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3年, 第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3-08-28
  

  • 全选
    |
    述评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3, 3(4): 193-19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3.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3, 3(4): 194-19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3.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分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中SHV型β内酰胺酶的分布、流行情况以及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用SHV型β内酰胺酶基因的通用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编码框以外设计引物、PCR扩增SHV型β内酰胺酶全编码基因并进行克隆表达、序列分析;对产SHV型β内酰胺酶的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检测。结果:58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只有3株细菌产生SHV型β内酰胺酶(5.2%),其中1株产生SHV11(非ESBLs),另2株产生SHV12(ESBLs);3株产SHV型β内酰胺酶菌株的PFGE谱型不同。结论:临床分离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SHV型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为SHV11和SHV12,SHV型ESBLs不是主要的ESBLs型别。未发现产SHV型β内酰胺酶菌株间克隆传播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3, 3(4): 199-20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3.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989年1月—2001年12月本所确诊的12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肺部隐球菌病以中青年(8例,66.7%)和男性(9例,75.0%)多见。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咳嗽(7例,58.3%),咳痰(6例,50.0%),胸痛(4例,33.3%),发热(3例,25.0%),气促(2例,16.7%)和消瘦(2例,16.7%),5例(41.7%)无症状。病变分布呈下肺(8例,66.7%)多于上肺(4例,33.3%),右肺(6例,50.0%)多于左肺(3例,25.0%,余3例双侧)的特点。病变表现多为孤立性肿块影,共6例(50.0%)。全部病例均经病理确诊。手术切除病灶或足疗程氟康唑治疗可取得理想的效果。结论:原发性肺隐球菌病多发于无基础肺疾患的中青年,以肺部阴影为主要表现,易被漏诊、误诊,足疗程氟康唑可取得很好疗效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3, 3(4): 202-20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3.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国产去甲万古霉素在老年人和年轻人中的体内过程,为制订去甲万古霉素在治疗老年人感染时的合理给药方案提供依据;建立快捷、实用的去甲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TDM)方法。方法:同期对照研究去甲万古霉素在10名健康老年受试者(老年组)和10名健康年轻受试者(年轻组)中的药代动力学。以微生物法和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血药浓度,以微生物法测定尿药浓度。结果:老年组和年轻组静脉滴注去甲万古霉素800mg后的体内过程均符合二室模型。与年轻组比较,老年组表观分布容积(Vd)增大,总清除率(CLt)及肾清除率(CLr)降低,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增加和消除半衰期(t1/2β)延长。以上各项药代参数在两组间差异均具非常显著性(P0.05)。去甲万古霉素给药后12h内的累积尿排出率老年组较年轻组明显为低,分别为(77.13±8.95)%和(83.82±16.80)%(P0.05)。以微生物法和FPIA同时测定去甲万古霉素血清标本。两种测定方法测得结果呈良好线性相关性。线性回归方程为Y=0.7534X-0.5948(Y:微生物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3, 3(4): 206-21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3.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用红霉素抑制下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PA)感染患者PA菌株生物被膜的合成,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患者37例,随机分为红霉素干预组(红组,n=22)和常规治疗组(非红组,n=15)。红组在2种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红霉素1.0g/d,其他治疗两组基本相似。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0d)培养细菌藻酸盐含量的变化、电镜观察细菌形态学变化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红组在红霉素治疗后,PA藻酸盐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前为22.5±6.72μg/ml;治疗后为(16.8±6.21)μg/ml,P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3, 3(4): 211-21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3.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纤维蛋白原结合基因(fbe)阳性和纤维蛋白原结合基因阴性的表皮葡萄球菌(表葡菌)体外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力的差异,探讨fbe基因在表葡菌致异物感染中的致病作用。方法:采用ATB鉴定临床分离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有无fbe基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并比较fbe基因阳性和fbe基因阴性表葡菌体外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力。结果:62株临床分离菌中有46株为表葡菌,表葡菌中fbe基因阳性的菌株为34株,阳性率为73.9%,其他葡萄球菌均不含该基因;fbe基因阳性菌株和fbe基因阴性菌株体外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力差异有显著性(P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3, 3(4): 214-21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3.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头孢丙烯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与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的关系,为临床选择合理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用微生物法测定10名健康志愿者中的头孢丙烯血药浓度,根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求算药代动力学参数;以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头孢丙烯对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头孢丙烯500mg单次口服给药的体内过程符合二室模型。