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4年, 第2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1-20
  

  • 全选
    |
    论著
  • 黄一灵, 王珏, 张晓慧, 陆燕飞, 金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1): 1-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原学阳性成人细菌性脑膜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脊液培养阳性的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临床表现、病原菌分布等和实验室检查资料。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显示出与死亡率相关(P<0.05)的所有变量,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21例细菌性脑膜炎患者中,103例(85.1%)为医院获得性脑膜炎,18例(14.9%)为社区获得性脑膜炎。患者中位年龄为51(41,64)岁,70.2%患者为男性。发热为最常见的症状(79.3%),其次为意识障碍(71.9%)、颈强直(47.1%)。在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患者中,产单核李斯特菌是最常见的细菌(5株,27.8%),其次是肺炎链球菌(3株,16.7%),医院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患者中,最常见的是鲍曼不动杆菌(33株,30.6%),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19株,18.4%)和铜绿假单胞菌(8株,7.8%)。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美罗培南的敏感率为10.0%、30.0%和30.0%,鲍曼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的敏感率为14.7%。在121例细菌性脑膜炎患者中,死亡43例,全因死亡率为35.5%。多因素分析显示,确定了意识障碍(OR 5.332,95%CI:1.034~27.504,P=0.046)、CRE感染(OR 18.749,95%CI:1.366~257.329,P=0.028)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OR 26.368,95%CI:5.095~136.476,P<0.001)是细菌性脑膜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医院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病原菌耐药性严重;意识障碍、CRE感染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是影响细菌性脑膜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存在这些因素的患者,对于CRE感染患者尽早进行有效抗菌治疗以改善预后。
  • 李柔, 杨斌, 曾宪春, 温茹, 刘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1): 8-1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支气管扩张症(支扩症)合并铜绿假单胞菌(PA)感染领域过去十年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为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方法 以“bronchiectasis” or “cystic fibrosis” or “non-cystic fibrosis bronchiectasis” and “Pseudomonas aeruginosa”检索2012—2022年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CC)发表类型为论著和综述的英文文献,利用HisCite、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文献发文量、期刊、作者和关键词等进行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结果 全球共5 824篇支扩症合并PA感染的文章发表在1 103种期刊上,年均发文量较稳定,以呼吸系统和微生物学期刊为主。共96个国家和地区、5 005个机构、21 769名作者在该领域发表文章,美国发表文章最多并构建了全球最大合作网络。该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肺囊性纤维化,聚类主题包括PA在宿主的适应和进化、炎症反应、抗生素耐药、临床结局和预后。慢性气道感染及各类临床评分标准是近年较为突出的主题。结论 支扩症合并PA感染是呼吸系统和微生物学的关注重点,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菌-宿主相互作用和临床影响,建议中国学者未来更多参与这一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 刘梅, 朱芮, 吴涛, 俄尔阿沙木, 袁天茹, 宋绍芳, 刘玲, 梁洪远, 曹汴川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1): 19-2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凉山州某县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的传播性耐药(TDR)情况,为了解当地HIV-1耐药株的传播及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 以来源于2022年1—8月在凉山州某县未接受ART的HIV-1感染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血液样本并分离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样本用于HIV-1 RNA定量检测和HIV-1 RNA基因型耐药检测,血细胞样本用于HIV-1 DNA定量检测和HIV-1 DNA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 135例研究对象中, 男性75例(55.6%),女性60例(44.4%),中位年龄37.5岁,彝族占比最大(96.3%)。性途径传播为HIV-1主要传播方式(83.0%)。发生TDR的有11例,发生率为8.1%。诊断HIV-1感染距耐药检测时间的中位数为11 d。HIV-1 RNA以10 001~100 000 拷贝/mL占比较多(43.7%)。HIV-1 DNA以101~1 000 拷贝/106 cells占比较多(55.6%)。HIV-1亚型中,以B+C亚型重组占比最高(51.9%),其次为CRF07_BC重组型(43.0%)。135例研究对象中,有23例(17.0%)出现耐药突变位点,与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有关的耐药突变位点有16例(11.9%),K103N是主要的耐药突变位点,依非韦伦和奈韦拉平是主要的耐药药物;与整合酶抑制剂(INSTI)有关的耐药突变位点有6例(4.4%),E157Q是主要的耐药突变位点, 埃替拉韦和拉替拉韦是主要的耐药药物;有1例(0.7%)同时出现NNRTI和INSTI耐药突变位点。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较于年龄>30岁,年龄≤30岁发生TDR风险更高。结论 凉山州某县未接受ART的HIV-1感染者的耐药情况不容忽视,相较于年龄>30岁,年龄≤30岁发生TDR风险更高,建议HIV-1感染者在接受ART前均进行HIV-1耐药检测。
