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1年, 第2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5-20
  

  • 全选
    |
    论著
  • 姚娜, 毕铭辕, 康文, 连建奇, 王临旭, 张谷芬, 汪春付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3): 249-25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肝脓肿的临床特点、病原学变化,为诊疗工作提供临床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8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收治的371例肝脓肿病例,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及预后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 371例肝脓肿患者中,男女比例2.07∶1,平均年龄(56.5±14.9)岁,合并2型糖尿病108例、胆道疾病71例、心血管疾病69例、肿瘤34例、肝硬化23例、AIDS 15例。发热为首发临床症状,其次为胸痛或背痛。所有患者入院进行APACHE Ⅱ评分。实验室检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升高。多有肝功能异常,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转肽酶升高。病原学检查阳性145例,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培养阳性占45.5%,大肠埃希菌29.0%,其他细菌25.5%,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率较高。治疗多采用抗生素联合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有效率90.3%。昏迷后自动出院4例,死亡5例。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患者是否合并肿瘤(OR=17.478,P<0.001)和入院APACHE Ⅱ评分(OR=0.119,P<0.001)是评价肝脓肿预后的显著影响因素。结论 肝脓肿多发于老年男性,合并基础疾病者较多,糖尿病、胆道系统疾病是主要易患因素。合并肿瘤患者预后较差。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常见病原菌,复发型多见于大肠埃希菌肝脓肿,且产ESBL株多见,临床中针对大肠埃希菌肝脓肿应早期合理选择抗生素。入院APACHE Ⅱ评分对判断肝脓肿预后有临床价值。
  • 熊玲玲, 马琼, 袁有华, 张田, 李轶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3): 254-25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入选57例患者,男34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55.8±17.7)岁,死亡13例,病死率22.8%。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医院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与死亡相关;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血液系统疾病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医院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均是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年龄和血液系统疾病是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程哲, 周金武, 周洁, 陈建设, 李鸿明, 李泰昌, 陈兴辉, 范鑫, 邓恒, 陈奕龙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3): 258-26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创面病原菌分布,为有针对性地预防及治疗烧伤患者的创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从2017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烧伤患者中出现创面感染及未出现创面感染的患者中各随机抽取100例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收集烧伤患者出现创面感染的相关资料,分析创面感染的危险因素,对创面分泌物作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创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烧伤面积、烧伤深度和残余创面情况(P<0.05)。感染组患者共检出病原微生物108株,占比最高的前三位菌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结论 烧伤患者发生创面感染与多种因素相关,了解和重视危险因素,有利于降低创面感染的发生率和提高烧伤治疗水平。
  • 武杰, 薛丽伟, 赵建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3): 264-27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为控制细菌感染及耐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20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金葡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以及细菌耐药性和调整用药与死亡率的关系。结果 111例金葡菌血流感染患者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检出率37.8%(42例),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检出率62.2%(69例)。MRSA组的平均年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死亡率和预后不良率均显著高于MSSA组(P<0.05)。MRSA组的年龄≥65岁,呼吸衰竭,贫血,深静脉置管,留置导尿管,留置胃管,气管插管,入住ICU,使用碳青霉烯类、糖肽类、噁唑烷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抗真菌药,使用抗菌药物种类≥3种,使用激素均高于MS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P=0.665),MRSA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MSS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对呋喃妥因、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耐药菌株。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呼吸衰竭和入住ICU是金葡菌血流感染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用药组死亡率15.1%(14/93),明显低于未调整用药组55.6%(1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衰竭和入住ICU是金葡菌血流感染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MRSA感染易增加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死亡率和预后不良率,临床治疗中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细菌感染和耐药的发生。
