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1日-22日,由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耐药防控专委会和上海市细菌真菌耐药监测网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承办的“上海市细菌真菌耐药监测网”2022年中期会议,暨“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的新技术和新进展”学习班线上开幕。开幕式由王明贵教授主持,国家卫生健康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刘晓琳主任和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药政处倪元峰处长分别进行开场致辞,强调细菌真菌耐药监测的重要意义,呼吁遏制细菌耐药刻不容缓。刘主任和倪处长在致辞中对上海市细菌真菌耐药监测网所做的工作进行了肯定,尤其是国内率先建立监测网药敏试验参考实验室,为药敏试验规范化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质量的提升不断努力。
“上海市细菌真菌耐药监测网”2022年中期会议学术交流环节,首先由胡付品教授介绍“上海市细菌真菌耐药监测网药敏试验参考实验室”建立及授牌仪式,胡教授带我们回顾了上海市细菌耐药监测网的发展历程,从为什么要建立药敏试验参考实验室、参考实验室的建立历程以及参考实验室计划开展的工作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报告。药敏试验参考实验室的建立,旨在提高微生物实验室的药敏试验标准化和规范化能力、协助临床抗感染治疗和解决现有耐药监测问题,最终建立我们国家的抗微生物药敏试验执行标准和相关规范体系。首批8家“上海市细菌真菌耐药监测网药敏试验参考实验室”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微生物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室、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室、上海市儿童医院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室、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室、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临床微生物室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临床微生物室等。
郭燕教授就2022年上半年上海市细菌真菌耐药监测网数据细菌部分向成员单位展开了报告,详细分享了上海市2022上半年细菌的主要标本来源(呼吸道)和重要病原菌的检出率(前三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和耐药率,并与CHINET全国的数据进行横向比较,重要耐药菌(CRKP、CRPA和CRAB)的检出率高于全国平均值。另外,提醒成员单位注意上报数据的准确性。
吴文娟教授就2021-2022年真菌耐药监测工作内容进行详细汇报,主要内容包括监测临床分离株对抗真菌药物体外药物敏感性变迁及其药敏结果对抗感染治疗的指导意义;ECIFIG真菌耐药监测方案药物的更新、CLSI指导文件的更新等,阐述了真菌感染的治疗的药物种类少且容易产生耐药的严峻形势,目前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种类少,且容易产生耐药性,亟需推进国内真菌临床折点建立,响应WHO真菌耐药防控方案倡议监测-研发-公卫三位一体行动,环境-全健康真菌耐药防控驱动分子检测和机制研究发展。
依托新成立的药敏试验参考实验室,“上海市细菌真菌耐药监测网”计划于2023年起开展两项耐药菌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丁丽教授就即将开展的“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药敏试验和碳青霉烯酶检测的多中心项目启动及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包括方案设计的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旨在规范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药敏试验,了解临床分离菌株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真实的敏感性数据和细菌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的机制及其在上海地区的流行特征。