  • 林永年, 黄亚兰, 邓金兰, 邱燕燕, 黄秋燕, 刘江福, 郭如意, 高艺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1): 25-3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泉州地区艾滋病(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现状、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为AIDS机会性感染的科学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确诊并接受住院治疗的172例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机会性感染情况,采用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确定影响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将独立预测因素引入R软件,根据各因素回归系数绘制预后Nomogram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对该模型的区分度进行标定,利用校准图阐明Nomogram预测的预后与实际预后之间的关系,并采用决策曲线(DCA)对Nomogram模型的临床效用进行验证。结果 172例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中,机会性感染共有8种,其中细菌性肺炎占比最高,达54.65%,其次为口腔白斑,占51.74%,肺孢子菌肺炎占43.60%,带状疱疹占28.49%,肺结核占21.51%,感染性腹泻占19.77%,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占12.79%,巨细胞病毒感染最低,仅占10.47%。男性明显多于女性,18~39岁人群居多。年龄、感染种数、基因型耐药、CD4+T淋巴细胞水平是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校准曲线及DCA显示Nomogram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临床有效性,且精准区分度较好。结论 年龄、感染种数、基因型耐药、CD4+T淋巴细胞水平等因素是影响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预后的主要因子,而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能发挥较好的临床预测能力和有效性,为临床早识别、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王丽丽, 马序竹, 王小辉, 林明贵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1): 32-3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皮疽诺卡菌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以期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精准抗感染治疗。方法 报告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1例皮疽诺卡菌感染致多发脑脓肿的病例,并以“Nocardia farcinica”为关键词检索PubMed 1967年1月1日—2022年9月18日的英文文献共433篇,分别以“皮疽奴卡菌” “皮疽诺卡菌” “鼻疽奴卡菌” “鼻疽诺卡菌”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 1999年10月1日—2022年9月18日的中文文献,共153篇,收集并分析总结70例皮疽诺卡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例资料。结果 该院这例患者以“头痛伴意识障碍”入院,入院后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提示为皮疽诺卡菌,以复方磺胺甲噁唑为主联合美罗培南、莫西沙星、阿米卡星为治疗方案,治疗1个月病灶吸收,院外口服复方磺胺甲噁唑、莫西沙星,总疗程为1年。文献70例皮疽诺卡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男性51例,占72.8%,平均年龄(58.6±15.3)岁,57.1%患者有糖皮质激素使用史,57.1%患者同时合并其他脏器播散,80.0%(56例)的患者通过传统细菌培养明确病原学诊断,其余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或mNGS诊断。抗感染用药以复方磺胺甲噁唑为主(85.7%),死亡率24.2%。结论 皮疽诺卡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发热、肢体活动障碍、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除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外,易全身播散,且有较高的死亡率。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及治疗相对困难,病死率较高,包括mNGS在内的多种检测手段可协助尽早明确病原学诊断。
  • 国康琳, 余佳佳, 刘瑛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1): 36-4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分离自无菌体液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特点和分子分型特征,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该院2010年12月—2022年6月住院患者分离自无菌体液(不包括血液)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使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所有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采用PCR法对MRSA进行SCCmec分型。结果 共收集8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自成人的菌株占73.8%,分离自儿童的菌株占26.2%。