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4年, 第2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09-23
  

  • 全选
    |
    专家论坛
  • 《复方磺胺甲噁唑治疗药物监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编写组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5): 497-50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王以琳, 孙琪, 钱卓, 李京月, 梅世月, 高恒妙, 杨俊文, 金志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5): 507-51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儿童结核病诊断延迟病例的临床特点,分析诊断延迟的危险因素,为儿童结核病早期诊断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结核病患儿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年龄段患儿的临床特征。根据出现结核病相关症状到确诊时间是否>3周分为延迟组与非延迟组,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诊断延迟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结核病患儿82例,延迟组46例,非延迟组36例,诊断延迟率56.1%。≤5岁患儿急性粟粒性肺结核及结核性脑膜炎发生率显著高于>5岁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组患儿慢性发热、咳嗽>2周、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及抗生素(第三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使用时长显著高于非延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儿来源、接触史、混合感染、结核类型、分子生物学检测和重症6个因素与结核病诊断延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患儿来源[多次就诊(≥3次)(OR=7.064,95%CI:1.677~29.754)]、混合感染(OR=3.812,95%CI:1.185~12.260)、重症(OR=3.697,95%CI:1.081~12.646)是儿童诊断延迟的危险因素,分子生物学检测(OR=4.642,95%CI:1.318~16.345)是儿童诊断延迟的保护因素。结论 儿童结核病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延迟现象较为普遍,多次反复就诊、混合感染、重症是诊断延迟的危险因素。对于足疗程第三代头孢菌素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慢性发热、咳嗽伴生长发育迟缓患儿应高度警惕结核病,分子生物学检测有助于痰涂片阴性患儿早期诊断。
  • 安德健, 逄崇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5): 515-52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成人细菌性肝脓肿(PLA)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原学特征、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PLA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且诊断为PLA的患者资料,包括一般情况、病原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治疗情况及预后情况,分析PLA的病原学特点和目前临床抗感染用药情况。结果 共收录280例成人PLA患者,其中男性161例,女性119例,男女比例1.35∶1,平均年龄(63.1±13.6)岁,发病主要集中在50~80岁。最常见感染途径为隐源性感染(55.7%)。最常见的基础疾病是糖尿病(41.1%)。血培养阳性率为28.4%,脓液培养阳性率为80.3%。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是血培养及脓液培养最常见的细菌。共培养出耐药菌14株,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肺炎克雷伯菌3株,产ESBL大肠埃希菌3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1株,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1株,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2株,耐高浓度氨苄西林及氨基糖苷类肠球菌3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1株。相比较而言,培养出的革兰阴性菌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最低(82.3%),对亚胺培南敏感率最高(98.2%),整体对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氨基糖苷类、甘氨酰环素类、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以及磺胺类药物敏感性较好。PLA初始经验性治疗以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应用最多。结论 PLA好发于男性,发病年龄主要在50~80岁,多伴有糖尿病。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对常见抗生素敏感性较好。经验性治疗以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为主,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较多,存在不必要的联合用药情况,在应用抗菌药物中尚有不规范之处,需要予以重视。
  • 曲紫瑶, 孙建光, 孔庆辉, 王子宜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5): 521-52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RNA对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清除和血清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2月12日至2019年2月21日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威海医院首次接受NA单药治疗的178例CHB患者的血清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定量检测基线和NA治疗后血清HBV RNA水平。结果 HBeAg清除组和血清转化组患者基线、治疗6个月时和12个月时的血清HBV RNA水平分别显著低于未清除组和未转化组(P<0.001)。随访期间,基线HBV RNA水平较低的患者累积HBeAg清除率(Log Rank χ2=11.282,P=0.001)或血清转化率(Log Rank χ2=10.739,P=0.001)高于较高水平的患者。经Cox回归模型分析,基线、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的血清HBV RNA是CHB患者HBeAg清除和血清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线血清HBV RNA水平预测HBeAg清除和血清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8(95%CI:0.743~0.872)和0.824(95%CI:0.763~0.885);治疗6个月时的AUC分别为0.830(95%CI:0.765~0.894)和0.732(95%CI:0.657~0.808);治疗12个月时的AUC分别为0.737(95%CI:0.641~0.833)和0.757(95%CI:0.671~0.842)。基线血清HBV RNA联合6个月时HBV RNA下降程度预测AUC分别为0.856(95%CI:0.795~0.917)和0.864(95%CI:0.802~0.926);联合12个月时HBV RNA下降程度预测AUC分别为0.881(95%CI:0.826~0.936)和0.848(95%CI:0.784~0.911)。结论 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对NA治疗后HBeAg清除和血清转化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提示HBV RNA水平可以帮助识别无反应者并促使考虑联合治疗。