何磊教授就即将开展的“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中心项目启动及方案介绍”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方案设计的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主要内容包括负责特殊表型的复核、开展多种临床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建立统一方法和开展耐药/耐受机制研究、规范TDM检测方法和质控管理,开展新抗菌药物流行病学折点制定研究等。
21日下午1:30,会议按时进行,汪瑞忠教授就“2022年度上海市细菌真菌耐药监测网质量督察要求”展开了详细介绍,主要分为三部分:医院及微生物室总体情况、耐药结果统计及数据上报情况。汪教授讲到对于医院及微生物室的督查要求应包含:医院等级、医院开放床位、医院全年门急诊量、出院人数等审查;微生物室工作人员中初级、中级、高级人员配比情况,细菌鉴定仪、药敏仪、药敏方法是否达到要求等等。对于耐药结果统计的要求,汪教授提出耐药结果应包括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卡他莫拉菌的检出率、革兰阳性菌中具体菌种的占比、主要细菌(前十位)占比、前5种标本常见细菌占比,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是否检测并报告碳青霉烯酶型别等等。最后,汪教授补充对于数据上报情况的检查,应检查数据反馈情况,如上海市细菌真菌网每半年数据上报情况,是否按时完成;如为CARSS网成员单位,细菌耐药数据每季度上报情况,是否按时完成等等。
章强强教授就“真菌形态学检测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展开了详细介绍。章教授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向我们展示了多种包括浅部真菌、深部真菌的菌落特征、镜下特征及临床致病性,如烟曲霉、土曲霉、构巢曲霉、棒曲霉等;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真菌直接镜检—KOH湿片法,如皮屑标本(皮肤癣菌、马拉色菌)、痰标本(念珠菌、曲霉、隐球菌、光滑念珠菌)、脓液(毛霉)、组织标本(着色芽生菌)、黑癣(发内孢子),白癣(发外孢子)等;CSF墨汁染色鉴定隐球菌等。随后章教授向大家阐述了真菌培养与鉴定的注意事项,并强调真菌组织病理学是深部真菌病的诊断金标准和确定菌种对临床医生选择抗真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尹跃平教授就“淋球菌耐药监测及参考实验室建立经验分享”这一题目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汇报。尹教授首先介绍了淋病及淋球菌的历史:淋病目前依然是主要流行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居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第五位。而淋球菌的耐药问题近年来也不断涌现,不断出现青霉素、阿奇霉素、环丙沙星耐药菌株,最后出现了超级淋球菌—头孢菌素耐药淋球菌,所以加强耐药监测对于淋球菌的耐药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尹教授分享了主动监测淋球菌耐药性的经验,即建立淋球菌耐药监测哨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监测背景、监测目的、监测哨点网络与管理、工作要求、监测任务与方法、监测内容与方法、监测数据报告及临床分离株运输、质量控制等实施方案。
李敏教授就“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向大家展开了详细的介绍。李教授讲到革兰阳性细菌的耐药情况比较稳定,机制比较清楚,但不能忽略对革兰阳性细菌耐药情况的掌握。金黄色葡萄球菌居革兰阳性菌感染首位,而金葡菌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于耐药:金葡菌有特定的耐药机制、群体MIC高于界值、杀菌型药物作用下也可生长。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类型包括社区获得性金葡菌和医院获得性金葡菌,具有克隆传播的特点。医院获得性金葡菌可见明显的克隆变迁,ST5型增加、ST239克隆型可见明显的下降,ST5克隆型的增加可能与磷霉素的使用增加有关。社区获得性的金葡菌感染的ST型以ST59型和ST398型。社区获得性MRSA致病力强,引起感染发病急、常累及多脏器。SCCmedV/V型低水平表达是CA-MRSA低水平耐药的关键,而且CA-MRSA的低水平表达是通过bla系统调控发生的。细菌致病力和耐药性是决定感染预后的重要因素,临床上最棘手的问题是高致病力和耐药性。所以,明确临床重要病原菌致病与宿主防御机制是及时诊断有效防控及新药研发的基础。