菌株对青霉素耐药率最高(93.8%),其次是苯唑西林(50.0%)、红霉素(46.7%)、四环素(30.2%)、环丙沙星(30.2%),未检出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耐药菌株,MRSA总检出率为50.0%,MRSA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MSSA。对所有菌株进行MLST分型,优势型别为ST5(20.0%)、ST398(12.5%)、ST7(8.8%)和ST239(8.8%),检出1株胸水来源的新型别菌株ST7981;分离自成人的菌株主要型别是ST5(20.3%),分离自儿童的菌株主要型别是ST5(19.0%)和ST398(19.0%)。对MRSA菌株进行SCCmec分型,共检出SCCmecⅠ、SCCmecⅢ、SCCmecⅣc、SCCmecⅤ4种亚型,SCCmecⅠ型菌株多为ST59型,SCCmecⅢ型菌株多为ST630型,SCCmecⅣc型菌株多为ST239型,SCCmecⅤ型菌株多为ST5型,另有10株未能分类,MRSA的主要流行克隆株为ST5-SCCmecⅤ型和ST239-SCCmecⅣc型。结论 本研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优势型别为ST5,MRSA菌株的主要流行克隆株为ST5-SCCmecⅤ型和ST239-SCCmecⅣc型。MRSA的耐药性明显高于MSSA,提示临床医师应更加重视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同时加强院感防控。
  • 李金, 胡志东, 杨洋, 胡付品, 朱德妹, 汪复, 谢轶, 康梅, 张朝霞, 季萍, 沈瀚, 周万青, 刘文恩, 李艳明, 俞云松, 林洁, 郭大文, 赵金英, 徐雪松, 鄢超, 徐元宏, 黄颖, 徐英春, 张小江, 王传清, 王爱敏, 王山梅, 楚亚菲, 喻华, 黄湘宁, 李继红, 卓超, 苏丹虹, 张利侠, 马娟, 郭素芳, 贾伟, 李刚, 倪语星, 孙景勇, 孙自镛, 陈中举, 单斌, 杜艳, 褚云卓, 田素飞, 汪瑞忠, 房华, 金炎, 邵春红, 刘江山, 张泓, 王春, 胡云建, 艾效曼, 胡芳芳, 魏莲花, 邹凤梅, 朱镭, 孟晋华, 胡雪飞, 段金菊, 康建邦, 俞碧霞, 董芳, 郑红艳, 沈继录, 吴劲松, 卢月梅, 赵勇, 龚萍, 马晓波, 郑燕青, 郭如意, 朱焱, 冯佼, 薛顺虹, 陈运生, 孟青, 顾洪芹, 温开镇, 张贻荣, 周树平, 周艳, 王世富, 廖龙凤, 姜琳, 贺雯, 窦睿, 岳春雷, 黄文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1): 43-5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国内主要地区临床分离沙雷菌属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及变迁。方法 由CHINET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网参与成员单位将临床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商业药敏测试系统按CHINET统一技术方案进行仪器法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2015年1月—2021年12月从我国不同地区53所医院临床分离到的沙雷菌属17 226株。分离的菌株数从2015年959株上升到2021年3 588株,自门急诊患者中分离到的沙雷菌占7.3%(1 265/17 226),住院患者菌株占92.7%(15 961 /17 226)。17 226株沙雷菌属细菌中呼吸道标本占比最高(57.5%±2.5%),其次为血液标本(11.5%±1.5%)。7年连续监测发现除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及呋喃妥因外其他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率均有所下降,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虽然耐药率数值有所反复,但仍从8.1%和8.3%降到5.3%和5.2%。成年患者来源的菌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头孢噻肟、亚胺培南、呋喃妥因和替加环素耐药率三级医院高于二级医院,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低于二级医院。分离自儿童患者的沙雷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低于5%。分离自ICU的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高于其他监测科室。7年监测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菌株检出率为8.2%。结论 7年中沙雷菌属细菌耐药率呈缓慢下降趋势,继续加强标本及时送检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细菌耐药率下降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落实医院感染控制可有效降低耐药细菌的发生。
  • 潘芬, 王春, 张泓, 杨洋, 胡付品, 朱德妹, 蒋晓飞, 徐英春, 张小江, 张峰波, 季萍, 谢轶, 康梅, 王传清, 付盼, 徐元宏, 黄颖, 孙自镛, 陈中举, 倪语星, 孙景勇, 褚云卓, 田素飞, 胡志东, 李金, 俞云松, 林洁, 单斌, 杜艳, 郭素芳, 魏莲花, 邹凤梅, 胡云建, 艾效曼, 卓超, 苏丹虹, 郭大文, 赵金英, 喻华, 黄湘宁, 刘文恩, 李艳明, 金炎, 邵春红, 徐雪松, 鄢超, 王山梅, 楚亚菲, 张利侠, 马娟, 周树平, 周艳, 朱镭, 孟晋华, 董方, 吕志勇, 胡芳芳, 沈瀚, 周万青, 贾伟, 李刚, 吴劲松, 卢月梅, 李继红, 段金菊, 康建邦, 马晓波, 郑燕青, 郭如意, 朱焱, 陈运生, 孟青, 王世富, 胡雪飞, 沈继录, 黄文辉, 汪瑞忠, 房华, 俞碧霞, 赵勇, 龚萍, 温开镇, 张贻荣, 刘江山, 廖龙凤, 顾洪芹, 姜琳, 贺雯, 薛顺虹, 冯佼, 岳春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1): 53-6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15—2021年CHINET儿童患者分离的肠杆菌目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或商品化药敏试验自动测试仪器法按照CHINET技术方案进行药敏试验,并采用CLSI 2021年版标准判断结果。结果 2015—2021年共收到儿童患者分离的肠杆菌目细菌81 681株,占儿童革兰阴性杆菌的50.1%,其中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和肠杆菌属是最常见的细菌;菌株主要分离自尿液标本(29.3%)和呼吸道标本(27.7%)。儿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ESBL检出率分别为48.8%~57.6%、49.3%~66.7%和23.1%~33.8%。儿童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的检出率为5.7%~9.5%,呈下降趋势,其中碳青霉烯类耐药克雷伯菌属、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属和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4.1%~22.6%、7.1%~15.7%和2.0%~3.4%。肠杆菌目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高于左氧氟沙星;对阿米卡星、多黏菌素B和替加环素仍具有较好的敏感性。沙门菌属对氨苄西林耐药率>70%,而对头孢曲松耐药率<30%。结论 儿童患者分离的肠杆菌目部分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率呈下降趋势,但需加强细菌耐药性的持续监测,以预防和控制耐药菌的广泛播散。
