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4年, 第2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3-20
  

  • 全选
    |
    述评
  • 王明贵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2): 133-13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指南
  • 曾玫, 夏君, 宗志勇, 施毅, 倪语星, 胡付品, 陈轶坚, 卓超, 胡必杰, 吕晓菊, 李家斌, 刘正印, 张菁, 杨文杰, 杨帆, 杨启文, 周华, 李昕, 王建华, 黎毅敏, 任建安, 陈佰义, 陈德昌, 吴安华, 管向东, 瞿介明, 吴德沛, 黄晓军, 邱海波, 徐英春, 俞云松, 王明贵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2): 135-15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CRGNB)的广泛播散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CRGNB临床分离株通常呈现广泛耐药或全耐药,对其感染的抗菌治疗方案有限、死亡率高。由感染病临床诊疗、临床微生物、临床药理、医院感染控制及指南方法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指南制定小组,根据现有科学证据制定了本临床实践指南,以解答有关CRGNB检测、抗菌治疗及感染预防控制的系列临床优先问题。本指南聚焦于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从当前临床实践的角度提出16个临床问题,采用人群、干预、对照及预后(population, intervention, comparator, outcomes,PICO)格式转换为研究问题,全面收集和综合分析相关研究证据。采用推荐的分级、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GRADE)方法评估相应干预措施的证据体质量、效益及风险,从而制定推荐意见或建议。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及系统评价获得的结果被优先用于治疗相关临床问题的推荐证据。在缺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情况下,观察性研究、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被考虑作为补充证据。推荐意见分为强推荐或弱推荐(有条件推荐)。结合中国的临床实践经验,本指南同时提出实施建议,便于指南推荐意见的临床实施。本指南对耐药菌感染诊疗相关的临床医师等多学科专业人员具有参考价值。
  • 论著
  • 董方, 吕志勇, 杨溪, 杨洋, 胡付品, 朱德妹, 徐英春, 张小江, 张朝霞, 季萍, 谢轶, 康梅, 王传清, 王爱敏, 徐元宏, 黄颖, 孙自镛, 陈中举, 倪语星, 孙景勇, 褚云卓, 田素飞, 胡志东, 李金, 俞云松, 林洁, 单斌, 杜艳, 郭素芳, 魏莲花, 邹凤梅, 张泓, 王春, 胡云建, 艾效曼, 卓超, 苏丹虹, 郭大文, 赵金英, 喻华, 黄湘宁, 刘文恩, 李艳明, 金炎, 邵春红, 徐雪松, 鄢超, 王山梅, 楚亚菲, 张利侠, 马娟, 周树平, 周艳, 朱镭, 孟晋华, 胡芳芳, 沈瀚, 周万青, 贾伟, 李刚, 吴劲松, 卢月梅, 李继红, 段金菊, 康建邦, 马晓波, 郑燕萍, 郭如意, 朱焱, 陈运生, 孟青, 王世富, 胡雪飞, 沈继录, 汪瑞忠, 房华, 俞碧霞, 赵勇, 龚萍, 温开镇, 张贻荣, 刘江山, 廖龙凤, 顾洪芹, 姜琳, 贺雯, 薛顺虹, 冯佼, 岳春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2): 152-16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CHINET 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网儿童患者临床分离的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变迁。方法 按CHINET耐药监测统一方案使用纸片扩散法或商品化药敏试验自动测试仪进行药敏试验。按 CLSI 2021 年版标准判断结果。结果 临床分离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26 987株中,主要以假单胞菌属和不动杆菌属细菌为主,其他各菌属均有不等检出。下呼吸道标本占51.1%,居于首位,脓液及伤口分泌物占16.5%,尿液标本占9.2%。这些菌株主要分离于内科病房(38.1%)、儿科ICU(26.8%)和外科病房(18.9%)。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耐药率最高,为22.7%,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为15.6%,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低于10%。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54.1%,明显高于铜绿假单胞菌的15.6%,2020年和2021年出现下降趋势。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在新生儿期患儿的检出率(34.7%)高于其他患儿;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随患儿年龄增长检出率逐渐增高(39.9%~65.4%)。结论 儿童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锯齿形变化,对大多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下降趋势。不同年龄段患儿中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的检出率不同。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特征和不同菌属菌株的耐药特征存在差异。因此,在儿科对此类菌进行耐药监测十分必要。