单玉璋教授就“阳性血培养物快速纸片法药敏试验在临床的应用”展开了详细的介绍。单教授讲到脓毒症具有悠久历史,在全球范围内脓毒症感染也十分严重。对于脓毒症的治疗,感染源的紧急干预是唯一与降低死亡率相关的可修改协变量。抗生素给药延迟3小时是唯一与死亡率增加相关的因素。所以,快速血培养阳性报告程序、其他检测技术(PCR、宏基因组测序)等检测技术就显得更加重要。随后,单教授分别介绍了阳性血培养物的纸片法快速药敏试验操作及具体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最后,单教授总结:EUCAST RAST试验的可靠性、优化调整折点、基于新折点,可判读更多结果,且错误率影响轻微;使用自动化流水线提高效率,通过抑菌圈推测耐药表型;还可以通过流式细胞仪校准菌液浓度;实验室需要快速检测血培养阳性药敏技术、EUCAST RAST常规细菌-抗生素判读准确、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快速纸片药敏结果稳定、EUCAST RAST能应对临床脓毒症的紧急需求,实验室血培养阳性操作流程仍存在优化空间。
陈旭教授向大家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如何做好细菌耐药监测工作经验”。陈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向大家分享:医院及实验室概况、细菌耐药监测工作、与临床科室沟通工作。陈教授讲到做好细菌耐药监测工作需要做好实验室质量控制,认真审核每一份药敏报告,并做好药敏及细菌鉴定工作;监测主要的耐药菌株;并将耐药监测工作结合LIS系统完成。另一方面,细菌耐药监测工作需要积极与临床科室沟通,通过与临床沟通,来改善患者预后结局,耐药监测数据为临床病人服务。另外耐药监测数据要及时与院感部门沟通;加强耐药菌隔离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相对隔离等),加强院内沟通,施行耐药预警制度。最后陈教授总结了工作心得:及时学习耐药监测相关文件,及时掌握抗生素耐药折点更新;熟练应用LIS软件与WHONET、Baclink2之间的数据转换、利用Excel统计整理耐药数据、利用CARSS网站数据整理功能导出数据、及时发现数据中的缺漏项、错误项,并及时更正。
朱德妹教授对各位成员单位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对会议内容进行了总结,对各位教授及其医院所做出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未来耐药监测发展充满信心。
2022年11月22日,精彩的学术会议继续。汤一苇教授就“耐药菌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展开了详细介绍。首先,汤教授向大家介绍了碳青霉烯酶的表型检测方法,包括三种:第一种为根据细菌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存在时是否生长,包括:AST、MHT、mCIM和eCIM等;第二种为基于水解的检测方法,包括Carba NP试验和质谱技术等;第三种为基于抗原抗体技术,即通过使用特定的抗体来检测碳青霉烯酶。接着汤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基因型检测方法,包括传统的PCR以及目前较为流行的二代测序,汤教授为大家具体介绍了一下可以用于CRE定植监测的GeneXpert,以及通过几篇临床文献介绍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最后汤教授总结到由于目前细菌的广泛耐药,由其引起的感染也越来越难以治疗,分子诊断需要把抗菌药物耐药性考虑在内的同时,要考虑实验中可能存在的突变,以及我们必须意识到细菌是不断在进化的,这也提示我们要不断更新我们的检测方法以应对越来越严重的细菌感染。
俞云松教授就“临床和微生物如何开展科研研究”向大家展开了详细的介绍。首先俞教授提出我们要坚持以临床问题为科研导向,坚持以从事专业的问题为科研导向。那么临床与微生物可以研究的内容有哪些呢?俞教授结合课题组内的研究提出我们可以针对病原微生物的新问题包括新表型、新机制和病原变迁等;也可以针对临床出现的新问题包括特殊临床表现、新现象及治疗新方案等;又或是耐药菌医院感染,包括耐药菌变迁、流行新趋势及溯源新方法等。包括针对CRKP的流行病学研究等。在研究方面,俞教授同时提出要选定方向,长期坚持研究,在这里俞教授具体介绍了组内的国家基金申报成功案例,再次提示大家科研平台以及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卓超教授就“细菌感染相关课题申报”展开了详细的介绍。首先卓教授提到了科研的动力,提醒我们要从要我科研向我要科研转变,要主动的去从事科研。那如何才能迈出第一步呢?卓教授提出并非只有高质量的科研平台才能产出高质量的文章。卓教授提出目前科研课题申报主要包括三大类研究,包括纯临床的研究;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以及纯基础的研究,提出临床人员应该从临床急需解决的诊治课题入手,与大环境相扣,衍生出一系列课题。卓教授为大家分享了国自然申请成功的要素,包括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性,即提出具体的科学问题,拒绝临床试验或临床验证,同时要注重申报的专业口,注意多学科技术的交融,选择有优势的专业口;其次科研选题的新颖性是首要条件,谨慎判断命题是否有错或无法实现,需要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寻找研究盲点;第三点为标书本身问题即标书的质量,提出标题和摘要作为敲门砖要充分完善充分吸引眼球,其次为研究基础,占比权重可以达40%。最后,卓教授借几个自己团队的具体申请项目,为大家进一步详细的分析了申请的流程。
