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0年, 第2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11-20
  

  • 全选
    |
    论著
  • 郑永贵, 胡付品, 朱德妹, 郭燕, 杨洋, 董栋, 吴湜, 汪瑞忠, 房华, 俞碧霞, 赵勇, 龚萍, 温开镇, 张贻荣, 刘江山, 廖龙凤, 顾洪芹, 姜琳, 贺雯, 薛顺虹, 冯佼, 窦睿, 岳春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6): 585-59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监测2019年CHINET细菌耐药监测网二级医院临床分离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对13所二级医院临床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按CHINET统一监测方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2019年CLSI文件标准判断结果。结果 收集2019年1–12月上述医院临床分离菌共20 73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4.5%,革兰阴性菌占75.5%。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和MRCNS)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34.3%和73.8%。甲氧西林耐药株对大多数测试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MSSA和MSCNS),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多数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低于屎肠球菌,两者中均无万古霉素耐药株。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卡他莫拉菌等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的临床分离菌占比约为15.4%。其中,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约为 60%,卡他莫拉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低于5%。肺炎链球菌非脑脊液分离株中儿童分离株占71.7%,对青霉素的药敏试验显示青霉素敏感、中介、耐药肺炎链球菌分别为 96.6% 、2.9%和0.5%。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高度敏感,多数菌属耐药率均低于5%,其中克雷伯菌属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8%和3.9%。不动杆菌属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47.5%和43.9%,铜绿假单胞菌对上述两药的耐药率分别为18.4%和13.7%。结论 二级医院在菌种分布和来源等特点及细菌耐药性均显著有别于三级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分离菌的检出率较三级医院高,虽然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率和耐药菌株(MRSA,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的检出率较三级医院低,但二级医院同样面临细菌耐药性的严重威胁,应引起足够重视;合理管控和规范治疗是当务之急。
  • 袁婧, 邓长刚, 李奇穗, 余庆, 陈耀凯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6): 594-60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影响艾滋病合并重症肺孢子菌肺炎(PCP)患者预后(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以期提高该类患者的生存率。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感染病科收治的艾滋病合并重症PCP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其死亡率,分别以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289例艾滋病合并重症PCP患者纳入分析。男性占74.0%(214/289),平均年龄(48.4±13.4)岁。住院病死率为37.0%(107/289);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入院时动脉血氧分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D4+T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低白蛋白、肺部磨玻璃影是否伴有纤维索条状及网状影改变及是否使用呼吸机对患者的死亡率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入院时肺部磨玻璃影且伴有纤维索条状及网状影改变、外周血白细胞数升高、血小板计数低、CD4+T细胞计数低、低白蛋白及无创机械通气使用时间较晚对该类患者的死亡率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 艾滋病合并重症PCP患者病死率较高,低CD4+T细胞计数、低白蛋白、肺部磨玻璃影伴有纤维索条状及网状影改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偏高及血小板计数偏低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早期使用无创机械通气可提高该类患者的生存率。
  • 吴柳, 洪灏, 李维正, 刘丽丽, 薛冬英, 张洁, 陈蓓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6): 601-60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细菌感染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肝硬化住院患者共974例,其中感染病例203例。分析肝硬化患者感染的发生及其细菌分布、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患者预后。结果 该院肝硬化患者细菌感染发生率为20.9%(203/972),以呼吸道感染、腹腔感染、泌尿道感染为主;细菌分布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57.5%,46/80),多重耐药(MDR)菌比率较高(28.8%,23/80)。影响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的因素包括年龄(OR=1.205)、基础疾病(OR=2.370)、低白蛋白血症(OR=1.730)、侵袭性操作(OR=4.990)。非特异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诊断感染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6和0.740。感染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死亡率高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风险较高,感染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MDR菌比例高,抗感染治疗需考虑经验性MDR覆盖策略;CRP、PCT可作为判断感染的非特异性指标;减少侵袭性操作,补充白蛋白等可降低肝硬化患者感染发生率。
  • 张森森, 张纳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6): 607-61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30例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合并脓毒性肺栓塞的病例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9年12月30例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合并脓毒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0例患者均有肝外血运播散性病灶,均合并脓毒性肺栓塞,30例中23例合并有糖尿病,其中2例为1型、21例为2型糖尿病;3例合并眼内炎;1例合并细菌性腹主动脉瘤破裂。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合并脓毒性肺栓塞好发于糖尿病人群,常伴严重并发症,病情进展快,及早诊断并治疗至关重要。
