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家论坛
    喻华, 徐雪松, 李敏, 杨启文, 杨青, 张嵘, 褚云卓, 单斌, 郭大文, 胡志东, 简翠, 李轶, 廖康, 刘根焰, 季萍, 金炎, 倪语星, 沈瀚, 苏丹虹, 卓超, 王辉, 魏莲花, 俞云松, 张泓, 张利侠, 周铁丽, 朱镭, 王明贵, 朱德妹, 胡付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4): 463-47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4.014
  • 指南
    曾玫, 夏君, 宗志勇, 施毅, 倪语星, 胡付品, 陈轶坚, 卓超, 胡必杰, 吕晓菊, 李家斌, 刘正印, 张菁, 杨文杰, 杨帆, 杨启文, 周华, 李昕, 王建华, 黎毅敏, 任建安, 陈佰义, 陈德昌, 吴安华, 管向东, 瞿介明, 吴德沛, 黄晓军, 邱海波, 徐英春, 俞云松, 王明贵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2): 135-15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2.002
    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CRGNB)的广泛播散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CRGNB临床分离株通常呈现广泛耐药或全耐药,对其感染的抗菌治疗方案有限、死亡率高。由感染病临床诊疗、临床微生物、临床药理、医院感染控制及指南方法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指南制定小组,根据现有科学证据制定了本临床实践指南,以解答有关CRGNB检测、抗菌治疗及感染预防控制的系列临床优先问题。本指南聚焦于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从当前临床实践的角度提出16个临床问题,采用人群、干预、对照及预后(population, intervention, comparator, outcomes,PICO)格式转换为研究问题,全面收集和综合分析相关研究证据。采用推荐的分级、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GRADE)方法评估相应干预措施的证据体质量、效益及风险,从而制定推荐意见或建议。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及系统评价获得的结果被优先用于治疗相关临床问题的推荐证据。在缺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情况下,观察性研究、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被考虑作为补充证据。推荐意见分为强推荐或弱推荐(有条件推荐)。结合中国的临床实践经验,本指南同时提出实施建议,便于指南推荐意见的临床实施。本指南对耐药菌感染诊疗相关的临床医师等多学科专业人员具有参考价值。
  • 论著
    胡付品, 郭燕, 朱德妹, 汪复, 蒋晓飞, 徐英春, 张小江, 张朝霞, 季萍, 谢轶, 康梅, 王传清, 王爱敏, 徐元宏, 黄颖, 孙自镛, 陈中举, 倪语星, 孙景勇, 褚云卓, 田素飞, 胡志东, 李金, 俞云松, 林洁, 单斌, 杜艳, 郭素芳, 魏莲花, 邹凤梅, 张泓, 王春, 胡云建, 艾效曼, 卓超, 苏丹虹, 郭大文, 赵金英, 喻华, 黄湘宁, 刘文恩, 李艳明, 金炎, 邵春红, 徐雪松, 鄢超, 王山梅, 楚亚菲, 张利侠, 马娟, 周树平, 周艳, 朱镭, 孟晋华, 董方, 吕志勇, 胡芳芳, 沈瀚, 周万青, 贾伟, 李刚, 吴劲松, 卢月梅, 李继红, 段金菊, 康建邦, 马晓波, 郑燕萍, 郭如意, 朱焱, 陈运生, 孟青, 王世富, 胡雪飞, 沈继录, 汪瑞忠, 房华, 俞碧霞, 赵勇, 龚萍, 温开镇, 张贻荣, 刘江山, 廖龙凤, 顾洪芹, 姜琳, 贺雯, 薛顺虹, 冯佼, 岳春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5): 521-53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5.001
    目的 监测国内主要地区医疗机构临床分离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对国内主要地区51所医院临床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按CHINET统一监测方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2021年CLSI折点标准判断结果。结果 收集2021年1—12月上述医院临床分离菌共301 91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8.6%,革兰阴性菌占71.4%。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其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除假中间葡萄球菌和施氏葡萄球菌外)中甲氧西林耐药株的检出率分别为30.0%、80.7%和77.7%。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MRSE和其他MRCNS)对绝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MSSA、MSSE和其他MSCNS)。MRSA中有92.4%的菌株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敏感;MRSE中有90.7%的菌株对利福平敏感;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多数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低于屎肠球菌,两者均有少数万古霉素耐药株。2021年儿童和成人中分离的非脑膜炎肺炎链球菌中PSSP的检出率分别为97.8%和95.1%。除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0.8%和21.9%外,肠杆菌目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高度敏感,多数菌属的耐药率低于13%。2005—2021年17年的监测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从2005年的3.0%和2.9%持续上升至2018年的25.0%和26.3%,但从2019年开始呈连续下降趋势。此外,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65.6%和66.5%;铜绿假单胞菌对上述两药的耐药率分别为23.0%和18.9%。结论 临床分离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虽仍呈增长趋势,但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多种重要的碳青霉烯类耐药细菌的检出率在多年升高变迁的情况下近年来呈现连续下降趋势,提示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开展多学科联动的方式对控制耐药细菌的流行播散是行之有效的。
  • 专家论坛
    丁丽, 陈佰义, 李敏, 倪语星, 单斌, 苏丹虹, 孙自镛, 王明贵, 杨启文, 喻华, 俞云松, 张利侠, 张嵘, 朱德妹, 卓超, 胡付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1): 80-9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1.013
  • 论著
    郭燕, 胡付品, 朱德妹, 汪复, 蒋晓飞, 徐英春, 张小江, 张峰波, 季萍, 谢轶, 肖玉玲, 王传清, 付盼, 徐元宏, 黄颖, 孙自镛, 陈中举, 孙景勇, 陈庆, 褚云卓, 田素飞, 胡志东, 李金, 俞云松, 林洁, 单斌, 许云敏, 郭素芳, 王艳艳, 魏莲花, 李可可, 张泓, 潘芬, 胡云建, 艾效曼, 卓超, 苏丹虹, 郭大文, 赵金英, 喻华, 黄湘宁, 刘文恩, 李艳明, 金炎, 邵春红, 徐雪松, 李威, 王山梅, 楚亚菲, 张利侠, 马娟, 周树平, 周艳, 朱镭, 孟晋华, 董方, 吕志勇, 胡芳芳, 沈瀚, 周万青, 贾伟, 李刚, 吴劲松, 卢月梅, 李继红, 孙倩, 段金菊, 康建邦, 马晓波, 郑燕青, 郭如意, 朱焱, 陈运生, 孟青, 王世富, 胡雪飞, 房华, 张鹏辉, 俞碧霞, 龚萍, 史海霞, 温开镇, 张贻荣, 杨秀丽, 赵义琴, 廖龙凤, 吴金华, 顾洪芹, 姜琳, 户梅芳, 贺雯, 冯佼, 游灵玲, 王冬梅, 王东娥, 刘彦彦, 安勇, 黄文辉, 李娟, 石泉贵, 杨娟, 热孜瓦古丽•阿不力米提, 黄莉莉, 邵雪君, 任晓艳, 李冬, 张群, 陈雪, 黎日海, 徐洁丽, 高凯杰, 徐璐, 林琳, 张卓, 刘健龙, 付敏, 郭映辉, 张文超, 王增国, 贾凯, 夏云, 孙珊, 杨慧敏, 苗艳, 王建平, 周明明, 张诗海, 刘红娟, 陈楠, 李婵, 寇存山, 薛顺虹, 沈继录, 门万琪, 王鹏, 张晓威, 曾晓艳, 李雯, 耿燕, 刘泽世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6): 627-63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6.001
