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0年, 第2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09-20
  

  • 全选
    |
    论著
  • 韩仁如, 郑永贵, 杨洋, 郭燕, 董栋, 蒋晓飞, 胡付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5): 457-46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19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自动化仪器或纸片扩散法按照统一方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9年文件标准判读。结果 共分离5 176株非重复临床分离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 464株,占28.3%,革兰阴性菌3 712株,占71.7%。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在各自菌种中的检出率分别为50.1%和77.5%。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明显低于屎肠球菌。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和链球菌属中均未发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株。肠杆菌科中,除克雷伯菌属和沙雷菌属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较高外,其他菌属均对这两种碳青霉烯类药物高度敏感,耐药率低于16%。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总检出率为20.4%。肺炎克雷伯菌中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的检出率为42.9%。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41.9%和32.2%,不动杆菌属对上述两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67.5%和68.1%。结论 临床耐药菌株呈增长趋势,尤其是MRSA和CRE,应加强医院感染防控宣传,积极采取措施遏制耐药细菌的传播。
  • 黄廷廷, 夏文颖, 许雨乔, 倪芳, 梅亚宁, 刘根焰, 金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5): 465-46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真菌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与死亡率相关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真菌血流感染提供病原学依据及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107例真菌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并按患者结局分为生存组、死亡组,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显示与死亡率相关(P<0.05)的所有变量,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2016—2018年血培养共分离到真菌117株,主要分布于ICU和血液科,占53.0%;排在前三位的菌种分别是光滑念珠菌(28.2%,33/117)、白念珠菌(20.5%,24/117)和近平滑念珠菌(17.9%,21/117)。107例真菌血流感染患者中死亡17例,死亡率15.9%(17/107);单因素分析显示ICU入住、机械通气、抗真菌治疗和初始(1,3)-β-D-葡聚糖>100 ng/L与死亡率相关(P<0.05),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初始(1,3)-β-D-葡聚糖>100 ng/L(OR=6.364,95%CI:1.076~37.623,P=0.041)是与真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初始(1,3)-β-D-葡聚糖>100 ng/L是与真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进行血培养和 (1,3)-β-D-葡聚糖联合检测,对于阳性结果尽早干预以降低死亡风险。
  • 廖芮, 孙长峰, 肖科, 黄永茂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5): 470-47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影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检查结果,根据住院期间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预测预后的价值。结果 共纳入127例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男102例,女25例,预后不良组57例,预后良好组7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体重、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指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CD4+T细胞计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水平升高、体重减轻是影响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RP区分预后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84 (95%CI:0.566~0.787), 临界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9.22 mg/L、97.22%和42.11%。体重区分预后的AUC为0.731(95%CI:0.615~0.828), 临界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9.0 kg、97.22%和57.90%。CRP联合体重区分预后的AUC为0.771(95%CI: 0.659~0.86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44.7%。结论 CRP、体重是影响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RP升高、体重减轻患者预后较差,故监测CRP及体重对改善患者预后可能具有一定意义。
  • 李刚, 郭睿, 王文, 殷国民, 周晓燕, 贾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5): 476-48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咽峡炎链球菌群血流感染临床特征及其耐药性。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9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咽峡炎链球菌群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57例咽峡炎链球菌群血流感染患者中,平均年龄(55.1±17.9)岁;男40例,女17例;89.5%患者体温升高,大部分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升高。71.9%患者住院期间行侵袭性操作,多数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如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及肿瘤。咽峡炎链球菌群血流感染来源于颌面间隙感染、腹部感染、肝脓肿等,复数菌感染共14例,以合并大肠埃希菌、脆弱拟杆菌、肺炎链球菌为多见。血培养分离得57株咽峡炎链球菌群,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氯霉素耐药率均<5%,而对克林霉素、红霉素耐药率均>50%。结论 咽峡炎链球菌群血流感染患者大多与侵袭性操作有关,可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临床治疗中,应评估患者手术指征,减少侵袭性操作次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
