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1年, 第2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09-20
  

  • 全选
    |
    论著
  • 高璐珏, 黄子慧, 王新方, 高敏行, 钱佳燕, 朱思洵, 陈晓钰, 孙佳玥, 余洋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5): 505-51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淋巴结结核的发病规律及临床诊治要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 对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瘰疬科2014年9月—2018年5月收治的所有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发病季节、病程、分期、合并其他疾病、实验室检查、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082例浅表淋巴结结核患者中,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1.8∶1),>18~45岁为集中发病年龄段,占67.2%。颈部为最常见发病部位(92.1%),其次为腋窝(6.3%)、腹股沟(1.7%)。春季发病率最高(32.7%)。浸润型及脓肿型患者占比最高(53.3%),结节型淋巴结结核占比最少(16.0%);平均病程6个月左右,在病程≤1个月的患者中以结节型及浸润型为主(80.5%),病程>1年患者中主要为结节型及溃疡型(92.1%)。合并肺结核及其他肺外结核占37.0%,合并有糖尿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免疫系统疾病等占23.0%。758例T-SPOT阳性(70.1%),396例(36.6%)结核抗体阳性,310例(28.7%)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1 023例超声引导的细针穿刺(US-FNAC)检查与病理验证后一致的899例,准确率为87.9%。48例结节型患者保守治疗治愈,955例患者行淋巴结结核区域性切除术、浸润型及脓肿型采用结核性病灶广泛清除术,术后切口Ⅰ期愈合率94.6%,另有79例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后形成开放性创面,经换药愈合。平均住院(37.2±15.8) d,整体疗程12~18个月,所有患者均临床治愈。成功随访1 013例患者(93.6%)中,29例复发,复发率2.9%。结论 淋巴结结核好发于中青年女性,颈部多见,早期发病隐匿,仅为无痛性肿块,应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T-SPOT、US-FNAC可作为有效的检查手段。综合治疗可缩短疗程,降低复发率。
  • 邝仕成, 吴彪, 陈贻彪, 高浩然, 刘水, 王凯新, 冯臻, 聂靖宇, 肖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5): 512-51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海口地区330例恙虫病的流行和临床特征,为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9—2019年海口市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30例恙虫病临床诊断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330例恙虫病患者中,男160例,女170例;平均年龄41.9岁,主要为41~60岁 (109例,33.0%);农民最多 (167例,50.6%);秋季发病数最高 (108例,32.7%),其中9月份最多(42例)。330例恙虫病患者中, 191例 (57.9%) 出现典型的皮肤特异性溃疡或焦痂;初诊误诊175例 (53.0%);9例血小板(PLT)显著下降患者(PLT≤30×109/L)的临床特点,与PLT>30×109/L的69例患者相比,其丙氨酸转氨酶和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增高,而血肌酐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体温在治疗后24 h下降者39例;最终好转治愈出院者303例,死亡6例。结论 恙虫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预防重点应是夏秋季的农村地区,临床特征以高热和焦痂或溃疡为主,极易误诊,早期诊断并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可有效控制恙虫病病情。
  • 蒋竹奕, 吴炎, 谢颖, 张睿, 刘巧玲, 杨川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5): 517-52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糖尿病足感染临床特征、临床分离菌分布和药敏结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181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诊治过程,采集临床特征(感染深度、血供情况、坏疽、起病原因)、临床分离菌群及药敏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①181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中,86例感染累及浅中层组织,95例感染累及深层组织;155例无或轻度缺血,26例重度缺血;116例无坏疽,65例有坏疽;起病原因主要是自发破溃(69例)和外伤(82例)。②共分离出278株细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63株(58.6%),革兰阴性菌115株(41.4%);118例(65.2%)为单一菌感染(118株),63例(34.8%)为复数菌感染(160株);主要分离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85株,30.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1株,4.0%)、链球菌(37株,13.3%)、肠球菌(20株,7.2%)、铜绿假单胞菌(26株,9.4%)和肠杆菌科细菌(60株,21.6%)。③浅中层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多见,而深层感染时肠杆菌科细菌等革兰阴性菌比例明显较高;无或轻度缺血时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比例较高,而重度缺血时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菌比例较高,重度缺血时复数菌比例较高;无坏疽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比例较高,而坏疽时肠杆菌科细菌等革兰阴性菌比例较高,有坏疽时复数菌比例较高。