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2年, 第2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2-11-20
  

  • 全选
    |
    论著
  • 王思毅, 王红民, 范菲菲, 王梦雨, 吕丹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657-66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在非粒细胞缺乏侵袭性肺曲霉病(IPA)患者中,发生侵袭性气管支气管曲霉病(ITBA)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根据2008年版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EORTC)和真菌研究组(MSG)制定的EORTC /MSG标准,将2015年5月—2021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非粒细胞缺乏IPA的患者分为ITBA组和气道正常组,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48例非粒细胞缺乏IPA患者,ITBA组23例,气道正常组25例。咳嗽、发热、胸闷是常见的症状。两组相比较,ITBA组患者喘息症状比气道正常组突出,常见影像学表现为沿支气管分布的双肺多发结节影、斑片状浸润影,经常吸烟、合并2型糖尿病比例高于气道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ITBA组患者中死亡4例,生存19例。ITBA组的死亡率高于气道正常组(17.39% 对12.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亚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机械通气比例高于生存亚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生存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常吸烟及2型糖尿病是非粒细胞缺乏患者发生ITBA的危险因素,ITBA并不增加非粒细胞缺乏IPA患者的死亡率,但中性粒细胞计数较高、血红蛋白水平较低、机械通气是非粒细胞缺乏ITBA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 邹悦, 何世伟, 赵丽, 葛胜祥, 叶辉铭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663-66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荟萃分析探究MxA蛋白对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EMbase、PubMed和the Cochrane Library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22年1月相关文献。研究者按照标准,筛选符合文献,用QUADAS-2工具进行质量评价,用Revman 5.3绘制偏倚风险图,使用Stata 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文献质量偏倚风险较低,适用性较好。单独MxA分析结果:异质性检验灵敏度Q=15.71,P=0.02,I2=61.80%,特异度Q=11.07,P=0.09,I2=45.81%。合并灵敏度 (Sen)=0.91(95%CI:0.86, 0.94)、合并特异度 (Spe)=0.89(95%CI :0.83, 0.93)、合并阳性似然比 (PLR)=8.20(95%CI:5.20, 12.80)、合并阴性似然比 (NLR)=0.10(95%CI:0.07, 0.16)、合并诊断比值比 (DOR)=79.00(95%CI:45.00, 141.00),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0.96(95% CI:0.93, 0.97)。FebriDX (MxA+CRP)分析结果:灵敏度Q=75.87,P<0.05且I2=92.09%;特异度检验Q=17.79,P<0.05且I2=66.27%,灵敏度、特异度的异质性有统计学意义。Sen=0.91(95%CI:0.80, 0.97)、Spe=0.86(95%CI:0.80, 0.91)、PLR=6.60 (95%CI:4.40, 10.00)、NLR=0.10(95%CI:0.04, 0.25)、DOR=65.00(95%CI:19.00, 222.00),SROC曲线下面积AUC=0.92(95% CI:0.89, 0.94)。结论 MxA蛋白对呼吸道病毒感染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杨红红, 孟慧玲, 李明丹, 白艳, 何坤, 刘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670-67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肺孢子菌肺炎(PCP)患者合并巨细胞病毒(CMV)血症的危险因素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337例AIDS-PCP患者。根据入院时CMV-DNA是否阳性,分为CMV血症组和非CMV血症组,分析不同组别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资料、合并机会性感染、治疗转归等,并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AIDS-PCP患者合并CMV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337例AIDS-PCP患者中,合并CMV血症者144例(42.7%),单因素分析显示pH、动脉血氧分压(PaO2)、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数(N)、乳酸脱氢酶(LDH)、白蛋白(ALB)、真菌(1,3)-β-D-葡聚糖(BDG)、CD4+T淋巴细胞(CD4细胞)计数是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低PaO2、低ALB及低CD4细胞水平是PCP-AIDS患者合并CMV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CMV血症组患者的28 d病死率(34.0%)明显高于非CMV血症组(1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DS-PCP患者合并CMV的发生率、死亡率较高,低PaO2、低ALB、低CD4细胞水平是其独立危险因素,此类AIDS-PCP患者需注意CMV-DNA的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尽可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 宋萍萍, 刘颖, 吴俊, 梁倩, 王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675-67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骨科开放性伤口厌氧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和病原学特点,为厌氧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与方向。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85例开放性伤口厌氧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结果及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 男性和中老年患者是开放性伤口厌氧菌感染的主要群体;厌氧菌和(或)需氧菌混合感染率为75.2%。共检出112株厌氧菌,其中梭菌属占24.1%,普雷沃菌属占16.9%,拟杆菌属占12.5%,消化链球菌属占12.5%。上述四种分离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结论 厌氧菌是引起骨科开放性伤口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临床应重视骨科患者伤口标本的厌氧菌培养,提高治疗效果。
