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3年, 第2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5-20
  

  • 全选
    |
    论著
  • 肖媚, 李琼, 凌花, 曹楣汾, 王静宇, 戴新贵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281-28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硫酸多黏菌素B治疗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CR-GNB)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2年1月郴州医院收治的93例以硫酸多黏菌素B为基础的联合抗感染方案治疗CR-GNB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临床特征、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抗菌药物种类及疗程、感染指标、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住院病死率等。结果 93例CR-GNB脓毒症患者中,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占65.6%);病原菌以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分别占58.3%和25.2%)。经硫酸多黏菌素B联合治疗后,有效率为79.6%(74/93),患者细菌清除率为68.8%(64/93),28 d全因死亡率为36.6%(34/93),90 d全因死亡率为52.7%(49/93)。多黏菌素B使用时间越长,治疗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越高,3~5 d、6~10 d、11~15 d、>15 d 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2.1%(18/29)、84.4%(38/45)、93.3%(14/15)、100%(4/4),χ2=7.415,P=0.045;细菌清除率分别为48.3%(14/29)、80.0%(36/45)、73.3%(11/15)、75.0%(3/4),χ2=8.205,P=0.035。不同剂量的比较,治疗有效率(χ2=3.578,P=0.292)及细菌清除率(χ2=0.332,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黏菌素B用药后疾病严重程度评分(APACHE Ⅱ评分和SOFA评分)、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尿素氮各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硫酸多黏菌素B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方案是CR-GNB脓毒症患者的有效选择。
  • 邱丽芳, 李伟光, 周灵敏, 叶唤雯, 张洁, 程梅容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287-29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外周血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MAIT细胞)水平与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感染的关系。方法 收集南方医院增城分院自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手术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35例)和非感染组(45例),对感染组的感染学特征进行分析。采集两组患者外周血进行MAIT细胞、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检测,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MAIT细胞水平与CRP、IL-6水平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AIT、CRP、IL-6指标诊断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感染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 35例术后感染患者样本中共检出3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的检出率高于革兰阳性菌、真菌(P<0.05);相较于非感染组,感染组患者的CRP、IL-6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MAIT细胞数量显著下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肺部基础疾病、开放性损伤、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8分、卧床时间≥2周及MAIT细胞水平均为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MAIT细胞水平与CRP、IL-6水平呈负相关(r=–0.738、–0.762,P<0.001)。血清MAIT细胞数量<46.259 /μL时预测并发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93(95%CI:0.688~0.876,P<0.001),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44%、77.14%;血清CRP≥28.765 mg/L时预测并发感染的AUC为0.878(95%CI:0.785~0.940,P<0.001),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44%、77.14%;血清IL-6≥35.257 ng/L时诊断并发感染的AUC为0.887(95%CI:0.796~0.947,P<0.001),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11%、74.29%。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外周血MAIT细胞数量与感染的发生存在一定联系,其水平降低提示可能有较高的术后感染风险,可辅助临床早期诊断,及早控制感染,提高患者生存率。
  • 秦祥玉, 崔岸, 陈明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293-29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患者病原菌分布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21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205例IE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结果 205例IE患者分为自体瓣膜心内膜炎(native valve endocarditis, NVE)组和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rosthetic valve endocarditis, PVE)组。NVE组血培养阳性67例(44.4%,67/151),检出草绿色链球菌48株(69.6%,48/69),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33.3%、25.0%;高血压、肺部感染是IE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P<0.05)。PVE组血培养阳性18例(33.3%,18/54),检出葡萄球菌9株(47.4%,9/19),对青霉素、苯唑西林耐药率分别为55.6%、44.4%。