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2年, 第2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3-20
  

  • 全选
    |
    论著
  • 郭颖异, 李晓鹤, 刘宁静, 卓楚越, 肖书念, 卓超, 刘映霞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2): 129-13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危重症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对医疗资源充足地区患者的适用性。方法 纳入2020年1月11日—2月22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COVID-19定点收治医院的病例,并进行严重程度分型。危重症COVID-19患者被定义为入住ICU、有创机械通气或死亡的患者。使用COVID-19危重症风险预测评分模型的线上计算器对研究对象评分并进行危险分层。用SPSS 16.0软件进行Hosmer-Lemeshow检验,用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 (AUC) 验证模型的校准度和区分度。结果 共112例患者被纳入回顾性验证研究。其中严重COVID-19患者26例 (23.2%),3例死亡(2.7%)。COVID-19患者危重症风险预测评分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P>0.05,AUC为0.681(P=0.002,95%CI 0.547~0.814),特异度为0.977,灵敏度为0.385。结论 该模型预测在医疗资源充足条件下的COVID-19患者危重症发生风险的效能较差。未来应该建立更适合用于医疗资源充足时的COVID-19危重症风险预测模型。
  • 李瑶, 何小庆, 鲁雁秋, 万妍, 张露, 陈耀凯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2): 134-13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男男性行为者的HIV自检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重庆地区招募HIV阴性男男性行为者,收集其人口学特征、性行为特征、自检相关情况等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重庆地区男男性行为者HIV自检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名纳入研究的男男性行为者中,79.6%(160/201)最近1年进行过HIV自检,报告了受教育程度的受试者中89.6%(138/154)为大专/本科及以上,报告了性行为特征的受试者中近半数(45.6%,52/114)近期无固定性伴侣,且50.7%(69/136)对性伴侣的HIV感染情况未知。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和近3个月有药物滥用是男男性行为者HIV自检的影响因素。结论 重庆地区HIV阴性男男性行为者对HIV自我检测的知晓率和使用率高。受教育程度为大专/本科及以上、近3个月有药物滥用的男男性行为者更倾向于使用HIV自检试纸进行检测。
  • 班紫妍, 刘长富, 刘梦娜, 宋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2): 140-14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肺部感染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和Th17、Treg T细胞亚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患儿70例作为感染组,84例未合并肺部感染稳定期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未感染组,另纳入65例同期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收集入组者临床资料及血液生化指标,ELISA法检测血清IL-17、IL-10、TGF-β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Treg、Th17细胞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Notch1 mRNA、Hes1 mRNA表达水平,Pe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Notch1 mRNA、Hes1 mRNA与Treg、Th17细胞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未感染组和感染组患儿血清IL-17、TGF-β水平,Th17细胞比例,Th17/Treg比值,外周血单核细胞Notch1 mRNA、Hes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肺功能指标FEV1、FVC、FEV1/FVC、FEV1%,血清IL-10水平,Treg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变化更明显,与未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Notch1 mRNA、Hes1 mRNA表达水平与Th17细胞比例呈明显正相关,与Treg细胞比例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 肺部感染降低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加重全身炎症反应,其可能的机制是肺部感染通过增强Notch信号通路促进支气管哮喘患儿Th17、Treg细胞免疫紊乱。
  • 封彬彬, 董芸, 林美英, 周洪顺, 李铭, 邱丽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2): 146-15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外周血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脑脊液腺苷脱氨酶(ADA)、脑脊液Xpert MTB/RIF三种快速实验室检测方法在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4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原山东省胸科医院收治的脑膜炎患者105例,其中确诊结核性脑膜炎患者47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58例。分别进行外周血T-SPOT.TB、脑脊液ADA、脑脊液Xpert MTB/RIF检测,分析单项及三项联合检测(任一项阳性)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的分析诊断价值。结果 外周血T-SPOT.TB、脑脊液ADA、脑脊液Xpert MTB/RIF、三项联合检测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91.5%(43/47)、21.3%(10/47)、63.8%(30/47)、100%(47/47), 特异度分别为86.2%(50/58)、94.8%(55/58)、100%(58/58)、82.8%(48/58),准确度分别为88.6%(93/105)、61.9%(65/105)、83.8%(88/105)、90.5%(95/105),χ2值分别是62.741、6.207、51.830、71.652(P<0.05)。