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3年, 第2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09-20
  

  • 全选
    |
    论著
  • 张梦, 常静侠, 张冰璐, 张露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539-54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影响非HIV感染免疫抑制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2年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非HIV感染免疫抑制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检查结果,据患者住院期间的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检测指标预测预后的价值。结果 共纳入52例非HIV感染免疫抑制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死亡组23例,生存组29例。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两组在年龄、降钙素原、血清白蛋白、呼吸机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降钙素原、呼吸机使用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区分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69(95%CI:0.520~0.817),特异度0.552,灵敏度0.783;降钙素原AUC为0.696(95%CI:0.554~0.838),特异度0.483,灵敏度0.870;呼吸机使用AUC为0.831(95%CI:0.707~0.955),灵敏度0.696,特异度0.966;年龄和降钙素原联合AUC为0.708(95%CI:0.566~0.849),灵敏度0.826,特异度0.586;年龄和呼吸机使用联合AUC为0.929(95%CI:0.855~1.000),灵敏度0.913,特异度0.828;降钙素原和呼吸机使用联合AUC为0.881(95%CI:0.785~0.977),灵敏度0.739,特异度0.966;年龄联合降钙素原、呼吸机使用AUC为0.955(95%CI:0.906~1.000),灵敏度0.957,特异度0.828。而生存组与死亡组在病原菌种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降钙素原、呼吸机使用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提示联合指标预测患者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较单一指标更好。
  • 赵晓雯, 孙媛媛, 李华, 赵虹, 白会会, 范琳媛, 刘朝晖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544-55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子宫颈性传播感染(STI)病原体及阴道微生态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1年11月—2022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门诊行HPV分型及STI病原学检测者共655例,同时行阴道微生态检测者479例。将HPV检测结果阳性的154例设为研究组,阴性的501例设为对照组,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①两组间STI病原体总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58%对50.50%,P=0.001)。HPV感染组中非常明确的STI病原体,即沙眼衣原体(CT)、生殖支原体(Mg)、淋病奈瑟菌(NG)、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的总检出率为9.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9%(P=0.006)。人型支原体(Mh)在HPV感染组的检出率高于阴性组(7.79% 对3.9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中检出率最高的病原体均为解脲支原体(UU),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99% 对 48.10%,P=0.001),研究组中有19.8%为UU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显著高于对照组中的8.70%(P=0.004),UU中以单一型微小脲原体(Up)阳性为主(79.49% 对83.11%),Up3(38.46%对32.42%)、Up6(32.05% 对35.16%)和Up1(8.97% 对14.61%)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解脲脲原体(Uu)感染仅在≥25岁组中呈现出与HPV感染显著相关(P<0.05)。③患者年龄随着共感染STI病原体的种类增加而显著降低(P=0.002)。④两组间阴道微生态指标均无显著差异,STI病原体感染与阴道微生态无明显相关。⑤STI病原体与HPV感染之间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u感染是发生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20,95%CI:1.114~6.164,P=0.027),UU亚型及STI病原体的多重感染将显著增加HPV的感染风险(OR=1.594,95%CI:1.070~2.375;OR=1.666,95%CI:1.245~2.229,P<0.05)。结论 单一型UU是女性下生殖道的常驻菌群,与HPV感染并无相关。CT、Mg、NG、HSV-Ⅱ以及STI病原体、UU亚型的多重感染与HPV感染有关,尤其应关注≥25岁女性的STI感染情况。
  • 夏义敏, 漆维炜, 何坤, 李明俊, 刘倩, 刘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551-55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近3年重庆市初治HIV感染者人口学特征,明确基线病毒载量、CD4+T细胞免疫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上述指标是否发生变化。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确诊HIV感染且在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初始启动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及临床数据,以年份分组,用SPSS 25.0软件对比分析。结果 共纳入HIV初治患者3 573例,男性2 814例(78.8%),年龄中位数45.9岁,同性性传播总占比28.4%(1 016例),呈逐年降低趋势,从2019年30.9%下降到2021年25.2%(P<0.05)。基线HIV RNA中位数5.1 log10拷贝/mL,1 887例(52.8%)≥5.0 log10拷贝/mL,呈逐年增高趋势,从2019年5.0 log10拷贝/mL上升到2021年5.2 log10拷贝/mL,且HIV RNA≥5.0 log10拷贝/mL占比也逐年递增(P均<0.05)。CD4+T细胞中位数158个/μL,2 205例(61.7%)≤200个/μL,年度间未见显著差异。HIV RNA≥5.0 log10拷贝/mL组较<5.0 log10拷贝/mL组男性占比更高,年龄更大(P均<0.05),异性性传播占比更高,且CD4+T细胞中位数95.0个/μL,显著低于非高病毒载组210.5个/μL(P<0.05)。结论 重庆市HIV初治患者普遍存在基线高病毒载量与极低CD4+T细胞免疫水平,尤其易发生在老年、男性、异性性传播感染者,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基线病毒载量有增高趋势,需加大对该群体的宣教力度,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