喻华教授为大家带来的是“《肠杆菌目细菌碳青霉烯酶的实验室检测和临床报告规范专家共识(第二版)》解读”。首先喻教授为大家介绍了目前近些年全国各地区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的变化趋势,进一步提出目前CRE感染的特点包括高度的传染性、高度的感染风险以及极高的死亡率。接着,喻教授具体为大家目前第二版的更新要点,提出主要更新方面在针对KPC新基因亚型方面的变化。随后,喻教授具体介绍了CRE的定义,以及目前CRE的主要耐药机制即产生碳青霉烯酶,少数的包括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或合并膜孔蛋白缺失。喻教授指出,目前碳青霉烯酶分布特征也发生了变化,其中肺炎克雷伯菌中KPC-2基因以及大肠埃希菌中NDM-1基因均发生了明显的升高。在了解了这些之后,喻教授介绍了目前IDSA推荐的CRE治疗建议、碳青霉烯酶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表型检测方法与基因型检测方法,包括具体的检测方法以及结果的判读,提出碳青霉烯酶抑制剂增强实验与mCIM和eCIM都是高推荐的,适合实验室常规使用,基因型检测方面,实验室常规中等推荐酶免疫层系技术与geneXpert。接着,喻教授为大家介绍了不常见结果的解决方案,包括目前实验室常用检测方法可能出现假阴性以及要通过基因检测方法来明确基因亚型。随后,喻教授对报告的解释与更新、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报告参考格式的更新为大家进行了讲解。最后喻教授总结到快速、准确地检测产碳青霉烯酶的肠杆菌目细菌,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和控制产酶菌株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杨启文教授为大家带来了“抗菌药物药敏试验折点规范和要求”。杨教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MIC的定义: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同时为大家介绍了目前的药敏试验方法:纸片扩散法,肉汤微量稀释法,琼脂稀释法等。以及目前根据折点进行药敏结果的解读。首先在第一部分杨教授为大家介绍了EUCAST和ChiCAST,着重介绍了ChiCAST的工作内容、组织结构(临床细菌学组,临床真菌学组,临床药理学组,临床感染学组,畜牧兽医学组);随后,杨教授提出了抗菌药物临床折点应该如何建立,首先是设立临床折点的考虑因素,包括药物剂型,标准剂量和最高剂量等。其次是针对折点的理解,包括流行病学折点,PK/PD折点和临床折点,同时为大家介绍了折点的设立流程,以及提出建立临床试验用初始折点需要平衡PK/PD折点和ECOFF。杨教授为大家具体接受了ECOFF的定义,并指出ECOFF是仅基于体外药敏数据和体外的MIC分布,主要用于提示NWT菌株的出现与进化,不是临床折点。随后,杨教授为大家分享了目前设定ECOFF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MIC检测有固有的差异性,检测的MIC分布需要覆盖WT,重复的菌株数据必须删除,设定的ECOFF的数据来源应来自至少五个实验室等。随后介绍了ECOFF的测定方法和流行病学界值的确立方法,包括采用ECOFFinder。杨教授同时以去甲万古霉素对葡萄球菌的流行病学折点确立过程为例为大家进行举例解释。PK/PD方面,杨教授提出可以通过动物模型确定相关性最好的PK/PD指数,通过计算机模拟获得PK/PD界值。杨教授随后介绍了ChiCAST目前在做的工作,以及完成的专家共识,最后,杨教授提出折点设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流行病学折点,PK/PD折点和临床效应,以及ECOFF研究有国际和国内规范可遵循,在此领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并建立自己的药敏折点研究平台。
汪洋教授就“One health”策略研究碳青霉烯耐药大肠埃希菌在动物、环境和人中的传播”展开了详细的介绍,汪教授讲到两种养殖模式(农户散养、集约化饲养)CREC的耐药性不同,原因在于耐药基因、毒力基因、质粒分型具有显著性差异。农户散养以水平传播为主,集约化饲养以垂直传播为主,随后讲到了DAPC预测模型建立的流程,用来预测NDM-EC的菌株来源,进行遗传性分析;NDM-EC菌株在后院养殖模式下的不同宿主间交互传播。CREC的流行率与国内生产总值、生猪产业等存在密切关系。对NDM阳性与阴性的大肠埃希菌的ST型聚类分析,发现NDM阳性菌的ST型分布更密集。通过分析NDM基因亚型、质粒类型和宿主谱系也可发现相应NDM在动物源和人源传播中的规律。最后,汪教授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在单一和全国数据尺度下,人群CREC定植和感染与动物存在相关性;猪、鸡养殖场中广泛存在NDM基因,而无临床流行的KPC基因;NDM-5基因是最流行的NDM基因亚型,主要位于IncX3质粒上;不同来源CREC菌株的基因组界限模糊,存在相互传播的现象;并推测,CREC最早出现于临床,传播至动物养殖业后其很快适应并定植在动物肠道内,后通过食物链污染或环境媒介(如苍蝇等生物酶介、粪污等非生物酶介)传播至人群,形成生态链的闭环传播模式,危害动物、环境和人类健康。建立完善的“全链条”监测体系,谨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研发新型干预技术。
