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5年, 第2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7-20
  

  • 全选
    |
    论著
  • 秦晓华, 黄海辉, 黄信刚, 孙圣华, 何东阳, 王文静, 张婴元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5, 25(4): 357-36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5.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0∶1)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符合筛选条件的患者随机接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0∶1) 2.2 g 或氨苄西林-舒巴坦(2∶1) 3.0 g静脉注射给药,q12h或q8h,治疗7~14 d。主要研究终点是评价两组停药后7~14 d的临床疗效,次要终点为两组的微生物学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所有入组患者324例纳入分析,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0∶1)165例,氨苄西林-舒巴坦159例。停药后7~14 d,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0∶1)和氨苄西林-舒巴坦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8.8%(130/165)和77.4%(123/159)(P>0.05)。所有符合用药方案的患者,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0∶1)和氨苄西林-舒巴坦临床治愈率分别为87.5%(126/144)和87.4%(111/127)(P>0.05),故治疗成人CAP的临床疗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0∶1)非劣效于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0:1)和氨苄西林-舒巴坦总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4.4%(34/36)和89.3%(25/28)(P>0.05)。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0:1)组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组常见的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临床不良事件均为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4.8%(8/165)和3.1%(5/159)(P>0.05)。结论 静脉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0∶1) 2.2 g q12h或q8h,疗程7~14 d的抗感染治疗方案用于治疗成人CAP的临床和微生物学疗效非劣效于氨苄西林-舒巴坦,两者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亦相仿。
  • 陈玉芳, 严超燕, 连双庆, 邱丽君, 郭燕艺, 张艳青, 林璇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5, 25(4): 364-37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5.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成人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住院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和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3年12月间,某院通过血培养确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成人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死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23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病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 = 4.725、95%CI:1.228~18.173、P = 0.024)、糖尿病(OR = 8.161、95%CI:1.954~34.086、P = 0.004)、Charlson合并症指数≥5(OR = 7.672、95%CI:1.901~30.963、P = 0.004)、医院感染(OR = 7.853、95%CI:1.588~38.832、P = 0.012)、快速Pitt菌血症评分(qPitt)≥2(OR = 23.189、95%CI:4.461~120.552、P<0.001)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来源(OR = 0.051、95%CI:0.005~0.579、P = 0.016)与死亡率呈负相关。结论 高龄、糖尿病、高Charlson合并症指数、医院感染和高qPitt评分为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此类患者应做好管理,及时去除可根除的病灶与更好的预后相关。
  • 关丽娜, 曹伟杰, 白炎亮, 林全德, 郭树霞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5, 25(4): 371-37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5.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合并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学特征及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和郑州人民医院2022年6月至2024年5月收治的107例血液病合并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其临床和微生物学特征,并分析了与死亡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107例血液病合并念珠菌血症病原学分析发现以热带念珠菌 (73.8%)为主,其次为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白念珠菌。药敏试验显示念珠菌对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率分别是43.9%、47.7%、48.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病未缓解、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不适当的抗真菌治疗是血液病合并念珠菌血症患者30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OR (95% CI) 分别为 7.795 (2.274~26.723)、10.376 (1.129~95.388)、9.107 (1.789~46.361)、3.422 (1.153~10.153) ]。结论 血液病合并念珠菌血症死亡率高,分离病原菌以热带念珠菌感染为主,唑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原发病未缓解、感染性休克、MODS、不合适的抗真菌治疗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 申彤彤, 匡竞, 闫怡然, 滕双芩, 王玮, 王亚东, 赵彩彦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5, 25(4): 376-38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5.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布鲁菌脊柱炎(brucellar spondylitis,BS)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为其早期预防、治疗以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诊确为布鲁菌病的住院患者,分为单纯布鲁菌病组和BS组,对BS组随访1年,将BS组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佳组。收集入组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资料建立数据集。使用SPSS 26.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共纳入布鲁菌病患者300例,其中单纯布鲁菌病组113例,BS组187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发病至确诊时间、腰背痛、红细胞沉降率是B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154例BS组中预后良好组121例,预后不佳组33例。