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4年, 第2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7-20
  

  • 全选
    |
    论著
  • 黄桂英, 李云送, 朱行磊, 黄志毅, 万隽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4): 377-38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导致早产新生儿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不达标或超标的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2月—2021年3月接受万古霉素静脉治疗的早产新生儿血药谷浓度监测数据,根据《中国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指南(2020更新版)》推荐,将万古霉素稳态谷浓度<5 mg/L的患儿纳入不达标组,5~15 mg/L的纳入达标组,>15 mg/L的纳入超标组。利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不同分组间临床特征差异,分析各因素对血药谷浓度达标情况的影响。结果 82例早产新生儿中,万古霉素的中位谷浓度为12.50(7.95,18.05)mg/L。达标患儿47例,占57.32%,谷浓度中位数为10.90(7.80,13.30)mg/L;超标患儿27例,占32.93%,中位数为21.80(18.00,23.80)mg/L;不达标患儿仅8例,占9.75%,中位数为4.10(2.48,4.60)mg/L。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不达标组与达标组患儿在矫正胎龄和当前体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标组与达标组患儿在血肌酐值和给药间隔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肌酐值(OR=1.063,95% CI:1.024~1.102,P=0.001,截断值:62 μmol/L)和给药间隔(OR=6.693,95% CI:1.604~27.920,P=0.009)是导致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超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现行说明书给药方案下,仅有半数早产新生儿的血药谷浓度达到指南推荐范围,用药时应综合患儿矫正胎龄、当前体重、日剂量及血清肌酐值等情况,优化万古霉素给药方案,开展血药浓度监测以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
  • 徐芳媛, 朱忠华, 庄仲侠, 李超, 郑绍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4): 384-38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去甲万古霉素谷浓度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中的达标情况,不同谷浓度对临床疗效、肾功能损伤的影响,以及影响谷浓度的因素。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入住黄山市人民医院综合ICU并静脉滴注去甲万古霉素的成年患者。记录患者去甲万古霉素的用药方案、稳态下的谷浓度,比较不同谷浓度分组间临床疗效、肾功能损伤的情况,观察不同肾功能状态患者谷浓度达标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稳态谷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患者97例,仅33.0% (32/97)达到目标谷浓度(10~20 mg/L),51.5%(50/97)低于目标谷浓度,15.5%(15/97)高于目标谷浓度。谷浓度不同的三组,临床治愈率和肾功能损伤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不同肾功能状态的患者谷浓度达标情况存在差异,肾功能亢进及正常者,以低于目标浓度为主,随着肾功能障碍加重高于目标浓度的比例呈升高趋势(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每日剂量、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 (APACHE 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价(SOFA)评分、血肌酐、尿素氮、降钙素原、是否合并感染性休克及是否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均与去甲万古霉素的谷浓度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SOFA评分、血尿素氮、性别及是否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是去甲万古霉素谷浓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ICU患者不同肾功能状态下去甲万古霉素的稳态谷浓度较难达到目标,且以谷浓度偏低更多见,临床治愈率低,而谷浓度的升高,肾功能损伤发生率升高。年龄、性别、SOFA评分、血尿素氮水平及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是去甲万古霉素谷浓度的独立影响因子。
  • 聂静敏, 杜翔, 喻园园, 田黎, 桑俊, 孙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4): 390-39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结核病(TB)对CD8+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单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单纯TB患者、HIV感染合并TB者各200例分别作为HIV组、TB组、HIV/TB组,分析各组血清CD8+T细胞及CD4+T细胞变化。结果 三组CD8+T细胞水平比较呈现HIV组>HIV/TB组>TB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779,P<0.001)。HIV/TB组、HIV组CD8+T细胞水平较正常水平升高 (ZHIV/TB=8.343,PHIV/TB<0.001;ZHIV=7.988,PHIV<0.001),而TB组CD8+T细胞较正常水平明显下降(ZTB=8.682,PTB<0.001)。三组CD4+T细胞水平均较正常下降(ZHIV=11.088,PHIV<0.001;ZTB=5.562,PTB<0.001;ZHIV/TB=12.077,PHIV/TB<0.001)。按照CD4+T细胞计数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当CD4+T细胞计数≤100 cells/μL时,三组CD8+T细胞水平比较:HIV组>TB组,HIV组>HIV/TB组,且HIV/TB组CD8+T细胞水平较正常显著下降(Z0-100=1.604,P0-100=0.109);当CD4+T细胞≥101 cells/μL时,CD8+T细胞三组比较:HIV/TB组>TB组,HIV组>TB组;当CD4+T细胞>500 cells/μL,三组CD8+T细胞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三组CD8+T细胞与CD4+T细胞变化趋势的差异分析结果提示,以HIV组为参照,随着CD4+T细胞计数的下降,TB组、HIV/TB组的CD8+T细胞均比HIV组下降趋势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斜率分别为0.344和0.216,P<0.001)。结论 随着CD4+T细胞的下降,HIV感染合并TB和TB均可导致CD8+T细胞下降,且TB的CD8+T细胞下降更加显著。