外周血T-SPOT.TB、脑脊液ADA及脑脊液Xpert MTB/RIF ROC曲线的AUC单项检测分别为0.888、0.700、0.819。结论 外周血T-SPOT.TB、脑脊液ADA、脑脊液Xpert MTB/RIF均可辅助早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外周血T-SPOT.TB的灵敏度和准确度高于其他两种检测,三种方法联合应用能够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 尚新芳, 薛蓉, 任丽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2): 151-15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应对策略。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接受治疗并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300例,分析其病历及临床资料,对可能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PICC留置时间、单次置管穿刺次数、导管移动、合并糖尿病、白细胞计数以及置管部位与导管相关性感染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CC留置时间≥60 d、导管移动以及合并糖尿病为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白细胞计数升高和置管部位则为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保护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为PICC留置时间、导管移动以及合并糖尿病,临床应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对症干预措施,从而有效降低其感染发生率。
  • 张云霞, 常艳芬, 乔圆, 张嫱, 郭志行, 赵瑞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2): 156-16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围产期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和病原学特征,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1 月— 2018 年12月某医院产科收治的围产期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和药物敏感性数据。结果 17 031例产妇共确诊44例血流感染,其中剖宫产41例(93.2%),34例(77.3%)至少有1种妊娠期合并症,34例(77.3%)合并胎膜早破;43例(97.7%)留置导尿管。44例患者初始症状均为发热,其中12例伴随寒战,经及时的抗菌药物治疗后,均痊愈出院。44例患者共分离菌株4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6.0%(31/47),革兰阳性菌占23.4%(11/47),厌氧菌占10.6%(5/47)。前三位的分离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9株, 40.4%)、肺炎克雷伯菌(6株, 12.8%)、粪肠球菌(5株, 10.6%)。前三位的革兰阴性杆菌均为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摩根摩根菌),对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敏感率均为100%。粪肠球菌5株,均对青霉素敏感。结论 围产期血流感染病原菌以生殖道定植菌多见,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多对青霉素敏感。
  • 邹君惠, 杨玥, 刘婷, 李楠楠, 张贤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2): 161-16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乌尔新不动杆菌感染的类型及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5年1月—2020年9月确诊为乌尔新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乌尔新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65.2±11.8)岁;5例(35.7%)患者为社区感染,9例(64.3%)患者为医院感染。13例患者(92.9%)入院时存在基础疾病,以恶性肿瘤(8例,57.1%)最为多见。14例患者中,5例(35.7%)为血流感染,4例(28.6%)为腹腔内感染,3例(21.4%)为泌尿道感染,2例(14.3%)为起搏器囊袋感染。检出细菌的药敏试验显示,乌尔新不动杆菌均不是多重耐药菌,但对头孢菌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14例患者确诊后均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13例临床治愈,1例自动出院无法评价。结论 乌尔新不动杆菌是临床罕见的条件致病菌,容易侵犯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其导致的感染形式多样,以血流感染最为常见。尽管目前多重耐药的乌尔新不动杆菌检出率不高,但治疗仍应以药敏试验结果为依据,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 廖春洁, 叶美萍, 石梅, 顾昕, 周平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2): 167-17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性病门诊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和解脲脲原体的感染人群及特征,为性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11月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性病门诊就诊且疑似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患者,统计分析患者泌尿生殖道分泌物中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和解脲脲原体的核酸检测结果。结果 893例患者中,男性496例,女性397例,平均年龄(36.2±10.9)岁。PCR荧光探针法检测出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和解脲脲原体的阳性率分别为8.0%、11.2%和42.7%,其中男性淋病奈瑟菌的感染率显著高于女性(11.9% 对3.0%,P<0.001),而女性解脲脲原体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66.2%对23.8%,P<0.001),沙眼衣原体的感染率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检测出两种及三种性病病原体混合感染的阳性率为8.4%(75/893),其中以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混合感染阳性率最高(4.8%),随之是淋病奈瑟菌+解脲脲原体(1.7%),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的检出率最低(0.7%);不同年龄组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和解脲脲原体感染情况显示:20~40岁是三种病原菌检测阳性的主要人群,同时0~20岁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感染阳性率较高。结论 性病门诊患者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和解脲脲原体检出率较高,并存在多种性病病原体混合感染现象,临床上应重视混合感染的筛查,以防漏诊及延误治疗;同时,人群性传播疾病的防治教育工作需加强。