  • 毛雅云, 陈磊, 翁恒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6): 613-61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肺诺卡菌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治疗情况,为早期识别该病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并分析福州肺科医院2002–2019年确诊为肺诺卡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收集到25例患者,有半数以上患有肺部基础疾病,包括支气管扩张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纤维化及尘肺、陈旧性肺结核等,12例不伴有肺部基础病但其中3例有全身免疫抑制病史。7例无任何基础疾病。常见症状为咳嗽、咯黄脓痰、发热。伴随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比例、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明显升高。胸部CT表现多为双肺弥漫性改变,大片实变影是最常见表现(15/24),其他可见支气管充气征(11/24)、空洞形成(15/24);25例均现胸腔积液,部分可见纵隔淋巴结明显增大。容易经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确诊(痰9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7例),播散性病例可经血培养确诊(3例),1例淋巴结活检组织培养确诊。1例治疗过程中自动出院,1例治疗后恶化自动出院死亡,1例未经治疗死亡,其余22例均好转出院。结论 肺诺卡菌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化脓性细菌感染,包括咳嗽、咯黄脓痰、发热。伴随血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胸部CT表现大片实变影,可见支气管充气征、肺空洞。痰或病变组织培养阳性率高,早期使用足量、足疗程有效抗菌药物治疗,预后较好。
  • 黄婷婷, 漆沄, 党丽云, 孙晓方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6): 618-62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西安市胸科医院确诊的36例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临床特点、流行病学、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收集2020年1月30日–2月27日收治的36例确诊COVID-19患者,对其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36例患者中普通型23例(63.9%),重型13例(36.1%)。男性占44.4%,女性占55.6%。普通型患者年龄较重型患者小,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明确流行病学史者占47.2%,不明原因者占52.8%。所有病例中,共14例有合并症,占38.9%。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及咯痰。实验室检查以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为主,C反应蛋白(CRP)升高, T淋巴细胞计数可降低,重型较普通型下降更明显。胸部CT以斑片状及磨玻璃状影为主,部分伴有实变。36例确诊病例均给予对症、支持、抗病毒、抗菌治疗,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COVID-19患者男女发病率无差异,通常以发热、咳嗽为首发症状;无明确流行病学史患者人数增多,提示须防范社区发病,有效控制疫情。重型患者合并症更多,化验指标更差,病灶吸收时间更长,应加强对轻型及普通型患者相关指标监测,及时干预,减少向重型及危重型转化。
  • 张云桂, 杨欣平, 张嗣兴, 张米, 杨红丽, 刘仕芳, 李志鹏, 陈国兵, 王静蓉, 吕正超, 杨雪娟, 汪习成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6): 623-62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转归。方法 观察和分析云南省传染病医院2020年1月17日–2月19日收治的1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的临床情况。结果 17例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9岁;8例(47.1%)患者有合并症;年龄大且有合并症患者病情重,儿童病情轻;症状表现为:发热(14例,82.4%)、咳嗽(11例,64.7%)、乏力(9例,52.9%)、咽痛(3例,17.6%)、胸闷(3例,17.6%)、肌肉酸痛(3例,17.6%)、鼻塞和流涕(1例,5.9%)。基线实验室检查显示8例(47.1%)患者淋巴细胞计数下降,10例(58.8%)患者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同时上升;10例(58.8%)患者动脉血氧分压下降;4例(23.5%)患者CD4+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同时下降;11例(64.7%)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双肺多发间质改变,2例(11.8%)表现为局限性间质改变,4例(23.5%)无异常表现。经过抗病毒、对症和合并症等综合治疗措施2周内患者病情均明显改善。相应指标异常患者治疗后淋巴细胞计数上升、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下降、动脉血氧分压上升、CD4+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部影像学提示肺部病变均吸收明显。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治疗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淋巴细胞计数、炎症指标、呼吸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和胸部影像学变化;综合治疗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 吴娜, 刘冰冰, 郑旭婷, 张静萍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6): 629-63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回顾性分析发热门诊筛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临床特点,旨在为发热门诊早期诊断和正确分流患者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日–2月18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热门诊筛查的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和74例疑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8例确诊患者平均年龄(37.2±8.9)岁(21~50岁),男5例;74例疑似患者平均年龄(39.8±16.2)岁(8~85岁),男3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例确诊患者均有流行病学史,疑似患者中有流行病学史45例(45/74,60.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咳嗽,咯痰、腹泻较少见,两组间差异不明显。与疑似患者相比,确诊患者白细胞总数偏低[(4.45±1.23)×109/L,P=0.002],粒细胞计数偏低[(2.30±0.87)×109/L,P=0.002]。8例确诊患者肺部CT影像学改变以双肺病变为主,多数集中在胸膜下。结论 发热门诊筛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临床表现差异不明显,区分很困难,确诊患者有流行病学史,结合早期实验室指标(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计数降低)及肺部CT典型的影像学改变(双肺多发、胸膜下病变)可以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时分流患者提供参考依据。
