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4年, 第2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5-20
  

  • 全选
    |
    论著
  • 吕晓菊, 陈刚, 刘双海, 李小荣, 张忠涛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3): 249-25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依拉环素在患有复杂性腹腔感染(cIAI)的中国成年住院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Ⅲ期临床试验,cIAI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依拉环素(1.0 mg/kg每12小时1次)或厄他培南(1 g每24小时1次)静脉滴注,疗程5~14 d。分析治疗结束后不同时间点的主要与次要疗效,评估改良意向性治疗(MITT)人群、临床可评估(CE)人群和微生物学可评估(ME)人群的临床疗效及微生物疗效。分析比较两治疗组不同人群不同评价时间点的临床治愈率,计算基线病原菌阳性者微生物清除率。分析不良事件及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共144例至少接受过一剂研究药物的cIAI患者被纳入MITT人群,首剂用药后25~31天[疗效判断(TOC)访视时],依拉环素和厄他培南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7.8%(56/72)和90.3%(65/72)。在剔除<72 h给药周期的受试者后,两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83.6%(56/67)和90.3%(65/72)。依拉环素组临床治愈率在TOC访视时的CE和ME人群分别为91.1%(51/56)和83.3%(25/30),厄他培南组分别为95.3%(61/64)和90.9%(30/33)。在TOC访视时,针对ME人群2种主要基线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依拉环素组和厄他培南组对大肠埃希菌的微生物学疗效分别达到91.3%(21/23)和96.2%(25/26);对肺炎克雷伯菌的微生物学疗效分别为4/5和3/3。依拉环素组与厄他培南组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发生率相似,分别为75.0%对70.8%,绝大部分为轻、中度。依拉环素与药物相关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输液部位静脉炎(9.7%,7/72)和输液部位疼痛(8.3%,6/72)。结论 与厄他培南相似,依拉环素治疗cIAI具有良好的临床与微生物学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 何丽明, 范亚新, 闫钢风, 王一雪, 张菁, 陆国平, 陶金好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3): 257-26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儿应用万古霉素治疗后的药物浓度和暴露量,以及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合理应用参考。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87例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TDM),并计算24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h)和AUC0-24h/最低抑菌浓度(AUC0-24h/MIC)指数。结果 研究纳入的患儿年龄中位数为3.60 (1.20, 20.00)月龄,万古霉素给药日剂量中位数为39.23 (30.00, 46.51)mg/kg,血药谷浓度中位数为3.30 (1.50, 7.10)mg/L,在5~15 mg/L范围的达标率为26.4%(23/87)。AUC0-24h中位数为213 (174, 293) mg·h/L,AUC0-24h/MIC中位数为221 (128, 349),其中日剂量>60 mg/kg患儿AUC0-24h中位数≥400 mg·h/L、AUC0-24h/MIC中位数≥400,对应年龄中位数为28.50 (6.85, 36.00)月龄。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谷浓度与AUC0-24h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P=0.002)。所有患儿在治疗结束时临床有效率85.1% (74/87),细菌学清除率95.4% (83/87),治疗过程中无肾功能损伤发生。结论 纳入患儿万古霉素给药日剂量、血药谷浓度、AUC0-24h/MIC中位数均低于国内外推荐范围,但万古霉素低暴露量下儿童患者仍具有较好的临床和微生物学疗效。当万古霉素日剂量>60 mg/kg(对应年龄中位数28.50月龄)或Cmin≥5 mg/L时,AUC0-24h≥400 mg·h/L及AUC0-24h/MIC≥400的达标率增加。