结论 NVE患者血培养检出病原菌以草绿色链球菌为主,高血压史、发生肺部感染增加患者并发心力衰竭风险;PVE患者血培养主要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 陆爽爽, 辛玲, 沈慧, 杨帆, 袁莉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299-30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回顾性分析医院获得性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抗菌治疗,为临床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19例医院获得性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菌(CSKP)组和耐药(CRKP)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 基线状况显示,CRKP组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多于CSKP组(42.6%对20.7%);基础疾病,CSKP组实体肿瘤高于CRKP组(36.2%对13.1%,P<0.01),而肺部感染CRKP组显著高于CSKP组(62.3%对27.6%,P<0.01)。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血培养前3 d内留置导尿管和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是患者CRKP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与CSKP相比,CRKP血流感染多见于ICU。根据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在诊治中应尽量避免侵袭性操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从而减少CRKP 血流感染的发生。
  • 雷定佳, 罗华婷, 曾玥影, 罗海英, 王睿, 唐瑶, 秦波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306-31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感染(HBsAg阳性或HBcAb阳性)肿瘤患者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后HBV再激活发生事件及临床特征,探索HBV再激活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127例HBsAg阳性或HBcAb阳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线资料、生化指标、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等,研究终点为HBV再激活发生事件,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 127例患者中7例(5.5%)发生HBV再激活,包括6例发生HBV再激活相关肝炎。研究分析显示未预防抗病毒治疗是HBV再激活危险因素 (P=0.026);预防性与未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组间HBV再激活发生率(OR 0.492,95%CI 0.410~0.590, P=0.026)、HBV再激活相关肝炎发生率(OR 0.496,95%CI 0.414~0.593, P=0.0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例HBV再激活患者包括5例HBsAg阳性, 2例HBsAg阴性、HBcAb阳性。7例患者治疗前HBV DNA均处于较低检测水平,其中4例基线HBV DNA阴性(<100 IU/mL),再激活时中位HBV DNA水平4 400 IU/mL(1 310~141 000 IU/mL),6例患者因HBV再激活延缓抗肿瘤治疗,无因HBV再激活相关肝炎死亡患者。结论 建议在使用ICI的高危人群中,应尽可能进行HBV血清学的普遍筛查。若使用ICI的肿瘤患者存在HBsAg阳性、HBcAb阳性等高危因素,建议不考虑基线 HBV DNA 水平即开始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 徐尧, 冯静云, 郑立明, 陈菲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313-31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0年12月于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记录按照患者预后好转程度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临床指标的差异,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139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79.9%)、腹痛(76.3%)和腹胀(70.5%)。75例感染患者的腹水培养阳性病原菌86株,依次分别为大肠埃希菌、溶血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屎肠球菌。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白蛋白(ALB)、血Na+、总胆红素(TBIL)水平、Child-Pugh分级、合并高血压、合并肝性脑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和肝肾综合征相比预后良好组显著更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LB、血Na+、Child-Pugh分级、合并高血压、合并肝性脑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和肝肾综合征是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患者以发热、腹痛和腹胀等经典临床表现为主,感染预后较差,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众多,临床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
  • 沈燕, 陆建春, 冯妍, 沈晨涛, 蒋雯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318-32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临床表现及外周血Th1/Th2型细胞标志物与EB病毒(EBV)-DNA载量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5月在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和苏州市吴江区儿童医院就诊的IM患儿,共纳入研究63例,根据患儿的EBV-DNA载量(中位水平),分为高载量组(31例)和低载量组(32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D3+、CD4+、CD8+、CD4+/CD8+)、Th1/Th2型细胞标志物(IFN-γ、IL-4)水平及肝功能,并分析EBV-DNA载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Th1/Th2型细胞标志物的相关性。记录患儿住院时间及转归情况。