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会讯

第三期CRE检测诊断新技术训练营实践+理论培训精彩继续

        自2020年起,由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耐药防控专委会、CHINET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www.chinets.com)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牵头,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主办发起了三期“中国CRE检测能力提升及合理用药公益教育项目之CRE检测诊断新技术训练营”(简称“MIC项目”),旨在提升我国相关医疗机构临床微生物室检测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RE)的规范化水平。

2022年6月,为促进我国药敏试验规范化、耐药菌检测和联合药敏试验水平,制定我国的药敏试验执行标准,“CHINET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正式在全国建立了首批7家“CHINET药敏试验参考实验室”。MIC项目以“CHINET药敏试验参考实验室”为中心,以点带面、全面提升耐药菌的检测能力。 

        11月19日-20日,在首批“CHINET药敏试验参考实验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内启动了第三期CRE检测诊断新技术训练营(简称“MIC训练营”)第二场理论+实践培训。训练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检验科喻华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谢轶教授联合承办,通过“手把手”的实践带教结合专题分享理论培训的方式,全方位的帮助学员建立规范化的碳青霉烯酶表型+基因型检测方法、耐药细菌联合药敏试验以及标准的肉汤微量稀释法等实验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一. 实验操作培训:全流程带教,规范碳青霉烯酶检测

        11月19日下午率先开展实验室实践篇培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肖玉玲教授作为要点培训专家在实验开始前进行了操作理论以及实操要点培训。她强调一定要牢记各种实验方法的适用性,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并在实验过程中明确实验目的和意义,以结果为导向,规范流程。
        随后实践操作训练分为A/B两组先后进行。由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廖全凤老师、吴思颖老师和邓劲老师,四川省人民医院检验科黄湘宁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申思权老师等五位组成的专家团带领全体学员开展实验培训,包括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和eCIM)、碳青霉烯酶抑制剂增强试验、酶免疫层析技术(金标法)、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药敏试验(KB法+E-Test法以及+氨曲南/磷霉素/阿米卡星联合药敏试验)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肉汤微量稀释法MIC测定等。现场学员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后,开始自己动手实验。最后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郭燕教授带领大家对实验结果进行阅读,组织讨论答疑。


二. 理论知识学习: 多学科互动 共谈CRE诊疗

        11月20日理论篇的培训,由四川省细菌耐药监测中心主任、四川省人民医院检验科喻华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谢轶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