结论 不同糖尿病足感染临床特征、临床分离菌群有各自特点,临床特征与菌群存在相关性,临床实践中需根据不同糖尿病足感染病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 史晓玲, 马小云, 拜翠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5): 523-52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儿童肺炎链球菌脑膜炎临床特征并分析治疗后28 d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将2017年1月—2019年12月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120例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患儿根据年龄分为<1岁组(80例)和≥1岁组(40例),比较两组患儿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治疗后28 d内生存情况,并对脑脊液及血液标本分离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80例<1岁患儿,多伴有肺炎、支气管炎等基础疾病,多表现为抽搐、嗜睡、囟门张力增高;40例≥1岁患儿,多伴有耳/鼻感染及上呼吸道感染,以呕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临床特点为主;<1岁组患儿血白细胞(WBC)>12×109/L、C反应蛋白(CRP)>50 mg/L,脑脊液中中性粒细胞升高、蛋白>1.0 g/L、糖≤1.5 mmol/L的比例显著低于≥1岁组患儿,而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1岁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1岁以下发热患儿常规检查囟门,同时积极检测CRP、血WBC等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
  • 李丹, 王妍, 戴青荃, 刘洪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5): 530-53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儿童布鲁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确诊布鲁菌病且年龄≤14岁的儿童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01例(95.3%)患儿通过直接接触牛、羊病畜感染,男性多于女性,45.3%存在家庭聚集性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101例,95.3%)、关节痛(39例,36.8%)、食欲不振(30例,28.3%)、乏力(27例,25.5%)等。实验室检查中89例(84.0%)血常规白细胞在(4~10)×109/L;63例(59.4%)C反应蛋白≥8 mg/L,无降钙素原升高病例;脏器损伤以肝功能异常为主(35.8%)。血培养阳性率22.6%。所有病例应用至少2种抗菌药物,包括利福平、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多西环素(≥8岁以上患儿可使用),发生并发症病例在基础治疗上联合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在治疗第4周所有患儿体温恢复正常,95例患儿(89.6%)无不适主诉。在停药超过1年的随访74例患儿中,治疗中位时间6周,患者目前无不适症状、无复发。结论 儿童布鲁菌病症状多不典型,流行病学史及发热是主要线索,对来自流行地区,有发热和/或关节痛的儿童病例需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家庭成员患病史,及早筛查试管凝集试验和/或血培养,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治疗建议联合用药、足量、足疗程,医师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发症情况及长期规律随访决定治疗疗程。
  • 周瑾, 王山梅, 刘燕梅, 张广坛, 李轶, 李梦, 刘世娇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5): 536-54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河南省人民医院术后切口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研究该医院2018年1月—2020年9月术后切口感染且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共有86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平均年龄50.2岁,男44例(51.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43例(50.0%)、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感染43例(50.0%)。MRSA菌株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MSSA菌株。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总住院时长、术前住院时长、转科、术中出血量>0.5 L、术中输血、术后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感染前三天C反应蛋白(CRP),在MRSA和MSS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术前住院时长、术后是否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MRSA感染的独立临床特征(P<0.05)。结论 手术切口感染MRSA是术后感染防治的重点之一,术后感染MRSA患者男性多、术前住院时间长、术后多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 黄洁, 徐文, 李磊, 瞿洪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5): 541-54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国产静脉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治疗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重症感染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5月—2020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患者资料,分析硫酸多黏菌素B的用药情况、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纳入29例患者,17例医院获得性肺炎(HAP)、11例腹腔感染、1例深部软组织感染。29例中继发性血流感染11例。共检出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36株,包括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27株(75.0%)、鲍曼不动杆菌6株(16.7%)和铜绿假单胞菌3株(8.3%)。静脉使用硫酸多黏菌素B治疗,平均剂量为(150.0±41.7)mg/d,平均疗程(17.6±11.1)d。最后,总细菌清除率为36.1%,其中血液中细菌清除率达90.9%,总临床有效率44.8%,28 d病死率为24.1%。出现可能药物相关的肾损伤2例(6.9%)、皮肤色素沉着11例(37.9%)、皮疹3例(10.3%)和外周神经毒性4例(13.8%)。结论 静脉使用国产硫酸多黏菌素B对治疗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严重感染具有一定疗效,但不同感染部位的疗效存在差异。在不良反应方面,肾毒性表现较少,而以皮肤色素沉着、皮疹和外周神经毒性更多见。
