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6年, 第1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5-20
  

  • 全选
    |
    论著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3): 241-24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患者致病细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1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粒缺伴发热患者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药敏特点。采用纸片扩散法(K-B)进行药敏试验,并按CLSI2014年版标准判断结果。结果共检出粒缺伴发热患者临床分离菌35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9.6%,革兰阴性菌占70.4%。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分别排在所有致病菌前6位。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占革兰阴性菌的53.2%。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均已达100%,未检出对糖肽类和(或)唑烷酮类耐药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较低,分别为40.8%和59.2%,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等的敏感率大于70%。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率达10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等的敏感率大于70%。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及氨基糖苷类等的敏感率均大于80%。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仍保持100%敏感,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等的敏感率大于7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甲氧苄啶-磺胺甲唑的敏感率均大于90%。结论粒缺伴发热患者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肠杆菌科细菌和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常见,耐药情况较严重。葡萄球菌属100%甲氧西林耐药。掌握本地粒缺伴发热致病细菌的分布及药敏现状对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3): 247-25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的疗效评价。方法以英文"lowmolecularheparin"",severe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prognosis";中文"低分子肝素"、"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预后"为关键词,检索1994年1月—2014年1月英国医学会电子全文期刊数据库(BMA)、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万方数据库(CECDB)、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QVIP)等10多个数据库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使用Stata/SEversion12.0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RCT,共404例患者,其中治疗组患者208例、对照组患者19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低分子肝素针剂行皮下注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应用低分子肝素7d后,重症CAP患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显著降低(P=0.43、I2=0%、SMD=-0.70、95%CI=-0.90~-0.49),其发表偏倚性程度可控(bias_p=0.933、bias_CI=-6.79~6.37);重症CAP患者的PaO_2显著升高(P=0.858、I~2=0%、SMD=0.51、95%CI=0.30~0.72),其发表偏倚性程度可控(bias_p=0.77、bias_95CI=-4.82~5.90)。但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重症CAP患者,荟萃分析显示患者经治疗7d后PaCO_2未见显著影响(SMD=-0.17、95%CI=-0.38~0.04)。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重症CAP,可显著降低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提升患者氧合,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生理状态、缓解临床症状,其疗效确切,具有推广性。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3): 252-25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血流感染(BSI)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2014年住院的143例AIDS合并BSI的临床和病原学资料。结果AIDS患者BSI患病率为22.1%。真菌性BSI的特征性皮疹、贫血貌、肝脾肿大及淋巴结肿大发生率高于细菌性BSI(P均<0.05);真菌性BSI的CD4~+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及血红蛋白下降较细菌性BSI更明显(P均<0.05),而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肌酐升高较细菌性明显(P均<0.05)。143株病原菌中,马尼菲青霉84株,占58.7%;大肠埃希菌10株,占7.0%;新生隐球菌9株,占6.3%;肺炎克雷伯菌7株,占4.9%;沙门菌属6株,占4.2%;白念珠菌和气单胞菌属各3株,各占2.1%。分离的菌株多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结论AIDS患者BSI患病率较高;真菌性BSI更容易出现特征性皮疹、贫血貌、肝脾肿大及淋巴结肿大、血液系统异常及肝肾功能损害。病原菌构成以真菌为主,尤其是马尼菲青霉;多数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3): 257-26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辅助治疗重症腹腔感染时对T淋巴细胞数量和Toll样受体(TLR)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重症腹腔感染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血必净注射液,50mL/次,2次/d,连用2周。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淋巴细胞水平,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采用荧光实时PCR测定TLR2和TLR4表达水平,记录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2周时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和胃肠功能评分。