Cox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确诊时间、合并糖尿病、局部脓肿形成、合并神经功能损害为BS患者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龄、发病至确诊时间延长、腰背痛、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是布鲁菌病患者发生脊柱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至确诊时间延长、合并糖尿病、局部脓肿形成以及神经功能损害为BS患者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 侯钧, 马瑜珊, 张婧, 康月茜, 李扬, 党好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5, 25(4): 384-39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5.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水平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临床和病原学特征,为临床经验性抗感染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17—2023年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糖尿病血流感染住院患者,回顾性调查患者临床及病原学检查资料。根据HbA1c控制水平将患者分为低水平组(HbA1c<7.0%)、中水平组(7.0%≤HbA1c<9.0%)、高水平组(HbA1c≥9.0%),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谱构成及耐药性。结果 纳入糖尿病血流感染患者426例,高水平组患者发生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酸中毒、肝脓肿的比例显著高于中、低水平组。分离出非重复病原菌452株,以大肠埃希菌(47.1%)、肺炎克雷伯菌(23.0%)、金黄色葡萄球菌(5.8%)最为常见。不同HbA1c控制水平患者的病原菌构成存在差异,肺炎克雷伯菌在高水平组患者的分离率(30.7%)明显高于低水平组(15.1%)和中水平组(16.0%)。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唑林、氨苄西林等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50%,对头孢西丁、米诺环素的耐药率均低于1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等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1%;医院感染分离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药物的耐药率略高于社区感染株。肺炎克雷伯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30%,但医院感染分离菌对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等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社区感染。结论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血流感染的常见病原菌,HbA1c控制不佳者更容易受肺炎克雷伯菌侵袭而发生肝脓肿源性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和医院感染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细菌耐药监测。
  • 崔英, 沈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5, 25(4): 393-40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5.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血清学指标在不同病原体感染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变化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7月—2024年4月在无锡市人民医院确诊为重症肺炎164例患者,根据病原体类型分为细菌感染组(n=64)、支原体感染组(n=47)和病毒感染组(n=53),以及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n=107)和死亡组(n=57)。对不同组别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病情症状、生命体征和血清学指标行F检验、t检验、χ2检验分析。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构建重症肺炎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效能。局部加权回归(LOWESS)分析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PLR)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的相关性。建立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模型分析PLR参数与重症肺炎预后不良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细菌感染、支原体感染和病毒感染三组患者在CPIS、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淋巴细胞计数 (LYM)、中性粒细胞计数 (NEU)、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NL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方面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在CPIS评分、WBC、LYM、PLR、NLR、CRP和SAA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CPIS评分、NLR、CRP、SAA和PLR是重症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PLR参与构建的重症肺炎患者预后不良模型,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更好,曲线下面积(AUC)值更大,诊断效能更好。LOWESS分析结果显示,PLR与CPIS评分具有一定的非线性关系。RCS模型分析结果显示,PLR与重症肺炎患者预后不良风险的关联强度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 for non linear =0.048<0.05)。结论 对于不同病原体感染的重症肺炎患者,PLR存在显著性差异;联合PLR检测可提高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诊断效能。
  • 申方方, 张洋, 梁燕, 马鑫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5, 25(4): 401-40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5.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中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载脂蛋白C1(APOC1)、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邯郸市第二医院收治93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为观察组,根据预后将观察组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 (n=69) 和预后不良组 (n=24),另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n=9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儿童血清中MIP-1α、APOC1、CysLTs表达水平;使用Pearson分析血清中这三项指标与其他临床指标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其对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儿血清中MIP-1α、APOC1、CysLTs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预后不良患儿的表达水平高于预后良好患儿(P<0.05);观察组患儿血清中MIP-1α、APOC1、CysLTs表达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D-二聚体呈正相关(P<0.05),与抗凝血酶Ⅲ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结果表明MIP-1α、APOC1、CysLTs联合预测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81,显著高于MIP-1α(Z=2.096,P=0.036)、APOC1(Z=2.236,P=0.025)、CysLTs(Z=2.058,P=0.040)单独预测。结论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MIP-1α、APOC1、CysLTs表达水平升高,三者联合检测对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预后预测价值较高。