张嵘教授就“革兰阴性杆菌研究机制的研究进展(从微生物检验的角度的思考)”向大家展开了详细的介绍。张教授从浙江省细菌耐药监测出发,分析2020年浙江省临床分离菌种的分布,发现革兰阴性杆菌居于大部,CRO也逐渐广泛流行。面对CRE的流行,张教授提出以下问题:临床微生物检验应该做些什么?快速检测碳青霉烯耐药菌?检测酶型?检测基因型?选择加做“最后一道防线”的药物报告临床?联合药敏?随后,张教授分析了临床常见重要革兰阴性细菌的耐药机制:首先讲到肺炎克雷伯菌出现了耐药与毒力共存的问题,具有非常大的基因库,并且具有强大的获得外源基因的能力,使菌株获得更多的表型。另一方面,面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压力,产KPC-2酶细菌的耐药性变化也非常迅速,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耐药常由KPC变异体导致。其次讲到,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的KPC变异体也出现在了铜绿假单胞菌中;另外鲍曼不动杆菌未发现多黏菌素耐药的流行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对健康人群进行肠道筛查,发现肠道内大肠埃希菌的CRE的携带率也比较高,且存在同时产NDM和mcr基因的菌株。最后张教授划重点:控制CRO的传播是重中之重,快速检测CRO很重要,并强调碳青霉烯耐药的主动筛查会为临床快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艾静文教授就“数字PCR在感染性疾病病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大家展开介绍。艾教授介绍到脓毒症是中国乃至全球重症医疗面对的巨大挑战。脓毒症治疗策略中,脓毒症集束化治疗的趋势,强调更早期、充分抗感染。艾教授强调“1小时内”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至少使用两种活性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脓毒症的早期治疗十分关键。但是脓毒症的诊断率并不尽如人意,致病原检出率低,所以病原学检测是脓毒症抗感染治疗突破的重要瓶颈。常规的病原学快速鉴定举足轻重——诊断标志物:肝素、环状RNA、囊泡,但无法明确病原体;NGS可提高病原菌的检出率,相对快速,病原谱广,但是对于实验室场地及硬件要求高。ddPCR的应用可以超早期血标本病原学直接诊断,对ddPCR的验证可以在短时间内检测到多种病原菌,还可以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优势在于有超高的敏感性,可以快速出报告,血中直接检测,临床检测优于传统培养;但不足在于实验室场地及硬件有一定要求,需要人工操作。最后艾教授总结,脓毒症的治疗,依赖的还是多学科的整合,快速的病原学诊断依然是关键要点。
余方友教授就“质谱技术在结核分枝杆菌鉴定与药敏检测中的应用”展开了详细的介绍。余教授回顾了质谱的发展史以及质谱的三个基本功能以及组件,每一种微生物都有其独特的蛋白指纹图谱,可以根据不同的指纹图谱进行菌种鉴定。MALDI-TOF MS主要功能是病原体的菌种鉴定、病原体分子分型、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根据检测物质的不同,时间质谱可分为蛋白质谱和核酸质谱,能有效鉴定临床常见病原菌以及慢生长的分枝杆菌。使用MALDI-TOF MS对分枝杆菌进行菌种鉴定时显示良好效果,鉴定分枝杆菌复合群水平的准确性可达100%;对于MGIT阳性培养物直接进行分枝杆菌菌种鉴定;结核分枝杆菌菌种鉴定进行药敏检测:对于利福平、异烟肼的准确率比较可观,但是检测药敏时间没有缩短。蛋白质谱的优点在于灵敏度高、复合群水平检测准确度高,相比传统方法快;缺点在于样本需要培养,无法使用临床样本,需要依赖样本库等。核酸质谱可对临床样本直接进行分枝杆菌菌种鉴定与耐药基因突变检测,主要进行样本扩增、产物延伸、质谱检测。核酸质谱可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及对八种药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特征。优点在于:扩展性好,通量高,可直接用临床样本做鉴定和耐药基因检测,成本低;缺点在于无串极功能,仪器比较精密昂贵,对样本前处理要求比较严格。