  • 阮冰, 段曰黎, 朱浩翔, 王新宇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5): 530-53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报道2例棒状杆菌脑膜炎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提高临床对该菌致病性的认识。方法 详细描述2例棒状杆菌脑膜炎病例。利用英文关键词“Corynebacterium meningitis”和“cerebrospinal fluid shunt infection”检索PubMed,以及中文关键词“棒状杆菌”和“脑膜炎”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对筛选出的病例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2例病例在接受腰大池腹腔分流术后出现发热、腹痛、意识不清等症状。多次脑脊液培养均检出棒状杆菌,经万古霉素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文献复习发现29例相关病例,结合现文报道的2例共31例。患者中女性11例,男性20例,年龄范围为4周龄至87岁。感染的棒状杆菌种类包括杰氏棒状杆菌12例,纹带棒状杆菌9例,干燥棒状杆菌2例,牛棒状杆菌2例,水生棒状杆菌1例,马棒状杆菌1例,微小棒状杆菌1例,以及3例未明确分类的棒状杆菌。多数患者有基础疾病,如免疫性疾病2例,恶性肿瘤8例等。感染因素多样,包括恶性肿瘤化疗、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使用、侵袭性操作及大量抗生素使用。治疗中,万古霉素为首选药物,19例患者还进行了引流管或静脉导管的移除或更换。25例患者治疗后痊愈,6例患者死亡。结论 棒状杆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在临床上的感染病例逐渐增多。对于接受过多次侵袭性操作、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若出现发热、意识改变和脑膜炎症状,且脑脊液多次检测阳性,应高度警惕棒状杆菌感染,并及时治疗。
  •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5): 537-54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全国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ales,CRE)(除外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耐药机制和分子特征。方法 收集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151所医疗机构2021年1—6月临床分离的CRE(除外肺炎克雷伯菌),按区域分别运送至三个中心实验室。中心实验室按照统一的实验方案进行菌种复核鉴定,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CRE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所有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菌株产生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结果 共收集CRE菌株946株,其中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和其他肠杆菌目细菌分别占41.1%(389/946)、34.4%(325/946)和24.5%(232/94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及其他肠杆菌目细菌对氨曲南-阿维巴坦、阿米卡星、黏菌素、多黏菌素B和替加环素均高度敏感,敏感率范围为87.1%~95.5%。全基因组测序显示blaNDM-5(71.7%, 279/389)和blaNDM-1(64.3%, 209/325)分别是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中主要流行的碳青霉烯酶基因类型。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和产气克雷伯菌中均以blaNDM-1为主,分别占73.8%(31/42)和57.8%(37/64);产酸克雷伯菌中,blaKPC-2blaNDM-1分别占30.4%(14/46)和26.1%(12/46)。MLST分型及地域分布显示大肠埃希菌共存在87种分型,主要以ST410(22.1%, 86/389)和ST167(10.5%, 41/389)型为主,前者主要分布在福建、河北、湖南、内蒙古、云南等地,后者主要分布在北京、海南、河南、辽宁、青海等地;阴沟肠杆菌共存在54种分型,主要以ST171(17.8%, 58/325)和ST78(7.1%, 23/325)型菌株为主,前者分布在安徽、河北、黑龙江、河南等地,后者多见于湖北、广西、贵州等地区。结论 产碳青霉烯酶是中国临床分离肠杆菌目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最主要的机制。中国不同省市分离的菌株克隆型存在较大差异。
  • 王雨, 徐晓勇, 黄晓岚, 刘笑芬, 范亚新, 胡佳丽, 毋海兰, 张菁, 郭蓓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5): 545-55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准确测定人血清中妥布霉素浓度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并将该法应用于妥布霉素吸入剂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以妥布霉素-D12为内标,采用固相萃取法预处理血清样本。色谱柱为TitankHilic 3 μm (2.1 mm×100 mm,3 µm)柱。流动相由0.1%甲酸-乙腈(A相)和0.1%甲酸水溶液(B相)组成,流速为0.4 mL/min,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方多反应监测(MRM)扫描进行监测,定量离子对分别为m/z 468.3→m/z 163.3(妥布霉素)和m/z 480.6→m/z 166.2(妥布霉素-D12)。考察该方法的选择性、交互影响、合并用药、标准曲线和定量下限、精密度和准确度、回收率、基质效应及稳定性等。结果 妥布霉素在0.050 0~10.0 mg/L内线性良好(R2=0.999 5);批内、批间精密度良好(变异系数均≤3.6%),准确度偏差在–0.4%~6.0%范围内。人血清(包含溶血和脂血)中妥布霉素内标校正的基质效应因子(MF)为 92.2%~94.9%,变异系数均≤2.7%;妥布霉素血清样品提取回收率为79.5%~81.9%,内标提取回收率为78.9%;血清样品在室温、–20℃/–70℃下分别放置72 h、274 d稳定。妥布霉素吸入剂在患者中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给药剂量为300 mg/次,每日2次,第1天和第28天连续给药后测得3例患者的Cmax分别为(0.72±0.61)mg/L和(0.76±0.73)mg/L,Tmax分别为(1.83±0.61)h和(1.50±0.50)h。