  • 胡佳丽, 王明贵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1): 64-7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发掘优质稿源,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与影响力。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 2006—2020 年刊发的论文,将该刊被引频次为前10%的论文作为高被引论文,对论文被引频次、下载频次、作者、单位、关键词、基金及栏目进行分析。结果 可被引论文量共1 849篇,其中高被引论文185篇,引用次数最高1 002次,最低30次,平均被引频次108.3次/篇。高被引论文中第一作者男75名,女110名,平均年龄(41.3±15.4)岁,60.5%是硕士、博士学历,主要以医师(55名,29.7%)和技师(45名,24.3%)为主。有基金课题52篇,基金论文比为0.28。185 篇高被引论文中,论著 152篇,占82.2%,其中耐药性监测和流行病学类型论文95篇(51.4%),无病例报告栏目。关键词主要分布在CHINET 68次,细菌耐药性监测60次,药敏试验 52次,鲍曼不动杆菌48次,肺炎克雷伯菌47次,大肠埃希菌41次等。结论 本研究提示应深度发掘优质稿源,合理设置栏目,加强核心作者群体建设,客观看待论文基金并重点关注文章实际学术质量,从而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 胡佳丽, 王明贵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1): 71-7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分析《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零被引论文特征以降低零被引率,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与影响力。方法 通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6—2020年刊载的零被引论文,并对零被引论文的发表时间、下载频次、栏目、学科、作者信息、基金资助情况、参考文献数、关键词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零被引论文共92篇,零被引率5.0%,篇均下载频次为171.8次/篇。零被引论文第一作者男39名,女53名,平均年龄(34.9±8.2)岁,硕士(50.0%)、中级职称(33.7%)为第一作者的零被引论文占比相对较高。92.4%都是合著论文,合著度为4.6人/篇。无基金课题64 篇(69.6%),基金论文比为0.30。病例报告栏目零被引率最高,占50.0%。零被引论文54.3%无图片, 58.7%无表格,平均每篇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数为11.0。关键词词频最高为血流感染 9次,药敏试验7次,抗真菌治疗6次等。结论 该期刊的零被引率较低,可适当提高病例报告栏目的发文要求,避免同质化论文发表,同时也需注意研究问题的深度,建立论文发表后的反馈机制等措施以降低论文的零被引率。
  • 病例报告
  • 罗世军, 姚辉煌, 林秀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1): 77-7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伍碧武, 黄晓岚, 刘振洋, 毋海兰, 李婉贞, 李南洋, 胡锦, 张菁, 刘笑芬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1): 80-8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思媛, 张燕平, 严美茹, 武雨幸, 李祎, 岳晓晴, 蒋超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1): 85-8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姣, 黄仁刚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1): 89-9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杨红红, 李梅, 刘倩, 李小凤, 刘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1): 93-9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袁金花, 逄崇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1): 97-10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楚晗, 杨帆, 刘笑芬, 张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1): 101-10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田淼梅, 李昕, 郭思维, 李尤, 颜冰倩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1): 108-11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郭宸浩, 张雨阳, 任欣欣, 尚攀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1): 113-11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1.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马鹏程, 陈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1): 118-12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1.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编译
  • 巨默涵, 刘霜, 林东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1): 123-13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1.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