  • 蒲俊帆, 吴静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556-56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重庆地区一起由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进化分支)引起的学校聚集性疫情,以期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市大足区某寄宿学校2022年11月2日至11月14日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感染者的基本信息、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结果 该起聚集性疫情首例感染者报告时间为2022年11月2日,疫情共持续13 d,共计感染198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89例,中位年龄16岁,所有病例均接种了三针新冠病毒疫苗。106例(53.5%,106/198)患者在观察期间出现临床症状,其中咳嗽83例(78.3%,83/106),发热55例(51.9%,55/106),咯痰51例(48.1%,51/106),头痛46例(43.4%,46/106),头晕38例(35.8%,38/106)。临床分型为无症状感染者142例(71.7%,142/198),轻型56例(28.3%,56/198),无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该次疫情流行的毒株为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进化分支),基本再生指数R0为3.65(95%CI: 2.50~5.09),实时再生指数Rt由最高值14.42持续下降,历经13 d后降至1以下。结论 引起该次学校聚集性疫情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而毒力低,仅引起轻度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肺部感染影像学表现;疫苗接种不能预防其感染,后期应加强人员密集场所的疫情防控,采取更迅速的有效措施。
  • 杨君洋, 宋炜, 陈军, 张仁芳, 刘莉, 沈银忠, 齐唐凯, 王珍燕, 汤阳, 孙建军, 徐水宝, 卢洪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562-56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在艾滋病人群中不同剂量两性霉素B诱导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优化艾滋病相关性隐球菌脑膜炎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2年3月入住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明确诊断为艾滋病相关性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根据两性霉素B使用剂量分为标准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收集治疗前后临床检测结果、临床预后以及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入组57例患者,其中标准剂量组(0.7 mg·kg-1·d-1)25例,低剂量组(0.4~0.5 mg·kg-1·d-1)32例,两组患者3级以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P=0.186),主要包括低钾血症、贫血、肝功能异常、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标准剂量两性霉素B可以显著缩短脑脊液隐球菌培养转阴时间(P<0.001)。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P=0.921)及90 d病死率(P=0.7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院收治的艾滋病人群中使用标准剂量两性霉素B诱导治疗隐球菌脑膜炎可以有效加快脑脊液中隐球菌培养转阴时间,且不会增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陈正荣, 吴颖, 魏梦丹, 李伟, 李怀远, 邵雪君, 潘秋辉, 张平波, 任洁, 鲍一笑, 陈倩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568-57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儿童呼吸道5种常见病原体IgM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索上海和苏州两地这5种病原体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期间严格隔离管控条件下真实世界流行特征的变迁。方法 该研究是一项基于医院的回顾性横断面人群研究,在上海和苏州两地开展,共收集了187 054例门急诊患儿,用多重免疫检测法测定人血液中5种呼吸道病原体的IgM抗体,包括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和柯萨奇病毒B(CVB),并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儿童各基线特征与呼吸道病原体之间的关联。结果 5种儿童呼吸道病原体的IgM抗体阳性率为0.66%~17.44%,以MP为最高。儿童MP阳性率最高的年龄段是1~3岁(31.34%),而CP和CVB阳性率最高的均是1岁以下婴儿(CP为9.74%,CVB为1.13%)。RSV的阳性率总体水平低且随年龄而增加。此外,居住在上海地区的儿童感染ADV的概率(6.24%)较苏州地区的高。在上海研究人群中,发现年龄、就诊年份、居住的城市与检测的5种呼吸道病原体感染显著相关。在苏州的研究人群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5种呼吸道病原体检测的阳性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CP和ADV感染增加,而MP、RSV、CVB感染降低,提示呼吸道传染的严格管控措施可以改变部分病原体的流行特征。