  • 李晓君, 黄兴辉, 周晓红, 郭健芬, 袁琳, 段妍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2): 162-17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死亡危险因素以及抗感染治疗。方法 收集广州市某院2018—2022年连续5年因CRKP血流感染的70例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年轻组和老年组,分组分析老年患者CRKP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将老年患者CRKP血流感染30 d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CRKP血流感染患者的死亡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治疗方案。结果 住院到感染时间延长、有呼吸衰竭、消化系统疾病、泌尿道感染等基础病是≥65岁老年患者CRKP血流感染危险因素。55例老年CRKP血流感染患者30 d死亡率为54.5%,住院到感染时间延长、降钙素原水平增高、进行机械通气、合并感染性休克均是老年患者CRKP血流感染死亡的危险因素,住院到感染时间延长(OR=1.071,P=0.032)、合并感染性休克(OR=7.101,P=0.014)是老年患者CRKP血流感染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4例患者30 d死亡率为50.0%(22/44),30 d死亡率在单药组治疗与联合用药治疗组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感染治疗方案中,以碳青霉烯类药物(28例)为基础的治疗是最常见的用药方案,有7例亚胺培南联合替加环素的治疗方案,30 d病死率为85.7% (6/7),有3例亚胺培南联合米诺环素的治疗方案,3例患者30 d结局均存活。结论 老年患者CRKP血流感染后死亡率高,感染后常规剂量替加环素治疗可增加患者死亡风险;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联合米诺环素对降低CRKP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率有积极意义。
  • 李利, 刘梅, 毛国顺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2): 171-17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合并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8例I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病程中是否发生肝功能损伤,分为肝功能损伤组和肝功能正常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一般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90 d随访的预后情况。结果 148例IM患儿中发生肝功能损伤71例,发生率为48.0%。在一般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中,肝功能损伤组患儿年龄、淋巴细胞百分比和表现出肝肿大、脾大、眼睑浮肿和皮疹的患者比例高于肝功能正常组,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CD8+细胞和CD4+/CD8+细胞比值低于肝功能正常组(P<0.05); 随访结果表明,肝功能损伤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淋巴结肿大持续时间、淋巴细胞比例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及血清EBV DNA转阴时间较肝功能正常组延长,且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肝功能正常组(P<0.05)。结论 相较于肝功能正常的IM患儿,肝功能损伤患儿病情更为严重,预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并发症发生风险更高,其主要原因可能与该类患儿免疫应答反应强烈有关。
  • 徐云, 颜灵芝, 施晓兰, 姚颖, 王攀峰, 颜霜, 孟佳佳, 季楠, 马骁, 傅琤琤, 吴德沛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2): 176-18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多发性骨髓瘤(MM)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情况以及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方法 通过查询病例资料和电话随访,回顾性调研了2022年8月—2023年1月就诊于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的MM患者在国内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流行高峰期间COVID-19的发生率,重点收集了27例MM合并COVID-19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预后信息,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共调研116例MM患者,中位年龄69(38,86)岁,87例(75.0%)患者在流行高峰期间感染了新冠病毒:轻型12例(13.8%)、中型49例(56.3%)、重型20例(23.0%)、危重型6例(6.9%),合并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为4.6%(4/87)。住院的27例患者中,男性16例(59.3%)。MM合并COVID-19初发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26例(96.3%)、乏力20例(74.1%)、胸闷17例(63.1%)、咽痛17例(63.1%)、发热11例(40.7%)和头痛6例(22.2%)。27例患者合并的COVID-19均为中-危重型。感染新冠病毒后MM患者的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下降,而IL-6、CRP和D-二聚体则明显升高(P<0.05)。重/危重型较中型患者的淋巴细胞及血Na+水平下降更为明显;而D-二聚体、IL-6、LDH及CRP则升高(P<0.05)。MM合并COVID-19后患者的病毒抗体转阳中位天数为14(11, 19)d,其中IgM抗体滴度中位数为3.25(2.06, 4.69)S/CO,IgG抗体滴度中位数为6.41(2.06, 9.50)S/CO。27例患者中新冠病毒抗原/核酸转阴的中位天数为22(16, 30)d。25例(92.6%)好转出院,中位住院天数为20 (11, 33)d。结论 MM合并COVID-19较2020年死亡率明显下降,但仍易进展为重型/危重型,病毒清除慢。