    目的 监测2023年国内主要地区医疗机构临床分离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国内73所医院临床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商品化药敏试验自动测试仪按CHINET统一监测技术方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2023年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折点标准判断。结果 2023年1—12月73所医院共监测临床分离菌445 19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9.0%,革兰阴性菌占71.0%。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其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除假中间葡萄球菌和施氏葡萄球菌外)中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MRSE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29.6%、81.9%和78.5%。甲氧西林耐药株对绝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MSSA、MSSE和MSCNS)。MRSA中有92.9%的菌株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敏感;MRSE中有91.4%的菌株对利福平敏感;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多数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低于屎肠球菌,两者中均有少数万古霉素耐药株。儿童和成人患者分离的非脑膜炎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素敏感株的检出率分别为93.1%和95.9%。除克雷伯菌属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2.5%、23.6%外,其他细菌的耐药率多在15.0%以下。除天然耐药菌株外,其他肠杆菌目细菌对替加环素、黏菌素和多黏菌素B高度敏感,耐药率范围为0.6%~10.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1.9%和17.4%,不动杆菌属对两药的耐药率分别高达67.5%和68.1%。结论 临床分离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虽仍呈增长趋势,但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等多种重要的碳青霉烯类耐药株检出率则呈锯齿形上升,提示继续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开展多学科联动的方式为应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及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 述评
    王明贵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2): 133-13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2.001
  • 专家论坛
    《复方磺胺甲噁唑治疗药物监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编写组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5): 497-50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5.001
  • 论著
    曹易耕, 陈兵, 史鹏程, 杨继龙, 何祎, 魏嘉璘, 庞爱明, 杨栋林, 马巧玲, 张荣莉, 翟卫华, 陈欣, 冯四洲, 韩明哲, 姜尔烈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443-44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4.005
    目的 评价注射用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ABCD)挽救治疗侵袭性真菌病(IF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既往抗真菌治疗失败后在2021年4—8月间接受ABCD治疗的106例患者资料。统计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结局以及ABCD相关不良反应指标。结果 106例患者中,ABCD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输液反应,包括寒颤(60.4%)、发热(54.7%)和畏寒(11.3%)。不良反应多为1~2级。106例患者的ABCD挽救治疗有效率为85.8%(91例,95%CI:77.7%~91.9%)。其中,确诊/临床诊断IFD患者有效率为92.6%(25/27,95%CI:75.7%~99.1%),包括毛霉病(9例)、肺曲霉病(5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5例)、马尔尼菲篮状菌病(3例)、肺念珠菌病(2例)患者治疗均有效,3例念珠菌血症患者中的1例治疗有效。7例既往接受过多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的确诊/临床诊断IFD患者挽救治疗均有效。此外,确诊/临床诊断IFD患者6周内均为生存状态。结论 ABCD治疗IFD安全可耐受,肾毒性较低,用于既往抗真菌治疗不耐受或无效患者仍可有效。
  • 综述
    阿力米热·艾买提, 丁丽, 伊思达, 徐晓刚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779-78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21
  • 论著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4): 356-36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7.04.002
    目的对诺卡菌培养阳性病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提高对该菌感染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2年5月-2014年12月住院患者标本培养为诺卡菌阳性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诺卡菌培养阳性病中2例考虑污染所致,9例为不同部位感染的患者,其中6例为肺部感染,2例为皮肤软组织感染,1例为透析相关性腹膜炎;9例均合并基础疾病,其中4例因基础病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结论诺卡菌可引起全身各部位感染,以肺为常见。有基础疾病者易发生诺卡菌感染,尤其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患者。
  • 论著
    孙豪, 杨佩红, 王勉, 苗妍, 柴小艳, 洪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585-59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5.009