  • 梁银, 田恬, 赵红, 景芳丽, 杜池龙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574-57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病毒性肺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4(TNFSF14)、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变化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儿科接受治疗的病毒性肺炎患儿120例(观察组)。另选取这一时期在该院体检健康儿童8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NFSF14、YKL-40、sIL-2R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NFSF14、YKL-40、sIL-2R对病毒性肺炎患儿临床预后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血清TNFSF14、YKL-40、sIL-2R水平分别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血清TNFSF14、YKL-40、sIL-2R水平分别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TNFSF14、YKL-40、sIL-2R水平分别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NFSF14、YKL-40、sIL-2R分别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的评分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结果示:血清TNFSF14、YKL-40、sIL-2R联合检测预测患儿不良预后的AUC为0.921(95%CI:0.867~0.984,P<0.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05和0.8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APACHEⅡ评分(95%CI:1.001~3.268,P=0.005)及血清CRP(95%CI:1.755~6.143,P=0.001)、TNFSF14(95%CI:1.427~5.619,P=0.001)、YKL-40(95%CI:1.109~3.525,P<0.001)、sIL-2R(95%CI:1.265~4.173,P=0.002)是病毒性肺炎患儿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TNFSF14、YKL-40、sIL-2R水平变化与病毒性肺炎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也是影响患儿不良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且对评估患儿的临床结局有较高参考价值。
  • 雷铠睿, 张玉凤, 刘美琪, 宋鹤, 闫乐, 唐甜甜, 刘瑞清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580-58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130例儿童布鲁菌病的分布特征、临床特点以及实验室检查,为儿童布鲁菌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1年12月西安市儿童医院确诊的130例布鲁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30例患儿中,男性75例(57.7%),女性55例(42.3%),平均发病年龄(4.6±3.1)岁。4—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且2019年后发病明显增多。有84例(64.6%)有牛/羊接触史,74例(56.9%)有牛/羊奶饮用史,23例(17.7%)有布鲁菌病患者接触史。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15例,88.5%)、关节疼痛(53例,40.8%)、多汗(52例,40.0%)、淋巴结肿大(56例,43.1%)、肝肿大(42例,32.3%)、脾肿大(32例,24.6%)。实验室检查主要有白细胞计数异常(54例,41.5%),血小板计数异常(43例,33.1%),C反应蛋白升高(50例,38.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66例,50.8%),红细胞沉降率加快(54例,41.5%)。患儿血培养阳性99例(76.2%),布鲁菌凝集试验阳性96例(73.8%),脑脊液培养阳性7例(5.4%)。130例患儿经治疗无死亡发生。结论 儿童布鲁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复杂多样,对于因发热或关节疼痛等就诊的患儿应仔细询问流行病学史,经常规实验室检查无法确定病因的患儿也需警惕布鲁菌病,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 孙豪, 杨佩红, 王勉, 苗妍, 柴小艳, 洪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585-59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冢村菌所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1例冢村菌引起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英文检索词“Tsukamurella”检索PubMed数据库,以中文检索词“冢村菌”或“冢村氏菌”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获取国内外报道的冢村菌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例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患者系37岁男性,基础疾病为短肠综合征、脾功能亢进、腹腔硬纤维瘤,长期留置有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主要起病症状为发热,经血培养和导管尖端培养明确诊断为冢村菌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先后经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抗感染后治愈。文献检索获取到56个病例,多为免疫功能受损患者。多数病例采用化学分类和/或分子技术鉴定方法进行了病原菌鉴定。在治疗过程中,大多患者的血管内导管被拔除。除1例患者结局未知,55例患者中有54例生存,1例死亡,但不能明确其是否死于冢村菌感染。结论 冢村菌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引起的临床感染相当少见,其鉴定有赖于质谱技术和基因测序。除了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拔除血管内导管对控制感染往往必不可少。
