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1年, 第2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1-11-20
  

  • 全选
    |
    论著
  • 王洁, 杨靖, 刘晓雷, 强翠欣, 李志荣, 牛亚楠, 曹静, 赵建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641-64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血液病患者产毒艰难梭菌无症状定植和感染的流行状况,探讨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3年3—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病房新住院患者进行7个月的前瞻性研究,追踪收集患者的粪便标本。在患者入院48 h内、每周以及随时发生腹泻时收集粪便标本;采用富集芽孢法对粪便标本进行厌氧培养筛选艰难梭菌,对分离得到的艰难梭菌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艰难梭菌毒素A、B基因(tcdAtcdB)、二元毒素基因(cdtAcdtB)及16S rDNA基因,同时进行核糖体分型,筛选鉴定是否存在027型高产毒株。结果 共有180例新入院的血液病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其中105例患者完成该研究,平均年龄46.6岁,男性52例(49.5%)。共有29例患者的粪便中筛选出艰难梭菌45株,均为tcdAtcdB同时阳性,未检出二元毒素基因;共鉴定出12个核糖体型别,其中RT001和RT012为主要流行型别,占66.7%。入院时21例(20.0%,21/105)有产毒艰难梭菌定植(toxigenic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colonization, tCD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前30 d内有抗生素使用史是入院时tCD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4)。入院后有8例(7.6%,8/105)发生医院获得性tCDC。29例tCDC患者中有6例发生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4例来自入院时定植,2例来自入院后定植。结论 与其他研究相比,该研究血液病患者tCDC发生率较高。入院前30 d内有抗生素使用史是患者入院时有tCDC的独立危险因素。
  • 刘俊枫, 伏慧, 刘翔, 王文, 马红, 臧一铭, 贾伟, 李刚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646-65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住院腹泻患者艰难梭菌感染情况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艰难梭菌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1日530份腹泻粪便标本,进行厌氧培养、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 MS)鉴定,采用普通PCR 方法检测毒素基因,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结果 530 份腹泻粪便中共检出艰难梭菌38株,产毒型艰难梭菌 36 株 (6.8%,36/530):tcdA (–)tcdB (+) 菌株5株(13.9%,5/36),tcdA (+) tcdB (+) 菌株29株(80.5%,29/36),tcdA(+)tcdB (–)菌株2株(5.5%,2/36)。所有菌株均未检出二元毒素基因。36例艰难梭菌感染患者,男 24例,女12例,平均年龄(51.1±13.5)岁,≥60岁9例(25.0%);艰难梭菌感染阳性率以ICU、肾脏内科、血液内科较高,分别为33.3%(1/3)、18.8%(3/16)、14.3%(2/14)。所有艰难梭菌经多位点序列分型,共有18种ST型,其中主要的型别ST2、ST42、ST54都各占10.5% (4/38),其次是ST3、ST8、ST35和ST102都各占 7.9%(3/38)。结论 该院艰难梭菌毒素基因以tcdA (+)tcdB (+)为主,ST型较为分散。
  • 张淑香, 纳建荣, 高建梅, 崔华, 周萍, 马国仁, 周玮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652-65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75例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近期预后,为疫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1月22日—3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隔离病房集中收治的75例COVID-19患者,在出院后2周、4周、2个月及6个月进行随访,分析临床特征、胸部影像学变化、肺功能、病毒核酸复阳、病毒特异性抗体产生等情况。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75例患者中男42例,女33例,年龄3~77岁,平均(39.9±17.8)岁。本组患者轻型7例(9.3%)、普通型54例(72.0%)、重型12例(16.0%)、危重型2例(2.7%)。7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治愈率100%。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51/75,68.0%),咳嗽(60/75,80.0%),外周血多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72/75,96.0%),胸部高分辨率CT以双肺(39/68,57.4%)、多肺叶(43/68,63.2%)受累为常见。完成出院后2周、4周、2个月、6个月随诊人数分别为75例、75例、61例、51例,复诊人数逐渐减少。咳嗽、气短症状逐渐消失,胸部CT病灶逐渐吸收。出院2周病毒核酸复阳3例、4周病毒核酸复阳3例,疾病未复燃亦未造成再次传播。出院6个月肺功能正常者28例(28/48,58.3%)。11例(11/48,22.9%)不同程度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3例(3/48,6.2%)不同程度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13例(13/48,27.1%)不同程度的通气储备功能降低。特异性抗体IgG阳性30例(30/51,58.8%),IgM阳性14例(14/51,27.5%)。结论 COVID-19患者整体预后良好,但治愈出院后4周内有少部分病毒核酸复阳;出院后6个月仍有部分患者肺内病灶未完全吸收、肺功能受损;出院后6个月近半数的患者IgG抗体阴性,提示存在再感染的可能;远期预后需要进一步观察。