结果治疗2周时,观察组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4~+/CD8~+水平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升高(P<0.01),而CD8~+水平较对照组患者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患者外周血PBMCTLR2和TLR4mRNA水平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和胃肠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降低(P<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辅助治疗重症腹腔感染时可改善患者的T淋巴细胞数量及降低外周血PBMC上TLR的表达。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3): 262-26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并发血流感染(BSI)的临床特点,分析其临床特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特征与患者预后情况,为临床有效诊治并改善临床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BS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诱发因素、临床诊断和治疗特点、病原菌分布及临床预后等情况。结果同期收治肝硬化失代偿并行血培养患者1071例,其中血培养阳性患者154例,并发BSI率14.4%。共分离出155株病原菌,分别为革兰阴性菌115株,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气单胞菌属;革兰阳性菌40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缓症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血培养阳性患者中白细胞计数大于10×10~9/L仅48例(31.2%),中性粒细胞分类大于0.75者133例(86.4%);降钙素原检测大于0.5ng/mL74例(68.5%);患者治愈好转率为68.8%,死亡及自动出院率为31.2%。并发BSI患者肝功能均为Child-PughC级,部分患者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或反复多次住院。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BSI的比例高,预后差,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早期诊断并及时予以经验性抗菌治疗,待药敏报告后,根据临床治疗反应,必要时调整抗菌治疗方案,可望改善预后。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3): 267-27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05—2014年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所属19所医院临床分离克雷伯菌属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情况。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对临床分离株作药物敏感性试验,并按CLSI2014年版标准判断药敏试验结果。结果2005—2014年共收集19所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56281株、产酸克雷伯菌4779株、肺炎克雷伯菌臭鼻亚种300株及其他克雷伯菌属细菌46株。其中89.0%菌株(54664/61406)分离自住院患者。60.0%菌株(36835/61406)分离自呼吸道。成人来源的克雷伯菌属占83.3%(51158/61406),儿童(0~17岁)占16.7%(10248/61406)。10年间,克雷伯菌属细菌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为10.1%,2014年为14.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0年里克雷伯菌属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从2.9%上升到10.5%和2.8%上升到13.4%。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检出率从39.0%下降到30.1%。细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对头孢噻肟耐药率波动幅度较小,维持在49.5%左右。共检出碳青霉烯类耐药菌5796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5492株,产酸克雷伯菌280株。分离出广泛耐药菌共4740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4520株,产酸克雷伯菌202株。碳青霉烯类耐药株对绝大多数其他测试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在60%以上,对替加环素、阿米卡星、甲氧苄啶-磺胺甲唑耐药率分别为16.8%、54.4%、55.1%。结论临床分离克雷伯菌属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10年间呈较大幅度增加,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为平稳。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3): 275-28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网2005—2014年肠杆菌属细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变化趋势。方法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网2005—2014年临床分离的肠杆菌属细菌20558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药敏结果按CLSI2014年标准判读。结果10年间,肠杆菌属细菌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2005年为3.5%,2014年为4.3%。20558株肠杆菌属细菌中,以阴沟肠杆菌为主,占71.1%(14617/20558),其次为产气肠杆菌,占20.1%(4129/20558)。菌株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标本,占55.2%(11358/20558)。药敏数据显示,肠杆菌属细菌对头孢唑林和头孢西丁的耐药率高(>90%),对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的耐药率低(<30%)。不同科室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存在差异,ICU、内科、外科、门急诊和儿科中,ICU和外科分离株耐药现象严重。多重耐药菌株(MDR)的分离率在下降,但耐碳青霉烯类的肠杆菌属细菌(CRE)分离率在升高。MDR和CRE主要分布在ICU和外科,且耐药现象严重。MDR仅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的耐药率<30%,CRE仅对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35%。结论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网中肠杆菌属细菌对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自2011年起呈下降趋势,但CRE菌株日趋增加,应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此类菌株在医院的传播扩散。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3): 284-29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国内主要地区临床分离变形杆菌属、沙雷菌属、枸橼酸杆菌属、摩根菌属及普罗威登菌属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方法对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网临床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按统一方案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2005—2014年分离出变形杆菌属、沙雷菌属、枸橼酸杆菌属、摩根菌属、普罗威登菌属共计21663株。