结果 高载量与低载量组患儿的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皮疹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载量组患儿的肝脾肿大、眼睑水肿发生率高于低载量组(P<0.05);高载量组患儿的CD3+、CD8+、AST、ALT、IL-4水平均高于低载量组,CD4+、CD4+/CD8+、IFN-γ水平低于低载量组(P<0.05);CD3+、CD8+、IL-4水平与EBV-DNA载量呈正相关(P<0.05),CD4+、CD4+/CD8+、IFN-γ水平与EBV-DNA载量呈负相关(P<0.05);高载量组患儿的住院时间较低载量组长(P<0.05);复诊时发现,高载量组患儿的EBV-DNA载量阳性例数、颈部淋巴结肿大例数均高于低载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脾肿大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患儿多出现发热、咽峡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EBV-DNA高载量患儿临床症状更严重,免疫功能更紊乱;EBV-DNA载量及Th1/Th2型细胞标志物的检测对IM病情诊断及对病情严重程度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 段瑶, 陈旭岩, 王逸群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323-32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报道1例第三梭菌血流感染患者并复习文献,提示在临床诊治中第三梭菌也是血流感染的致病菌。方法 介绍1例在胰腺癌术后化疗期间出现第三梭菌血流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好转的老年女性患者。并以“第三芽胞梭菌”“第三梭菌”“Clostridium tertium”为关键词,检索1963—2022年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相关文献,筛选并总结分析第三梭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此例68岁女性患者以腹泻伴发热为主要表现,血培养为第三梭菌,经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后好转。复习文献并结合此例患者共35例,男性20例,年龄范围为1日龄至82岁。原发感染部位以腹腔(25.7%,9例)、肠道(25.7%,9例)为主。20例(57.1%)患者血常规提示存在粒细胞减少。13例(37.1%)患者血培养结果示合并其他细菌。第三梭菌感染若及时治疗预后较好,33例(94.3%)患者血流感染治愈。结论 第三梭菌血流感染较为少见,危险因素以肠道黏膜损伤为主,临床需加深对该菌的认识。
  • 陆燕飞, 许雨乔, 顾敏, 夏文颖, 金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328-33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报道1例多主棒孢菌引起的真菌性角膜溃疡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提高临床对该菌引起感染性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多主棒孢菌致真菌性角膜溃疡病例资料,并以英文关键词“Corynespora cassiicola”、中文关键词“棒孢菌”和“棒孢霉”为检索词,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等国内外报道的病例,结合文献综合分析多主棒孢菌临床感染的特点。结果 该例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符合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特征,病变角膜组织培养提示多主棒孢菌生长,经右眼角膜移植术及抗真菌治疗后好转。复习文献并结合该例,共12例多主棒孢菌临床感染病例。除1例病例资料不完整外,其余11例中男8例,女3例,年龄8~84岁。患者多存在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例、高血压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高血压1例;感染危险因素包括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CARD9)基因突变3例、植物暴露4例(3例农民、1例眼外伤)、长期使用激素2例、侵袭性诊疗操作1例;11例均引起暗色丝孢霉病,感染部位包括皮下感染7例、眼部感染3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临床表现主要与受累组织系统相关;临床治疗中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是最常用的抗菌药物,联合外科手术治疗者3例;临床转归中9例患者好转,2例患者无明显改善。结论 多主棒孢菌引起的临床感染罕见,以皮下暗色丝孢霉病为主,眼部感染次之。对于存在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缺陷,并有植物暴露史的患者,临床应提高警惕。临床以抗真菌治疗为主,外科手术可作为快速清除病原体的重要治疗手段。该菌感染总体预后良好。
  • 李虎年, 张淑敏, 杜芳, 刘杰, 何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334-34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抑制剂ISO-1对重症肺炎大鼠炎症反应影响。方法 选取SPF级Wistar雄性大鼠45只,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成3组,正常组、模型组、ISO-1组,每组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他大鼠制备重症肺炎模型,成功造模后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经尾部注射100 mL生理盐水,ISO-1组注射溶解ISO-1 (7 mg/kg)的5%二甲基亚砜溶液(2 mL/kg)。分别在实验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情况,并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计数,检测肺组织内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检测各组大鼠BALF内炎症标志物CD14、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CRP)水平,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 -10、IL-6、IL-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干扰素调节因子(IRF3)、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NF)-κB p65、IκB-α蛋白表达。结果 正常组大鼠肺部结构正常,无组织病理改变;模型组大鼠肺组织表征为广泛病理学异常与形态学受损,表现肺泡水肿、萎缩,肺泡壁厚度增大,嗜中性粒细胞浸润至肺泡腔内;ISO-1组大鼠相对于模型组大鼠其组织病理学受损显著减轻。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BALF内细胞数量、MPO活性,TNF-α、IL-1、IL-6、IL-10、MyD88、IRF3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CO2含量、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氧饱和度(SO2)均降低;与模型组相比,ISO-1组PaCO2、BALF内细胞数量、MPO活性,TNF-α、IL-1、IL-6、IL-10、MyD88、IRF3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CO2含量、PaO2及SO2均升高(P<0.05)。结论 MIF抑制剂ISO-1可显著降低重症肺炎大鼠机体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大鼠肺组织病理情况,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MyD88、NF-κB p65、IκB-α蛋白表达有关。