  • 曹汴川, 黄喆, 肖科, 税雪姣, 邹永胜, 黄富礼, 黄永茂, 钟利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5): 481-48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的淋巴细胞亚群和HIV-1病毒载量的特点。方法 对2019年1–12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100例AIDS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195例次的基本信息、感染种类、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和HIV-1病毒载量进行分析。结果 该地区AIDS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以41~65岁已婚男性农民或农民工居多,HIV-1传播途径以异性性行为为主。细菌性肺炎是发病率最高的机会性感染(50/195,25.6%)。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分为4组,随着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降低,AIDS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的发生例数也随之增加。随着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降低,CD8+T淋巴细胞、NK细胞和B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也随之降低。当HIV-1病毒载量较高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低;而当HIV-1病毒载量较低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高,两者呈负相关(r =-0.297,P=0.014)。结论 该地区AIDS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的表现复杂多样,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越低,免疫功能缺陷越明显,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越高。随着HIV-1病毒载量上升,CD4+T淋巴细胞计数呈现下降的趋势。定期监测AIDS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和HIV-1病毒载量,可以预测疾病进展,评估抗病毒治疗疗效,进而预防机会性感染的发生。
  • 符祥俊, 羊鸿斌, 林良沫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5): 487-49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血液病患者万古霉素治疗血药浓度的特点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监测血液病患者(n=101)和非血液病患者(n=203)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JPKD计算万古霉素的清除率(CL)和表观分布容积(Vd),比较两组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等药动学参数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分析伴发中性粒细胞缺乏和肾功能亢进(ARC)对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 血液病组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显著低于非血液病组[(9.89±5.12)mg/L比(11.79±5.70)mg/L,P=0.001],CL显著高于非血液病组[(6.07±2.16)L/h比(5.14±1.98)L/h,P<0.001],两组间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血液病患者伴发中性粒细胞缺乏或ARC可导致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显著降低,其中伴发中性粒细胞缺乏者有68.42%血药浓度未达标(<10 mg/L),伴发ARC者有74.00%血药浓度未达标。结论 伴发中性粒细胞缺乏或ARC可能是导致血液病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偏低的主要原因,推荐实施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以促进此类患者万古霉素的合理应用。
  • 朱义玲, 甘建和, 赵卫峰, 孙蔚, 陈丽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5): 493-49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Th17细胞的水平及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滴度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Beckman Coulter公司 Epics XL4C流式仪器检测38例CHB患者、30例乙肝性肝硬化(LC)患者和20名健康人外周血Treg、Th17细胞的水平,并比较差异。经罗氏cobas e 411检测所得HBsAg滴度,并分析其与CHB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的相关性。数据经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研究发现CHB患者外周血Treg、Th17百分率及其比值均较健康人升高[Treg百分率的中位数:5.08%(3.03%,6.66%)对3.42%(2.31%,5.04%) (P<0.01),Th17百分率的中位数:1.05%(0.40%,1.30%)对0.53%(0.38%,1.25%)(P<0.01),Treg/Th17比值的中位数:4.98(2.85,12.92)对3.12(2.05,4.9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B组与LC组比较,Treg、Th17百分率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而Treg/Th17比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HB患者外周血HBsAg 647.88(185.81,1 009.85)IU/mL,HBsAg与Treg百分率具有正相关性(r =0.73,P<0.05),而与Th17百分率无明显相关性(r =-0.16,P=0.35)。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Treg百分率、Th17百分率、Treg/Th17比值均较健康人升高,且Treg百分率的升高可能不利于HBsAg的清除。
  • 杨惠聪, 吴阿阳, 林洁, 苏通梅, 邹思琦, 方雯丹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5): 498-50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结合快速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估(qSOFA)评分在脓毒症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确诊为脓毒症的患者96例,分析PCT、D-二聚体水平、qSOFA评分与病情的相关性。结果 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CT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598(95%CI:0.562~0.602),灵敏度62.41%,特异度78.33%;D-二聚体的AUC为0.486(95%CI:0.462~0.503),灵敏度60.48%,特异度63.25%;qSOFA评分的AUC为0.601(95%CI:0.571~0.632),灵敏度64.35%,特异度70.25%;三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821(95%CI:0.782~0.865),灵敏度88.23%,特异度83.54%。qSOFA评分<2分组生存率高于qSOFA评分≥2分组。