  • 姚叶萍, 曾跃彬, 邓永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3): 271-27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肺结核病合并2型糖尿病(TB-T2DM)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住院的94例TB-T2DM患者及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94例肺结核不合并2型糖尿病(TB-NT2DM)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热、胸痛、咳嗽、咯血)、胸部CT结果、痰结核分枝杆菌涂片结果、血清降钙素原、血小板计数、血白细胞计数、糖化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等资料,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点以及对比抗结核治疗6个月两组患者胸部CT病变吸收情况及抗结核治疗2个月和6个月痰菌阴转率。结果 痰涂片阳性率、血清降钙素原升高、胸部CT空洞型病变以及病变范围大于2个肺叶比例、糖化血红蛋白平均水平,TB-T2DM组均高于TB-NT2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结核治疗6个月TB-T2DM组胸部CT病变吸收情况较TB-NT2DM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血小板和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抗结核治疗2个月及6个月痰菌阴转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T2DM患者较TB-NT2DM患者痰结核分枝杆菌涂片阳性率更高,血清降钙素原升高提示更容易合并细菌感染,肺部病变更为广泛且严重,抗结核治疗6个月肺结核病胸部CT病灶吸收较差。了解TB-T2DM患者的临床特征,可指导实施针对性诊疗方案。
  • 孟丹丹, 陈利红, 董亚琳, 韩欣妍, 窦林杰, 张迪, 董海燕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3): 275-28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肝损伤患者中利奈唑胺谷浓度(Cmin)的分布特征及影响浓度变化的因素,并对疗效及其诱导的血小板减少进行分析。方法 根据Child-Pugh-Turcotte评分等级将使用利奈唑胺标准给药方案(600 mg,1次/12 h)的肝损伤患者分为轻度肝损伤组(Child-Pugh-Turcotte A 级)、中度肝损伤组(Child-Pugh-Turcotte B 级)和重度肝损伤组(Child-Pugh-Turcotte C级),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收集利奈唑胺用药相关信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探讨影响利奈唑胺Cmin的因素。统计肝损伤患者中利奈唑胺血药浓度对细菌清除率及其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结果 共监测30例肝损伤患者。重度肝损伤患者利奈唑胺Cmin显著高于轻、中度肝损伤患者[(19.3 ± 6.5) mg/L 对(7.5 ± 3.2) mg/L,P<0.05;(19.3 ± 6.5 )mg/L 对(11.6 ± 3.2) mg/L,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肝损伤组中分别有11.8%、42.1%和66.7%的Cmin高于治疗窗上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利奈唑胺Cmin与患者年龄(≥65岁)、查尔森合并症评分(≥4分)和重度肝损伤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在肝损伤患者中利奈唑胺对细菌清除率为70.0%,诱导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30.0%。结论 在肝损伤患者使用标准给药方案后利奈唑胺仍具有较高的血药浓度,特别是中度和重度肝损伤患者,并且相关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年龄、查尔森合并症评分和重度肝损伤是利奈唑胺体内浓度的影响因素。肝损伤患者使用利奈唑胺应密切监测血药浓度,以保证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李桓, 万秋, 王敏, 唐莉歆, 石安琪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3): 282-28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及淋巴细胞数与病情的关系,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2020年1月26日—7月22日收治的26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数及淋巴细胞数结果及临床资料。结果 267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及淋巴细胞数均低于参考值。初诊时201例外周血白细胞数及淋巴细胞数正常。无症状组、非重症组及重症组间外周血淋巴细胞数有显著差异,病情越重,淋巴细胞数越低;无症状组、非重症组与重症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数在病程第2周、第3周时病情越重,外周血白细胞数越高。随着病情好转,三组间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及白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鼻咽拭子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与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外周血白细胞数及淋巴细胞数关系,发现女性患者鼻咽拭子病毒核酸转阴时间更长,淋巴细胞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保护性因素,比值比(OR)<1。结论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情呈负相关: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越低提示病情越重,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有助于病情预测、临床疗效评估。