  • 李晓晴, 王露霞, 卓超, 郭振辉, 陈金辉, 孙朝晖, 廖扬, 肖斌, 黄晓燕, 吴玉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341-34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KL47型和KL64型荚膜血清型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KPC-KP)的菌株特点,比较多黏菌素B、替加环素、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对KL47 型和 KL64 型KPC-KP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南部战区总医院216例患者不同部位分离的280株经PCR确认携带blaKPC的KPC-KP菌株。用wzi测序法进行荚膜血清型测定,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多黏菌素B、替加环素、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以及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280株KPC-KP中168株为患者单一部位分离的菌株,另112株来自48例患者2~5个不同部位分离到菌株。168株荚膜血清分型以KL47型和KL64为主,分别占44.6%(75/168)和38.7%(65/168),其他荚膜血清型(KL10、KL12、KL19、KL27、KL28、KL105、KL110)占14.9%(25/168),3株(1.8%)菌株无法归类于以上血清型。112株KPC-KP中82株来自37例患者不同部位分离的菌株荚膜血清型均为同一型,另30株来自11例患者不同部位分离的菌株荚膜血清型为不同型;KL47型和KL64型分别为54.5%(61/112)和27.7%(31/112),其他荚膜血清型为12.5%(14/112),有6株(5.4%)无法归类于以上血清型。KL47型和KL64型两组患者患有基础疾病中,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临床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L47和KL64型患者14 d及28 d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6株KL47对多黏菌素B、替加环素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敏感率为95.6%、97.8%和98.5%,MIC90分别为16、2、8 mg/L;96株KL64 对多黏菌素B、替加环素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敏感率为88.5%、91.7%和100%,MIC90分别为16、2、4 mg/L。多黏菌素B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对KL47和KL64体外抗菌活性相当(P>0.05),而替加环素对KL47和KL64型KPC-KP菌株体外抗菌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 该院KPC-KP荚膜血清型以KL47和KL64型为主。多黏菌素B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对KL47和KL64体外抗菌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加环素对KL47具有更好的体外抗菌优势。KL64的高流行率、高耐药率可能带来临床难治愈及高死亡率,亟需感染防控措施的加强及临床流行病学监控。
  • 郭晨雪, 刘笑芬, 曲星伊, 李婉贞, 王雨, 范亚新, 郭蓓宁, 张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347-35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CMS)及其活性成分多黏菌素E并进行应用。方法 通过多黏菌素E主成分E1及E2浓度之和间接得到多黏菌素E的浓度。在大鼠血浆样品中加入硫酸对CMS进行水解,通过测定水解后与水解前血浆样品中多黏菌素E的浓度差间接测定CMS浓度。采用固相萃取法对样品进行预处理。色谱柱选择Phonomenex Kinetex XB-C18柱,质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ESI源)及多反应监测(multi-reaction monitoring,MRM)模式。其中待测物质多黏菌素E1、多黏菌素E2、内标多黏菌素B1的离子通道分别为m/z 390.7→101.3、m/z 386.0→101.2、m/z 402.3→101.2。结果 多黏菌素E1及E2的测定不受大鼠血浆中内源物质的影响,且分别在0.187~6.24 mg/L、0.037 0~1.23 mg/L内线性良好,批内与批间精密度良好,变异系数均<15%。多黏菌素E1、E2准确度范围分别为100.1%~113.3%和94.9%~107.3%。多黏菌素E1、E2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21.8%、22.0%。CMS血浆样品室温下放置100 min稳定,多黏菌素E血浆样品室温下放置120 min稳定,以上样品均可在–20℃放置7 d,–70℃放置28 d,预处理后样品在自动进样器中放置24 h,在–20℃及–70℃下反复冻融3次后均稳定。对CMS样品进行1∶10(v/v)的稀释不影响该方法的检测。该方法对于CMS的水解稳定性良好,批内及批间平均水解率分别为73.9%、71.9%。结论 该研究建立了一种灵敏、准确、采样量小的LC-MS/MS方法,通过测定水解后的多黏菌素E1及E2,间接测定大鼠血浆中CMS及其多黏菌素E的浓度。在降低采样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检测灵敏度,该方法适用于大鼠CMS的PK研究。
  • 王文, 杨丹, 陶佳, 王亮, 李刚, 赵梅, 刘文淼, 贾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356-36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回顾分析2011—2020年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临床分离5种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和耐药性。方法 收集十年间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资料,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十年间共分离革兰阴性杆菌59 312株,居前5位的分别为大肠埃希菌(25.4%)、肺炎克雷伯菌(17.8%)、鲍曼不动杆菌(15.7%)、铜绿假单胞菌(13.3%)和阴沟肠杆菌(6.4%)。菌株的样本来源主要为呼吸道样本(48.6%)、尿液(9.7%)、伤口脓液(9.0%)、血液(7.6%)、胆汁(6.2%)等。上述5种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0~1.9%、0.1%~7.6%、54.6%~85.0%、14.6%~26.6%、1.0%~12.6%。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降低趋势,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的耐药率基本保持稳定。不同样本来源的同种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差异。