  • 黄丽萍, 林嘉萍, 余雪莹, 张驰, 李鸿茹, 陈愉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680-68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成人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以期指导临床早期预防和有效治疗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方法 收集2017年6月1日—2019年5月31日福建省立医院肺炎克雷伯菌单一菌血流感染成人患者114例、肺炎克雷伯菌单一菌非血流感染患者335例的临床病历资料,分析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抗感染治疗方案及预后。使用SPSS 26.0软件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来源科室以重症监护病房(28.95%,33/114)、肝胆外科(14.91%,17/114)和消化内科(14.04%,16/114)为主。恶性肿瘤、合并肝脓肿及中心静脉置管是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肺炎克雷伯菌非血流感染患者相比,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具有更高的28 d死亡率(25.44% 对14.93%,P=0.011),且更易发生脓毒性休克及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流感染患者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检出率为20.18%(23/114),CRKP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菌(CSKP)血流感染患者(69.57% 对 14.29%)。存在≥2个原发感染病灶、CRKP感染、APACHE Ⅱ评分≥10分是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病死率高,易合并MODS及脓毒性休克。临床应警惕恶性肿瘤、合并肝脓肿及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发生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风险。存在多个感染病灶、CRKP感染及病情危重将增加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风险。
  • 贺文芳, 齐悦, 周柯, 郑恬, 周磊, 刘家云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688-69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为念珠菌血症的预防和合理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某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诊断为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和微生物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转归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其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5年内共有97例患者诊断为念珠菌血症,血液中检出99株念珠菌,其中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依次占32.3%、25.3%、22.2%和20.2%。念珠菌血症患者分离的99株念珠菌主要分布于消化科(26.3%)、心血管外科(23.2%)和烧伤与皮肤外科(17.2%)。4种念珠菌对三唑类药物的敏感率存在差异,非白念珠菌耐药率高于白念珠菌。97例患者有30例(30.9%)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ICU入住、不同科室、留置尿管、留置胸腔引流管、放置心血管植入物、患有高血压以及(1,3) -β-D葡聚糖>100 ng/L与死亡率有关(P<0.05)。二元logistic分析显示ICU入住(OR=4.942,95%CI:1.574~15.515,P=0.006)和留置胸腔引流管(OR=5.678,95%CI:1.427~22.598,P=0.014)是念珠菌血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念珠菌血症主要由非白念珠菌引起,ICU入住和留置胸腔引流管是念珠菌血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王雨, 黄晓岚, 张楚晗, 曲星伊, 郭晨雪, 陈焰, 范亚新, 郭蓓宁, 张菁, 刘笑芬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694-70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简单快速的人血浆中多黏菌素B浓度测定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用于治疗药物监测。方法 采用AB SCIEX HPLC-API4500QTRAP进行测定,色谱柱为PhonomenexKinetex XB-C18柱(100 mm×2.1 mm,2.6 μm),以0.2%甲酸-乙腈∶0.2%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分析时间为3.5 min。多黏菌素B1、B2和内标多黏菌素E2的离子对分别为m/z 602.6→m/z 241.1、m/z 595.5→m/z 227.1和m/z 578.5→m/z 101.2。血样采用蛋白沉淀处理后进样。结果 多黏菌素B1在0.05~10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8),批内、批间精密度均≤14.0%,准确度在100.9%~110.8%范围内,健康者及患者的血浆、溶血、脂血及患者血清样品内标归一化基质效应因子分别为92.6%~103.0%、102.4%~112.6%、99.9%~104.7%及97.1%~106.3%,回收率为79.1%~80.6%;多黏菌素B2在0.005 50~1.10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批内、批间精密度均≤14.8%,准确度在97.6%~100.7%范围内,健康者及患者的血浆、溶血、脂血及患者血清样品内标归一化基质效应因子分别为73.6%~94.6%、85.6%~120.6%、89.7%~103.4%及82.6%~93.4%,回收率为83.2%~87.8%。结论 该研究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和准确性好的LC-MS/MS法,用于人血浆中多黏菌素B中主要成分B1和B2浓度的测定,可为该药治疗药物监测提供简单、可靠的检测方法。