血药浓度峰值(cmax)为(9.36±1.18)mg/L,达峰时间(tmax)为(1.23±0.45)h,血浆清除半衰期(t1/2β)为(1.31±0.35)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为(27.09±3.06)h·mg/L,清除率(CL)为(18.69±2.30)L/h。对社区获得性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如肺炎链球菌、酿脓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等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范围为0.016~4mg/L;其中,单次口服头孢丙烯500mg,对酿脓链球菌感染可达到T>MIC约40%以上,其他致病菌则小于30%。结论:对确诊为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的致病菌———酿脓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头孢丙烯500mg,每日1次给药,可有较好的疗效,但对于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MSSA等,建议增加给药次数或增大单次给药剂量,以保证感染的及时控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3, 3(4): 217-21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3.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布特点、分析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用MicroScan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系统对从我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591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591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标本来源以痰标本为主,占92.1%,其次为伤口分泌物和胆汁。其临床科室中分布前6位依次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内科、胸心外科、老年科、血液内科和普外科。591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唑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4.4%和37.1%;其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噻吩、头孢唑林、头孢呋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氨曲南、头孢吡肟、头孢西丁、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阿米卡星高度耐药。结论:临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离以痰标本为主,其临床分布主要为ICU和呼吸内科,对嗜麦芽窄单胞菌引起感染的经验治疗,可选用复方磺胺甲繟唑或环丙沙星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3, 3(4): 220-22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3.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临床下呼吸道感染标本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分离株中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情况。方法:通过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检测单产AmpC酶、同时产AmpC酶和ESBLs菌株;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表型筛选和确认试验检测单产ESBLs菌株。结果:从临床下呼吸道标本分离对第一、二代及一种以上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226株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阴沟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中,分别检出单产AmpC酶、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及单产ESBLs细菌34株、15株、109株,总检出率分别为15.0%、6.6%、48.2%。AmpC酶检出率在阴沟肠杆菌中最高,为57.9%;ESBLs检出率以肺炎克雷伯菌最高,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分别为78.5%、77.8%。结论:下呼吸道产AmpC酶和ESBLs细胞感染常见,前者以阴沟肠杆菌为主,后者多见于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
  • 临床研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3, 3(4): 223-22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3.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伏立康唑注射剂静脉滴注治疗1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并发急性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该患者因SARS住院,经大剂量激素、广谱抗菌药物、机械通气等治疗,后合并急性侵袭性肺曲霉病。因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物试验剂量而改用伏立康唑注射剂静脉滴注,首日负荷剂量为6mg/kg,每12小时1次,以后维持剂量为4mg/kg每12小时1次,疗程5周。结果:经伏立康唑治疗后痊愈,不良反应表现为乏力、轻度眩晕和纳差。结论:伏立康唑治疗SARS并发急性侵袭性肺曲霉病的效果令人鼓舞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3, 3(4): 226-22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3.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近21年来我院儿童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风疹、麻疹及猩红热5种传染病的流行规律,提出控制策略。方法:回顾性调查1982—2002年我院传染病门诊登记的就诊患儿。结果:21年中我院传染病门诊5种传染病病例数总体分布依次为流行性腮腺炎39944例,水痘31337例,风疹9034例,猩红热5958例,麻疹843例。近5年流行性腮腺炎与猩红热发病趋势明显下降,而水痘每年下降趋势不明显。麻疹病例数近3年来明显增加,以外来儿童发病为主,出现流行趋势。风疹除爆发流行年患病儿童数集中,其他散发年患病人数很少。5种疾病均好发于幼托机构的学龄前期儿童与在校的学龄期儿童,但是近3年来8月龄以下婴儿麻疹病例数明显增加。5种疾病流行季节均主要分布在冬末、春、夏初。5种疾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显示:流行性腮腺炎居首位(2829例),水痘其次(722例)但可致死(2例),麻疹居第三位(184例),风疹居第四位(34)例,猩红热仅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以上5种常见的儿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仍有一定的流行强度,采取有效的防治手段很有必要。