  • 黄柳芝, 方莉莉, 王友松, 吴正琮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5, 25(4): 407-41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5.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星座链球菌致脓胸的临床特征、影像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助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降低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福鼎市医院2021年2月—2024年8月确诊的11例星座链球菌脓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11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51~78岁,9例患者存在基础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可无发热表现。11例患者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明显增高,血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也有不同程度升高。胸部影像学均表现为单侧包裹性积液,右侧多见(9/11),可伴有气胸(2/10),脓胸同侧肺叶多伴渗出实变,实变病灶内空洞影(6/10)较常见。11例患者胸水白细胞、多核细胞、乳酸脱氢酶、腺苷脱氨酶均明显升高。胸腔积液注入血培养瓶培养,需氧瓶(10/11)和厌氧瓶(6/7)阳性率高于血平板接种培养(1/7)。11例患者均接受抗感染联合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治疗,10例治疗后好转,1例患者短时间出现感染性休克死亡。结论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男性,急性或亚急性发病,胸闷、呼吸困难,血炎性指标明显升高,胸部影像学提示胸腔积液,应尽早引流胸腔积液行胸水培养,可将胸水注入血培养瓶以提高星座链球菌检出率,同时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方案。
  • 胡琼雅, 彭皎, 杨创杰, 孙景勇, 肖淑珍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5, 25(4): 413-41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5.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上海某三甲医院送检临床标本培养出的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对药物敏感性,为该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该院2022年1月—2024年8月临床分离的47株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分析其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情况。结果 47株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主要分布在血液科(40株,85.1%)和重症医学科(2株,4.3%);47例培养出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患者中,血液病患者占83.0%、住院时间≥28 d者占85.1%;抗菌药物使用时间≥3周占63.8%,住院期间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类占76.6%。47株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的药敏结果显示氨曲南耐药率达到100%,对美罗培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4.6%、83.3%、70.4%、69.6%,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58.7%、55.8%、52.2%、42.2%,氨曲南耐药率最高。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复方磺胺甲唑、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敏感率分别为88.1%、83.3%、82.9%、67.4%、60.5%,米诺环素的敏感率最高。结论 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多为多重耐药菌,多见于有基础疾病及长期使用多种广谱抗菌药物的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临床应密切关注。
  • 刘琪, 郑靖, 高丽丽, 张嘉刚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5, 25(4): 418-42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5.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白皮杉醇调节Notch信号通路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白皮杉醇低剂量组、白皮杉醇高剂量组、白皮杉醇高剂量+ Jagged1组,通过尾静脉注射HBV抗原溶液建立HBV感染模型,用白皮杉醇和Notch信号激活剂Jagged1分组干预处理后检测HBV感染及肝功能情况;HE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形态;ELISA测定血清及肝组织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肝组织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otch1、Delta样配体4(DLL4)、Split多毛增强子1(Hes1)]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 及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水平、Notch1、DLL4及Hes1表达升高(P<0.05),IL-10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白皮杉醇低、高剂量组AST和ALT水平、iNOS及TNF-α水平、Notch1、DLL4及Hes1表达降低(P<0.05),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率、白细胞介素 (IL) -10水平升高(P<0.05),高剂量白皮杉醇对HBV感染大鼠各病理指标的改善作用更强;Jagged1可降低白皮杉醇对HBV感染大鼠各病理指标的改善作用。结论 白皮杉醇可通过阻断Notch信号传导而减少促炎因子产生,增加抗炎因子产生,进而抑制HBV感染大鼠炎症,减轻其肝损伤并改善其肝功能。
  • 郭健莲, 李强, 禹乐, 沙漠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5, 25(4): 425-43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5.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创伤弧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测指标和病原菌药敏结果等。方法 对2022年5月—2023年11月第909医院急诊病区收治的14例创伤弧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药敏试验、炎症指标、凝血因子、生化学和免疫学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患者9例(64.3%)有海产品或海水相关接触史,6例(42.9%)有肝炎、冠心病和糖尿病等基础病病史;11例(78.6%)预后良好,3例(21.4%)预后差放弃治疗。共分离出18株创伤弧菌,伤口脓液和血液标本分别分离出11株(61.1%)和7株(38.9%),4例(28.6%)患者的两种标本同时分离出创伤弧菌。创伤弧菌对抗菌药物全敏感的有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四环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唑和氯霉素,耐药率较高的为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和阿米卡星,敏感率分别为50.0%、55.6%和61.1%。