  • 范清琪, 汪婷, 陈沛冬, 汪月娥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659-66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患者外周血中分泌白细胞介素21 (IL-21)的CD4+T细胞(CD4+IL-21 +T细胞)频数,了解其对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结局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收集67例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的一般资料、基线时ALT、HBV DNA定量、HBsAg定量、IL-21和CD4+IL-21 +T细胞频数,并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67例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中,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出现HBeAg阴转或血清转换慢乙肝患者39例,HBeAg持续阳性者28例。HBeAg阴转或血清转换组与HBeAg持续阳性组间的年龄(P=0.963)、基线ALT(P=0.071)、基线HBV DNA(P=0.716)和用药疗程(P=0.58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结果显示,HBeAg阴转或血清转换组的IL-21、CD4+IL-21+T细胞频数和HBsAg定量较HBeAg持续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01、0.028。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CD4+IL-21 +T细胞频数和HBsAg定量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和0.026。结论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D4+IL-21 +T细胞频数和HBsAg定量可用于预测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发生HBeAg阴转或血清学转换。
  • 张云桂, 王翠芬, 黄琼, 张红燕, 周奇文, 王丹青, 杨欣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664-66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HIV感染者中异烟肼预防治疗(isoniazid preventive therapy, IPT)预防结核病的疗效、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云南省传染病医院住院的HIV感染者进行基线筛查,排除活动性结核病的患者后随机分成IPT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观察和分析IPT组预防结核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及对照组结核病发病率。结果 188例患者纳入IPT组,20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171例患者完成了6个月IPT,IPT完成率为91.0%。IPT组总的异烟肼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5%,其中1级和2级不良反应占14.4%,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占2.1%。171例完成了6个月IPT的患者随访18个月均未发生结核病,对照组183例患者完成随访18个月,7例发生结核病,对照组结核病发生率为3.8%,IPT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核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PT预防结核病在HIV感染者中应用初步显示是有效、安全、可行的,实施IPT过程中需要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和随访管理。
  • 林雪蓉, 郭思思, 周丹, 关跃丽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669-67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胃肠穿孔患者术后发生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个体化预测胃肠穿孔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12月德阳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170例行胃肠穿孔手术治疗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筛选术后发生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生伤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个体化预测胃肠穿孔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的列线图模型。结果 手术时长≥2 h(OR=3.317,95%CI:1.272~8.649)、手术切口未冲洗(OR=6.129,95%CI:1.197~19.595)、体重指数≥24 kg/m2OR=2.659,95%CI:0.939~7.529)、术前未使用抗生素(OR=5.430,95%CI:1.702~17.328)以及术中切口延长(OR=2.977,95%CI:1.098~8.074)是胃肠穿孔患者术后发生伤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5个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胃肠穿孔患者术后发生伤口感染的列线图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精确度,预测值几乎与实际值相同,一致性指数(C-index)达到0.834(95%CI:0.816~0.852),表明该模型精确度较好。结论 手术时长≥2 h、手术切口未冲洗、体重指数≥24 kg/m2、术前未使用抗生素以及术中切口延长是胃肠穿孔患者术后发生伤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区分度和精确度较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林志强, 陈婷婷, 吴娜梅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675-67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诺卡菌病的特点及诊治进展,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 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20年12月确诊为诺卡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诺卡菌病患者中,6例有基础疾病。感染部位有肺部感染和播散性感染各4例,单纯脑脓肿和皮肤感染各1例。所有病例均采用以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为基础的治疗方案,除1例皮肤感染单用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外,其他病例均采用联合治疗方案。亚胺培南和利奈唑胺是常用的联合治疗药物。10例患者中,7例病情好转,3例病情恶化。结论 建议将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作为诺卡菌感染的一线治疗方案。抗感染方案的制订应综合考虑诺卡菌的种类、药敏试验、感染部位、严重程度、患者免疫功能、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