  • 席文娜, 罗飞兵, 吴昭, 余东山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2): 184-18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清HBsAg、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与血清HBV RNA及单个核细胞(PBMC)HBV RNA的关系。方法 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Peg-IFNα-2b 180 μ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分别在初始治疗、24周和48周,检测患者血清HBV五项、肝功能、HBV DNA、HBV RNA及PBMC中HBV RNA的变化。结果 患者三个时间段的生化指标ALT、AST、TBIL、AKP及GG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学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V DNA及HBV RNA与PBMC HBV RNA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各时间段,肝功能转氨酶无显著变化;治疗24周,血HBsAg、HBV DNA与HBV RNA及PBMC HBV RNA快速下降,有显著相关性;治疗48周,血清HBsAg、HBV DNA与HBV RNA及PBMC HBV RNA相关性减弱。因此,24周HBV RNA下降幅度优于48周,更能预测临床治愈。
  • 李可可, 魏莲花, 杨洋, 胡付品, 朱德妹, 徐英春, 张小江, 张朝霞, 季萍, 谢轶, 康梅, 王传清, 王爱敏, 徐元宏, 黄颖, 孙自镛, 陈中举, 倪语星, 孙景勇, 褚云卓, 田素飞, 胡志东, 李金, 俞云松, 林洁, 单斌, 杜艳, 郭素芳, 张泓, 王春, 胡云建, 艾效曼, 卓超, 苏丹虹, 郭大文, 赵金英, 喻华, 黄湘宁, 刘文恩, 李艳明, 金炎, 邵春红, 徐雪松, 鄢超, 王山梅, 楚亚菲, 张利侠, 马娟, 周树平, 周艳, 朱镭, 孟晋华, 董方, 吕志勇, 胡芳芳, 沈瀚, 周万青, 贾伟, 李刚, 吴劲松, 卢月梅, 李继红, 段金菊, 康建邦, 马晓波, 郑燕萍, 郭如意, 朱焱, 陈运生, 孟青, 王世富, 胡雪飞, 沈继录, 汪瑞忠, 房华, 俞碧霞, 赵勇, 龚萍, 温开镇, 张贻荣, 刘江山, 廖龙凤, 顾洪芹, 姜琳, 贺雯, 薛顺虹, 冯佼, 岳春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2): 190-19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15—2021年CHINET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成员单位临床分离枸橼酸杆菌属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变迁情况。方法 按照 CHINET 统一技术方案,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进行药敏试验,按 CLSI 2021年版标准判读药敏结果,采用 WHONET 5.6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5—2021年共分离出枸橼酸杆菌属细菌12 855株,其中弗劳地枸橼酸杆菌7 925株,占61.65%,克氏枸橼酸杆菌2 589株,占20.14%。7年间枸橼酸杆菌属细菌在全部细菌和肠杆菌目细菌中的检出占比呈上升趋势,2015年分别占0.76%和1.76%,2021年分别占0.94%和2.09%。科室来源主要为外科病房(32.33% ± 5.42%),其次为内科病房(26.92% ± 3.70%)。标本来源主要分离自尿液(34.15% ± 1.01%)及呼吸道(22.23% ±2.09%)。2015—2021年枸橼酸杆菌属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有所升高,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呈下降趋势;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从9.5% 和8.3%下降到5.5%和5.8%,对环丙沙星、替加环素以及多黏菌素耐药率波动幅度较小;在所有枸橼酸杆菌属细菌中,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耐药率最高。结论 枸橼酸杆菌对多数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应继续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及细菌耐药监测,以遏制细菌耐药率回升。