  • 张辉芬, 邓国斌, 霍琴, 何坤, 吴玉珊, 刘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3): 288-29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老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住院患者临床特征,为该人群AIDS防治提供更精准的措施。方法 收集2018 年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年龄≥60岁AIDS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人口学、免疫学、病毒学特征及合并机会性感染、慢性基础疾病发生情况。结果 老年AIDS住院患者226例,男女比例5∶1,男性平均年龄(69.0±7.1)岁高于女性(65.4±6.1)岁(P=0.003),异性性传播感染者168例(74.3%)。66.8%(151/226)的患者有固定性伴侣,仅87例伴侣完成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其中28例(32.2%)呈阳性。全部患者平均CD4+T淋巴细胞计数67 (5~680)/μL、HIV-RNA (4.7±1.8 )lg拷贝/mL。175例(77.4%)合并机会性感染,以真菌(47.3%)、细菌(40.7%)、结核分枝杆菌(36.3%)为主。190例(84.1%)患有慢性基础疾病,以高脂血症(75.2%)、糖尿病(17.7%)、高血压(16.4%)最常见。共156例(69.1%)好转出院。结论 重庆地区老年AIDS住院患者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呈现高病毒载量及低免疫功能状况,患者常伴有慢性基础疾病,易合并多种机会性感染,出院好转率低。
  • 林志强, 傅新阳, 陈婷婷, 吴水发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3): 292-29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联合应用及停用利福平后对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 对泉州第一医院2例利福平、异烟肼等抗结核药与伏立康唑联合应用或停用利福平后患者的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变化进行分析;并以“伏立康唑”“利福平”为主题词检索万方、维普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以“voriconazole”“rifampicin”为主题词检索PubMed数据库,对检索利福平影响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患者资料进行筛选分析。结果 1例在利福平、异烟肼等抗结核药与伏立康唑联合应用时监测伏立康唑谷浓度为0.2 mg/L,停用利福平后第7天伏立康唑谷浓度上升到1.0 mg/L;另1例停用利福平后开始使用伏立康唑,第4天伏立康唑的谷浓度为0,第7天上升到1.3 mg/L,第14天进一步上升到3.0 mg/L。文献检索到7例,利福平、异烟肼等抗结核药与伏立康唑联合应用3 d及以上,伏立康唑谷浓度均低于有效范围下限(1.0 mg/L);停用利福平8~10 d,伏立康唑谷浓度可恢复到有效治疗浓度范围(1.0~5.5 mg/L)。结论 利福平是强效CYP450诱导剂,停药后仍可影响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对于需要同时应用伏立康唑和利福平的患者,可考虑选用利福布汀替代利福平,在治疗药物监测下,进行剂量调整。
  • 杨晋如, 谈宜斌, 邬闻文, 胡芬, 王莹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3): 297-30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揭示重症医学科(ICU)内不同种类置管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时间规律及风险因素,为ICU内置管患者MDRO预防与控制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时间风险点,对现有防控措施补充合理的防控时间证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综合ICU中三种不同置管患者的基本情况。通过生存分析对比揭示不同置管患者感染的生存时间差异及风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5 138例患者信息,年龄,是否手术,是否使用呼吸机、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为MDRO感染的高危险因素(P<0.05)。使用呼吸机、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感染时间)分别为:1.0(0,5.0) d、1.0(0,4.0) d、1.0(0,6.0) d。使用呼吸机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合理减少呼吸机的使用天数是有效降低ICU内MDRO感染的重要措施。
  • 刘姝灵, 税剑, 马小华, 潘建华, 石国民, 喻容, 周前选, 龙江文, 易一行, 向延根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3): 303-30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肺炎克雷伯菌胞外多糖的抗生物膜活性。方法 96孔板筛选分泌具有抗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活性物质的肺炎克雷伯菌菌株;煮沸法、酶处理法、高碘酸钠氧化法分析抗生物膜活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乙醇法粗提胞外多糖,浓硫酸-苯酚法测定肺炎克雷伯菌胞外多糖含量,稀释法探索抗生物膜活性是否具有浓度依赖性;结晶紫染色法检测肺炎克雷伯菌胞外多糖的广谱抗生物膜活性。结果 20株肺炎克雷伯菌临床菌株上清液对表皮葡萄球菌ATCC 35984生物膜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抑制率为16.1%~73.5%;上清液中抗生物膜的活性物质为多糖;生物膜抑制率为73.5%,菌株粗提多糖含量为200.1 mg/L,此菌株胞外多糖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该多糖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菌株生物膜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结论 检出一种具有广谱抗细菌生物膜活性的肺炎克雷伯菌胞外多糖,该多糖抑制生物膜的效果具有浓度依赖性。