  • 闫小利, 陈清清, 林玉玲, 宋瑞雅, 张建明, 郑廷金, 张志珊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4): 395-40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纹带棒状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其感染或定植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2020年7月—2022年9月临床分离纹带棒状杆菌72株,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细菌对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扩增检测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相关基因gyrA并进行测序以分析氨基酸突变位点,PCR扩增核糖体甲基化酶基因ermX和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aphA1并进行测序分析。病史资料分析纹带棒状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均100%敏感,对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及莫西沙星均100%耐药,对青霉素(87.5%)、头孢吡肟(95.8%)、美罗培南(95.8%)、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90.3%)、红霉素(98.6%)和克林霉素(98.6%)的耐药率较高,对庆大霉素(25.0%)、四环素(30.6%)和利福平(23.6%)耐药率较低。PCR及DNA测序结果显示,3株纹带棒状杆菌发生gyrA基因单点突变(Ser87Val),67株发生双突变(Ser87Phe、Asp91A1a或Ser87Tyr、Asp91Ala),2株发生三位点突变(Ser87Phe、Ala88Pro和Asp91Ala),其中三位点突变是本研究首次发现的突变模式。所有的纹带棒状杆菌均检出ermX基因,aphA1基因检出率为43.1%。病史资料结果显示,72株纹带棒状杆菌主要分离自ICU(占65.2%),标本来源以下呼吸道标本为主(占91.6%),患者平均年龄(68.0±15.3)岁,感染和定植患者比例分别占72.2%(52/72)和27.8%(20/72),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长≥28 d、合并脑出血、意识障碍及病情恶化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院临床分离的纹带棒状杆菌均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 王东江, 吴文娟, 郭建, 张旻, 林慧萍, 万菲菲, 马晓波, 李玥婷, 李佳, 贾慧琼, 曾令兵, 鹿秀海, 金炎, 蔡金凤, 李伟, 白志敏, 吴永琴, 丁卉, 廖忠先, 李根, 张慧, 孟红委, 邓嫦姿, 陈峰, 蒋娜, 秦洁, 董郭平, 张静华, 奚卫, 张灏旻, 汤荣, 李丽, 王苏珍, 潘芬, 高晶, 江露, 房华, 李志兰, 袁轶群, 汪国庆, 王院霞, 王立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4): 402-40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监测中国华东地区临床分离念珠菌的耐药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以质谱或分子的方法对2018年1月—2022年12月收集的菌株进行复核鉴定,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进行10种抗真菌药物的药敏试验。依据2022年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 M27 M44s-Ed3和M57s-Ed4对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判读。结果 共收集念珠菌3 026株,无菌部位分离菌株占65.33%,主要标本类型为血液38.86%和胸腹水10.21%。白念珠菌占比(44.51%)最高、其次为近平滑念珠菌复合群19.46%、热带念珠菌13.98%、光滑念珠菌10.34%和其他念珠菌0.79%。对测试的10种抗真菌药物:白念珠菌较为敏感,敏感率最低为93.62%,2.97%的菌株对氟康唑剂量依赖性敏感(SDD);近平滑念珠菌对氟康唑SDD为 2.61%,耐药率为9.42%,对其他药物的敏感率均大于90%;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SDD为92.01%,耐药率为7.99%,泊沙康唑、伏立康唑非野生型菌株(NWT)分别为32.27%、48.24%,其他药物的敏感率均大于90%;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耐药率分别为29.55%、26.24%,对泊沙康唑、伊曲康唑NWT分别为76.60%、21.99%,对棘白菌素类药物耐药率为2.36%。结论 华东地区念珠菌的分离率和菌种分布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近平滑念珠菌复合群对氟康唑有一定的耐药性,热带念珠菌对三唑类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非敏感率较高。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均出现了对棘白菌素类耐药菌株。
  • 许云敏, 董小雪, 单斌, 杨洋, 胡付品, 朱德妹, 徐英春, 张小江, 季萍, 张峰波, 谢轶, 康梅, 王传清, 付盼, 徐元宏, 黄颖, 孙自镛, 陈中举, 倪语星, 孙景勇, 褚云卓, 田素飞, 胡志东, 李金, 俞云松, 林洁, 郭素芳, 魏莲花, 邹凤梅, 张泓, 王春, 胡云建, 艾效曼, 卓超, 苏丹虹, 郭大文, 赵金英, 喻华, 黄湘宁, 刘文恩, 李艳明, 金炎, 邵春红, 徐雪松, 鄢超, 王山梅, 楚亚菲, 张利侠, 马娟, 周树平, 周艳, 朱镭, 孟晋华, 董芳, 郑红艳, 胡芳芳, 沈瀚, 周万青, 贾伟, 李刚, 吴劲松, 卢月梅, 李继红, 段金菊, 康建邦, 马晓波, 郑燕萍, 郭如意, 朱焱, 陈运生, 孟青, 王世富, 胡雪飞, 沈继录, 黄文辉, 汪瑞忠, 房华, 俞碧霞, 赵勇, 龚萍, 温开镇, 张贻荣, 刘江山, 廖龙凤, 顾洪芹, 姜琳, 贺雯, 薛顺虹, 冯佼, 岳春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4): 410-41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15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CHINET耐药监测网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属和普罗威登菌属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方法 按CHINET统一方案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CLSI M100 31st 2021年版折点标准判断结果。