  • 邹莉萍, 吴桂辉, 梁丽, 时正雨, 陈晴, 付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702-70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使用含利奈唑胺方案治疗耐多药结核病(MDR-TB)期间,利奈唑胺因不良事件调整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1年11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接受含利奈唑胺方案抗结核并已完成疗程的MDR-TB患者73例,根据药物是否因不良事件调整利奈唑胺治疗(包括停药或降低剂量)分为2组,调整组47例,未调整组26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抗结核治疗方案、结核治疗史、体质量指数、合并症等临床资料,探讨需要调整利奈唑胺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调整组利奈唑胺初始使用剂量>600 mg/d的患者明显多于未调整组(P=0.0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利奈唑胺使用初始剂量>600 mg/d是其治疗MDR-TB期间因不良事件调整用药的独立危险因素(OR=4.229,95%CI:1.251~14.293,P=0.020)。结论 在使用含利奈唑胺方案治疗MDR-TB期间,因不良事件而进行治疗调整较常见,利奈唑胺使用初始剂量>600 mg/d是需要调整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使用时需注意该药治疗方案的选择。
  • 赵文慧, 徐冬祥, 安仲武, 冯万文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708-71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在慢性骨髓炎(COM)患者中的动态变化以及诊断价值,并分析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方法 选择连云港市东方医院2014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50例慢性骨髓炎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析研究组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检测三种炎性指标NLR、TNF-α和CRP的水平,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方法评估三种炎性指标在COM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COM患者病灶检出病原菌5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2株(64.0%),革兰阴性菌18株(36.0%),病原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共24株(48.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林可霉素有较强耐药性,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敏感。研究组NLR、TNF-α和CRP水平分别为5.4±4.1、(40.6±14.8)ng/L、(39.7±17.7) mg/L,均高于对照组(P<0.05)。革兰阳性菌感染组NLR、TNF-α和CRP水平分别为4.3±3.0、(36.6±14.7)ng/L、(35.7±20.1)mg/L,均低于革兰阴性菌感染组7.4±4.9、(47.7±12.1)ng/L、(46.6±8.7)mg/L(P<0.05)。NLR、TNF-α和CRP诊断COM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5、0.929和0.887,三项指标联合诊断的AUC(0.962)和特异度(86%)明显高于单项检测指标(P<0.05)。结论 联合NLR、TNF-α和CRP三项指标对COM具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 胥艳玲, 毕慧, 杨旭, 夏晴, 吕梅, 和平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713-72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描述和分析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合并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 报道1例血液系统疾病合并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患者,同时回顾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近五年发生的4例感染病例,并通过PubMed、迈特思创、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国内外中英文文献,筛选资料相对完整的病例进行系统性回顾。结果 该患者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发展为坏死性筋膜炎,经治疗无效死亡。检索到资料相对完整的文献病例有14例。患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症状多样,高热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同时还伴有胃肠道症状等。若只表现为发热,无明显的感染灶往往预后较好,伴皮肤软组织感染者死亡率较高。经χ2检验分析,持续处于粒细胞缺乏期有更高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率(P=0.02)。结论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合并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罕见但致死率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 王阳, 王子凡, 张静铮, 林丽, 韦薇, 李岩, 陈莹莹, 杨新宏, 王丽红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721-72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提高临床对蜡样芽孢杆菌感染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恶性血液病合并蜡样芽孢杆菌感染致多发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检索万方、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及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2月10日,收集236例文献报道的蜡样芽孢杆菌感染病例资料。结果 该例患者血培养提示蜡样芽孢杆菌,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多部位脓肿。给予万古霉素联合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后,患者痊愈。检索文献发现,蜡样芽孢杆菌感染部位前三位分别是眼部感染、血流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中,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蜡样芽孢杆菌感染患者18例,死亡6例,死亡率33.3%。蜡样芽孢杆菌感染致多发脓肿在临床诊疗中十分罕见,治疗经验值得借鉴。结论 蜡样芽孢杆菌为常见条件致病菌,具有引发致死性感染的风险,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 师志云, 马苗, 尹晓丽, 王良方, 侯晓慧, 张玉英, 李刚, 王文, 陶佳, 李莎莎, 贾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725-73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分子流行病学及毒力特征。