  • 孙哲, 孙朝军, 李红, 胡志富, 赵昌, 许靖, 李月, 杨爱京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5): 546-55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假体周围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9年1月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资料,共21例作为感染组,随机选取同期于该院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无感染患者84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个人因素、手术因素、术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感染危险因素的差异。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感染危险因素再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发生率为2.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时间、关节腔穿刺注射史、术前3个月口服激素史、尿沉渣细菌阳性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21例感染患者标本细菌培养分离细菌14株,革兰阳性菌7株(50.0%),革兰阴性菌6株(42.9%),真菌1株(7.1%)。结论 手术时间长、术前有关节腔穿刺注射史、术前3个月口服激素、尿沉渣细菌阳性患者术后发生假体周围感染风险较高,可以为临床预防感染提供参考。
  • 郑文爱, 徐和平, 乔凤, 吴伟伟, 杨先旭, 唐小正, 林昌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5): 552-55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报道14例威尼克何德霉感染的临床特征与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取患者皮损(皮/甲屑)镜检和培养,通过测序确定菌种并进行药敏试验,同时分析患者的感染途径、临床特征和抗真菌治疗效果。结果 14例患者分离的14株真菌经测序鉴定均为威尼克何德霉,药敏试验结果显示5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几何均值为:伊曲康唑0.065 7 mg/L,伏立康唑0.036 3 mg/L,特比萘芬0.038 1 mg/L,酮康唑0.048 8 mg/L,氟康唑3.281 3 mg/L。患者的感染途径大部分与密切接触含盐的沙土有关,特比萘芬和酮康唑擦拭皮损部位1周内有明显疗效,伊曲康唑对于甲感染的治疗效果欠佳。结论 威尼克何德霉是掌黑癣的致病菌外,还可引起甲真菌病。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特比萘芬、酮康唑、氟康唑对该菌的MIC值均较低,这些药物在临床上治疗威尼克何德霉感染导致的掌黑癣均具有明显疗效。
  • 王嘉悦, 李天驹, 付豪, 秦波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5): 557-56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分布情况,以及与早期应答的相关性,为预测Peg-IFN治疗CHB的疗效并寻找新的免疫治疗方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204例接受Peg-IFNα-2b治疗的HBeAg阴性的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早期应答的影响因素。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健康志愿者以及CHB患者不同治疗时间点外周血CD4+ T细胞、CD8+ T细胞、Treg细胞的分布情况,探讨其与早期应答的相关性。结果 ①性别、年龄以及治疗12周时AST是早期应答的独立影响因素;②CD4+ T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CHB组高于健康对照(HC)组,早期应答组(ERG) 0周/12周分别高于早期不应答组(NERG) 0周/12周,且整个治疗早期(24周),ERG呈明显下降趋势;③CD8+ T细胞百分比:CHB组低于HC组,ERG 12周低于NERG 12周,ERG 24周高于NERG 24周,且整个治疗早期,ERG呈现明显上升趋势;④Treg细胞百分比:CHB组高于HC组、ERG 24周高于NERG 24周,且整个治疗早期,NERG先平稳后明显下降。结论 性别、年龄、治疗12周时的AST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在治疗早期的动态变化与早期应答相关,可用于预测Peg-IFNα-2b抗HBV的疗效。其中,CD8+ T细胞在Peg-IFN抗HBV治疗中占主导地位。CD8+ T细胞耗竭程度的减轻,与治疗早期HBsAg的快速下降相关。
  • 杨宏, 排云珍, 章银娣, 蒋伟华, 谢倩, 毛霖, 赵青云, 汪习成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5): 566-56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云南德宏地区丙型肝炎(丙肝)患者的丙肝病毒(HCV)基因分型情况,旨在为丙肝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方向。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2020年9月于云南省德宏州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就诊的133例丙肝患者,通过Sanger测序法进行HCV基因分型的测定并进行分析。结果 133份来自云南德宏地区HCV-RNA阳性的133例丙肝患者的血清样本成功分型,共发现3种基因型8种亚型,其中3b型最多,为45例(33.8%),其次为3a型和6n型,分别为31例(23.3%)和22例(16.5%)。<50岁与≥50岁两组患者之间HCV各基因分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患者之间HCV各基因分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肝感染途径以静脉注射毒品传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性传播、输血,三组间HCV各基因分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云南德宏地区HCV基因分型以3b、3a及6n最为常见,HCV各基因分型在年龄、性别及感染途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吕春乐, 陆杰久, 李呈欣, 周思茹, 韦胤伊, 刘滔滔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5): 570-57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探讨肾功能亢进(augmented renal clearance,ARC)对儿童患者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等药动学参数的影响,并分析稳态谷浓度与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的相关性,旨在优化ARC儿童患者万古霉素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收集2~18岁静脉应用万古霉素住院患者,根据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ARC组和非ARC组。应用贝叶斯反馈法计算个体谷浓度预测值,运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中国儿童群体药动学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对两组患儿万古霉素药动学参数及给药剂量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共纳入236例患者236个稳态谷浓度值,ARC发生率为46.6%。ARC组和非ARC组患儿性别、血清肌酐、胱抑素C、eGFR、手术、合并脓毒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初始给药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RC组患儿药物清除率及消除速率高于非ARC组(P<0.05),稳态谷浓度、消除半衰期、AUC低于非ARC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万古霉素稳态谷浓度与AUC呈正相关关系:ARC组(r=0.754,P<0.001),非ARC组(r=0.867,P<0.001)。ARC组AUC>400 h•mg/L所对应的谷浓度阈值为6.8 mg/L,非ARC组为8.7 mg/L。结论 ARC显著影响儿童万古霉素药动学过程,与非ARC组患儿相比,ARC组患儿谷浓度降低,清除率增加,消除速率加快,消除半衰期缩短,AUC降低。为促进个体化治疗,建议根据不同的肾功能状态基于AUC指导监测和优化儿童万古霉素给药方案。
