例,团块状6例,结节状4例,肺实变1例,空洞形成1例。实验室检查均有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确诊通过痰培养11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1例,确诊时间为5~21 d,平均(10.6±4.4)d。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利奈唑胺、米诺环素、亚胺培南和头孢曲松具有较高的敏感率。应用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联合β内酰胺类或喹诺酮类治疗的5例患者,病情均好转;7例应用β内酰胺类或喹诺酮类,其中5例好转,2例病情恶化。结论 肺诺卡菌病易发生在患有结构性肺病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临床症状、胸部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均缺乏特异性,标本培养诺卡菌阳性是诊断该病的关键,但报告时间较长。治疗应以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为主的联合治疗,改善预后。
  • 董海燕, 韩欣妍, 孟丹丹, 窦林杰, 董亚琳, 陈利红, 樊迪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4): 406-41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脓毒症患者使用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对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6月使用利奈唑胺或万古霉素治疗的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数据,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组间混杂因素进行矫正,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比较用药3 d时,利奈唑胺组与万古霉素组患者PCT和CRP水平较未用药(0 d)变化。结果 共纳入474例患者,利奈唑胺组249例,万古霉素组225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矫正混杂因素后分析表明,与未用药相比,用药3 d时利奈唑胺组患者PCT水平和CRP水平均显著降低,分别为5.8 μg/L对3.1 μg/ L(P <0.001)和75.1 mg/L对46.8 mg/L(P=0.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万古霉素组患者PCT水平和CRP水平的降低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经倾向性评分匹配矫正混杂因素后的179对患者中,利奈唑胺组与万古霉素组患者在生存率和治疗有效率方面的差异不明显,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86.0%对81.6%,P=0.251;46.9%对45.3%,P=0.750)。结论 在脓毒症患者中,利奈唑胺使用3 d可显著降低PCT和CRP水平,起效更快,但对于治疗结局,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倪娇文, 干玲红, 许育, 朱旻, 林东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4): 413-41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上海市某医院病床隔帘表面细菌污染状况,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为医院病床隔帘的更换清洗频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标准方法连续采集该院2018年7–12月呼吸科、感染性疾病科、胸外科、外科、ICU 5个科室内的病床隔帘在清洗后使用的即时(0 d)、1周、2周、3周、1个月、1.5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的样本,ICU在使用第1周内的第2天和第4天增加了检测频次。总共收集312份标本,对病床隔帘细菌菌落总数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 更换隔帘后不同时间段病床隔帘染菌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部分科室在1.5个月时细菌菌落总数的中位数达到峰值;各科室病床隔帘细菌菌落总数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26,P=0.001),其中感染性疾病科超标率为31.67%,呼吸科为30.00%,略高于外科(28.33%)和胸外科(28.33%),而ICU的超标率最低,仅为5.56%;内、外科病房病床隔帘细菌菌落总数的差异较小(P>0.05),普通病房与ICU病床隔帘细菌菌落总数的整体分布位置不同,且ICU的病床隔帘细菌菌落总数小于普通病房(P<0.05)。结论 研究显示医院病床隔帘的污染程度与不同科室环境有关,病床隔帘的更换频率应根据医院不同科室的情况进行合理调整,以减少医院感染。
  • 吕志勇, 董方, 宋文琪, 甄景慧, 袁林, 苏建荣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4): 417-42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患儿肺炎链球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布和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荚膜肿胀试验对首次分离的肺炎链球菌进行血清型分型,用纸片法和BD Phoenix 100全自动微生物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013年3月–2019年2月共收集非重复肺炎链球菌834株,主要分离自3岁以下患儿(612株,73.4%)。患儿以肺部感染为主(739例,88.6%)。834株肺炎链球菌中分离自脑脊液菌株19株;侵袭性菌株和非侵袭性菌株分别为90 株和744株。共检出43种血清型,常见的血清型为19F、19A、23F、14、6A、6B。青霉素敏感株(PSSP)354株(42.4%),青霉素不敏感株(PNSP)480株(57.6%);未发现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耐药株。肺炎链球菌对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和氯霉素的敏感率高(>95%);但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高(>94%)。侵袭性菌株和非侵袭性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型为19F和19A的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血清型菌株。PNSP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PSSP。结论 该院住院患儿感染肺炎链球菌血清型以19F、19A、23F、14、6A、6B为主,对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和氯霉素的耐药率低,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高。血清型19F和19A的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其他血清型菌株。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根据患儿感染细菌的血清型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 陈娜, 张峰波, 周鹏鹏, 季萍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4): 423-42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区(ICU)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以及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发生率、耐药基因及同源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和分析该院2014–2018年分离自ICU的肺炎克雷伯菌及其耐药性 ,并对2018年5–7月呼吸ICU(RICU)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的12株CR-KP以及该病区环境中分离的3 株CR-KP菌株进行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同源性分析以及病史资料的回顾。结果 共收集2014–2018年1 580株肺炎克雷伯菌,这些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耐药。以2018年439株肺炎克雷伯菌为例,这些菌中ESBL的检出率37.1%,对第三、第四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为26.0%~37.1%、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为17.8%,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为17.1%~19.0%,对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7.2%和11.6% 。五年间CR-KP检出率分别为3.6%、8.1% 、8.0%、8.4%和 18.7%,呈上升趋势。分离自RICU患者的12株CR-KP和环境中分离的3株CR-KP菌株药敏结果显示除对替加环素、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敏感外,对其他受试的常用抗菌药物几乎均现耐药,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均携带碳青霉烯酶KPC-2型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提示菌株间呈多克隆分布,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显示均为ST11型。结论 该院RICU患者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形势严峻,CR-KP的检出率高,流行病学上呈多克隆散在播散。临床科室应积极加强防控措施,特别强调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从而有效控制克隆株的传播。
  • 病例报告
  • 刘贤贤, 田文超, 丁国锋, 成金英, 李冬梅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4): 430-43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贤贤, 田文超, 李冬梅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4): 433-43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国玉, 高世华, 池细俤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4): 435-43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王惠, 冯媛, 王崇刚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4): 437-44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4.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戚智冬, 杨斯博, 李明, 曲晶东, 李海波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4): 442-44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4.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蔷, 杨萍, 卢明, 陈代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4): 447-45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4.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卞星晨, 刘笑芬, 冯美卿, 张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4): 452-45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4.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