结论 PCT和D-二聚体可用于脓毒症严重程度的比较,PCT优于D-二聚体,结合qSOFA评分可以提高诊断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用于判断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 顾贝欣, 吴建博, 沈杰, 高宁舟, 周海峰, 熊野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5): 502-50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莫西沙星注射液治疗老年呼吸系统感染患者致低钾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莫西沙星的安全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使用莫西沙星注射液治疗的老年呼吸系统感染363例住院患者,对可能引起低钾血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63例患者中,47例发生低钾血症,发生率为12.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禁食、腹泻和合并使用利尿剂3个因素对莫西沙星注射液致低钾血症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使用莫西沙星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基础情况(禁食、腹泻),加强对合并使用利尿剂患者的血钾及生命指标的监护,若发生低钾血症应及时予以纠正,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 黄石珍, 段月勋, 吴盼倩, 李惠琴, 杨璐桧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5): 506-50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如何避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单阳家庭阴性方感染及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方法 收集2012年8月–2019年8月云南省艾滋病关爱中心36例HIV单阳家庭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阻断配偶及母婴传播的措施。结果 37例婴儿实施人工喂养,36例单阳家庭母婴阻断成功率100%,36例HIV单阳家庭均未出现HIV家庭内异性传播。结论 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可减少HIV单阳家庭内异性传播及母婴传播风险,满足单阳家庭生育需求,促进家庭稳定和谐。
  • 董黛青, 焦俊喆, 李永涛, 王海莉, 申世杰, 张利乐, 赵书香, 李红兵, 刘韬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5): 510-51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1日–2月21日渭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部分预后和转归。结果 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男女比例相同,年龄14~68岁,中位年龄41岁。可推算潜伏期者7例,为7~18 d,有3组家族聚集性发病,共10人。发病至确诊时间最长11 d,最短1 d。临床表现以发热、咽部不适、干咳为主要症状,仅1例患者有明显消化道症状。轻型4例,普通型7例,重型3例,无危重型病例。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多数正常,病程中观察到4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呈逐渐下降趋势,伴随持续发热或肺部影像学进展。6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包括3例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4例患者降钙素原检查均未见升高。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1例为第2次检测阳性、2例为第3次检测阳性。4例轻型患者胸部CT无明显改变,10例患者肺部存在多发病灶,均有磨玻璃影,病灶为单侧1例、双侧9例,均位于胸膜下或肺外带,合并有实变4例、结节影1例,无坏死灶出现,未见胸腔积液。目前14例患者中6例连续2次鼻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转阴,病程6~27 d,中位时间22.5 d。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均不具有特异性,确诊需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但部分患者需多次检测才能得到阳性结果,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仍需全面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辅助检测及病情进展等方面综合判断。
  • 曾琴, 陈耀凯, 李明俊, 曾妍茗, 鲁雁秋, 刘倩, 何小庆, 刘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5): 515-52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收集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对比轻重症患者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转归等差异。结果 共收集COVID-19患者82例,男43例,女39例,平均年龄(49.7±15.7)岁(12~77岁),中老年患者占比74.4%,29例(35.4%)合并慢性基础疾病。轻症、重症患者分别占64.6%(53例)、35.4%(29例)。常见症状有咳嗽、发热、气促、肌痛乏力,发生率分别为76.8%、56.1%、41.5%、32.9%,少数伴头痛、腹泻。轻、重症比较,重症患者发热(86.2%)、咳嗽(96.6%)发生率更高,CD4+T细胞(中位数196/μL)更低,合并细菌感染概率(72.4%)、肝功能异常率(65.5%)及凝血功能异常率(82.8%)更高(P均 <0.05)。76例(92.7%)肺部有病灶,以磨玻璃样改变为主。主要予洛匹拉韦/利托那韦+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部分联合抗细菌、激素、中药等综合治疗。观察期内无 一例死亡,所有患者病毒核酸检测转阴,好转出院。结论 重庆地区COVID-19患者以咳嗽、发热、气促症状为主,40%以上患者无发热,应避免漏诊。重症患者易合并细菌感染及肝功能等异常,但采取综合治疗预后良好。
  • 吴静, 夏红, 杨强, 刘荷蕾, 杨玉霞, 时志鹏, 邓敏, 夏晓影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5): 521-52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早期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2月住院且入院后经核酸检测明确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于入院当天行流行病学资料采集及血常规、肝肾功能、胸部CT、血气分析、呼吸道病毒抗原、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抗原、凝血功能、降钙素原等检测;并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进行分析。结果 大足地区共确诊14例患者,平均年龄(53.5±12.9)岁,男性9例,女性5例;1例患者有武汉居住史,12例为密切接触感染者中有10例家庭聚集性病例,1例患者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或周围发热、咳嗽患者接触史;平均潜伏期(7.0±4.0)d,最短2 d,最长14 d;患者多表现为干咳(10例)、乏力(6例)、发热(4例),胸闷、恶心、心慌、咽痒、畏寒等症状在不同患者中有所表现,1例患者以腹泻就诊;胸部CT多表现双肺多发磨玻璃影(12例),2例患者胸部CT正常;9例普通型病例,2例轻型病例,2例重型病例,1例危重型病例。结论 大足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家庭聚集性病例为主;患者以干咳、乏力、发热为主要表现;胸部CT多表现为双肺多发磨玻璃样影;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多数为普通病例。