  • 王亚丽, 崇丽宁, 王婷婷, 马国梅, 韩敬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3): 265-27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化脓性脑膜炎(PM)、结核性脑膜炎(TBM)患者脑脊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差异,并分析三项指标在PM、TBM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将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衡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35例PM患者纳入PM组,45例TBM患者作为TBM组。采集患者治疗前的脑脊液样本,测定并对比两组脑脊液中LDH、CK、NSE水平及糖、蛋白、氯化物含量,经Pearson分析脑脊液中指标间相关性。线性回归分析影响TBM发生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脑脊液中LDH、CK、NSE及联合对PM与TBM的鉴别价值。结果 年龄、性别、临床特征(发热、病理征、呕吐、肢体抽搐等)发生率、脑脊液中糖与蛋白含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M组脑脊液中LDH、NSE水平高于PM组,CK水平、氯化物含量低于PM组(P<0.05);Pearson相关性显示,脑脊液中LDH与CK、氯化物呈负相关(r<0,P<0.05),与NSE呈正相关(r>0,P<0.05);CK与NSE呈负相关(r<0,P<0.05),与氯化物呈正相关(r>0,P<0.05);NSE与氯化物呈负相关(r<0,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脑脊液中LDH、CK、NSE、氯化物均与TBM的发生相关(P<0.05);ROC曲线结果发现,脑脊液中LDH、CK、NSE及三者联合鉴别PM、TBM的AUC为0.849(95%CI:0.768~0.930)、0.858(95%CI:0.779~0.937)、0.851(95%CI:0.771~0.931)、0.954(95%CI:0.911~0.996)。结论 PM、TBM患者临床特征相似,但脑脊液中LDH、CK、NSE水平存在差异,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PM与TBM的鉴别诊断。
  • 王洁, 张瑜, 李苹苹, 帖彦清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3): 271-27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非O1/非 O139 群霍乱弧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 1 例非O1/非 O139 群霍乱弧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非 O1/非 O139 群霍乱弧菌”和“血流感染”为主题词,检索万方、维普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以“non-O1/non-O139 Vibrio cholerae”和“bloodstream infection”为主题词检索PubMed数据库,获取国内外报道的病例,复习非O1/非 O139 群霍乱弧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法。结果 该例 69岁男性患者肝门部胆管癌术后6个月,腹胀、发热、无腹泻,血培养检测出霍乱弧菌,经质谱、VITEK 2XL和16S rRNA基因鉴定均为霍乱弧菌,血清学确认为非O1/非 O139 群。使用哌拉西林抗感染治疗 10 d后﹐患者康复出院。通过文献复习发现26例非O1/非 O139 群霍乱弧菌血流感染患者大多数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消化道基础疾病﹐主要症状为急性腹泻、腹胀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80.77%患者好转出院,15.38%死亡,主要因感染性休克引起的多器官衰竭而死亡。结论 非O1/非 O139 群霍乱弧菌血流感染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是慢性肝炎、肝硬化、恶性肿瘤、糖尿病患者,及时血培养检查和准确鉴定对其诊断非常重要。早期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预后相对较好。
  • 郭燕, 胡付品, 朱德妹, 汪复, 蒋晓飞, 徐英春, 张小江, 张峰波, 季萍, 谢轶, 肖玉玲, 王传清, 付盼, 徐元宏, 黄颖, 孙自镛, 陈中举, 孙景勇, 陈庆, 褚云卓, 田素飞, 胡志东, 李金, 俞云松, 林洁, 单斌, 许云敏, 郭素芳, 王艳艳, 魏莲花, 李可可, 张泓, 潘芬, 胡云建, 艾效曼, 卓超, 苏丹虹, 郭大文, 赵金英, 喻华, 黄湘宁, 刘文恩, 李艳明, 金炎, 邵春红, 徐雪松, 李威, 王山梅, 楚亚菲, 张利侠, 马娟, 周树平, 周艳, 朱镭, 孟晋华, 董方, 吕志勇, 胡芳芳, 沈瀚, 周万青, 贾伟, 李刚, 吴劲松, 卢月梅, 李继红, 孙倩, 段金菊, 康建邦, 马晓波, 郑燕青, 郭如意, 朱焱, 陈运生, 孟青, 王世富, 胡雪飞, 黄文辉, 李娟, 石泉贵, 杨娟, 热孜瓦古丽·阿不力米提, 黄莉莉, 邵雪君, 任晓艳, 李冬, 张群, 陈雪, 黎日海, 徐洁丽, 高凯杰, 徐璐, 林琳, 张卓, 刘健龙, 付敏, 郭映辉, 张文超, 王增国, 贾凯, 夏云, 孙珊, 杨慧敏, 苗艳, 周明明, 张诗海, 刘红娟, 陈楠, 李婵, 沈继录, 门万琪, 王鹏, 张晓威, 刘彦彦, 安勇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3): 277-28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监测2022年CHINET三级医院临床分离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国内58所三级医院临床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商品化药敏试验自动测试仪按CHINET统一监测技术方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按CLSI M100 2022年版折点标准判断。结果 收集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上述医院临床分离菌共318 01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9.5%,革兰阴性菌占70.5%。