结果 7年间共监测收集到肠杆菌目摩根菌科细菌32 433株,其中变形杆菌属24 160株,摩根菌属6 704株,普罗威登菌属1 569株,细菌数量呈增长趋势。标本分布前三位依次为尿液、下呼吸道和伤口分泌物。三种菌属细菌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头孢西丁、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均较低,其中变形杆菌属和摩根菌属对受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大多<10%,普罗威登菌属的耐药率大多<20%。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属和普罗威登菌属中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检出率分别为1.4%、1.9%和15.6%。结论 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属和普罗威登菌属临床分离菌株近年有明显增加趋势;这些菌株中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的检出亦有明显增多。应加强关注,重视细菌耐药监测,合理用药,防止耐药细菌的发生和耐药率上升 。
  • 卓楚越, 郭颖异, 卓超, 杨洋, 胡付品, 朱德妹, 徐英春, 张小江, 张峰波, 季萍, 谢轶, 康梅, 王传清, 付盼, 徐元宏, 黄颖, 孙自镛, 陈中举, 倪语星, 孙景勇, 褚云卓, 田素飞, 胡志东, 李金, 俞云松, 林洁, 单斌, 杜艳, 郭素芳, 魏莲花, 邹凤梅, 张泓, 王春, 胡云建, 艾效曼, 郭大文, 赵金英, 喻华, 黄湘宁, 刘文恩, 李艳明, 金炎, 邵春红, 徐雪松, 鄢超, 王山梅, 楚亚菲, 张利侠, 马娟, 周树平, 周艳, 朱镭, 孟晋华, 董方, 吕志勇, 胡芳芳, 沈瀚, 周万青, 贾伟, 李刚, 吴劲松, 卢月梅, 李继红, 段金菊, 康建邦, 马晓波, 郑燕萍, 郭如意, 朱焱, 陈运生, 孟青, 王世富, 胡雪飞, 沈继录, 黄文辉, 汪瑞忠, 房华, 俞碧霞, 赵勇, 龚萍, 温开镇, 张贻荣, 刘江山, 廖龙凤, 顾洪芹, 姜琳, 贺雯, 薛顺虹, 冯佼, 岳春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4): 418-42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15—2021年CHINET耐药监测网52所医院的克雷伯菌属细菌分布及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方法 按照CHINET技术方案对菌株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参照2021年CLSI M100折点标准。结果 2015—2021年共分离到非重复克雷伯菌属细菌241 549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88.0%、产气克雷伯菌5.8%、产酸克雷伯菌5.7%、其他克雷伯菌属0.6%。克雷伯菌属细菌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标本(48.49±5.32)%;分离率前三的科室分别是内科(22.79±3.28)%、外科(17.98±3.10)%和 ICU(14.03±1.39)%。肺炎克雷伯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于同属其他菌种,但替加环素及多黏菌素B仍在克雷伯菌属中显示较低的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其阴性菌株。ICU患者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和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对绝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于非ICU患者,成年患者的CRKP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于儿童患者。结论 2015—2021年临床分离克雷伯菌属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呈较大幅度增长,对替加环素、多黏菌素B仍保持较高的敏感率,仍需加强克雷伯菌属细菌耐药性监测。
  • 刘泽世, 张雪, 雷静, 殷鉴, 张彦平, 耿燕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4): 427-43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常见临床分离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 ICU 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临床分离菌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结果 2020—2022年ICU临床分离菌3 64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 344株(36.8%)、革兰阴性菌2 305株(63.2%)。其中克雷伯菌属540株(14.8%)、肠球菌属522株(14.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48株(12.3%)、不动杆菌属438株(12.0%)、大肠埃希菌424株(11.6%)。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甲氧西林耐药表皮葡萄球菌(MRSE)和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76.1%、82.4%和69.9%。除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外,MRSA、MRSE和MRCNS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MSSA、MSSE和MSCNS。未检出葡萄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菌株。肠球菌属中屎肠球菌的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属;发现2株对利奈唑胺耐药的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38.4%和40.2%。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2.0%,而阴沟肠杆菌对该两药的耐药率>10.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7.1%和19.6%;但鲍曼不动杆菌对该两药的耐药率高,分别为86.0%和86.7%。结论 该院ICU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较高,但肠杆菌目中其他细菌对碳青霉烯类仍较敏感,细菌耐药率低。肠球菌属中已发现有对利奈唑胺的耐药菌株,未发现与万古霉素交叉耐药。因此,加强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 饶桂华, 王强, 赵芳, 陈明亮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4): 434-44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统计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前后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和耐药率变化。