  • 实验研究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3, 3(4): 229-23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3.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检测8种抗菌药物对50株淋病奈瑟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析和研究淋病奈瑟球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用E试验检测不同抗菌药物对50株淋病奈瑟球菌的MIC。结果:50株淋病奈瑟球菌对大观霉素、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青霉素、四环素、曲伐沙星和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0、2%、8%、10%、50%、22%、14%和74%。其中β内酰胺酶阳性17株,阳性率34%。结论:淋病奈瑟球菌对大观霉素耐药率最低,其次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青霉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3, 3(4): 231-23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3.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从表型和基因型水平了解常州地区淋病奈瑟球菌(Ng)流行株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多药(MDR)状况,并为筛选其治疗药物提供依据。方法:以纸片扩散法进行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和大观霉素4种药物的敏感性检测;以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及PCR技术进行TEM1基因、TetM基因检测和gyrA基因、penA基因PCR加DNA测序分析。结果:①常州地区Ng对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表型耐药分别为65.5%、53.0%和73.3%;基因耐药分别为78.2%、53.3%和100%。而对大观霉素较为敏感(97.6%)。②50株Ng均存在gyrA基因双位点突变。③2株药敏检测结果为青霉素耐药,但β内酰胺酶、TEM1基因均为阴性的Ng都存在penA基因突变。④基因研究发现:常州地区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三重耐药占38%,青霉素与环丙沙星,四环素类与环丙沙星二重耐药分别占26%和10%,即MDR菌株总数已达74%。结论:在常州地区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对淋病的治疗作用已较差,大观霉素可作为治疗MDRNg的有效药物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3, 3(4): 234-23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3.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1991—2000年10年间住院感染患者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收集10年间临床标本分离病原菌及其药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1—2000年共分离出533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994株(18.6%),革兰阴性杆菌4338株(81.4%)。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属为临床最常见病原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不动杆菌属、肠球菌已成为临床主要病原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黄杆菌亦见增多。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对阿米卡星、多粘菌素B敏感,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临床常见病原菌对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庆大霉素和氯霉素耐药严重。结论:临床常见病原菌在发生变化,耐药严重的条件致病菌已成为优势感染菌,临床应重视细菌学检查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3, 3(4): 237-23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3.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梅毒螺旋体(TP)、单纯疱疹病毒(HSV)和杜克雷嗜血杆菌(HD)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方法,以评价其在诊断生殖器溃疡性疾病(GUD)病因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MPCR检测244例生殖器溃疡标本中TP、HSV和HD,并进行暗视野显微镜(DF)、梅毒血清学试验(STS)、HD培养和酶免疫法(EIA)检查HSV抗原。结果:用MPCR检测TP、HSV和HD标准菌株,均出现阳性扩增带(TP、HSV和HD扩增产物片段大小分别为260、432和170bp),并进行序列分析,证实为特异性扩增片段,而阴性对照组均没有扩增带;其敏感性为102pgDNA。将MPCR与DF、TPHA、EIA法比较,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分别为0.774、0.704、0.756)。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MPCR是一种简单、准确、可靠的检测生殖器溃疡标本中TP、HSV、HD的方法;可用于临床GUD的病因诊断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3, 3(4): 240-24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3.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本院临床分离菌的耐药状况,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的标准纸片扩散法,对1131株临床分离菌进行耐药性监测。结果:1131株中805株革兰阴性杆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显示,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抗菌活性最高,分别为95.7%、93.2%、71.6%、71.3%和70.1%。326株革兰阳性球菌对13种抗菌药物敏感率显示,万古霉素的抗菌活性最高(96.2%),其次为呋喃妥因(82.2%)。结论:革兰阴性杆菌对除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以外的抗菌药物均有较高的耐药率,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普遍耐药(69.3%);革兰阳性球菌对β内酰胺类、大环内脂类和氨基糖苷类都有较高的耐药性,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
  • 临床经验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3, 3(4): 243-24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3.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3, 3(4): 245-24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3.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3, 3(4): 246-25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3.04.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3, 3(4): 251-25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3.04.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讲座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3, 3(4): 255-25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03.04.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