    目的 探讨冢村菌所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1例冢村菌引起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英文检索词“Tsukamurella”检索PubMed数据库,以中文检索词“冢村菌”或“冢村氏菌”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获取国内外报道的冢村菌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例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患者系37岁男性,基础疾病为短肠综合征、脾功能亢进、腹腔硬纤维瘤,长期留置有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主要起病症状为发热,经血培养和导管尖端培养明确诊断为冢村菌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先后经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抗感染后治愈。文献检索获取到56个病例,多为免疫功能受损患者。多数病例采用化学分类和/或分子技术鉴定方法进行了病原菌鉴定。在治疗过程中,大多患者的血管内导管被拔除。除1例患者结局未知,55例患者中有54例生存,1例死亡,但不能明确其是否死于冢村菌感染。结论 冢村菌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引起的临床感染相当少见,其鉴定有赖于质谱技术和基因测序。除了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拔除血管内导管对控制感染往往必不可少。
  • 综述与编译
    苏佳纯, 杨帆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2): 237-24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2.017
  • 论著
    贺文芳, 齐悦, 周柯, 郑恬, 周磊, 刘家云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688-69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06
    目的 探讨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为念珠菌血症的预防和合理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某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诊断为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和微生物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转归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其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5年内共有97例患者诊断为念珠菌血症,血液中检出99株念珠菌,其中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依次占32.3%、25.3%、22.2%和20.2%。念珠菌血症患者分离的99株念珠菌主要分布于消化科(26.3%)、心血管外科(23.2%)和烧伤与皮肤外科(17.2%)。4种念珠菌对三唑类药物的敏感率存在差异,非白念珠菌耐药率高于白念珠菌。97例患者有30例(30.9%)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ICU入住、不同科室、留置尿管、留置胸腔引流管、放置心血管植入物、患有高血压以及(1,3) -β-D葡聚糖>100 ng/L与死亡率有关(P<0.05)。二元logistic分析显示ICU入住(OR=4.942,95%CI:1.574~15.515,P=0.006)和留置胸腔引流管(OR=5.678,95%CI:1.427~22.598,P=0.014)是念珠菌血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念珠菌血症主要由非白念珠菌引起,ICU入住和留置胸腔引流管是念珠菌血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综述
    傅倩雯, 徐杰, 赵卫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4): 509-51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4.024
  • 论著
    黄丽萍, 林嘉萍, 余雪莹, 张驰, 李鸿茹, 陈愉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680-68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05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成人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以期指导临床早期预防和有效治疗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方法 收集2017年6月1日—2019年5月31日福建省立医院肺炎克雷伯菌单一菌血流感染成人患者114例、肺炎克雷伯菌单一菌非血流感染患者335例的临床病历资料,分析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抗感染治疗方案及预后。使用SPSS 26.0软件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来源科室以重症监护病房(28.95%,33/114)、肝胆外科(14.91%,17/114)和消化内科(14.04%,16/114)为主。恶性肿瘤、合并肝脓肿及中心静脉置管是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肺炎克雷伯菌非血流感染患者相比,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具有更高的28 d死亡率(25.44% 对14.93%,P=0.011),且更易发生脓毒性休克及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流感染患者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检出率为20.18%(23/114),CRKP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菌(CSKP)血流感染患者(69.57% 对 14.29%)。存在≥2个原发感染病灶、CRKP感染、APACHE Ⅱ评分≥10分是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病死率高,易合并MODS及脓毒性休克。临床应警惕恶性肿瘤、合并肝脓肿及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发生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风险。存在多个感染病灶、CRKP感染及病情危重将增加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风险。
  • 论著
    邹悦, 何世伟, 赵丽, 葛胜祥, 叶辉铭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663-66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02
    目的 荟萃分析探究MxA蛋白对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EMbase、PubMed和the Cochrane Library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22年1月相关文献。研究者按照标准,筛选符合文献,用QUADAS-2工具进行质量评价,用Revman 5.3绘制偏倚风险图,使用Stata 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文献质量偏倚风险较低,适用性较好。单独MxA分析结果:异质性检验灵敏度Q=15.71,P=0.02,I2=61.80%,特异度Q=11.07,P=0.09,I2=45.81%。合并灵敏度 (Sen)=0.91(95%CI:0.86, 0.94)、合并特异度 (Spe)=0.89(95%CI :0.83, 0.93)、合并阳性似然比 (PLR)=8.20(95%CI:5.20, 12.80)、合并阴性似然比 (NLR)=0.10(95%CI:0.07, 0.16)、合并诊断比值比 (DOR)=79.00(95%CI:45.00, 141.00),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0.96(95% CI:0.93, 0.97)。FebriDX (MxA+CRP)分析结果:灵敏度Q=75.87,P<0.05且I2=92.09%;特异度检验Q=17.79,P<0.05且I2=66.27%,灵敏度、特异度的异质性有统计学意义。Sen=0.91(95%CI:0.80, 0.97)、Spe=0.86(95%CI:0.80, 0.91)、PLR=6.60 (95%CI:4.40, 10.00)、NLR=0.10(95%CI:0.04, 0.25)、DOR=65.00(95%CI:19.00, 222.00),SROC曲线下面积AUC=0.92(95% CI:0.89, 0.94)。结论 MxA蛋白对呼吸道病毒感染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论著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2): 146-15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9.02.005