王明贵教授就“《中国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展开了详细的介绍,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入: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CRGNB)感染指南更新背景、CRGNB的实验室检测、CRGNB的抗菌药物治疗三剑客、CRGNB医院感染的预防。王教授讲到CRO是全球重点关注的病原菌。在中国,CRKP上升快,CRAB耐药率高,CRPA呈下降趋势。CRGNB指南的PICO临床问题的确定非常重要,需要专家组认真对待。要注重指南核心组的组建、核心组与指南工作组的充分讨论很重要,达到医学的专业水平。关于CRGNB的实验室检测要尽可能测定碳青霉烯、CZA、TIG、POL和FOS的MIC,建议首选肉汤微量稀释法、琼脂稀释法或E-test方法;对于碳青霉烯类MIC≤8mg/L的建议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多个检测方法与肉汤微量稀释法比较,用于判定CRE的准确性以及检测CRGNB对几种主要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准确度。建议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CRE分离菌的碳青霉烯酶检测,对于CRE菌株,RT-PCR、Carba-NP可以提高检测的敏感性。联合药敏试验对于CRGNB抗感染治疗方案也非常必要。关于CRGNB的抗菌药物治疗三剑客,推荐多黏菌素联合用药,但要注意肾功能检测,相比单药治疗,联合用药可以降低病死率,呼吸道感染患者推荐多黏菌素雾化治疗。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治疗产丝氨酸酶CRE感染的疗效更好一点,优于其他方案,可以减少患者病死、复发等。对于产KPC酶CRE感染,相关治疗预后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优于多黏菌素;对于产金属酶CRE感染,建议使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氨曲南,治疗CRE血流感染具有良好的预后;对于CRAB,推荐以替加环素为基础或者多黏菌素为基础的联合用药和含舒巴坦的酶抑制剂合剂,并在用药前测定CRAB对替加环素的MIC值。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也可以提高CRE感染的临床疗效。磷霉素也可用于推荐联合用药提高CRE疗效。在CRGNB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做抗菌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TDM的开展与获得药物达标浓度及临床治愈率有关。关于CRGNB医院感染的预防,王教授讲到主动筛查可以减少CRE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同时应进行包含隔离在内的集束化管理措施,不支持或不反对肠道CRE去定植,水槽的安置位置最好离开操作间。
张泓教授就“临床微生物室在遏制CRE流行播散中的作用”向大家展开详细介绍。革兰阴性杆菌需要重点关注的耐药细菌——CRE具有高耐药和高传播性、快速增长、高死亡率。遏制CRE亟待解决需要开展耐药菌的流行病学研究,如产碳青霉烯酶及其新的亚型,既往研究可见在成人和儿童群体中可见明显差异。在儿童中,碳青霉烯酶基因也主要以KPC-2为主,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KPC型以ST11为主。第二要优化药敏方案,完善药敏报告,缩短临床CRE报告周期,加贴替加环素、多黏菌素、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等纸片,进行快速筛选、快速药敏。联合药敏试验,帮助CRE抗感染治疗,张教授并通过一个临床案例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联合药敏试验在临床的应用。要加强临床沟通,开展CRE主动筛查,尽早筛查CRE定植与感染。构建完善的耐药监测体系,建立耐药监测团队,不断完善人才队伍梯队的培养。最后,张教授总结:CRE仍是目前较为严重的耐药问题,尤其是儿童人群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遏制CRE流行传播,我们仍需不断加强;实时更新最新前沿,CRE细菌需加做替加环素、黏菌素、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药敏试验,完善药敏报告;有条件的可以开展碳青霉烯酶表型/基因型,甚至开展CRE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积极主动参与临床、感控进行沟通,开展CRE主动监测,发挥细菌耐药监测工作的最大优势,进而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构建细菌耐药监测体系,加强耐药菌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