  • 陈欣, 刘霜, 赵旭, 毕颖敏, 巨默涵, 袁瑾懿, 徐晓刚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680-68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宏基因组测序(mNGS)在鹦鹉热衣原体肺部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mNGS对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01例肺部感染患者的呼吸道标本进行测序,收集鹦鹉热衣原体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鹦鹉热”和“测序”为检索词检索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以“psittac”和“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检索年限不限,检索出经mNGS诊断鹦鹉热衣原体感染23例,并结合本研究检出鹦鹉热衣原体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采用mNGS检测101例肺部感染患者的呼吸道标本,4例检出鹦鹉热衣原体序列。综合文献报道和该院4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共27例,时间跨度从2019—2020年。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100%)、咳嗽(63.0%)、咯痰(55.6%)。肺部CT主要表现为实变(13/27,48.1%)和胸腔积液(11/27,40.7%),14例(51.9%)病变仅累及单个肺叶。在诊断前6例(22.2%)治疗未覆盖非典型病原体,诊断后10例(37.0%)应用单药治疗,以多西环素或莫西沙星最为常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预后较好,26例(96.3%)患者在有效治疗后好转。结论 mNGS技术已成为临床上诊断鹦鹉热衣原体主要的检出方法之一。四环素类或氟喹诺酮类治疗该微生物所致感染可取得较好疗效。
  • 邓会标, 许严新, 沈坚, 苏琦, 王瑞兰, 张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688-69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贫血是否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雷神山医院583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及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水平分为入院贫血组、住院贫血组和非贫血组。比较三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入院实验室参数及临床结果等指标差异;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多变量Cox回归模型评估COVID-19患者死亡事件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583例COVID-19患者中,281例(48.2%)入院时合并贫血,52例(8.9%)住院期间新发贫血,250例(42.9%)没有贫血;入院贫血组和住院贫血组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非贫血组。经过调整混杂因素,住院新发贫血与COVID-19患者死亡事件独立相关(HR = 10.23,95%CI 1.197~78.340,P=0.015)。结论 COVID-19患者合并贫血的患病率很高,住院新发贫血是COVID-19患者院内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临床医师应提高对COVID-19患者住院期间新发贫血的认识。
  • 胡久丽, 王莹, 姚银辉, 陶晓明, 赵艳武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693-69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和蒙特卡罗模拟优化不同肝功能患者在念珠菌感染时米卡芬净的给药方案。方法 根据已发表的米卡芬净PK参数和念珠菌药敏数据,应用蒙特卡罗模拟获取不同肝功能患者的达标概率及累积反应分数。结果 对于不同肝功能患者,米卡芬净在给药剂量为100 mg/d时对热带念珠菌效果良好,对光滑念珠菌、克鲁斯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效果较差,对白念珠菌效果受患者肝功能的影响较大,在肝功能正常患者中效果较好,当患者存在中度及重度肝功能不全时治疗效果较差。结论 对于不同类型的念珠菌以及不同程度肝功能不全患者,应考虑调整米卡芬净的剂量。
  • 祝俊英, 魏清, 沈震, 袁挺, 李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697-70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获得KPC-2型碳青霉烯酶后对细菌毒力的影响。方法 收集3株碳青霉烯类敏感的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野生株(hvKP)作为实验菌株并调查其临床信息,采用PCR方法检测其毒力基因、荚膜血清分型及ST分型等。采用过表达实验将blaKPC-2克隆至pHSG396质粒并转化至hvKP野生株构建blaKPC-2转化株,采用血清抵抗试验和生物膜实验比较hvKP野生株和blaKPC-2转化株对血清中杀菌物质的抵抗能力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低速度离心沉降实验及糖醛酸测定比较二者黏液性及荚膜多糖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荚膜多糖结构基因及调控基因转录水平表达情况。结果 3株hvKP野生株中1株为ST23 K1型,所检测的10种毒力基因均为阳性。另外2株均为ST65 K2型,毒力基因rmpArmpA2、iroBiutAybtSentBmrkD均为阳性,magAallSkfu均为阴性。与hvKP野生株相比,blaKPC-2转化株对血清中杀菌物质的抵抗能力明显下降,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明显下降,细菌黏液性下降,荚膜多糖含量下降,荚膜多糖结构基因及调控基因转录水平下降。结论 hvKP野生株获得KPC-2型碳青霉烯酶后可导致细菌荚膜多糖产生减少,可能导致细菌毒力降低。
  • 马英, 刘晔, 蒋敏, 范逍遥, 张臻, 韩凌, 吴旸, 贺轶轩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703-70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形成与抗菌药物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从2019年1—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痤疮患者皮损处分离、鉴定获得44株痤疮丙酸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8年标准判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将菌株分为红霉素耐药株、克林霉素耐药株、克林霉素-红霉素双重耐药株。体外培养至96 h及120 h,结晶紫染色检测生物膜生物量(D570 nm)、刃天青染色检测生物膜内活菌数量(560Ex/590E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结构。结果 培养至96 h及120 h时,耐药株的D570 nm、560Ex/590Em均明显高于敏感株(P<0.05)。当培养至120 h时,克林霉素-红霉素双重耐药株能牢固附着于玻璃底荧光皿底部,形成均匀的膜状结构,生物膜内部结构排列有序。而敏感株形成的生物膜与玻璃底荧光皿底部脱离,生物膜内结构紊乱。结论 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形成与其对抗菌药物耐药相关。
  • 薛莉, 李奇峰, 侯桂英, 黄伟丽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708-71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医疗机构外科手卫生用水的微生物污染情况,探讨改进措施。方法 通过现场采样和细菌培养鉴定的方法,对某三甲医院手术室外科手卫生用水质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初次采样外科手卫生用水的合格率为18.2%(2/11),对水龙头与部分供水管道消毒处理后,样本合格率提高至44.1%(15/34)。将即热式热水器温度调至80℃,更换汽水换热器并提高热水温度,使用高温热水冲刷管道,将热水与冷水混合供水,样本均合格。结论 医疗机构外科手卫生用水存在微生物污染,需要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并对储水设备及供水管道进行清洗消毒,保证外科手卫生用水质量。
