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2年, 第2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2-05-20
  

  • 全选
    |
    论著
  • 沈梦媛, 李伟, 颜学兵, 李春阳, 周冬梅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3): 249-25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10日—2月27日江苏省部分医院共计342例 COVID-19确诊患者,将其分为非重症组307例和重症组35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及建立预测模型分析重症感染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与非重症组相比,重症组患者中糖尿病患病率、年龄、空腹血糖(FBG)、体重指数(BMI)、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NLR)、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更高,淋巴细胞百分比(LY%)、血小板计数(PLT)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FBG、NLR、BMI是重症COVID-19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FBG的预测价值最高,AUC值为0.839。构建的预测模型中,logistic全模型预测效果最佳,AUC值为0.906。logistic全模型中筛选出重症COVID-19的危险因素为:合并糖尿病,LY%、 NLR、PLT、总胆红素(TBIL)降低。结论 FBG、BMI、NLR与COVID-19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是其独立危险因素。是否合并糖尿病、TBIL、LY%、PLT等指标对重症COVID-19的发生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并且与NLR联合预测效果更好。
  • 赖晓琴, 张素平, 黄培瑜, 洪等, 江艳英, 陈文发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3): 255-25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8年1月—2021年7月接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的骨相关感染成年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情况,统计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用药疗程、累积使用剂量等与其相关性。结果 115例接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的患者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19.1%(22/1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用药疗程≥14 d是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优势比(OR)=4.621,P=0.019];累积使用剂量≥232.4 g是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OR=3.608,P=0.035)。结论 较长疗程及较高的累积使用剂量可能增加接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临床在长疗程、高累积使用剂量过程中应注意监测粒细胞水平。
  • 姚叶萍, 关玉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3): 260-26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广州市增城区近4年肺结核病的流行特点,为肺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2017年1月—2020年12月增城区登记的肺结核病患者资料进行流行特征统计分析。结果 4年中该地区共登记肺结核病患者3 014例,每年的登记率分别是66.09/10万、61.49/10万、63.41/10万、48.01/10万。发病人群男性68.15%,女性31.85%;发病年龄≤18岁2.02%、>18~40岁40.31%、>40~65岁43.53%、>65岁14.13%。职业分布家务待业33.81%、农民23.52%、工人8.96%、退休人员5.37%、学生4.51%、商业服务4.35%、其他19.48%。痰抗酸杆菌涂片阳性35.73%;仅分子生物学阳性6.44%,每年分别是18例、22例、66例、88例。初治91.61%,复治8.39%。耐药结核菌株感染共占2.79%,每年分别是8例(1.04%)、21例(2.80%)、25例(3.13%)、30例(4.23%)。发病季节指数第一至第四季度分别是83%、130%、117%、71%。4年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Ⅰ值分别为–0.244、–0.263、–0.014、0.128,P>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Ⅰ值分别为0.273、0.329、0.034、0.135,P>0.05。结论 4年中该地区肺结核年登记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以男性为主,发病年龄以18~65岁青中年为主,职业以家务待业及农民为主,仅分子生物学阳性的诊断率逐年增高,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为发病高峰,全局以及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各镇街肺结核病发病无空间聚集性。肺结核病的防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结核菌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应加强肺结核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措施,降低耐药肺结核病的发生。