    目的:报道1例患者在接受厄他培南治疗时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提示临床应予注意。方法:报道了1例老年女性复杂泌尿系统感染,在厄他培南用药第3天出现言语混乱、视幻觉,第5天突发意识丧失、四肢强直阵挛伴尿失禁,停用厄他培南2d后患者神志好转。同时总结了19例已报道的厄他培南引起精神症状的病例。结果:厄他培南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如幻觉、兴奋性增高甚至出现谵妄、妄想、定向力及计算力障碍,震颤、癫痫,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神经系统症状约在用药3~7d时出现,停药2d左右缓解,在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神经系统症状可持续约2周。结论:厄他培南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包括:高剂量、与其他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抗生素联用、肾功能不全、高龄、既往神经系统疾病。本例患者具有高龄、肾功能不全等因素,在应用厄他培南过程中未按说明书减量也是原因之一。
  • 论著
    林良沫, 洪绵慧, 吴丹娜, 钟莉莉, 符祥俊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6): 709-71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6.007
    目的 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临床使用伏立康唑致肝损伤的发生情况,探索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将研究期间使用伏立康唑并接受血药浓度监测且起始肝功能正常的患者纳入研究,根据用药后肝功能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未发生肝损伤组和发生肝损伤组。采用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伏立康唑致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各个危险因素预测性能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最佳截点。结果 共有116例患者纳入研究,肝损伤发生率为28.4%。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药谷浓度及感染指标C反应蛋白(CRP)是伏立康唑致肝损伤的危险因素,血药谷浓度>4.80 mg/L及CRP>127.86 mg/L的患者肝损伤风险显著增加。结论 对于CRP较高的患者使用伏立康唑期间应当密切监测血药浓度以降低肝损伤风险。
  • 论著
    胡付品, 郭燕, 朱德妹, 汪复, 蒋晓飞, 徐英春, 张小江, 张朝霞, 季萍, 谢轶, 康梅, 王传清, 王爱敏, 徐元宏, 黄颖, 孙自镛, 陈中举, 倪语星, 孙景勇, 褚云卓, 田素飞, 胡志东, 李金, 俞云松, 林洁, 单斌, 杜艳, 郭素芳, 魏莲花, 邹凤梅, 张泓, 王春, 胡云建, 艾效曼, 卓超, 苏丹虹, 郭大文, 赵金英, 喻华, 黄湘宁, 刘文恩, 李艳明, 金炎, 邵春红, 徐雪松, 鄢超, 王山梅, 楚亚菲, 张利侠, 马娟, 周树平, 周艳, 朱镭, 孟晋华, 董芳, 郑红艳, 胡芳芳, 沈瀚, 周万青, 贾伟, 李刚, 吴劲松, 卢月梅, 李继红, 段金菊, 康建邦, 马晓波, 郑燕萍, 郭如意, 朱焱, 陈运生, 孟青, 王世富, 胡雪飞, 沈继录, 汪瑞忠, 房华, 俞碧霞, 赵勇, 龚萍, 温开镇, 张贻荣, 刘江山, 廖龙凤, 顾洪芹, 姜琳, 贺雯, 薛顺虹, 冯佼, 窦睿, 岳春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4): 377-38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4.001
    目的 监测国内主要地区医疗机构临床分离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对全国52所医院临床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按CHINET统一监测方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2020年CLSI折点标准判断结果。结果 收集2020年1—12月上述医院临床分离菌共251 13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8.1%,革兰阴性菌占71.9%。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其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除假中间葡萄球菌和施氏葡萄球菌外)中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MRSE和其他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31.0%、81.7%和77.5%,甲氧西林耐药株对绝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MSSA、MSSE和其他MSCNS)。MRSA中有93.6%菌株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敏感;MRSE中有89.9%的菌株对利福平敏感;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多数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低于屎肠球菌,两者中均有少数万古霉素耐药株。2020年儿童和成人中分离的非脑膜炎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素敏感株(PSSP)(96.7%和95.5%)所占比例较2019年有所上升,青霉素中介和耐药株(PISP和PRSP)的检出率有所下降。除克雷伯菌属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1.5%和22.4%外,肠杆菌目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高度敏感,多数菌属的耐药率低于12%。2005—2020年16年的监测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从2005年的3.0%和2.9%持续上升至2018年的25.0%和26.3%,但从2019年和2020年开始呈连续下降趋势。此外,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68.1%和69.0%,铜绿假单胞菌对上述两药的耐药率分别为23.2%和19.3%。结论 临床分离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虽仍呈增长趋势,但如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多种重要的碳青霉烯类耐药细菌的检出率在多年升高的情况下,近年来呈现连续下降趋势,提示加强细菌耐药监测,结合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对控制耐药细菌的流行播散是行之有效的。
  • 综述
    李晗, 田李均, 韩旭东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1): 102-10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1.019