  • 莫展, 余莉华, 冉季于, 陈余, 高中燕, 曾猛, 徐婷, 张晓丽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6): 634-63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病程中IgM和IgG抗体水平动态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新型冠状病毒IgM/IgG检测试剂盒,对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感染专科病房2020年1–3月90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COVID-19确诊病例的273份血清样本及99份健康医务人员血清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IgM和IgG的检测。结果 COVID-19发病后IgM和IgG阳性率随发病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上升,9~15 d达到峰值后回落。99份健康医务人员血清标本检测特异度为100%。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当天两组间IgM和IgG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IgM和IgG抗体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在发病后9~15 d检测,具有很高的阳性率;新型冠状病毒IgM和IgG抗体可作为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疑似病例的补充检测指标或协同使用指标。
  • 范碧君, 吴学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6): 638-64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龋齿放线菌感染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总结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收治的1例免疫功能正常患者龋齿放线菌感染致肺炎合并化脓性心包炎,并收集文献报道的56例龋齿放线菌感染病例资料。结果 龋齿放线菌感染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各年龄段均可受影响,57例患者的平均年龄49岁(2~78岁),多有基础疾病或相关诱因。龋齿放线菌感染可累及全身各部位,以胸部较为多见(31/57),同时合并有其他病原体。治疗多为脓液引流联合抗菌药物的应用,以β内酰胺类为主,占77.2%(44/57)。总体预后良好,治愈率高达94.7%(54/57)。结论 龋齿放线菌感染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相对比较困难,多种检测手段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诊断效率。治疗以长疗程青霉素类为主,最佳疗程仍不明确,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 青刚, 严晓峰, 杨松, 李琦, 张绿浪, 袁国丹, 陈思源, 王静, 黄贵川, 陈懿, 王新, 郭述良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6): 645-65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9年4月在南美圭亚那合作共和国集体发病的10例急性组织胞浆菌病中国籍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治疗方案。方法 对10例急性组织胞浆菌病患者的住院与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例均为青中年男性,年龄30~56岁,平均(44±8)岁;4例从事清理积土工作,2例气割作业,2例搬运工具,2例巡视。暴露时间 0.2~96.0 h;潜伏期9~13 d,平均(11±1)d。以发热、头昏、头痛、乏力、纳差、咳嗽、皮疹、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胸部CT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影,以胸膜下及双肺下叶分布明显;结节周围可见晕征;少数患者可出现实变影。1例诊断为急性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9例诊断为急性肺型组织胞浆菌病。住院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起始剂量每天0.7~1.2 mg/kg,平均每天(0.8±0.2)mg/kg;最高剂量每天1.1~2.0 mg/kg,平均每天(1.4±0.3)mg/kg。使用时间4~54 d。出院使用伊曲康唑10~161 d、伏立康唑口服治疗5~7个月。9例临床症状消失,1例植物人状态。复查胸部CT显示肺部病灶均明显吸收。结论 急性组织胞浆菌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点。确诊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影像、实验室及病理检查。两性霉素B脂质体作为该病中、重度患者的强化治疗药物是有效的,但最高剂量小于美国感染病学会(IDAS)推荐剂量。序贯使用伊曲康唑与伏立康唑治疗均有效。
  • 吴美景, 梁梅兰, 吴玉丹, 王捷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6): 652-65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BP)、正五聚蛋白3(PTX3)联合检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细菌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AECOPD患者11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综合诊断(如病原菌检测、染色法、分离与鉴定、痰培养、血培养等)结果,分析其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分成感染组(n=57)、非感染组(n=62),选取同期的健康体检者60名,作为对照组。三组于就诊/体检当日检测血浆HBP、血清PTX3水平并进行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HBP、血清PTX3单独与联合预测AECOPD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血浆HBP与血清PTX3的相关性。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经Kappa检验分析血浆HBP、血清PTX3单独以及联合评价AECOPD患者细菌感染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感染组的血浆HBP、血清PTX3均高于非感染组、对照组(P<0.05)。非感染组血浆HBP、血清PTX3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HBP、血清PTX3单独及联合预测AECOPD患者细菌感染的AUC分别为0.773、0.765、0.866。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血浆HBP与血清PTX3呈正相关(r=0.652,P<0.05)。血浆HBP、血清PTX3单独以及二者联合评估AECOPD与临床诊断一致性的Kappa检验值分别为0.479、0.429、0.731。经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AECOPD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有创操作、插管时间≥14 d、血浆HBP≥60.300 μg/L、血清PTX3≥1.790 μg/L(P<0.05)。结论 血浆HBP联合血清PTX3对AECOPD患者是否合并细菌感染有较高预测价值,与临床诊断一致性较理想,临床可将二者作为筛查AECOPD患者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