  • 贾雪冬, 尹钊, 刘克锋, 康建, 张晓坚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5): 576-58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头孢吡肟治疗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 F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选择药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BM及万方数据库中对比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头孢吡肟治疗FN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为数据库建库到2020年3月30日,使用Stata 15.0软件对结果进行荟萃分析,比较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头孢吡肟治疗F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共纳入了7宗RCT,共2 142例次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头孢吡肟治疗FN的初始治疗有效性以及治疗的有效率均优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且两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两药对儿童FN的有效性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头孢吡肟初始经验性治疗成人FN的有效性略优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头孢吡肟治疗儿童F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宁俊杰, 陈华友, 李胜秋, 张铭鹰, 李雪梅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5): 583-58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1例柯萨奇(coxsackie)B1型病毒感染致新生儿脓毒症的临床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方法 描述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1例柯萨奇B1型病毒感染致新生儿脓毒症的临床资料,并以“新生儿”“柯萨奇病毒感染”为检索词,检索建库至今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neonate/coxsackievirus infections”“neonatal coxsackievirus”为英文检索词,检索2010年1月—2020年12月PubMed、Google Scholar数据库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该例新生儿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外周血感染病原体宏基因组检测示柯萨奇B1型,经治疗后患儿痊愈。通过文献复习并结合该例患儿,共61例新生儿。出生后7 d内发病率为83.0%;男女比例为1.4∶1;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窘迫、喂养困难、外周灌注不良、发热、肝肿大、心律失常;主要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脑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毒性肝炎、心肌损害、肺炎、败血症、DIC、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脏器损伤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心、脑、肝、肺,未收集到肾损害相关报道;最常见的新生儿柯萨奇病毒是B组柯萨奇(CXB),CXB1~CXB5亚型均可致病,偶见CXA感染,其中CXB3和CXB5是CXB主要流行毒力血清型,各占33.3%;治愈患儿45例,死亡16例,死亡率26.2%,其中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11例,由CXB3所致10例,是新生儿柯萨奇病毒感染最重要的死亡原因。结论 新生儿柯萨奇病毒感染病程长,临床表现不典型,全身各个器官系统均可受累;垂直传播可能是其感染的最重要来源,疾病预后取决于血清型和器官功能障碍的数量。
  • 李曾, 谢青, 李金强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5): 588-59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巯基氧化酶1(QSOX1)、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β2糖蛋白I(β2GPI)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病患者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长沙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HBV相关性肝病患者,其中40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为慢性乙肝组,40例HBV相关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40例HBV相关性肝癌患者为肝癌组, 40例非HBV感染肝病患者为非HBV肝病组,选择40例同期无HBV感染的健康体检志愿者为正常组。检测所有入选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QSOX1、CXCL10、β2GPI。结果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QSOX1、CXCL10、β2GPI、ALT、TBIL水平分别高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正常组和非HBV肝病组(P<0.05)。随着慢性乙肝患者严重程度增加,QSOX1、CXCL10、β2GPI、TBIL水平逐渐升高(P<0.05)。肝癌、肝硬化、慢性乙肝组QSOX1、CXCL10、β2GPI、ALT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和非HBV肝病组;其中肝癌患者QSOX1、CXCL10、β2GPI表达最高,ALT水平降低(P<0.05)。QSOX1、CXCL10、β2GPI与肝功能指标(ALT、TBIL)呈正相关。结论 QSOX1、CXCL10、β2GPI可作为反映HBV相关性肝病患者肝脏炎性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与患者肝功能损伤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参与HBV相关性肝病的发生和发展。