结论 本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且快速,适用于妥布霉素吸入剂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和妥布霉素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 石光顺, 夏冬梅, 朱立雨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5): 553-55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早期胱抑素C(Cys-C)联合凝血酶原时间(PT)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4月至2023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诊治的101例SFTS患者资料,按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组和重症组,按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各组临床表现及早期实验室指标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早期Cys-C水平及PT单独及联合检测对预测生存及死亡结局的效能。结果 早期患者血清Cys-C、尿素氮、肌酐、尿酸、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重症组及死亡组高于普通组及生存组,而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患者年龄(OR=1.146,95% CI:1.036~1.267)、PT(OR=2.643,95% CI:1.323~5.281)、Cys-C(OR=5.039,95% CI:1.548~16.395)是SFT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Cys-C作为预测生存者与死亡者的指标具有较高评估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而联合Cys-C、PT和患者年龄,曲线下面积高达0.930。结论 SFTS多发生于农民及老年人群,患者入院早期血清PT和Cys-C水平可有效预估患者预后,两者有望成为预测生存和死亡的生物标志物。
  • 王雨佳, 李欣, 宋德利, 王辰璐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5): 558-56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外周血CD4+/CD8+、D-二聚体(D-D)水平与EB病毒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3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EBV-HLH患者90例设为观察组,同期另选取该院9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CD4+/CD8+、D-D水平,分析EBV-HLH患者外周血CD4+/CD8+、D-D水平与EBV-DNA载量的相关性;比较外周血不同CD4+/CD8+、D-D水平EBV-HLH患者3个月内预后情况,评价外周血CD4+/CD8+、D-D水平对EBV-HLH死亡风险的影响,分析外周血CD4+/CD8+、D-D水平的交互关系。结果 观察组外周血CD4+/CD8+低于对照组,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EBV-HLH患者外周血CD4+/CD8+与EBV-DNA载量呈负相关(P<0.05),D-D水平与EBV-DNA载量呈正相关(P<0.05);外周血CD4+/CD8+高水平患者3个月内死亡率低于低水平患者,D-D高水平患者3个月内死亡率高于低水平患者(P<0.05);EBV-HLH患者外周血CD4+/CD8+低水平时,死亡风险是高水平的6.125倍;D-D高水平时,死亡风险是低水平的14.348倍,且CD4+/CD8+、D-D水平对该病患者死亡存在协同作用。结论 EBV-HLH患者外周血CD4+/CD8+水平下降、D-D水平升高,且二者对该病患者死亡存在协同作用,检测其水平,有助于评估病情及预测预后风险。
  • 周杰英, 丁丽, 彭小友, 袁红霞, 史文元, 胡付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5): 564-56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2020—2021年湖南省某三甲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菌株的科室分布、药敏特征、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毒力基因、荚膜血清型以及ST分型,为CRKP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8个ICU分离的75株CRKP菌株,应用MALDI-TOF质谱仪和VITEK-2 Compact药敏分析仪分别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表型,用wzi基因测序法进行荚膜血清型测定,运用Sanger测序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进行分析,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检测ST分型。结果 75株CRKP菌株主要分布在老年内科ICU(28.0%)和脑外科ICU(20.0%);CRKP对替加环素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6.7%(5/75)和16.0%(12/75),对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高(>96.0%);61株(81.3%)携带blaKPC-2耐药基因,11株(14.7%)携带blaNDM-1基因,1株(1.3%)携带blaNDM-5基因,2株(2.7%)携带blaOXA-48基因;ST分型前三位的主要为ST11型(54.7%,41/75)、ST1883(13.3%,10/75)、ST307(6.7%,5/75),所有ST11型和ST1883型 CRKP均携带blaKPC-2;主要流行的荚膜血清型为KL64(38.7%,29/75)和KL47(25.3%,19/75);主要携带的毒力基因是rmpA2(48.0%,36/75)、iroN(38.7%,23/75)和iucA(37.3%,15/75)。结论 该院ICU的CRKP菌株细菌耐药程度高,以ST11-KL64型和ST11-KL47型为主,大多数菌株携带blaKPC-2基因和毒力基因。应该加强监测CRKP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和酶型检测,从而指导临床CRKP感染的个体化和精准化治疗。
  • 肖玉玲, 康梅, 谢轶, 杨洋, 胡付品, 朱德妹, 徐英春, 张小江, 季萍, 张峰波, 王传清, 付盼, 徐元宏, 黄颖, 孙自镛, 陈中举, 倪语星, 孙景勇, 褚云卓, 田素飞, 胡志东, 李金, 俞云松, 林洁, 单斌, 杜艳, 郭素芳, 魏莲花, 邹凤梅, 张泓, 王春, 胡云建, 艾效曼, 卓超, 苏丹虹, 郭大文, 赵金英, 喻华, 黄湘宁, 刘文恩, 李艳明, 金炎, 邵春红, 徐雪松, 鄢超, 王山梅, 楚亚菲, 张利侠, 马娟, 周树平, 周艳, 朱镭, 孟晋华, 董方, 吕志勇, 胡芳芳, 沈瀚, 周万青, 贾伟, 李刚, 吴劲松, 卢月梅, 李继红, 段金菊, 康建邦, 马晓波, 郑燕萍, 郭如意, 朱焱, 陈运生, 孟青, 王世富, 胡雪飞, 沈继录, 黄文辉, 汪瑞忠, 房华, 俞碧霞, 赵勇, 龚萍, 温开镇, 张贻荣, 刘江山, 廖龙凤, 顾洪芹, 姜琳, 贺雯, 薛顺虹, 冯佼, 岳春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5): 570-58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15—2021年中国不同地区临床分离葡萄球菌属细菌的分布及耐药变迁。方法 按CHINET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统一的技术方案对临床分离的葡萄球菌采用纸片法和商品化药敏试验测试仪(机器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收集2015—2021年CHINET的葡萄球菌耐药监测数据,使用WHONET 5.6软件统计并按2021年CLSI折点标准判读结果。