结论 历年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有上升趋势,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和管理,提高细菌耐药监测力度,以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 刘衍伶, 曾令兵, 胡妮娅, 胡雪飞, 魏丹丹, 李俊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364-37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21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收集该院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非重复临床分离株,采用自动化仪器或纸片扩散法按照CHINET统一监测方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2021年CLSI文件标准判断结果,WHONET 5.6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共收集非重复临床分离菌9 02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 149株,占23.8%,革兰阴性菌6 875株,占76.2%。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和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为30.8%和68.2%,未发现万古霉素和替加环素耐药株。92.3% MRSA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敏感,89.4% MRCNS对利福平敏感。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低于屎肠球菌,但对利奈唑胺的耐药率(2.4%)高于屎肠球菌(0.3%),两者中均有少量万古霉素耐药株。肺炎链球菌青霉素耐药株检出率为14.3%。肠杆菌目细菌中,除克雷伯菌属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高于40%外,其余菌属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仍较敏感。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RE)的检出率为28.3%,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在CRE菌株中占76.4%。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75.5%和81.1%,铜绿假单胞菌对两药的耐药率分别为33.6%和30.5%。结论 临床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呈增长趋势,尤其是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对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巨大挑战,医院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以遏制耐药细菌的传播。
  • 病例报告
  • 林志强, 陈婷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371-37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3.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杨香会, 付滕, 张海亚, 王彦丽, 李丽, 接贵涛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376-37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3.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郭凯, 张永喜, 陈昭君, 柯亨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379-38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3.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黄赛林, 顾有明, 林勤剑, 梁倩雯, 向璇, 叶娜芬, 许绍强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382-38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3.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王明慧, 蒋露晰, 宋美君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385-38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3.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白媛媛, 李洲强, 邱汉波, 尹萍, 莫荣莲, 侯恩存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390-39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3.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文君, 胡京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395-39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3.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钱德伟, 孙菊芳, 虞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400-40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3.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静, 张晓兵, 贾蓓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404-40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3.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读者·作者·编者
  • 杜建欣, 赵敏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409-4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罗强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410-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孙颖, 许鑫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411-4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唐希希, 喻晨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412-4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习婷婷, 周金平, 肖宝珠, 陈格格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413-4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邢涛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414-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云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415-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吴少华, 苏月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3): 417-4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