  • 朱应杰, 李轶, 齐文凯, 姚宗会, 马琼, 闫文娟, 荆楠, 郭长城, 王健, 李伦, 阙蔚鹏, 郭利敏, 胡冬梅, 田育佼, 贾向红, 秦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712-71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河南省二级医院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对河南省部分二级医院临床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按河南省微生物联盟统一检测方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依据CLSI-M100 2019年版判读。结果 收集2019年1—12月河南省部分二级医院临床分离的非重复菌株45 643株,革兰阳性菌占21.2%,革兰阴性菌占78.8%。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其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MRSE和其他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31.6%、36.9 %和43.8%。葡萄球菌属未发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株。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率均≤1.9%。肠杆菌目中除肺炎克雷伯菌外,其他细菌对碳青霉烯类依然保持着高度敏感性,大多数菌属的耐药率均<12%;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0.3%和20.1%,不同区域耐药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河南省二级医院门急诊标本送检率低,无菌体液标本占比少。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发生率高于全国水平且不同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迫切需要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提高送检意识,防止耐药菌株院内传播。
  • 黄丽, 胡付品, 朱德妹, 郭燕, 郑永贵, 杨洋, 韩仁如, 张宏, 黄德喜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719-72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黏菌素肉汤纸片洗脱法(CBDE)和黏菌素琼脂试验法(CAT)检测细菌对黏菌素敏感性结果的可靠性。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的非重复分离菌株486株,采用 CLSI 2020年版推荐的CBDE和CAT测定上述临床分菌株对黏菌素的敏感性,以肉汤微量稀释法(BMD)为标准对照,观察CBDE和CAT测定细菌对黏菌素敏感性的基本一致率(EA)、分类一致率(CA)、重大误差(ME)和非常重大误差(VME)。结果 采用BMD、CBDE和CAT测定277株肠杆菌目细菌对黏菌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3.5%、93.1%和93.1%;105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率均为96.2%;104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敏感率分别为99.0%、98.1%和99.0%。与BMD测定结果相比,CBDE和CAT检测肠杆菌目细菌对黏菌素敏感性的EA分别为90.3%和96.8%、CA均为99.6%、ME均为0.4%、VME均为0。同样与BMD比较,CBDE和CAT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黏菌素敏感性的EA分别为96.2%和93.3%、CA均为100%、ME和VME均为0。而与BMD结果相比,CBDE和CAT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黏菌素敏感性的EA分别为87.5%和99.0%、CA分别为99.0%和100%、ME分别为1.0%和0、VME均为0。结论 CBDE和CAT可用于临床实验室常规检测肠杆菌目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黏菌素的敏感性;因鲍曼不动杆菌CBDE与BMD比较EA为87.5%(不符合≥90%的可接受率),故不建议推荐,可以选择CAT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黏菌素的敏感性。
  • 病例报告
  • 王开金, 邱菊, 吴灿, 张秀富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725-72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曾金武, 陈俊, 郑勇, 张铁琼, 马经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728-72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杨丽娟, 李夕雯, 傅芳, 刘弋戈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730-73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蒋云, 杨秋香, 邓玎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732-73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谢平, 张昆仑, 陈彩萍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734-73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轩, 程琦, 刘袁媛, 李发红, 陈澍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737-73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姚元团, 廖昭会, 陈文博, 高飞, 付豹, 傅小云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740-74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焱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743-74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与编译
  • 胡佳丽, 范亚新, 郭蓓宁, 张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745-75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甄思思, 冯四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752-75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曲星伊, 刘笑芬, 张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759-76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袁红, 王星海, 张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765-77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6): 773-77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6.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