  • 吴婷婷, 张晓慧, 陆燕飞, 许雨乔, 夏文颖, 倪芳, 金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3): 265-27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肠球菌血流感染(BS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2月肠球菌BSI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础疾病、侵袭性操作,临床指标及治疗等,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显示出与死亡率相关(P<0.05)的所有变量,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64例肠球菌BSI患者中,复数菌感染46例,占28.0%;在105例单一肠球菌BSI患者中屎肠球菌是最常见的分离菌(68株,64.8%),其次为粪肠球菌(29株,27.6%),其他肠球菌(8株,7.6%)。屎肠球菌BSI组消化道疾病比例和PCT水平高于粪肠球菌BSI组,但心血管疾病比例低于粪肠球菌BSI组(P<0.05)。屎肠球菌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和其他肠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率分别为3.4%和0,分离到1株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多因素分析显示,感染性休克(OR=77.432;95%CI:7.776~771.089;P<0.001)、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OR=5.390;95%CI:1.311~22.167;P=0.020)和中心静脉置管(OR=14.869;95%CI:1.546~142.982;P=0.019)是肠球菌BSI患者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该院肠球菌BSI以屎肠球菌最常见,其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肠球菌;感染性休克、中心静脉置管和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是影响肠球菌BS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这些因素,对于严重肠球菌BSI患者应及早拔管并进行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治疗以改善预后。
  • 刘建, 王学伟, 王发选, 马宏宝, 施建党, 丁惠强, 乔永东, 牛宁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3): 271-27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2002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经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等确诊的脊柱结核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是否有结核病史及相关基础疾病。结果 纳入959例脊柱结核患者,男477例,女482例,平均年龄(46.2±17.8)岁,>45~55岁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农村患病人数(80.71%)较城市(19.29%)多,患者职业主要以农民(47.03%)为主。最主要临床症状以颈、胸、腰、骶部疼痛为主,占93.64%,其次盗汗(40.02%)、乏力(43.83%)、体重减轻(29.02%)常见;508例患者(52.97%)合并肺结核病史,基础疾病以心血管系统疾病(15.74%)最常见,其中以高血压最为突出,无合并HIV感染患者;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检验结果异常率分别为11.26%、82.27%、88.74%;共累及2 389个椎体,腰椎最常见(47.72%),其次是胸椎(41.98%)、骶椎(6.24%)、颈椎(3.98%)、尾骨(0.08%),在颈、胸、腰、骶椎体各个节段分别以颈6、胸12、腰4、骶1椎体最常见,267例患者(27.84%)病灶在椎体间有跳跃病变,腰骶椎体跳跃病变最常见,671例患者(69.97%)累及2个椎体病灶;718例患者合并寒性脓肿,其中以椎旁脓肿(56.52%)最常见。治疗以异烟肼(94.89%)、利福平(93.43%)等一线化疗药物联合抗结核治疗为基础,附加外科手术干预(76.02%),以后路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术最常见(82.58%);91.55%患者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 脊柱结核主要以农村、中壮年居多,应加强农民宣教,关注中壮年,注重肺结核防控及脊柱结核的早期筛查;脊柱结核临床症状以颈、胸、腰、骶部疼痛为主,全身结核病中毒症状较轻;治疗以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一线药物为主,临床上常以4种药物联合用药为主,手术治疗对脊柱结核的治愈起重要作用;脊柱结核的诊断,不应以单一诊断方法为主,应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组织病理学等综合诊断。
  • 黎命娟, 鹿中华, 杨翔, 曹利军, 孙昀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3): 277-28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监测及分析持续与间歇输注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达标情况及临床结局的差异,探索适合万古霉素的输注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1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危重症患者持续和间歇输注万古霉素后监测血药浓度结果,分析两种输注方式血药浓度达标情况和临床结局。结果 监测持续输注与间歇输注万古霉素血药浓度[(17.3±4.8)mg/L对(9.4±4.9)mg/L,P<0.0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持续输注组血药浓度显著高于间歇输注组,各自目标浓度达标率分别为59.4%和40.9%,间歇输注组达到重症感染目标谷浓度(15~20 mg/L)的比例仅为9.1%,而两组间临床结局及微生物学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肌酐清除率与间歇输注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存在相关性,而与持续输注组血药浓度相关性不显著。血药浓度≥15 mg/L时,间歇输注组肾毒性发生率显著高于持续输注组。结论 持续输注万古霉素可显著提高万古霉素治疗浓度,两种输注方式患者的临床结局及微生物学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肌酐清除率可影响万古霉素间歇输注时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万古霉素血药浓度高于15 mg/L时,应注意监测间歇输注组患者肾功能。