  • 何鹏, 王越, 汪瑞, 雷晨, 冯美卿, 李响, 姜丽静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594-59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硝羟喹啉在体外和小鼠体内提高碳青霉烯类耐药菌对美罗培南敏感性的方法。方法 通过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硝羟喹啉对不同类型碳青霉烯类耐药菌(大肠埃希菌3株、肺炎克雷伯菌1株、鲍曼不动杆菌1株)和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ATCC 25922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硝羟喹啉作用后细菌形态学改变。通过肉汤微量稀释棋盘法,计算硝羟喹啉和美罗培南的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建立小鼠尿路感染模型,探索硝羟喹啉和美罗培南联合治疗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感染的体内药效。结果 硝羟喹啉单药在体外对标准菌株和临床耐药菌株均有一定抗菌活性,MIC范围1~4 mg/L;硝羟喹啉作用后,细菌表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且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回补Ca2+或Zn2+均使硝羟喹啉MIC值增加;硝羟喹啉与美罗培南联用,对产NDM-1耐药大肠埃希菌的FICI为0.1875,对产KPC-2型肺炎克雷伯菌和产OXA-23型鲍曼不动杆菌的FICI为2。在小鼠尿路感染治疗中,联合用药组小鼠尿液中细菌含量降低3.076 log10 CFU/mL,抗菌药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和单药治疗组(P<0.000 1)。结论 硝羟喹啉可通过螯合二价金属离子,抑制细菌生长,也可以在体外和小鼠体内提高产NDM-1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的敏感程度。
  • 何小亮, 黄晓霞, 王翠, 强跳, 孔花娟, 何三军, 汤进, 何宝明, 罗超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600-60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咽峡炎链球菌群化脓性感染临床特征及其耐药性。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汉中地区最大规模三级甲等医院咽峡炎链球菌群化脓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72例咽峡炎链球菌群化脓性感染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48.7±20.3)岁;大部分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超敏C反应蛋白等炎性指标升高。15.3%患者住院期间行侵袭性操作,多数患者合并基础性疾病,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及糖尿病。咽峡炎链球菌群化脓性感染来源于胃肠道、上颌面部、皮肤软组织、腹腔内组织等,复数菌感染共29例,以合并大肠埃希菌等胃肠道菌群多见。脓液分离得72株咽峡炎链球菌群,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头孢吡肟耐药率均<5%,而对克林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均>70%。经治疗70例预后良好,死亡2例。结论 咽峡炎链球菌群化脓性感染与侵袭性操作有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咽峡炎链球菌群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在临床治疗中,应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并对病灶进行外科治疗或脓肿引流。
  • 刘燕, 张群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605-61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18—2021年重庆儿童医院临床分离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或全自动仪器法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按照CLSI 2021年标准判读结果,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8—2021年共收集临床分离株57 88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2.0%,革兰阳性菌占38.0%。分离病原菌主要来自于下呼吸道标本,各年龄组分离的主要病原菌分布不同,新生儿主要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婴幼儿期主要以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为主。新生儿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检出率(26.8%和11.5%)明显低于其他各组,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检出率(22.8%和15.6%)则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婴儿期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REC)的检出率最高(7.3%);青春期组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45%)明显高于其他各组。结论 儿童各个年龄组之间细菌的分布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所不同,可以根据儿童年龄进行分组分析,以便更好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院感防控。
  • 李刚, 王文, 贾伟, 杨洋, 胡付品, 朱德妹, 王传清, 付盼, 张泓, 王春, 周树平, 周艳, 朱镭, 孟晋华, 董方, 吕志勇, 陈运生, 孟青, 王世富, 徐英春, 张小江, 李辉, 季萍, 谢轶, 康梅, 徐元宏, 黄颖, 孙自镛, 陈中举, 倪语星, 孙景勇, 褚云卓, 田素飞, 胡志东, 李金, 俞云松, 林洁, 单斌, 杜艳, 郭素芳, 魏莲花, 邹凤梅, 胡云建, 艾效曼, 卓超, 苏丹虹, 郭大文, 赵金英, 喻华, 黄湘宁, 刘文恩, 李艳明, 金炎, 邵春红, 徐雪松, 鄢超, 王山梅, 楚亚菲, 张利侠, 马娟, 胡芳芳, 沈瀚, 周万青, 吴劲松, 卢月梅, 李继红, 段金菊, 康建邦, 马晓波, 郑燕萍, 郭如意, 朱焱, 胡雪飞, 沈继录, 汪瑞忠, 房华, 俞碧霞, 赵勇, 龚萍, 温开镇, 张贻荣, 刘江山, 廖龙凤, 顾洪芹, 姜琳, 贺雯, 薛顺虹, 冯佼, 岳春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615-62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 2015—2021年国内主要地区医疗机构临床分离链球菌属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对国内主要地区51所医院临床分离的链球菌属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或E试验方法或自动化商业药敏测试系统,按CHINET统一监测方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按 2022年 CLSI 折点标准统计分析总结。