        会议开始,喻华教授首先对线上、线下参与此次会议的专家和学员表示感谢,同时感谢CHINET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牵头此次MIC训练营,为广大学员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希望大家满载而归,预祝本次学术盛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轶教授表示,周六进行的实践培训,加上次日各位专家的理论分享,全方位助力各位学员在CRE检测、诊断和治疗等专业水平更上一层楼。
        理论培训部分,喻华教授首先解读了“肠杆菌目细菌碳青霉烯酶的实验室检测和临床报告规范专家共识(第二版)”内容。喻教授简明扼要地从CRE的耐药变迁、流行病学特点以及第二版更新主要要点讲起,综合评估了不同的碳青霉烯酶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指出了快速、准确地检测产碳青霉烯酶的肠杆菌目细菌,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和控制产酶菌株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喻教授提出了不同的碳青霉烯酶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 mCIM、 eCIM和碳青霉烯酶抑制剂增强试验虽需要过夜培养,但利于不同级别的实验室广泛开展,最后详细介绍了碳青霉烯酶的实验室检测流程、检测报告模式、结果报告及解释、检测报告参考格式以及质控要求。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梅教授分享了“从标准更新看CRE药敏规范报告”内容,从 CRE的定义、耐药机制以及流行病学,到目前CRE感染治疗有限的药物三剑客:多黏菌素、替加环素、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敏感性检测操作标准化、折点的选择、结果判读以及药敏规范化报告。康教授指出多黏菌素对肠杆菌目、铜绿假单胞菌以及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临床折点仍有争议:EUCAS保留折点和而CLSI自2020起取消其敏感折点。同时也指出不论选用何种标准,因药物分子量大,在琼脂内不易扩散,国内外共识均推荐肉汤稀释法作为金标准;对于CLSI无替加环素的药敏折点的问题,建议使用FDA/NMPA(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折点;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药敏则可采用纸片法,需要注意当抑菌圈直径在20-22mm时,需要用MIC法复核。最后康教授提出CRE规范报告应该包括菌株耐药类型、碳青霉烯酶酶型、重点药物的药敏结果、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结果、药敏试验方法以及结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谢轶教授带来了“微生物分级报告模式提升临床服务质量”,首先介绍了临床微生物检验的特点,指出标本类型多样、流程复杂、溯源性差等特点。通过提升人员能力、优化工作流程、信息化技术支撑推动分级/多级报告模式落地、迭代检测技术和仪器四个方面实现效益最大化,并进行全自动化的药敏报告智能审核探索:建立100%智能药敏审核流程探索,以信息化推动微生物解释性报告和整合性报告:多级报告+解释报告=临床微生物新报告模式。最后谢教授通过介绍mNGS与EBV、IFD感染诊断指出mNGS是挑战更是机遇,它是微生物重要的工具,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协作,共同应对感染性疾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丁丽老师进行了“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联合药敏试验及报告专家共识”内容的解读,专家共识包括前言、CRO的定义及耐药机制、开展联合药敏试验的时机、联合药敏试验方案推荐、联合药敏的方法及其局限性、联合药敏试验结果判读、联合药敏试验结果报告及相关注释、质量控制等内容。丁老师提出联合药敏试验是临床微生物室常规药敏试验的补充,仅对多重耐药菌如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或临床医生有治疗需求的耐药菌株进行联合药敏试验,其他菌株不建议常规开展联合药敏试验。联合药敏试验方法包括肉汤微量稀释棋盘法(金标准方法)、琼脂稀释棋盘法、纸片扩散法、纸条法(包括E-test和 MTS条)、肉汤纸片洗脱法等,她详细讲解了不同联合药敏试验方法学优缺点、结果判读以及推荐级别。指出首选肉汤微量稀释棋盘法,若实验室无法开展肉汤微量稀释棋盘法,可以纸条法或纸片法进行替代(但需注意的是:纸条法或纸片法结果仅供参考,如需确认应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棋盘法)。最后指出各实验室应根据本院CRO菌株耐药机制,制定不同的联合药敏试验的抗菌药物组合,并简单介绍了联合药敏试验结果报告、相关注释以及报告参考格式。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季杰教授从三个生动的病例入手,带来“临床如何联合微生物,应对CRO挑战”的分享,指出在血液科,应及时进行耐药菌定植的主动筛查。提出CRE致病的高危人群检查的优势:节约资源,提高检查效率;速度优于培养,快速启动抗CRE治疗;明确碳青霉烯酶的类型,指导治疗。最后,季教授总结,应对好CRO须做好以下两大方面:1、快速精准的诊断:CRE定植筛查、感染时及时送样、血培养三级报告;2、及时恰当的治疗:CRE快速筛查、联合药敏试验、分子诊断技术。除此之外,还需要临床和微生物室的信赖、沟通和协作。
        会议讨论环节中,各位专家纷纷发言,各位讲者和嘉宾详细解答了现场学员提出的各种学术问题。会议的最后举行了赠书仪式,由主编谢轶教授向本场参培学员赠送《临床微生物检验解释报告》书籍。

        第三期MIC第二场理论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顺利举办,除了现场学员以外还有超过3700位观众在线观看会议直播。相信通过本次专业培训,能够全面提升我国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微生物专业人员在碳青霉烯酶检测以及多重耐药菌联合药敏试验的能力,为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救治提供更多帮助。


三. 专家寄语:预防传播 遏制耐药

        喻华教授、谢轶教授和胡付品教授表示,今天学员们既学到了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在碳青霉烯酶检测以及耐药菌联合药敏试验方法的规范化操作,也听到了临床医生的需求和呼声,相信大家收获满满。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讲解,也感谢各位学员的积极参与,希望通过此次交流和学习,大家在CRE检测、诊断以及治疗能力方面有更高的提升,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抗感染治疗实践中。



发布日期: 2022-11-26    访问总数: 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