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分离的CRKP 103株,采用改良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mCIM)联合EDTA改良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eCIM)检测产碳青霉烯酶表型,PCR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碳青霉烯酶等耐药基因以及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CR-hvKP)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103株CRKP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耐药,mCIM联合eCIM试验结果显示94株CRKP产碳青霉烯酶,其中67.0%产金属酶,33.0%产丝氨酸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检出率依次为blaNDM 50.5%(52/103)、blaKPC 33.0%(34/103)、blaOXA-48 22.3%(23/103)、blaIMP 10.7%(11/103)。18种ST型中以ST11型35.3%(36/102)及ST76型22.5%(23/102)为主。CR-hvKP 10株,其中仅4株为荚膜血清K1型、10株均为菌毛黏附基因fim-H和铁载体相关基因ent-B携带者。10株CR-hvKP菌株PFGE同源性分析显示以D族群居多,亲缘性接近;未发现同一病区同一时间段的暴发流行。结论 该院CRKP菌株以产NDM-5型碳青霉烯酶为主,ST11型为优势流行株。已发现9.7% 的CRKP为CR-hvKP菌株,应当引起临床和院感相关部门的重视,防止暴发流行。
  • 张蕾, 常彦斌, 李可可, 魏莲花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732-73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甘肃地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WHONET 5.6软件,分析2019年甘肃地区74所医院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分布及药敏结果。结果 2019年甘肃地区检出鲍曼不动杆菌3 389株,占总菌株的4.76%,检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 493株,检出率3.50%,占所有检出鲍曼不动杆菌的73.56%。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标本,其次为分泌物、血液、尿液标本,分别为81.31%、4.25%、2.85%和2.05%;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室(ICU)、神经外科、呼吸科和神经内科为主,分别为43.80%、15.56%、9.43%和7.02%;菌株检出患者年龄分布以51~60岁最多,为619例(24.83%);药敏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13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较高,对其中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超过90%。结论 甘肃地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及耐药问题已非常严峻,需及时掌握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动态,督促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唐莉, 程梅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736-74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江苏地区血培养常见分离菌的构成及耐药性变迁。方法 对2016—2020年纳入“江苏省细菌耐药监测网”的155所医院的血培养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CLSI 2020年版标准判断结果,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收集血培养分离菌167 755株,前5位常见分离菌属排序无变化,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2.1%~37.2%)、大肠埃希菌(20.8%~23.3%)、克雷伯菌属(9.5%~12.8%)、金黄色葡萄球菌(6.3%~7.1%)和肠球菌属(4.3%~4.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逐年下降。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耐药的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均超过97%。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5%。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和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均低于10%。鲍曼不动杆菌对大部分监测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都高于60%,但对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低于8%。结论 江苏地区血培养常见分离菌构成基本稳定,革兰阳性耐药菌(MRSA、MRCNS和VRE)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检出率增长明显,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变化不大。
  • 病例报告
  • 张慧芳, 范亚新, 陈渊成, 金卫, 周志刚, 张菁, 王瑞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746-74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陈焰, 张菁, 王雨, 黄晓岚, 刘笑芬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750-75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珺, 展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755-76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静文, 毛日成, 张继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762-76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方会慧, 夏泉, 张菁, 刘笑芬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767-77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杨潭, 王书芳, 陈嫣, 赵振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773-77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阿力米热·艾买提, 丁丽, 伊思达, 徐晓刚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779-78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