结果 2015—2021年共收集到89 684株链球菌属细菌,包括肺炎链球菌35 254株(39.3%),β溶血链球菌42 563株(47.6%),草绿色链球菌11 767株(13.1%)。42 563株β溶血链球菌中A群、B群以及未能鉴定分型的链球菌分别为39.8%、52.8%、7.4%。非脑脊液样本儿童患者分离的25 552株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类敏感、中介、耐药(PSSP、PISP、PRSP)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86.2%~97.7%、1.7%~6.5%和0.6%~7.3%,在成人患者7 997株中的检出率分别为92.0%~95.1%、3.8%~5.3%和1.4%~2.7%。脑脊液分离肺炎链球菌PRSP占比81.2%。无论是脑脊液或非脑脊液分离儿童和成人的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高度耐药,耐药率均在90%以上。β溶血链球菌对青霉素和头孢曲松均敏感,未发现耐药菌株;草绿色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5.7%~8.5%。46.3%~55.0%的B群β溶血链球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其他链球菌对左氧氟沙星仍十分敏感。链球菌属细菌中未发现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耐药株。结论 青霉素仍是链球菌属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首选药物。链球菌属持续对红霉素、克林霉素高浓度耐药。
  • 病例报告
  • 程振娜, 杜玫, 闫晓华, 赵慧铮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624-62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海亚, 王彦丽, 李丽, 接贵涛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627-62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陆丹倩, 吴为强, 周梅, 李燕林, 彭明, 黄阶胜, 温晓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630-63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孙艳雨, 张维, 余庆, 袁婧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633-63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5.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会玉, 洪娟, 陈映, 李洪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636-63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5.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廖传玉, 李同心, 唐神结, 郭建琼, 杨松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639-64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5.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杨诺冰, 白雪莲, 冯四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647-65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5.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婉贞, 刘笑芬, 张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654-65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5.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徐海丽, 毛俊杰, 刘红梅, 秦刚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659-66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5.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读者·作者·编者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567-5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579-5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584-5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635-6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栾凤武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667-6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胡连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668-6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永爱, 高潘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669-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钟洁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670-6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娅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671-6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苏娜娜, 杨孟丽, 孙慧, 郑雪芝, 范露佳, 张爽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673-6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武真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674-6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