10年间,变形杆菌属细菌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2005年为1.41%,2014年为2.09%;沙雷菌属细菌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2005年为0.99%,2014年为1.28%;枸橼酸杆菌属、摩根菌属和普罗威登菌属细菌的检出率基本无变化。变形杆菌属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西丁、阿米卡星、替加环素耐药率低于10%。沙雷菌属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替加环素耐药率低于10%。枸橼酸杆菌属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阿米卡星、替加环素耐药率低于20%。摩根菌属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阿米卡星、替加环素耐药率低于10%。普罗威登菌属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西丁、替加环素耐药率低于20%。结论10年中细菌耐药性仍呈增长趋势,严格采取有效的感控措施及合理用药是减缓耐药性增长的有效方法。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3): 294-30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05年1月—2014年12月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成员医院临床分离沙门菌属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对临床分离的沙门菌属细菌,按照统一方案,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按CLSI2014年标准判读,数据统计用WHONET5.6进行分析。结果10年间,沙门菌属细菌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2005年为0.2%,2014年为0.7%。3478株沙门菌属细菌中,鼠伤寒沙门菌954株(27.4%),肠炎沙门菌849株(24.4%)。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沙门菌属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33.3%~64.8%),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耐药率低,分别为0~5.3%、2.4%~14.3%。鼠伤寒沙门菌耐药率高于伤寒沙门菌、副伤寒沙门菌及肠炎沙门菌,对氨苄西林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唑耐药率高,分别为76.8%和50.5%。多重耐药沙门菌属细菌10年平均检出率为3.9%,2005年检出率最高,为7.5%,2013年检出率最低,为1.5%。结论我国流行的沙门菌属以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为主。鼠伤寒沙门菌的耐药率较高,氨苄西林、甲氧苄啶-磺胺甲唑已不适于临床经验用药。沙门菌属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仍维持较高的敏感率,对多重耐药沙门菌属仍需持续行耐药性监测。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3): 302-31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国内不同地区17所医院2005—2014年老年患者临床分离菌的分布特点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按统一方案,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进行细菌药敏试验,按照CLSI2014年标准判读结果。结果共收集老年临床分离菌159888株,占整体人群的33.1%。10年间,老年患者分离菌株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2005年为30.0%,2014年为32.7%。其中革兰阳性菌36659株,占22.9%;革兰阴性菌123229株,占77.1%。住院患者分离148376株,占92.8%。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是细菌的主要分离源,共88201株,占55.2%。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MRSA和MRCNS株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67.1%和75.9%。甲氧西林耐药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其他测试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MSSA和MSCNS)。葡萄球菌属中均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株。屎肠球菌除对利奈唑胺及氯霉素的耐药率低于粪肠球菌外,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于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4.6%,0.4%)高于全国水平(3.2%,0.3%);根据表型推测多数为VanA型或VanB型。肺炎链球菌非脑膜炎株青霉素敏感株(PSSP)比例(78.2%)低于2014年全国成人组(95.0%)。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中产ESBL株分别占67.5%、40.4%和34.3%。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依然对肠杆菌科细菌保持良好的抗菌活性,耐药率大多<10%,其次为阿米卡星、酶抑制剂复合制剂。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5.9%和33.0%,鲍曼不动杆菌对两药的耐药率均>55.0%。广泛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4.0%~1.8%)高于同年全国整体分离率(2.1%~1.6%);鲍曼不动杆菌广泛耐药株从2010年起分离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19.2%~15.5%),低于同年的全国水平(21.4%~19.7%);肠杆菌科细菌广泛耐药株从2008年分离到,分离率(0.1%~1.0%)也低于同年全国水平(0.3%~3.2%)。结论老年患者临床分离菌分布情况与耐药性特点不同于全国平均水平。住院患者比例、呼吸道标本比例、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比例均高于全国水平。苛氧菌及肠道致病菌的分离率及耐药率低于全国水平。MRSA、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产ESBL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中广泛耐药菌分离率及耐药率高于全国水平。经验用药应参考老年人群耐药监测数据,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3): 315-32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北京协和医院2014年临床分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共收集8295株非重复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进行药敏试验,按CLSI2014年版标准判读药敏结果,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8295株细菌中,革兰阴性菌占67.4%,革兰阳性菌占32.6%。