  • 曹雯雯, 刘欣, 杨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3): 282-28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联合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ADA)检测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有肺部病灶伴胸腔积液患者201例,根据诊断标准分为活动性肺结核组和非结核组。对两组不同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史、糖尿病史等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T-SPOT.TB和胸腔积液ADA相关生化指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活动性肺结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疗效评估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模型预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疗效的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球蛋白、吸烟史、糖尿病史、总胆红素、细菌感染、哮喘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核接触史、乙型肝炎、肝功能不全和结节性红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活动性肺结核组胸腔积液总蛋白、胸腔积液ADA和胸腔积液乳酸脱氧酶水平均高于非结核组,且TB-Ab检测阴性、胸腔积液T-SPOT.TB阳性、外周血T-SPOT.TB阳性、结核菌素(PPD)试验阴性患者比例均大于非结核组。胸腔积液总蛋白、胸腔积液ADA、PPD试验阴性、TB-Ab检测阴性、胸腔积液T-SPOT.TB阳性、外周血T-SPOT.TB阳性、肝功能不全、结核接触史为活动性肺结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PD试验阴性、TB-Ab检测阴性、外周血T-SPOT.TB阳性分别与胸腔积液总蛋白、胸腔积液ADA、胸腔积液T-SPOT.TB呈正相关。ROC曲线显示胸腔积液T-SPOT.TB联合胸腔积液ADA、外周血T-SPOT.TB联合胸腔积液ADA更具有诊断价值。ROC曲线显示评分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37,95%CI:0.751~0.897,提示模型预测准确性良好。结论 T-SPOT.TB和胸腔积液ADA联合检测对于活动性肺结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合其他独立危险因素可能达到更好的疗效评估效果。
  • 罗小露, 谢宝刚, 邱芳, 金堤, 宋志英, 吴玉婵, 艾茂兴, 蓝玉, 孙水林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3): 289-29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不同阶段的血清HBV RNA及HBV DNA的变化,探讨在抗病毒治疗中HBV RNA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5—2018年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就诊的CHB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根据治疗不同阶段分为:治疗前、治疗12周、治疗48周、治疗48周以上、停干扰素随访;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治疗12周、治疗48周以及治疗48周以上的患者进一步细分为两个亚组;检测各组患者的HBV RNA及HBV DNA,分析抗病毒治疗中HBV RNA的变化趋势;分析HBV RNA与HBV DNA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治疗方案下HBV RNA变化的差异性。结果 使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HBV RNA、HBV DNA双阴性患者占HBV DNA阴性患者84.6%;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患者中,HBV RNA、HBV DNA双阴性患者占HBV DNA阴性患者27.8%;停用干扰素后随访时HBV DNA阳性患者的HBV RNA水平显著高于HBV DNA阴性患者的HBV RNA水平。无论干扰素还是恩替卡韦抗病毒,HBV RNA、HBV DNA平均滴度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恩替卡韦治疗期间HBV RNA与HBV DNA无显著相关性;干扰素治疗48周、干扰素治疗48周以上、干扰素停药随访时HBV RNA与HBV DNA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7、0.811、0.574,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血清HBV RNA变化与抗病毒药物及疗程有关,总体呈下降趋势;在判断抗病毒治疗疗效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尤其体现在使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患者。
  • 洪金晶, 梁丽丽, 马春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3): 295-30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回顾性分析温岭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发病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胸部CT表现的时间变化规律,为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及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19日—2月5日收治确诊的43例家庭聚集性发病的COVID-19患者(涉及9组家庭,男24例,女19例),收集相关信息:包括基本情况,流行病学史,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胸部CT表现和临床转归。结果 9组家庭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和家庭暴露史,其中与来自武汉疫区有关的家庭有8组(一代病例),另外1组为武汉疫区回来继发的本地病例(二代病例)。其中发热33列、10例无发热,干咳21例,5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其中42例患者初次就诊时就存在肺部病灶,以双肺受累多见(36例),单肺病灶6例,1例初诊时肺部无病灶,42例胸部CT征象均符合早期表现。结论 家庭聚集性发病COVID-19患者早期阶段的临床症状、核酸检测和CT表现存在时间上的差异,临床行胸部CT筛查及早期识别密切接触者至关重要,可能成为疫情控制的关键节点。