  • 谢潋滟, 孙景勇, 杨洋, 胡付品, 朱德妹, 蒋晓飞, 徐英春, 张小江, 付盼, 季萍, 谢轶, 康梅, 王传清, 张峰波, 徐元宏, 黄颖, 孙自镛, 陈中举, 褚云卓, 田素飞, 胡志东, 李金, 俞云松, 林洁, 单斌, 杜艳, 郭素芳, 魏莲花, 邹凤梅, 张泓, 王春, 胡云建, 艾效曼, 卓超, 苏丹虹, 郭大文, 赵金英, 喻华, 黄湘宁, 刘文恩, 李艳明, 金炎, 邵春红, 徐雪松, 鄢超, 王山梅, 楚亚菲, 张利侠, 马娟, 周树平, 周艳, 朱镭, 孟晋华, 董方, 吕志勇, 胡芳芳, 沈瀚, 周万青, 贾伟, 李刚, 吴劲松, 卢月梅, 李继红, 段金菊, 康建邦, 马晓波, 郑燕萍, 郭如意, 朱焱, 陈运生, 孟青, 王世富, 胡雪飞, 沈继录, 汪瑞忠, 房华, 俞碧霞, 赵勇, 龚萍, 温开镇, 张贻荣, 刘江山, 廖龙凤, 顾洪芹, 姜琳, 贺雯, 薛顺虹, 冯佼, 岳春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2): 198-20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15—2021年中国主要地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方法 对CHINET 51所医院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按照CHINET技术方案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照CLSI 2021年标准判读药敏结果,并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5—2021年从51所医院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到129 701株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8.6%,历年该菌检出率在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中次于不动杆菌属排第二位。其中(91.4±1.0) %菌株分离自住院患者,(66.4±2.8) %菌株分离自呼吸道分泌物。铜绿假单胞菌对各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有所下降,对阿米卡星、多黏菌素及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敏感率>90%。分离自门急诊的菌株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1.0%~19.8%,分离自ICU的菌株耐药率为0.6%~40.5%,分离自内科和外科的菌株耐药率分别为0.8%~28.8%和1.2%~23.3%。分离自儿童的菌株耐药率在0.8%~18.8%,成人株为1.2%~26.1%,老年株为1.0%~28.5%。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和儿童医院分离菌株的耐药率分别为2.5%~24.2%、0.7%~27.6%和0.6%~20.3%。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共35 153株,检出率为27.1%。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最常检出的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之一,该菌对各抗菌药物耐药率逐年下降,耐药监测是控制细菌耐药发生和发展行之有效的手段。来自不同标本类型、不同科室及患者年龄的菌株耐药性相差较大,临床中更应该加强监测,协助医师合理用药,预防和控制耐药菌的流行。
  • 病例报告
  • 雷莉, 郭宸君, 郭学君, 杨越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2): 206-20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赵旭, 刘俊金, 陈云飞, 胡越凯, 丁海波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2): 209-21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新新, 宋征, 张艳敏, 董宁霞, 郑波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2): 213-21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琴, 连丽莎, 谭积善, 唐璐, 李艳梅, 刘媛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2): 216-21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吴晓锦, 赵漫, 张鸿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2): 220-22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陆鑫, 由屹先, 吕晓菊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2): 224-23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邓超文, 孙林琳, 叶海燕, 陈福和, 邢凡凡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2): 231-23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施毅, 李培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2): 240-24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信息交流
  • 王新宇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2): 246-24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简讯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2): 161-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读者·作者·编者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2): 183-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2): 189-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2): 197-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2): 248-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