  • 王馥香, 徐东克, 王成昆, 李静, 杨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3): 309-31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Toll样受体2(TLR2)和相关炎症因子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的慢性骨髓炎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5年5月—2019年7月治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的慢性骨髓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同时收集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血清TLR2、TNF-α和IL-6水平。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MC3T3-E1细胞,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前后细胞上清液TLR2和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并使用TLR2阻断抗体孵育感染后的细胞,然后检测细胞上清液TLR2、TNF-α和IL-6水平,以验证TLR2阻断抗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的TNF-α和IL-6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慢性骨髓炎患者血清TLR2、IL-6和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MC3T3-E1细胞后,显著促进细胞凋亡,同时显著促进细胞TLR2、TNF-α和IL-6表达。使用TLR2阻断抗体孵育感染后的细胞,显著降低细胞TLR2表达水平,同时显著抑制细胞TNF-α和IL-6的表达。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导致的慢性骨髓炎患者中血清TLR2、IL-6和TNF-α水平都显著升高,同时细胞实验证实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导致的慢性骨髓炎进展中TLR2的表达正向调控了细胞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
  • 孙玥, 郑永贵, 隗志翔, 杨洋, 吴湜, 郭燕, 尹丹丹, 胡付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3): 314-31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对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杀菌活性特点。方法 以0.5~32倍最低抑菌浓度 (MIC)的头孢他啶分别联合4 mg/L阿维巴坦对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共8株受试菌进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体外杀菌动力学观察及记录描述,并绘制杀菌曲线。结果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对肠杆菌科细菌及部分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强杀菌作用,其杀菌曲线下降趋势与时间成正相关,且不随药物浓度改变有明显变化。7株受试菌株在其相应的4 MIC药物浓度时,存活菌落数在6 h内下降约3 lgCFU/mL。1株铜绿假单胞菌(17-W07-23)在4倍以上MIC的药物浓度条件下,仍能观察到细菌存活数减少后再次增多,曲线出现反跳。结论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对抗菌谱内的肠杆菌科细菌及部分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强的杀菌活性,属时间依赖型抗生素。提示在临床治疗中可采取适当缩短给药间隔的方式维持其血药浓度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 郝凌云, 何春燕, 杨涵, 陈雯静, 崔泽林, 汤荣, 舒文, 刘庆中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3): 319-32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新型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iclapri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其与磺胺类药物的协同作用。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分离的非重复金葡菌498株,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检测细菌对甲氧西林耐药性,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iclaprim、iclaprim-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比较其抗菌活性的差异。结果 金葡菌对iclaprim的不敏感率较低(7.0%),并与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laprim对全部金葡菌、MRSA和MSSA的MIC50分别为0.25、0.25、0.12 mg/L,MIC90分别为0.5、0.5、0.25 mg/L。根据MIC50、MIC90,iclaprim对相应菌株的抗菌活性是甲氧苄啶的8~32倍,是磺胺甲噁唑的256~512倍,但与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差别不大。对于甲氧苄啶、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和磺胺甲噁唑耐药菌株,iclaprim也显示出较弱的抗菌活性(MIC90≥16 mg/L)。磺胺甲噁唑与iclaprim具有协同作用,其可使iclaprim的MIC50、MIC90 值(0.015、0.03 mg/L)降低4个稀释梯度。结论 iclaprim对金葡菌(包括MRSA)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与磺胺类药物具有协同效应,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 于文文, 李政, 王传清, 陈学军, 赵瑞珍, 杨锦红, 余建华, 高巍, 李静, 张春艳, 寇琳娜, 王世富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3): 325-33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3.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儿童临床分离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促进儿童临床抗真菌药物的合理选择。方法 对国内7所儿童医院临床无菌体液分离的真菌,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进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CLSI和EUCAST标准判断药敏结果。结果 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共获临床无菌体液分离真菌199株,以念珠菌为主,包括近平滑念珠菌36.2%、白念珠菌28.1%、热带念珠菌13.6%、光滑念珠菌4.0%。近平滑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为4.0%,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为8.7%,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高达37.5%。热带念珠菌的分离率及其对氟康唑的耐药率在逐年增加,其他念珠菌的耐药率基本稳定。结论 热带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和经验抗真菌治疗,应首选卡泊芬净等棘白菌素类药物。临床需要继续做好真菌耐药性监测工作。