  • 论著
    孟丹丹, 陈利红, 董亚琳, 韩欣妍, 窦林杰, 张迪, 董海燕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3): 275-28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3.006
    目的 探究肝损伤患者中利奈唑胺谷浓度(Cmin)的分布特征及影响浓度变化的因素,并对疗效及其诱导的血小板减少进行分析。方法 根据Child-Pugh-Turcotte评分等级将使用利奈唑胺标准给药方案(600 mg,1次/12 h)的肝损伤患者分为轻度肝损伤组(Child-Pugh-Turcotte A 级)、中度肝损伤组(Child-Pugh-Turcotte B 级)和重度肝损伤组(Child-Pugh-Turcotte C级),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收集利奈唑胺用药相关信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探讨影响利奈唑胺Cmin的因素。统计肝损伤患者中利奈唑胺血药浓度对细菌清除率及其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结果 共监测30例肝损伤患者。重度肝损伤患者利奈唑胺Cmin显著高于轻、中度肝损伤患者[(19.3 ± 6.5) mg/L 对(7.5 ± 3.2) mg/L,P<0.05;(19.3 ± 6.5 )mg/L 对(11.6 ± 3.2) mg/L,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肝损伤组中分别有11.8%、42.1%和66.7%的Cmin高于治疗窗上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利奈唑胺Cmin与患者年龄(≥65岁)、查尔森合并症评分(≥4分)和重度肝损伤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在肝损伤患者中利奈唑胺对细菌清除率为70.0%,诱导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30.0%。结论 在肝损伤患者使用标准给药方案后利奈唑胺仍具有较高的血药浓度,特别是中度和重度肝损伤患者,并且相关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年龄、查尔森合并症评分和重度肝损伤是利奈唑胺体内浓度的影响因素。肝损伤患者使用利奈唑胺应密切监测血药浓度,以保证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综述
    黄晓岚, 卞星晨, 黄志伟, 毋海兰, 张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2): 241-24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2.026
  • 论著
    吕晓菊, 陈刚, 刘双海, 李小荣, 张忠涛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3): 249-25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3.001
    目的 评估依拉环素在患有复杂性腹腔感染(cIAI)的中国成年住院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Ⅲ期临床试验,cIAI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依拉环素(1.0 mg/kg每12小时1次)或厄他培南(1 g每24小时1次)静脉滴注,疗程5~14 d。分析治疗结束后不同时间点的主要与次要疗效,评估改良意向性治疗(MITT)人群、临床可评估(CE)人群和微生物学可评估(ME)人群的临床疗效及微生物疗效。分析比较两治疗组不同人群不同评价时间点的临床治愈率,计算基线病原菌阳性者微生物清除率。分析不良事件及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共144例至少接受过一剂研究药物的cIAI患者被纳入MITT人群,首剂用药后25~31天[疗效判断(TOC)访视时],依拉环素和厄他培南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7.8%(56/72)和90.3%(65/72)。在剔除<72 h给药周期的受试者后,两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83.6%(56/67)和90.3%(65/72)。依拉环素组临床治愈率在TOC访视时的CE和ME人群分别为91.1%(51/56)和83.3%(25/30),厄他培南组分别为95.3%(61/64)和90.9%(30/33)。在TOC访视时,针对ME人群2种主要基线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依拉环素组和厄他培南组对大肠埃希菌的微生物学疗效分别达到91.3%(21/23)和96.2%(25/26);对肺炎克雷伯菌的微生物学疗效分别为4/5和3/3。依拉环素组与厄他培南组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发生率相似,分别为75.0%对70.8%,绝大部分为轻、中度。依拉环素与药物相关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输液部位静脉炎(9.7%,7/72)和输液部位疼痛(8.3%,6/72)。结论 与厄他培南相似,依拉环素治疗cIAI具有良好的临床与微生物学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 编译
    巨默涵, 刘霜, 林东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1): 123-13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1.021
  • 综述与编译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2): 265-27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2.022
  • 综述与编译
    陈梦婷, 范亚新, 王雨, 郭蓓宁, 刘笑芬, 陈渊成, 张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5): 619-62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5.018
  • 论著
    梁丽, 邹莉萍, 袁平, 马瑶, 蒋洪, 付莉, 吴桂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5): 563-56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5.007
    目的 探索氯法齐明、贝达喹啉、氟喹诺酮类药物对耐多药肺结核治疗时患者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为临床安全用药和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提供依据。方法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在2018年3月—2020年3月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入选符合条件的患者91例,在含贝达喹啉的耐药结核病治疗方案中,按照是否包含氯法齐明分为氯法齐明组(55例)和非氯法齐明组(36例),监测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基线及治疗后的第2、4、8、12、16、20、24、36周心电图。结果 氯法齐明组(55例)有54.5%(30例)和非氯法齐明组(36例)有33.3%(12例)患者出现△QTcF≥60 m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贝达喹啉联合其他一种延长QT间期药物,QT间期延长率为45.9%,贝达喹啉联合其他两种延长QT间期药物,QT间期延长率为52.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氯法齐明组患者QT间期延长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氯法齐明组,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使用氯法齐明患者进行心脏症状的问询和心电图监测。
  • 论著