  • 王文, 王亮, 陶佳, 李刚, 贾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5): 593-59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氨基糖苷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布、耐药情况,及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型的分布,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7年临床分离的非重复肠杆菌科细菌142株,细菌鉴定采用VITEK-2 Compact系统,药敏试验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PCR扩增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rmtErmtFrmtGrmtHnpmA)。结果 142株肠杆菌科细菌中72株对氨基糖苷类耐药。这72株菌对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氨曲南的耐药率均≥77.1%,对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51.4%,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替加环素的耐药率<10%,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40.0%。氨基糖苷类敏感株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低于氨基糖苷类耐药株。氨基糖苷类耐药株中有71株检出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总阳性率为50.0%(71/142),在氨基糖苷类耐药株中的阳性率为98.6%(71/72)。71株中rmtB 54株,占76.1%;armA 14株,占19.7%;rmtA 2株,占2.8%;rmtB + armA 1株,占1.4%。未检出rmtCrmtDrmtErmtFrmtGrmtHnpmA基因。结论 rmtBarmA 16S rRNA甲基化酶是该院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的主要机制。
  • 齐文凯, 李轶, 朱应杰, 姚宗会, 马琼, 闫文娟, 荆楠, 郭长城, 王健, 李伦, 阙蔚鹏, 郭利敏, 胡冬梅, 田育佼, 贾向红, 秦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5): 599-60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5.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河南省三级医院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对河南省56所三级医院临床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和自动化仪器法按照统一方案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9年版标准判断结果。结果 2019年56所三级医院共收集临床分离菌株75 87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0 861株,占27.5%;革兰阴性菌55 015株,占72.5%;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表皮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MRSE)和其他葡萄球菌属细菌(不包括假中间葡萄球菌和施氏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占各自菌种的32.6%、56.9%和77.1%。葡萄球菌属中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中万古霉素耐药率分别为0.1%和0.4%。除肺炎克雷伯菌外的肠杆菌目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高度敏感,多数菌属耐药率低于10%;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7.0%和27.3%,省内不同地区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1.4%和16.4%。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小于2%。结论 河南省三级医院中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和耐药率高于全国水平且不同地区差异显著。临床医师应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加强重点细菌的防控。
  • 病例报告
  • 陈光梅, 崔艳伟, 张黎川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5): 606-60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5.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曾灏瑜, 佘德宇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5): 609-61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5.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与编译
  • 曹阳, 陈薇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5): 612-61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5.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吴雨辰, 胡燕燕, 张嵘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5): 617-62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5.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章清, 卢洪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5): 624-62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5.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欣, 徐晓刚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5): 629-63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5.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5): 633-63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5.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信息交流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5): 639-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