  • 黄晓岚, 刘笑芬, 王雨, 范亚新, 毋海兰, 郭蓓宁, 张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2): 173-17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多黏菌素E1、E2浓度。方法 采用固相萃取法处理样品。采用Waters UPLC-API4000QTRAP进行测定,色谱柱采用Phenomenex Kinetex XB-C18柱(100 mm×2.1 mm I.D.,2.6 μm),以0.1%甲酸溶液∶乙腈-甲醇(体积比1∶1)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分析时间为3.5 min。多黏菌素E及内标多黏菌素B1的离子对分别为多黏菌素E1 m/z 390.7→101.3、多黏菌素E2 m/z 386.0→101.2、多黏菌素B1 m/z 402.3→101.2。结果 多黏菌素E1和E2的分离测定不受血浆中内源性物质影响。多黏菌素E1浓度在0.014 0~2.79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分别为2.7%~10.2%和2.5%~9.0%,批间准确度偏差为–4.5%~2.2%,内标归一化基质效应因子为94.8%~102.3%;多黏菌素E2浓度在0.0234~4.68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分别为2.8%~7.5%和2.9%~5.3%,批间准确度偏差为–4.8%~4.3%,内标归一化基质效应因子为93.1%~100.1%。血浆样品在–20℃存放3 d、–70℃存放71 d、反复冻融3 次、室温放置18 h及制备后样品4℃放置48 h均稳定。结论 建立了一种灵敏度高、分析时间短、选择性强的LC-MS/MS法,用于人血浆中多黏菌素E主要成分E1和E2的浓度测定,方法学验证结果满足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的分析要求。该方法可为多黏菌素E临床药动学研究提供可靠检测方法。
  • 吴永琴, 应春妹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2): 179-18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米替福新对临床分离耐氟康唑白念珠菌耐药性的影响,对米替福新降低白念珠菌耐药性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究。方法 复苏实验室冻存的25株临床分离耐氟康唑白念珠菌,采用棋盘式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米替福新与氟康唑联用时的MIC,并以部分抑菌浓度指数评估药物联用的协同效果;通过RT-qPCR检测耐氟康唑白念珠菌外排泵基因CDR1和CDR2的表达水平,并通过罗丹明6G外排实验和ATP含量测定评估米替福新对外排泵活性的影响。结果 米替福新和氟康唑对部分耐氟康唑白念珠菌(11株,44%)表现出协同抑菌效果,而且这部分白念珠菌均高表达外排泵基因CDR1和CDR2;米替福新不能抑制CDR1和CDR2的表达,但能抑制白念珠菌的外排能力,并显著降低白念珠菌胞内ATP水平。结论 米替福新可体外逆转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性,其机制主要是通过阻断白念珠菌能量ATP的供应而抑制菌株外排泵活性。
  • 尚梦雅, 叶美萍, 闫静敏, 龚伟明, 陆海空, 柴喆, 戚腾飞, 倪立燕, 吴娟, 周平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2): 184-18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荧光探针PCR技术比较尿液和尿道拭子用于检测性病门诊男性患者泌尿生殖道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NG)和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的阳性率和一致性,探究尿液样本是否能替代尿道拭子作为检测NG和CT的样本。方法 收集2021年1—4月上海市皮肤病医院性病门诊147例男性患者的尿道拭子和尿液样本,采用荧光探针PCR法检测尿道拭子、尿液、尿沉渣和尿上清液NG-DNA和CT-DNA。选取NG或CT阳性的尿液,保存于4 ℃,在不同时间段检测分析样本中NG-DNA、CT DNA及其稳定时间。结果 NG-DNA在尿道拭子、尿液、尿沉渣和尿上清液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5.2%(37/147)、21.8%(32/147)、24.5%(36/147)和17.7%(26/147)。尿道拭子与尿液样本检测NG-DNA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02,P=0.89),两者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2.5%(136/147),且一致性较好(Kappa=0.80,P<0.01)。CT-DNA在尿道拭子、尿液、尿沉渣和尿上清液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5%(14/147)、10.9%(16/147)、10.9%(16/147)和10.2%(15/147)。尿道拭子和尿液样本检测CT-DNA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15,P=0.70),两者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5.9%(141/147),且一致性较好(Kappa=0.78,P<0.01)。结论 尿液样本可替代尿道拭子用于男性患者泌尿生殖道NG和CT检测,其中尿沉渣NG阳性率高于尿液及尿上清液。