  • 罗璇, 陈中举, 田磊, 闫少珍, 孙自镛, 朱旭慧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6): 659-66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16年1月–2018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和粪便标本临床分离的沙门菌属细菌的分布以及耐药性。方法 对临床送检的标本进行培养后分离鉴定沙门菌属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8年标准判读,数据统计用WHONET 5.6和SPSS 20.0 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出沙门菌属细菌220株,标本类型主要为粪便和血液,感染以5岁以下儿童居多,夏、秋季高发。鼠伤寒沙门菌为主要血清型,占45.0%,其次是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伤寒沙门菌。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儿童粪便分离的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A、B)以及鼠伤寒沙门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均高达90%以上;对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为0~6.3%;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和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均在30%左右;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为27.4%~36.4%,其耐药性不容忽视。结论 该医院沙门菌属细菌感染主要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A、B),血液和粪便中不同血清分型菌株的耐药性有差异,应尽量准确分型,随着沙门菌耐药性不断增加,需要引起临床及感控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应加强对沙门菌流行病学监测力度。
  • 龚萍, 龚莲, 宋淼, 杨成林, 史海霞, 孙天赐, 刘丹, 刘晓峰, 郝明金, 陈绪林, 王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6): 665-67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湖北省秭归县人民医院呼吸道标本中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卡他莫拉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迁,为本地社区呼吸道感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该院2014–2018年呼吸道标本中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采用E试验和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按 CLSI 2018年版标准判断结果,使用WHONET 5.6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分离得流感嗜血杆菌421株、肺炎链球菌237株和卡他莫拉菌197株,共855株。门诊标本占89.5%,冬(34.5%)、春(36.1%)季高于夏(15.6%)、秋(13.8%)季,男性(66.1%)高于女性(33.9%),≤4岁占50.9%,≥46岁占39.2%。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和产酶率上升明显;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卡他莫拉菌儿童株对阿奇霉素和红霉素非敏感率显著高于成人株。结论 在5年间流感嗜血杆菌对部分药物耐药率呈上升趋势,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临床在参考耐药监测资料经验治疗的同时,应积极送检标本培养,药敏结果可作为合理调整给药方案的依据,以降低耐药菌产生。
  • 专家论坛
  • 喻华, 徐雪松, 李敏, 杨启文, 杨青, 张嵘, 褚云卓, 单斌, 郭大文, 胡志东, 简翠, 李轶, 廖康, 刘根焰, 季萍, 金炎, 倪语星, 沈瀚, 苏丹虹, 卓超, 王辉, 魏莲花, 俞云松, 张泓, 张利侠, 周铁丽, 朱镭, 王明贵, 朱德妹, 胡付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6): 671-68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6.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田金翌, 马序竹, 李妮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6): 681-68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6.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谢志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6): 683-68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6.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杨舒, 石洪琼, 宋贵波, 任玉吉, 杜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6): 686-68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6.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孟广强, 王晶石, 吴林, 王昭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6): 689-69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6.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丽娟, 王吉生, 周华强, 张拔山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6): 692-69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6.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余昪昪, 杨玉姣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6): 694-69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6.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大明, 丁德茂, 肖文艳, 苏晓伟, 孙伟, 谢栋栋, 于德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6): 696-69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6.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孙宇, 游雪甫, 杨信怡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6): 699-70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6.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素平, 饶媚, 阮天福, 梁桂荣, 史道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6): 707-71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6.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蕾蕾, 郭庆兰, 杨帆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6): 711-71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6.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莉, 黄海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6): 716-72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6.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