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其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除假中间葡萄球菌和施氏葡萄球菌外)中甲氧西林耐药株的检出率分别为28.3%、76.7%和77.9%。MRSA中有94.0%的菌株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敏感;MRSE中有90.8%的菌株对利福平敏感,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多数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低于屎肠球菌,两者中均有少数万古霉素耐药株。2022年儿童和成人中分离的非脑膜炎肺炎链球菌中PSSP的检出率分别为94.2%和95.7%。除克雷伯菌属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范围为21.7%~23.1%外,其他细菌的耐药率多在13.1%以下。除天然耐药菌株外,其他肠杆菌目细菌对替加环素、黏菌素和多黏菌素B高度敏感,耐药率范围为0.1%~13.3%。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从2019年的23.5%下降至2022年的18.0%;鲍曼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亦从2019年的79.0%下降至2022年的72.5%。结论 三级医院临床分离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仍呈增长趋势,但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多种重要耐药细菌的检出率近年来呈现连续下降趋势,提示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开展多学科联动的方式对控制耐药细菌的流行播散是行之有效的。
  • 李艳明, 邹明祥, 刘文恩, 杨洋, 胡付品, 朱德妹, 徐英春, 张小江, 张峰波, 季萍, 谢轶, 康梅, 王传清, 付盼, 徐元宏, 黄颖, 孙自镛, 陈中举, 倪语星, 孙景勇, 褚云卓, 田素飞, 胡志东, 李金, 俞云松, 林洁, 单斌, 杜艳, 郭素芳, 魏莲花, 邹凤梅, 张泓, 王春, 胡云建, 艾效曼, 卓超, 苏丹虹, 郭大文, 赵金英, 喻华, 黄湘宁, 金炎, 邵春红, 徐雪松, 鄢超, 王山梅, 楚亚菲, 张利侠, 马娟, 周树平, 周艳, 朱镭, 孟晋华, 董方, 吕志勇, 胡芳芳, 沈瀚, 周万青, 贾伟, 李刚, 吴劲松, 卢月梅, 李继红, 段金菊, 康建邦, 马晓波, 郑燕萍, 郭如意, 朱焱, 陈运生, 孟青, 王世富, 胡雪飞, 沈继录, 汪瑞忠, 房华, 俞碧霞, 赵勇, 龚萍, 温开镇, 张贻荣, 刘江山, 廖龙凤, 顾洪芹, 姜琳, 贺雯, 薛顺虹, 冯佼, 岳春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3): 287-29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15—2021年CHINET细菌耐药监测网中尿液分离菌的分布和耐药性。方法 收集CHINET细菌耐药监测网51家医疗机构2015—2021年所有尿液标本临床分离菌的耐药监测数据资料,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21年尿液标本共分离细菌261 89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2 219株,占23.8%,革兰阴性菌199 674株,占76.2%。常见的分离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46.7%)、屎肠球菌(10.4%)、肺炎克雷伯菌(9.8%)、粪肠球菌(8.7%)、奇异变形杆菌(3.5%)、铜绿假单胞菌(3.4%)、无乳链球菌(2.6%)和阴沟肠杆菌(2.1%)。上述细菌主要分离自住院患者,女性多见于男性,成人多见于儿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分别占53.2%、52.8%和37.0%。耐碳青霉烯类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中检出率分别为1.7%、18.5%、16.4%和40.3%。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呋喃妥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磷霉素的耐药率<10%,屎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红霉素的耐药率>9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2%。ICU住院患者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门诊患者和非ICU住院患者。结论 尿液标本临床分离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不同人群尿液标本中分离的细菌种类和耐药性不尽相同,应重视细菌耐药监测,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 陈娜, 季萍, 杨洋, 胡付品, 朱德妹, 徐英春, 张小江, 谢轶, 康梅, 王传清, 付盼, 徐元宏, 黄颖, 孙自镛, 陈中举, 倪语星, 孙景勇, 褚云卓, 田素飞, 胡志东, 李金, 俞云松, 林洁, 单斌, 杜艳, 郭素芳, 魏莲花, 邹凤梅, 张泓, 王春, 胡云建, 艾效曼, 卓超, 苏丹虹, 郭大文, 赵金英, 喻华, 黄湘宁, 刘文恩, 李艳明, 金炎, 邵春红, 徐雪松, 鄢超, 王山梅, 楚亚菲, 张利侠, 马娟, 周树平, 周艳, 朱镭, 孟晋华, 董方, 吕志勇, 胡芳芳, 沈瀚, 周万青, 贾伟, 李刚, 吴劲松, 卢月梅, 李继红, 段金菊, 康建邦, 马晓波, 郑燕萍, 郭如意, 朱焱, 陈运生, 孟青, 王世富, 胡雪飞, 沈继录, 汪瑞忠, 房华, 俞碧霞, 赵勇, 龚萍, 温开镇, 张贻荣, 刘江山, 廖龙凤, 顾洪芹, 姜琳, 贺雯, 薛顺虹, 冯佼, 岳春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3): 300-30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15—2021年中国主要地区临床分离肠球菌属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方法 按CHINET统一技术方案,采用自动化仪器法、纸片扩散法或E试验条法对CHINET成员单位临床分离的肠球菌属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参照2021年CLSI标准判读,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年间共分离肠球菌属细菌124 565株,主要分离菌仍为屎肠球菌(50.7%)、粪肠球菌(41.5%)。