  • 高佳男, 张梦, 常静侠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3): 301-30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诺卡菌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治疗情况,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2—2021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诺卡菌感染并肺部受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34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0例存在免疫功能低下,14例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中8例有肺部基础疾病;病变仅累及肺部的有23例,两个部位受累的有8例,其中肺部受累基础上播散至皮肤4例、中枢神经系统2例、血液2例,三个及以上部位受累的有3例。临床常见症状依次是发热、咳嗽、咯黄脓痰,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头痛、脑膜刺激征,播散至皮肤可出现局部硬结等。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可不同程度升高,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可不同程度降低。常见的胸部影像学表现依次为结节影、不同形态高密度影,如片状、斑片状、团块状、条索状高密度影、空洞、实变等。34例患者中通过临床标本培养确诊20例、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确诊4例,通过培养和mNGS同时确诊7例、肺组织活检病理确诊3例。治疗上单用磺胺类3例,另31例以磺胺类为基础联合治疗。5例病情恶化后自动出院或死亡,29例均好转出院。结论 诺卡菌病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常累及肺部、皮肤、中枢神经系统等,临床症状常不典型,磺胺类药物是治疗的首选药物,由于耐药率相对较低,早期、足量、足疗程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 吕鹏, 徐晓勇, 马芬芬, 张玉, 黄怡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3): 307-31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患者中性粒细胞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收集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个案报道,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合并用药、用法用量、用药持续时间、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时间及转归等信息,并利用Naranjo’s评估表判断不良反应的关联性。结果 共检索到个案报道22例,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47.0岁,感染类型多为肺部感染(11例);15例患者使用剂量为4.5 g每8小时1次,平均用药时间为16.8 d,平均累积剂量为211.80 g;经Naranjo’s评估后,5例判定为“肯定”,15例判定为“很可能”,2例判定为“可能”;22例患者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时间为3~28 d,其中,14例患者在≥15 d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且10例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所有患者在停药或对症治疗7 d左右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致患者出现罕见、较为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应用期间,应密切监测血常规和关注患者临床症状。
  • 孟青, 崔晓燕, 周林涛, 颜慧敏, 姜含芳, 叶炳均, 陈虹宇, 孙丽芳, 陈运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3): 314-32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持续监测临床分离菌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对深圳市儿童医院2018—2020年临床分离细菌进行鉴定并采用纸片扩散法和自动化仪器法进行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三年共分离细菌21 925株,每年约7 30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38.3%,革兰阴性菌占61.7%。肺炎链球菌非脑膜炎分离株中青霉素中介株(PISP)占0.1%~0.6%,未检出青霉素耐药株(PRSP)。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中MRSA和MRCNS三年分别占各自菌种的35.4%、32.8%、26.2%和83.2%、83.2%、68.3%,呈逐年递减。屎肠球菌对多数受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粪肠球菌,发现2株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未发现青霉素耐药无乳链球菌,但草绿色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25.8%。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的检出率较低,三年分别为0.6%、0.3%、0.3%和3.2%、6.2%、4.5%。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CRPA和CRAB)有增长趋势,三年分别占各自菌种的6.3%、7.1%、9.5%和10.4%、6.3%、16.0%;卡他莫拉菌和流感嗜血杆菌中产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三年分别为98.2%、97.6%、97.9%和51.7%、58.9%、47.7%,产酶株对多种受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不产酶株。结论 提高病原菌的正确诊断,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结合医院感染防控,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可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 张一琦, 陈欣, 聂志妍, 郑永贵, 苏佳纯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3): 322-32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药物暴露后染色体序列突变,以及突变与黏菌素耐药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耐药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黏菌素对临床分离株CRKP 12-130最低抑菌浓度 (MIC)为0.25 mg/L,将100 μL该菌过夜培养菌液分别涂布于含2倍~32倍MIC黏菌素的MH琼脂平板上,获取耐药突变株;采用细菌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并进行二代测序;通过PCR法检测黏菌素耐药相关基因。结果 从不同浓度梯度黏菌素的MH琼脂平板中各取50个菌落传代10次后作为受试菌株测其MIC,在2倍MIC和4倍MIC黏菌素的MH琼脂平板上选择出的突变株分别有33株和47株对黏菌素耐药(MIC≥4 mg/L)。8倍MIC、16倍MIC和32倍MIC黏菌素的MH琼脂平板上选择出的突变株均对黏菌素耐药。从中挑选40株MIC值不同的菌株进行二代测序,结果显示有15株菌株mgrB基因完全缺失,2株菌株mgrB基因发生部分缺失,2株菌株的mgrB基因中出现替换(G82T),并导致氨基酸序列改变(G28C)。利用mgrB基因两翼序列进行PCR引物设计,将PCR产物进行电泳后发现,230株耐药突变株中有103株存在mgrB基因的改变。结论 CRKP在不同浓度的黏菌素选择压力下,均会选择出自发耐药突变株。mgrB基因的完全缺失是造成该类自发突变株对黏菌素耐药的最主要机制。