  • 吕志勇, 宋文琪, 董方, 甄景慧, 孟庆盈, 周为, 刘锡青, 安璟云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3): 331-33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3.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临床分离细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该院临床分离的4 854株非重复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仪器法、部分抗菌药物补充E试验法进行药敏试验,应用WHONET 5.6软件对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 854株非重复细菌中,革兰阳性细菌占48.3%,革兰阴性细菌占51.7%。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6.8%,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克雷伯菌属、肺炎链球菌。标本主要来自呼吸道(39.4%)、血液(22.1%)和尿液(10.8%)。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其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MRSE和其他MRCNS)分别占各自菌种的26.7%、83.1%和80.5%,检出3株表皮葡萄球菌和1株松鼠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属中检出2株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和2株利奈唑胺中介屎肠球菌。脑脊液中分离出13株肺炎链球菌,其中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 8株,占61.5%;非脑脊液标本分离出350株肺炎链球菌,其中PRSP和青霉素中介肺炎链球菌(PISP)分别占2.6%和25.7%。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中产ESBL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70.0%、69.9%和26.1%。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中碳青霉烯类耐药株(CRE、CRAB、CRPAE)分别占27.1%、71.0%和21.0%。535株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71.2%,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69.2%。结论 临床分离的常见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不同,应重视细菌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冯军花, 何京, 唐杰, 李蓉蓉, 邓艳丽, 张金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3): 340-34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3.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厌氧菌的临床分布情况及耐药程度,对比琼脂稀释法与E试验法在脆弱拟杆菌药敏试验中的差异,探讨E试验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临床分离的137株厌氧菌,采用16S rRNA 测序技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传统生化反应卡鉴定菌株,琼脂稀释法和E试验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137株厌氧菌中分离自血液样本居多,占67.2%(92/137),其中感染菌种主要为脆弱拟杆菌,占79.3%(73/92)。脆弱拟杆菌行琼脂稀释法对甲硝唑、氯霉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四环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2%、6.1%、22.0%、22.0%、41.5%、79.3%、96.3%,脆弱拟杆菌行E试验法对以上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1.2%、6.1%、22.0%、22.0%、41.5%、85.3%、96.3%。结论 该院临床分离厌氧菌主要以脆弱拟杆菌为主,对甲硝唑的耐药率最低,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最高,E试验法与琼脂稀释法在抗菌药物对脆弱拟杆菌的MIC分布上无差异。
  • 病例报告
  • 王亮, 刘小静, 杨丹, 王文, 马丽, 韩鹏鹏, 李刚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3): 346-34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3.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葛书亚, 孟美丽, 傅磊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3): 349-35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3.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与编译
  • 冯媛, 王惠, 王崇刚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3): 353-35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3.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卢智奇, 王淑颖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3): 358-36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3.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曼曼, 张雪媛, 祁欢欢, 尹佩华, 肇丽梅, 李春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3): 362-36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3.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曹文静, 岳鹏, 徐鑫, 张宇, 陈泰桂, 李连保, 罗丽莎, 计震华, 简苗苗, 丁喆, 周国忠, 文世媛, 孔璟, 柳爱华, 宝福凯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3): 369-37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3.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3): 374-37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3.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