    李晓冉, 吕晓菊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1): 1-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1.001
    目的 分析中国西南地区诺卡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治疗及预后,对诺卡菌的诊治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 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过去十年临床诊断为诺卡菌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收集到临床确诊为诺卡菌病的患者33例(女12例,男21例)。28例(84.8%)至少有一种基础疾病,13例(39.4%)有免疫抑制药物或激素治疗史,常见的基础疾病是慢性肺部疾病(9例,27.3%)、心血管疾病(8例,24.2%)、自身免疫性疾病(7例,21.2%)、肾脏疾病(7例,21.2%),其次是糖尿病(6例,18.2%)、肝病(4例,12.1%)。根据感染病变部位不同,分为皮肤型(8例,24.2%)、肺型(12例,36.4%)、神经型(3例,9.1%)和播散型(10例,30.3%)。诺卡菌属药敏试验提示对阿米卡星、利奈唑胺和四环素类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为100%,其次是复方磺胺甲唑(90.9%)、庆大霉素(75.0%)、第三或第四代头孢菌素(73.7%)、碳青霉烯类(70.0%),对氟喹诺酮类、青霉素的敏感率较低,分别为46.7%、14.3%。26例(78.8%)患者单独使用复方磺胺甲唑治疗,或与碳青霉烯类、利奈唑胺、阿米卡星或第三代头孢菌素联用。27例(81.8%)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改善,6例(18.2%)治疗失败,患者转回当地医院或自动出院。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患者的结局明显差于非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患者(P=0.005)。结论 对于尤其是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应该考虑和评估诺卡菌感染的可能性。无论是复方磺胺甲唑单药还是联合治疗,仍是诺卡菌病治疗的基石。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患者预后较差。
  • 论著
    宋萍萍, 刘颖, 吴俊, 梁倩, 王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675-67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04
    目的 分析骨科开放性伤口厌氧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和病原学特点,为厌氧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与方向。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85例开放性伤口厌氧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结果及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 男性和中老年患者是开放性伤口厌氧菌感染的主要群体;厌氧菌和(或)需氧菌混合感染率为75.2%。共检出112株厌氧菌,其中梭菌属占24.1%,普雷沃菌属占16.9%,拟杆菌属占12.5%,消化链球菌属占12.5%。上述四种分离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结论 厌氧菌是引起骨科开放性伤口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临床应重视骨科患者伤口标本的厌氧菌培养,提高治疗效果。
  • 论著
    师志云, 马苗, 尹晓丽, 王良方, 侯晓慧, 张玉英, 李刚, 王文, 陶佳, 李莎莎, 贾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725-73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12
    目的 了解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分子流行病学及毒力特征。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分离的CRKP 103株,采用改良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mCIM)联合EDTA改良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eCIM)检测产碳青霉烯酶表型,PCR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碳青霉烯酶等耐药基因以及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CR-hvKP)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103株CRKP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耐药,mCIM联合eCIM试验结果显示94株CRKP产碳青霉烯酶,其中67.0%产金属酶,33.0%产丝氨酸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检出率依次为blaNDM 50.5%(52/103)、blaKPC 33.0%(34/103)、blaOXA-48 22.3%(23/103)、blaIMP 10.7%(11/103)。18种ST型中以ST11型35.3%(36/102)及ST76型22.5%(23/102)为主。CR-hvKP 10株,其中仅4株为荚膜血清K1型、10株均为菌毛黏附基因fim-H和铁载体相关基因ent-B携带者。10株CR-hvKP菌株PFGE同源性分析显示以D族群居多,亲缘性接近;未发现同一病区同一时间段的暴发流行。结论 该院CRKP菌株以产NDM-5型碳青霉烯酶为主,ST11型为优势流行株。已发现9.7% 的CRKP为CR-hvKP菌株,应当引起临床和院感相关部门的重视,防止暴发流行。
  • 论著
    陈家炜, 徐英春, 佟大伟, 杨洋, 胡付品, 朱德妹, 李辉, 季萍, 谢轶, 康梅, 王传清, 付盼, 徐元宏, 黄颖, 孙自镛, 陈中举, 倪语星, 孙景勇, 褚云卓, 田素飞, 胡志东, 李金, 俞云松, 林洁, 单斌, 杜艳, 郭素芳, 魏莲花, 邹凤梅, 张泓, 王春, 胡云建, 艾效曼, 卓超, 苏丹虹, 郭大文, 赵金英, 喻华, 黄湘宁, 刘文恩, 李艳明, 金炎, 邵春红, 徐雪松, 鄢超, 王山梅, 楚亚菲, 张利侠, 马娟, 周树平, 周艳, 朱镭, 孟晋华, 董方, 吕志勇, 胡芳芳, 沈瀚, 周万青, 贾伟, 李刚, 吴劲松, 卢月梅, 李继红, 段金菊, 康建邦, 马晓波, 郑燕萍, 郭如意, 朱焱, 陈运生, 孟青, 王世富, 胡雪飞, 沈继录, 汪瑞忠, 房华, 俞碧霞, 赵勇, 龚萍, 温开镇, 张贻荣, 刘江山, 廖龙凤, 顾洪芹, 姜琳, 贺雯, 薛顺虹, 冯佼, 岳春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6): 734-74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6.011
    目的 了解2015—2021年我国不同地区51家医院分离的不动杆菌属分布情况和耐药变迁趋势。方法 按CHINET耐药监测方案,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对收集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按CLSI 2021年版标准判读药敏结果,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在此期间共分离到不动杆菌属143 393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是最常见的菌种,占所有不动杆菌属的89.6%。呼吸道样本分离最常见的是不动杆菌属,占所有样本分离株的73.0%。94.0%的菌株分离自住院患者,其中ICU分离的菌株占35.5%。除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B外,不动杆菌属对其他抗菌药物如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等耐药率较高。不同等级医院和不同科室分离的不动杆菌属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存在差异。2015—2021年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呈现上升趋势,而对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的耐药率呈现下降趋势。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较高,在三级医院达75.2%。结论 不动杆菌属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呈现较高的耐药性。对于多重耐药不动杆菌属感染,可以采用多黏菌素B、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等抗菌药物治疗。