  • 胡永煜, 吴湜, 郑永贵, 杨洋, 郭燕, 胡付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2): 189-19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多黏菌素E、阿米卡星、美罗培南、替加环素、左氧氟沙星和利福平联合用药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为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00株,将头孢哌酮-舒巴坦分别与上述6种抗菌药物联合,采用棋盘法对6种联合用药进行药敏试验测定,药敏试验的结果和临床意义以联合抑菌指数(FIC)判断。结果 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多黏菌素E对97%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株表现出协同或相加作用,两药联合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两单药MIC的1/4。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美罗培南对93%的菌株有协同或相加作用,两药联合的MIC分别为两单药MIC的1/4。头孢哌酮-舒巴坦与替加环素联合对4%、49%和47%的菌株产生协同、相加和无关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与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利福平联合对75%、68%和65%的菌株产生相加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与这3种药物联合产生协同作用的菌株≤13%。未发现头孢哌酮-舒巴坦与以上6种药物联合发生拮抗作用。结论 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多黏菌素E、阿米卡星、美罗培南、替加环素、左氧氟沙星和利福平体外联合的药敏试验结果良好,多数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提示头孢哌酮-舒巴坦与这些药物联合的药敏试验结果可为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治疗提供重要的实验室参考依据。
  • 辛玲, 郭燕, 朱德妹, 胡付品, 周春妹, 王传清, 应春妹, 曹文俊, 庄亦晖, 方毅, 蔡金凤, 林勇, 袁轶群, 朱旻, 汤瑾, 李妮娅, 刘庆中, 张泓, 孙康德, 瞿跃红, 潘秋辉, 张灏旻, 卫颖珏, 孙景勇, 刘瑛, 孙晴, 李丽, 奚卫, 娄加陶, 袁应华, 张雯雁, 郭建, 侯伟伟, 余方友, 周浩, 吴亚洲, 胡骏, 乔昀, 陈君灏, 王海英, 杨乐园, 李志兰, 刘云, 胡海清, 王敏, 沈振华, 李娜, 钱敏健, 龚炜, 唐群力, 汪瑞忠, 赵芳, 范惠清, 黄韵, 张立, 戴俊华, 邓燕燕, 侯彦强, 林勇, 沈稳, 孙杰, 胡江, 王蓉, 刘淑芬, 徐玉梅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2): 194-20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11—2020年上海地区临床分离肠球菌属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方法 按照上海市细菌真菌耐药监测网统一方案进行肠球菌属细菌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2011—2020年共分离到非重复肠球菌属细菌113 391株,主要为粪肠球菌与屎肠球菌,分别占54.5%和40.1%。菌株主要分离自尿液标本。10年间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在当年肠球菌属细菌中的占比均呈上升趋势。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均保持在较低水平(<2%)。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在所有肠球菌属细菌中占比为0.5%(541/113 391),其中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与万古霉素耐药粪肠球菌分别占80.2%(434/541)与19.8%(107/541)。结论 肠球菌属临床分离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仍保持较好的敏感性,近年来VRE的分离率呈现下降趋势,提示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对控制耐药细菌的流行播散是十分必要的。
  • 病例报告
  • 代迎欢, 卢家桀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2): 201-20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宋冰洁, 李曼琳, 路雪婧, 文建军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2): 205-20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奇穗, 张维, 孙艳雨, 黄薇, 邓长刚, 袁婧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2): 207-20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徐水宝, 齐唐凯, 宋炜, 张仁芳, 卢洪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2): 210-21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何坤, 张辉芬, 刘倩, 石峰, 李明俊, 吕亮, 刘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2): 214-21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瑞萌, 李月红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2): 217-21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胡田田, 陶艳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2): 220-22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丹, 刘洪艳, 王妍, 邹晓宁, 刘劲阳, 夏立新, 吴春玲, 谷野, 赵蕊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2): 223-22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龚晓杰, 马序竹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2): 226-22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吕鹏, 徐晓勇, 马芬芬, 张玉, 黄怡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2): 228-23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星洁, 范亚新, 赵锦锦, 张菁, 陈银秋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2): 235-23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蕾蕾, 王明贵, 杨帆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2): 241-24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姁婷, 刘毅, 高晶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2): 244-24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2.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