标本来源主要为尿道标本(46.9%±2.6%),科室来源主要分离自内科、外科、ICU。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均保持在较低水平(≤3.6%)。万古霉素耐药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检出率为0.1%和1.3%,利奈唑胺耐药的粪肠球菌从2015年的0.7%上升至2021年的3.4%、屎肠球菌的检出率为0.3%。结论 肠球菌属临床分离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保持较好的体外敏感性,细菌耐药率低。但利奈唑胺耐药的粪肠球菌检出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应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及时发现耐药菌的发生和遏制耐药菌播散。
  • 闫少珍, 孙自镛, 陈中举, 杨洋, 胡付品, 朱德妹, 谢轶, 康梅, 张峰波, 季萍, 胡志东, 李金, 郭素芳, 沈瀚, 周万青, 徐英春, 张小江, 徐雪松, 鄢超, 王传清, 付盼, 贾伟, 李刚, 徐元宏, 黄颖, 郭大文, 赵金英, 刘文恩, 李艳明, 喻华, 黄湘宁, 单斌, 杜艳, 王山梅, 楚亚菲, 倪语星, 孙景勇, 俞云松, 林洁, 卓超, 苏丹虹, 魏莲花, 邹凤梅, 金炎, 邵春红, 李继红, 张利侠, 马娟, 褚云卓, 田素飞, 段金菊, 康建邦, 汪瑞忠, 房华, 胡芳芳, 胡云建, 艾效曼, 董方, 吕志勇, 张泓, 王春, 赵勇, 龚萍, 朱镭, 孟晋华, 马晓波, 郑燕萍, 吴劲松, 卢月梅, 郭如意, 朱焱, 温开镇, 张贻荣, 岳春雷, 刘江山, 黄文辉, 薛顺虹, 胡雪飞, 顾洪芹, 冯佼, 周树平, 周艳, 陈运生, 孟青, 俞碧霞, 沈继录, 窦睿, 王世富, 贺雯, 廖龙凤, 姜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3): 309-31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监测2015—2021年中国主要地区53所医疗机构临床分离肠杆菌属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方法 对全国53所医院在2015—2021年临床分离的肠杆菌属细菌按 CHINET 统一监测方案采用纸片扩散法或商品化药敏试验自动测试仪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依据2021年CLSI M100判读药敏结果,采用 WHONET 5.6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5—2021年共检出肠杆菌属细菌37 966株,七年间,肠杆菌属细菌在所有临床分离菌株中的分布呈波动性变化趋势,占总体菌株的2.5%,在肠杆菌目细菌中占5.7%。肠杆菌属细菌以阴沟肠杆菌为主,为93.7%(35 571/37 966)。菌株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样本,7年平均为(44.4±4.6)%,其次是分泌物/脓液样本,为(16.4±2.3)%,尿液样本为(16.0±0.9)%。在变化趋势上,阴沟肠杆菌在呼吸道样本的分布呈下降趋势,无菌体液样本的分布呈增长趋势。37 966株肠杆菌属细菌主要分离自住院患者,为92.9%,门急诊患者为(7.1±0.8)%。住院患者中以外科病房患者的分离株最多,为(24.4±2.9)%。从药敏结果分析,阴沟肠杆菌对阿米卡星、替加环素、多黏菌素B、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7.9%;阿氏肠杆菌的耐药率则≤5.6%,但对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高于阴沟肠杆菌(19.7%对3.9%);日沟维肠杆菌则对阿米卡星、替加环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8.1%,但对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为10.5%。七年间,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属细菌总体检出率为10.0%,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同科室患者分离株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存在较大差异,成人与儿童患者分离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不尽相同,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阴沟肠杆菌以ICU患者样本检出率最高。