  • 郭燕, 尹丹丹, 胡付品, 高晶晶, 何丽华, 吴文娟, 孙景勇, 倪语星, 汤瑾, 余佳佳, 刘瑛, 田东兴, 张泓, 刘文健, 赵虎, 李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5): 525-53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各种药敏试验方法检测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对黏菌素和多黏菌素B敏感性结果的可靠性。方法 以肉汤微量稀释法为参比方法,采用E试验法、VITEK 2-Compact法、纸片扩散法、MIC测试条(MTS)和梳状条(E strip)法5种药敏试验方法测定1 040株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CRKP)、铜绿假单胞菌(CRPA)和鲍曼不动杆菌(CRAB)对黏菌素和多黏菌素B的敏感性。结果 E试验法、VITEK 2-Compact法和纸片扩散法测定377株CRKP对黏菌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7.1%、96.3%和98.1%;317株CRPA的敏感率分别为95.3%、100%和99.1%;346株CRAB的敏感率分别为100%、99.7%和99.7%。MTS、E strip法和纸片扩散法测定CRKP对多黏菌素B的敏感率分别为97.3%、97.3%和99.2%;317株CRPA的敏感率分别为98.7%、99.4%和99.7%;346株CRAB的敏感率分别为100%、100%和99.7%。与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结果相比,5种方法检测黏菌素或多黏菌素B的分类一致率(CA)均>95%。对于CRKP,5种方法的非常重大误差(VME)为1/9~5/7,重大误差(ME)为0.3%~66.7%;对于CRPA菌株,E试验法和MTS法的基本一致率(EA)<90%,5种方法均未检出VME;E试验法检测黏菌素的ME为0.3%~17.6%;对于CRAB菌株,除VITEK 2-Compact法外其他4种方法的VME为1/3~1/1,ME为0~0.3%。结论 E试验法、VITEK 2-Compact法、纸片扩散法、MTS和E strip法等检测黏菌素和多黏菌素B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的药敏,均存在EA偏低或假敏感现象(即VME),需引起实验室和临床高度重视,实验室仍应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文件采用标准肉汤微量稀释法进行多黏菌素药敏试验。
  • 肖科, 姚建平, 税雪姣, 钟利, 黄富礼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5): 536-53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乙胺丁醇导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病科收治的因使用抗结核药物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资料。统计分析由乙胺丁醇所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纳入研究,男6例,女2例,年龄39~65岁。用药后首次发生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时间7~30 d,以贫血及出血性疾病常见,其中血小板减少症3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贫血2例,累及关节和肾脏的过敏性紫癜1例。患者的血小板最低至39×109/L,血红蛋白最低至52 g/L,经停药、调整抗结核药物方案及对症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乙胺丁醇可导致多种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临床应予以重视,及时调整抗结核药物方案及对症处理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 王晓宁, 景双艳, 魏莲花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5): 540-54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2018年甘肃省老年患者临床分离菌的分布特点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收集甘肃省2018年1–12月64所医院老年患者临床分离菌的耐药监测资料,常规方法分离培养鉴定细菌,用纸片扩散法、自动化仪器法或E试验法测定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药敏试验结果按CLSI 2017年版标准判断。结果 从甘肃省64所医院≥65周岁老年患者中共分离19 261株细菌,其中革兰阳性菌3 905株(20.3%),革兰阴性菌15 356株(79.7%),排名前五位的是大肠埃希菌(25.5%)、肺炎克雷伯菌(19.9%)、金黄色葡萄球菌(6.5%)、铜绿假单胞菌(6.0%)和鲍曼不动杆菌(5.9%);近60%细菌分离自痰等呼吸道标本。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的检出率分别为46.4%和11.3%;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和MRCNS)的占比分别为35.6%和68.1%,MRSA和MRCNS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MSSA和MSCNS,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的耐药率为0.9%和2.4%,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分别<10%和<41%。结论 对老年患者临床分离菌进行耐药性监测,有助于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对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
  • 病例报告
  • 曹汴川, 卫茂华, 吴刚, 肖葵, 李芹, 路伟, 黄永茂, 黄富礼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5): 546-54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5.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黄惟彬, 许静, 余敏, 张恒, 王凌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5): 549-55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5.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徐令清, 汤英贤, 陈凌娟, 何倩君, 李玉珍, 温伟洪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5): 553-55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5.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标准·方案·指南
  •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学术委员会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5): 555-55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5.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学术委员会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5): 560-56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5.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赵宝鑫, 强翠欣, 赵建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5): 565-57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5.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吕婷, 周芬芬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5): 572-57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5.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陶哲影, 刘嘉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5): 579-58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5.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