  • 王莉, 周芬芬, 胥腾, 吴湜, 李静文, 黄海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3): 327-33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和评价不同方法建立的小鼠炎症性肠病合并艰难梭菌感染的模型。方法 首先采用口服葡聚糖硫酸钠(DSS)水溶液建立小鼠炎症性肠病模型,然后于炎症性肠病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腹腔注射克林霉素或头孢哌酮诱导小鼠感染艰难梭菌,观察感染后每组小鼠的体重、疾病活动度、生存率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炎症性肠病急性期、恢复期小鼠采用克林霉素诱导合并艰难梭菌感染时,均在感染后第3天体重下降最明显,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最高,小鼠生存率分别为25%和0,死亡小鼠组织病理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孢哌酮诱导的小鼠主要在感染后第1、2天体重下降明显、疾病活动指数评分较高,小鼠生存率分别为62.5%和87.5%,组织病理学评分也无显著差异,疾病严重程度均弱于相应克林霉素诱导的小鼠。结论 相较于头孢哌酮,采用腹腔注射克林霉素的方法建立炎症性肠病急性期和恢复期小鼠合并艰难梭菌感染模型疾病更为严重,生存率更低。
  • 病例报告
  • 王骁, 韩文雅, 余园园, 任涛, 王梅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3): 333-33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3.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丁丽, 郑永贵, 吴湜, 胡付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3): 336-33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3.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宫瑞, 张云东, 蒋红梅, 张彪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3): 339-34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3.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奇穗, 张维, 黄薇, 孙艳雨, 邓长刚, 袁婧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3): 342-34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3.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倪丽君, 王东江, 郭建, 吕莉, 胡靓, 周爱萍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3): 345-34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3.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雍清锋, 樊成虎, 唐晓栋, 赵庆, 金芳全, 刘川源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3): 349-35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3.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龚萍, 郝明金, 林雪冰, 龚莲, 史海霞, 柳远春, 陈东科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3): 352-35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3.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李亚楠, 司明辉, 张文双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3): 354-35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3.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婷婷, 孙玲洁, 冯四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3): 360-36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3.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小慧, 席亚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3): 366-37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3.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禹定乐, 郑跃杰, 杨永弘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3): 371-37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3.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星星, 孟涵, 李曙光, 王启, 王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3): 375-38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3.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3): 381-38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3.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最新的侵袭性真菌病分类定义第二次修订中, 血液和呼吸道样本的曲霉聚合酶链反应(PCR)被纳入指南。这一成果有赖于方法学的标准化、商业化试剂的应用和外部质量控制及临床验证的实施。本文为曲霉PCR纳入指南提供了临床和技术上的支撑, 同时也总结了侵袭性曲霉病分子诊断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