结论 CHINET细菌耐药监测显示2015—2021年肠杆菌属细菌的分布呈现锯齿型变化,并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增加,尤其是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 裴凌燕, 谢国艳, 王江丽, 梁斌, 冯琪, 刘庆中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3): 318-32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上海市某三甲中医医院12年间尿液标本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特点,为临床经验性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1年12月尿路感染患者资料及其尿液标本临床分离菌的种类和耐药性。结果 本组资料共收集非重复临床分离菌5 231株,其中大肠埃希菌占52.8%,肠球菌属占19.1%,克雷伯菌属占11.1%。各年龄段患者尿液分离菌以60~89岁老年人最多见(76.0%),44岁以下的年轻人最少(3.1%);细菌多数分离自女性患者(75.8%),但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男性多于女性(55.3%对44.7%和67.7%对32.3%)。肾病科分离的菌株数较其他科室多见(占13.7%),其中大肠埃希菌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分布最低,而肠球菌属在ICU分布最高。肠杆菌目细菌对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阿米卡星、头孢吡肟、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耐药率低,具有较高的敏感率;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耐药率低,其敏感率均高于鲍曼不动杆菌(≥54.6%对≤39.8%)。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耐药率低,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2.7%。主要临床分离耐药菌株在60~89岁的老年患者中分布最高;ICU和急诊科分离出较多的耐药菌株。结论 该中医医院相比综合性医院的特点是老年患者占比很高,在治疗尿路感染患者时需更加谨慎。尿液标本临床分离菌以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经验性用药治疗应结合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原菌种类的分布特点进行综合考量,积极送检尿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并加强耐药性监测。
  • 阿力米热·艾买提, 孙哲伟, 徐庆庆, 徐晓刚, 王明贵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3): 326-33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性及其耐药机制,包括可移动喹诺酮类耐药(TMQR)基因分布。方法 对2019年我国7所医院临床分离的CRKP菌株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Illumina HiseqX测序平台进行基因组测序,并分析CRKP携带的毒力基因、MLST分型、染色体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的变异情况,以及TMQR基因分布。结果 481株CRKP对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不敏感率分别为98.4%和99.2%,ST11型和ST15型为优势克隆。303株携带毒力基因的CRKP(CV-CRKP)中,ST11型和ST15型菌株分别为92.1%和5.0%。178株不携带毒力基因的CRKP(non-CV-CRKP)中,ST11型和ST15型菌株分别为 53.4 %和34.3 %。全部ST11和ST15型菌株对喹诺酮类耐药并伴有gyrAparC基因变异,对喹诺酮类敏感菌株均为非ST11和非ST15型菌株。可移动元件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中,qnrS1(294株,61.1%)、qnrB4(48株,10.0%)及aac(6)-Ib-cr(90株,18.7%)的检出率高,其他基因的检出较低,包括有qnrB1(4株)、qnrB2(2株)、qnrD1(2株)、qnrB6(1株)。其中,qnrB4主要分布在左氧氟沙星高度耐药(MIC≥8 mg/L)菌株中。aac(6)-Ib-cr主要分布在环丙沙星耐药(MIC>8 mg/L)菌株中。结论 临床分离的CRKP菌株对喹诺酮类耐药率高。喹诺酮类耐药的CRKP菌株中QRDR变异率高,TMQR基因携带率高。
  • 杨小英, 王晨, 尹梦芸, 邵友星, 胡付品, 王明贵, 郭庆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3): 332-33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上海市某三甲医院阴沟肠杆菌复合体(ECC)临床株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收集2018—2020年临床分离的ECC菌株。药敏试验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PCR检测常见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blaKPCblaNDMblaIMPblaVIMblaOXA-48)。结果 2018—2020年共分离ECC菌株222株,其中36株分离自普外科,占ECC总菌株的16.2%;标本类型主要为痰液(41.0%)和尿液(20.3%)。药敏结果显示ECC菌株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第二代和第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高(31.1%~71.2%),对替加环素、阿米卡星、美西林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率低(0.5%~9.0%);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9.5%和10.4%。