  • 论著
    侯钧, 马瑜珊, 张婧, 康月茜, 党好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419-42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4.001
    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以寻找可能改善患者预后的诊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2021年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使用WHONET 5.6软件统计分析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结果。将患者按照感染后30 d疾病转归分为生存组、死亡组,分析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334例糖尿病血流感染患者被纳入研究,分离出非重复病原菌347株,以大肠埃希菌(143株,41.2%)、肺炎克雷伯菌(83株,23.9%)、金黄色葡萄球菌(22株,6.3%)最为常见;其中泌尿道感染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多见,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90%以上的肝脓肿源性血流感染由肺炎克雷伯菌引起。不同类型血流感染的病原菌构成存在差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肠杆菌目细菌在社区获得性感染中分离率更高,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念珠菌更常见于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的耐药率均高于5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米诺环素等药物的耐药率低于10%,医院获得性感染分离株对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及其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社区获得性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30%,医院获得性感染分离株对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社区获得性感染。病程中使用非敏感抗生素经验性治疗、未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发生急性并发症、Pitt菌血症评分升高是患者的全因死亡危险因素,比值比(OR)分别为8.261、2.719、5.263、1.918。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流感染的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病原菌分布与患者的感染部位、感染类型相关,其中分离自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形势较为严峻。糖尿病患者血流感染的全因死亡危险因素有感染初期使用非敏感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未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出现急性并发症和病程中Pitt菌血症评分升高。
  • 论著
    郭燕, 胡付品, 朱德妹, 汪复, 蒋晓飞, 徐英春, 张小江, 张峰波, 季萍, 谢轶, 肖玉玲, 王传清, 付盼, 徐元宏, 黄颖, 孙自镛, 陈中举, 孙景勇, 陈庆, 褚云卓, 田素飞, 胡志东, 李金, 俞云松, 林洁, 单斌, 许云敏, 郭素芳, 王艳艳, 魏莲花, 李可可, 张泓, 潘芬, 胡云建, 艾效曼, 卓超, 苏丹虹, 郭大文, 赵金英, 喻华, 黄湘宁, 刘文恩, 李艳明, 金炎, 邵春红, 徐雪松, 李威, 王山梅, 楚亚菲, 张利侠, 马娟, 周树平, 周艳, 朱镭, 孟晋华, 董方, 吕志勇, 胡芳芳, 沈瀚, 周万青, 贾伟, 李刚, 吴劲松, 卢月梅, 李继红, 孙倩, 段金菊, 康建邦, 马晓波, 郑燕青, 郭如意, 朱焱, 陈运生, 孟青, 王世富, 胡雪飞, 黄文辉, 李娟, 石泉贵, 杨娟, 热孜瓦古丽·阿不力米提, 黄莉莉, 邵雪君, 任晓艳, 李冬, 张群, 陈雪, 黎日海, 徐洁丽, 高凯杰, 徐璐, 林琳, 张卓, 刘健龙, 付敏, 郭映辉, 张文超, 王增国, 贾凯, 夏云, 孙珊, 杨慧敏, 苗艳, 周明明, 张诗海, 刘红娟, 陈楠, 李婵, 沈继录, 门万琪, 王鹏, 张晓威, 刘彦彦, 安勇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3): 277-28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4.03.005
    目的 监测2022年CHINET三级医院临床分离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国内58所三级医院临床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商品化药敏试验自动测试仪按CHINET统一监测技术方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按CLSI M100 2022年版折点标准判断。结果 收集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上述医院临床分离菌共318 01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9.5%,革兰阴性菌占70.5%。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其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除假中间葡萄球菌和施氏葡萄球菌外)中甲氧西林耐药株的检出率分别为28.3%、76.7%和77.9%。MRSA中有94.0%的菌株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敏感;MRSE中有90.8%的菌株对利福平敏感,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多数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低于屎肠球菌,两者中均有少数万古霉素耐药株。2022年儿童和成人中分离的非脑膜炎肺炎链球菌中PSSP的检出率分别为94.2%和95.7%。除克雷伯菌属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范围为21.7%~23.1%外,其他细菌的耐药率多在13.1%以下。除天然耐药菌株外,其他肠杆菌目细菌对替加环素、黏菌素和多黏菌素B高度敏感,耐药率范围为0.1%~13.3%。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从2019年的23.5%下降至2022年的18.0%;鲍曼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亦从2019年的79.0%下降至2022年的72.5%。结论 三级医院临床分离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仍呈增长趋势,但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多种重要耐药细菌的检出率近年来呈现连续下降趋势,提示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开展多学科联动的方式对控制耐药细菌的流行播散是行之有效的。
  • 读者·作者·编者
    李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1): 135-135.