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D-二聚体;生物化学指标:尿素、肌酐、尿酸、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免疫学指标: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降钙素原和B型钠尿肽前体等均显著升高。结论 同时送检伤口脓液和血培养可提高病原菌检出率,早期的清创和抗生素联合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 傅鹰, 俞云松, 林洁, 杨洋, 胡付品, 朱德妹, 徐英春, 张小江, 张峰波, 季萍, 谢轶, 康梅, 王传清, 付盼, 徐元宏, 黄颖, 孙自镛, 陈中举, 倪语星, 孙景勇, 褚云卓, 田素飞, 胡志东, 李金, 单斌, 杜艳, 郭素芳, 魏莲花, 邹凤梅, 张泓, 王春, 胡云建, 艾效曼, 卓超, 苏丹虹, 郭大文, 赵金英, 喻华, 黄湘宁, 刘文恩, 李艳明, 金炎, 邵春红, 徐雪松, 鄢超, 王山梅, 楚亚菲, 张利侠, 马娟, 周树平, 周艳, 朱镭, 孟晋华, 董方, 吕志勇, 胡芳芳, 沈瀚, 周万青, 贾伟, 李刚, 吴劲松, 卢月梅, 李继红, 段金菊, 康建邦, 马晓波, 郑燕萍, 郭如意, 朱焱, 陈运生, 孟青, 王世富, 胡雪飞, 沈继录, 汪瑞忠, 房华, 俞碧霞, 赵勇, 龚萍, 温开镇, 张贻荣, 刘江山, 廖龙凤, 顾洪芹, 姜琳, 贺雯, 薛顺虹, 冯佼, 岳春雷, 黄文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5, 25(4): 431-44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5.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15—2021年中国CHINET呼吸道分离菌的分布和耐药性。方法 按CHINET耐药性监测网统一的技术方案,使用纸片扩散法和商品化药敏试验自动测试仪进行检测。结果 2015—2021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网呼吸道临床分离菌共计589 746株,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分别为82.6%和17.4%;分离自门急诊和住院患者的菌株分别为(6.0±0.9)%和(94.0±0.1)%。常见的菌种/属为克雷伯菌属、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血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等。各菌种/属均为男性的分离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总检出率为39.9%、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为1.4%、产ESBL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67.8%和41.3%。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等总检出率分别为3.7%、20.8%、9.4%、29.8%和73.3%。卡他莫拉菌和流感嗜血杆菌中的β内酰胺酶检出率分别为96.1%和60.0%。儿童组(<18岁)中流感嗜血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高于成人组(P<0.05)。结论 呼吸道标本临床分离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细菌耐药严重,临床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通过精准的病原菌诊断和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吉文翔, 蒋童, 沈继录, 杨洋, 胡付品, 朱德妹, 徐元宏, 黄颖, 张峰波, 季萍, 谢轶, 康梅, 王传清, 付盼, 徐英春, 张小江, 孙自镛, 陈中举, 倪语星, 孙景勇, 褚云卓, 田素飞, 胡志东, 李金, 俞云松, 林洁, 单斌, 杜艳, 郭素芳, 魏莲花, 邹凤梅, 胡云建, 艾效曼, 卓超, 苏丹虹, 郭大文, 赵金英, 喻华, 黄湘宁, 刘文恩, 李艳明, 金炎, 邵春红, 徐雪松, 鄢超, 王山梅, 楚亚菲, 张利侠, 马娟, 周树平, 周艳, 朱镭, 孟晋华, 董方, 吕志勇, 胡芳芳, 沈瀚, 周万青, 贾伟, 李刚, 吴劲松, 卢月梅, 李继红, 段金菊, 康建邦, 马晓波, 郑燕萍, 郭如意, 朱焱, 陈运生, 孟青, 王世富, 胡雪飞, 张泓, 王春, 黄文辉, 汪瑞忠, 房华, 俞碧霞, 赵勇, 龚萍, 温开镇, 张贻荣, 刘江山, 廖龙凤, 顾洪芹, 姜琳, 贺雯, 薛顺虹, 冯佼, 岳春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5, 25(4): 445-45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5.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总结2015—2021年中国CHINET肠杆菌目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采用商品化药敏试验自动测试仪按照CHINET 统一监测方案进行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参照CLSI M100 2021版标准判读结果。结果 2015—2021年,七年间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RE)总检出率9.43%(62 342/661 235)。肠杆菌目细菌中以肺炎克雷伯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和阴沟肠杆菌的CRE菌株检出率高,分别为22.38%、9.73%和8.47%。大肠埃希菌中CRE菌株的检出率为1.99%。在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的某些菌株中亦已发现有CRE菌株。CRE菌株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标本(44.23±2.80)%、血液标本(20.88±3.40)%和尿液标本(18.40±3.45)%。科室分布主要集中在重症监护病房(ICU)(27.43±5.20)%。药敏试验结果显示,CRE菌株不仅对所有测试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耐药,而且对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亦大多耐药;其对替加环素、多黏菌素敏感,细菌耐药率低。结论 七年间,CRE菌株的检出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对临床大多抗菌药物呈现高度耐药,临床医师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医院应加强对重点科室如ICU等的管理,并采取有效的抗感染措施,遏制此类耐药菌在医院内的暴发和流行。
  • 病例报告
  • 靳嘉琳, 石岩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5, 25(4): 455-45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5.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高淑艳, 安然, 冯涛, 王传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5, 25(4): 460-46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5.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郝小康, 杜恬恬, 刘欣, 陈辉辉, 黎萌, 周娟, 徐世林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5, 25(4): 464-46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5.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苏果, 李继红, 郭子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5, 25(4): 467-47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5.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杨馥宇, 丁海玲, 李浩, 孙昊天, 杨美, 邵磊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5, 25(4): 472-47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5.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编译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5, 25(4): 477-48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5.04.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