222株ECC菌株中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不敏感的有34株,其中有23株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经PCR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34株对碳青霉烯类不敏感ECC菌株中有21株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包括14株blaNDM、5株blaIMP和2株blaKPC,且均分离自2019和2020年。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不敏感的34株ECC有73.5%对美西林敏感,包括15株产金属酶的菌株。2019年和2020年ECC临床分离株对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耐药率明显较2018年为高(P<0.05),且多与产NDM相关。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ECC菌株中,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20.4%,对阿米卡星和美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4.9%和8.7%;对替加环素的不敏感率为9.7%。结论 2019—2020年ECC临床分离株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及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耐药率上升,与细菌产碳青霉烯酶相关。部分产金属酶的ECC菌株对美西林敏感。
  • 病例报告
  • 陆丹倩, 郑永平, 李家豪, 张玲, 王巧媚, 邓聚辉, 彭明, 黄阶胜, 刘丽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3): 338-34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美, 史海涛, 姜炅, 曾虹, 沙素梅, 陈芬荣, 王燕, 刘欣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3): 341-34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饶菁菁, 於龙, 李昱珑, 柯盈月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3): 344-34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靳天怡, 杨树忠, 吴华初, 陈兴旺, 廖继旸, 邹珊, 赖剑波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3): 348-35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3.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魏睿莉, 付婕婷, 高晓晓, 孙嘉斌, 唐瑛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3): 352-35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3.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张鑫, 万齐华, 钟晗, 张在丽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3): 355-36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3.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罗征宇, 宁雅婷, 徐英春, 张丽, 孙天舒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3): 361-36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3.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谭隽怡, 向明确, 李天驹, 石小枫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3): 366-37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3.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欧阳佩珩, 胡志德, 张蕾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3): 371-37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3.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读者·作者·编者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3): 264-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3): 299-2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3): 308-3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3): 376-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简讯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3): 347-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