方法 比较2017—2019年(疫情前)和2020—2022年(疫情后)两个阶段6种细菌的耐药性变化。使用WHONET 5.6软件统计细菌耐药监测数据。结果 较疫情前,疫情后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升高(40.1%对27.9%,P<0.01),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降低(1.9%对3.1%,P<0.05),其他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疫情暴发前后,多重耐药菌均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样本 (78.4%对78.5%)。疫情后ICU多重耐药菌总检出率明显高于疫情前(53.1%对35.5%,P<0.01)。较疫情前,疫情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下降(3.5%对15.7%,P<0.01),粪肠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降低,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降低(39.2%对50.1%,P<0.01),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降低(1.2%对2.7%,P<0.01)。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基本保持稳定,疫情暴发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后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明显下降,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下降趋势,但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和耐药率显著增加,仍需加强院感防控管理,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 郑煦韬, 张日妹, 段穷, 林珊如, 唐佳玲, 尹凌凡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4): 442-44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住院患者血液标本的细菌分布特点和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2022年该院血液标本分离细菌及其药敏结果。结果 分离自血液标本的细菌共91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为575株(63.2%)、革兰阳性菌为335株(36.8%)。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占检出率前5位。5年间,血培养阳性标本中未发现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菌株。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为11.8%。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其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的检出率分别为16.7%、75.0%和55.5%,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亦未发现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结论 该院分离自血液标本的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分离菌种较多,并已经发现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产生耐药,应加强血液标本和感染部位标本的送检,并应加强细菌耐药监测,掌握其耐药特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的传播。
  • 病例报告
  • 曹丽娇, 范敏娟, 袁开芬, 王瑞丽, 杨晓蕾, 宋焕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4): 448-45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何花, 黄瑛, 徐俊, 李杨, 张燕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4): 453-45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林志强, 吴娜梅, 蔡莉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4): 457-46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陈巧霞, 蒋雪梅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4): 462-46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永恒, 岳菀潞, 秦刚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4): 469-47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雅婷, 张策, 吕梦瑶, 申川, 赵彩彦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4): 476-48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梁江洪, 屠越兴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4): 484-48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秦晓华, 郝敏, 王明贵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4): 489-49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读者·作者·编者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4): 433-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4): 441-4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4): 447-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4): 488-4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简讯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4): 409-4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