  • 综述
    王蕾蕾, 郭庆兰, 杨帆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6): 711-71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0.06.025
  • 综述
    茹硕琦, 杨建坤, 滕菲, 李晓鹏, 韩陶然, 祁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518-52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4.020
  • 论著
    李刚, 王文, 贾伟, 杨洋, 胡付品, 朱德妹, 王传清, 付盼, 张泓, 王春, 周树平, 周艳, 朱镭, 孟晋华, 董方, 吕志勇, 陈运生, 孟青, 王世富, 徐英春, 张小江, 李辉, 季萍, 谢轶, 康梅, 徐元宏, 黄颖, 孙自镛, 陈中举, 倪语星, 孙景勇, 褚云卓, 田素飞, 胡志东, 李金, 俞云松, 林洁, 单斌, 杜艳, 郭素芳, 魏莲花, 邹凤梅, 胡云建, 艾效曼, 卓超, 苏丹虹, 郭大文, 赵金英, 喻华, 黄湘宁, 刘文恩, 李艳明, 金炎, 邵春红, 徐雪松, 鄢超, 王山梅, 楚亚菲, 张利侠, 马娟, 胡芳芳, 沈瀚, 周万青, 吴劲松, 卢月梅, 李继红, 段金菊, 康建邦, 马晓波, 郑燕萍, 郭如意, 朱焱, 胡雪飞, 沈继录, 汪瑞忠, 房华, 俞碧霞, 赵勇, 龚萍, 温开镇, 张贻荣, 刘江山, 廖龙凤, 顾洪芹, 姜琳, 贺雯, 薛顺虹, 冯佼, 岳春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5): 615-62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5.013
    目的 了解 2015—2021年国内主要地区医疗机构临床分离链球菌属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对国内主要地区51所医院临床分离的链球菌属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或E试验方法或自动化商业药敏测试系统,按CHINET统一监测方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按 2022年 CLSI 折点标准统计分析总结。结果 2015—2021年共收集到89 684株链球菌属细菌,包括肺炎链球菌35 254株(39.3%),β溶血链球菌42 563株(47.6%),草绿色链球菌11 767株(13.1%)。42 563株β溶血链球菌中A群、B群以及未能鉴定分型的链球菌分别为39.8%、52.8%、7.4%。非脑脊液样本儿童患者分离的25 552株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类敏感、中介、耐药(PSSP、PISP、PRSP)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86.2%~97.7%、1.7%~6.5%和0.6%~7.3%,在成人患者7 997株中的检出率分别为92.0%~95.1%、3.8%~5.3%和1.4%~2.7%。脑脊液分离肺炎链球菌PRSP占比81.2%。无论是脑脊液或非脑脊液分离儿童和成人的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高度耐药,耐药率均在90%以上。β溶血链球菌对青霉素和头孢曲松均敏感,未发现耐药菌株;草绿色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5.7%~8.5%。46.3%~55.0%的B群β溶血链球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其他链球菌对左氧氟沙星仍十分敏感。链球菌属细菌中未发现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耐药株。结论 青霉素仍是链球菌属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首选药物。链球菌属持续对红霉素、克林霉素高浓度耐药。
  • 论著
    杨红红, 孟慧玲, 李明丹, 白艳, 何坤, 刘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6): 670-67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6.003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肺孢子菌肺炎(PCP)患者合并巨细胞病毒(CMV)血症的危险因素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337例AIDS-PCP患者。根据入院时CMV-DNA是否阳性,分为CMV血症组和非CMV血症组,分析不同组别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资料、合并机会性感染、治疗转归等,并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AIDS-PCP患者合并CMV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337例AIDS-PCP患者中,合并CMV血症者144例(42.7%),单因素分析显示pH、动脉血氧分压(PaO2)、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数(N)、乳酸脱氢酶(LDH)、白蛋白(ALB)、真菌(1,3)-β-D-葡聚糖(BDG)、CD4+T淋巴细胞(CD4细胞)计数是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低PaO2、低ALB及低CD4细胞水平是PCP-AIDS患者合并CMV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CMV血症组患者的28 d病死率(34.0%)明显高于非CMV血症组(1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DS-PCP患者合并CMV的发生率、死亡率较高,低PaO2、低ALB、低CD4细胞水平是其独立危险因素,此类AIDS-PCP患者需注意CMV-DNA的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尽可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 论著
    郭玲玲, 刘娜, 周洪, 李凡, 吴海凤, 童波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5): 551-55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2.05.005
    目的 通过分析10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7月经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确诊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肺部影像学资料及治疗、转归情况,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中男7例、女3例,中位年龄69.5岁。临床主要表现:发热(9/10)、咳嗽(7/10)、咯痰(6/10)、呼吸困难(6/10)、神经系统症状(6/10)、全身酸痛无力(5/10);检验结果多表现为白细胞减少(4/10)或正常(5/10),低蛋白血症(10/10),乳酸脱氢酶升高(9/10);血气分析多表现为低氧血症(9/10);炎症指标多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10/10),降钙素原(PCT)升高(8/10);半数患者心电图表现为相对缓脉(5/10);肺部影像学多表现为单侧肺叶受累(8/10),均表现为渗出、实变(10/10)。治疗及预后:多数患者治疗效果良好,其中6例患者经莫西沙星治疗后治愈,2例患者多西环素治疗后治愈,2例重症患者先后给予莫西沙星联合多西环素、替加环素联合莫西沙星治疗,仍治疗失败死亡。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临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均表现为斑片渗出、实变。大多数患者经四环素类、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后治愈。重症患者可合并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心肌损害而死亡。临床对于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理想的肺部感染患者,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mNGS检测可明确病原学,为临床治疗指明方向。
  • 综述与编译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3): 374-37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