结果 2015—2021年共分离非重复葡萄球菌属细菌204 771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36 731株(66.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8 040株(33.2%),7年间两者检出率均无明显变化。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标本(38.9 ± 5.1)%、伤口脓液分泌物(33.6 ± 4.2)%、血液(11.9 ± 1.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主要分离自血液(73.6 ± 4.2)%、脑脊液(12.1 ± 2.5)%、胸腹水(8.4 ± 2.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科室来源主要为ICU(17.0 ± 7.3)%、门急诊(11.6 ± 1.7)%、外科(11.2 ± 0.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科室来源主要为ICU(32.2 ± 9.7)%、门急诊(12.8 ± 4.7)%、内科(11.2 ± 1.9)%。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的总体检出率分别为32.9%、74.1%,7年间MRSA检出率从42.1%下降至29.2%,MRCNS检出率从82.1%下降至68.2%。除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外,MRSA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MSSA。MRSA对庆大霉素、利福平、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有所下降;MRCNS对庆大霉素、红霉素、利福平、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有所下降,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有所上升。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菌株。对利奈唑胺耐药的MRCNS有所增多,7年间耐药率从0.2%上升至2.3%。结论 葡萄球菌属细菌仍是革兰阳性菌中最主要的细菌。MRSA和MRCNS亦仍然是革兰阳性菌中最主要的耐药细菌。至今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但已有利奈唑胺耐药的MRCNS菌株检出,应加强监测和关注。
  • 贺侠琴, 杨青青, 王晓倩, 刘梦, 李雯, 曾晓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5): 581-58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该院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全自动仪器法进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2021年CLSI文件标准判读结果,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分离细菌8 638株,革兰阴性菌60.8%(5 253/8 638),革兰阳性菌39.2%(3 385/8 638)。葡萄球菌属中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表皮葡萄球菌(MRSE)、其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33.0%、75.8%、51.9%,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肠球菌属中屎肠球菌万古霉素耐药株的检出率为0.6%,粪肠球菌中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的耐药率(5.2%)高于屎肠球菌(0.7%)。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的检出率为7.9%,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耐药株检出率分别为12.1%和1.6%。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30.9%和77.0%。结论 细菌耐药形势严峻,临床应加强医院感染部位的标本送检,提高病原菌学的诊断能力及耐药性监测,助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菌的进一步蔓延。
  • 病例报告
  • 江雨航, 曾颜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5): 588-59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江雨航, 曾颜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5): 591-59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杨晨晨, 付娟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5): 594-59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郭健莲, 李强, 禹乐, 孟加榕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5): 598-60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徐皓菲, 黄叶芳, 廖珩瑾, 尹晓晓, 何柳青, 谭颖, 黄诗语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5): 601-60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5.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唐依婷, 高岩, 邵凌云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5): 607-61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5.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崔玉青, 冯四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5): 613-61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5.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赵振, 杨凯, 黄之品, 杨潭, 包海姣, 杨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5): 620-62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5.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读者·作者·编者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5): 514-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5): 587-5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5): 590-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5): 600-6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简讯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5): 506-5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