10种最常见的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8.1%),铜绿假单胞菌(10.8%),肺炎克雷伯菌(10.2%),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9.8%),鲍曼不动杆菌(9.2%),粪肠球菌(6.3%),屎肠球菌(4.1%),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1%),阴沟肠杆菌(3.1%)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9%)。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28.4%和66.5%。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和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仍有81.3%MRSA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敏感。MRCNS中有81.1%菌株对利福平敏感。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除外氯霉素)的耐药率明显低于屎肠球菌。发现少数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根据表型推测为VanA和VanB型耐药,未发现对利奈唑胺耐药的肠球菌。β溶血链球菌对青霉素的敏感率为90.8%。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4.2%、31.0%和28.9%。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仍高度敏感,总耐药率≤3.3%。广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为1.3%。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7.5%和11.8%,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5.9%。鲍曼不动杆菌对上述2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9.0%和67.4%,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米诺环素的耐药率低,分别为47.8%和28.7%。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分别是32.3%和1.8%。流感嗜血杆菌中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为33.7%。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93%。结论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增长趋势,特别是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应采取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和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3): 323-32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菌的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细菌鉴定采用API系统或VITEK-2Compact自动鉴定仪;细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或稀释法;数据统计分析用WHONET5.6软件。结果2014年共分离出各类细菌共793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088株,占64.2%,排名前3位的是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共分离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195株,占肠杆菌科的6.9%;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613株,占鲍曼不动杆菌的66.5%;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197株,占铜绿假单胞菌的28.7%。结论2014年该院革兰阴性菌耐药主要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细菌耐药监测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3): 327-32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替加环素及米诺环素对VanM型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2006—2014年上海地区临床分离VanM型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45株;采用PCR扩增及测序确认菌种和万古霉素耐药基因型;测定替加环素及米诺环素等10种抗菌药物对VanM型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的MIC。结果45株临床分离株均确认为VanM型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所有菌株对万古霉素高度耐药(MIC128~>256mg/L),对替考拉宁耐药率为71.1%。几乎所有菌株对左氧氟沙星(100%)和氨苄西林(97.8%)耐药,对米诺环素、庆大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率分别为15.6%、64.4%和82.2%,未检出替加环素和利奈唑胺耐药株。结论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对VanM型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3): 330-33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上海市3所妇产科医院分离的114株白念珠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分析本地专科医院分离的白念珠菌主要基因型别与菌株耐药关系,并了解菌株间遗传多样性与种群分类关系。方法收集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保健院和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共114株白念珠菌,采用eBURST进行菌株亲缘性分析,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进行分型,并采用ATBTMFUNGUS3试剂盒作真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14株菌株中共有47种DST型(diploidstraintypes,DST),其中已知30种,主要组群为DST79和DST435。114株白念珠菌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敏感率分别为96.5%、100%、85.1%、55.2%、84.3%。结论上海地区不同妇产科医院致病性白念珠菌呈多克隆系,但主要为DST79和DST435型,且具有一定耐药性。通过应用MLST分型方法,初步发现上海地区白念珠菌具有遗传多样性,且种群分类与基因分型具有相关性。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3): 336-33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3.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不同病原学检测方法在结核性脑膜炎(结脑)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临床诊断为结脑患者60例(结脑组)和非结脑患者70例(非结脑组)的脑脊液标本,同时进行离心涂片抗酸染色、结核菌BACTECMGIT960快速培养、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玻片离心改良抗酸染色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结脑组标本中,涂片抗酸染色、结核菌快速培养、FQ-PCR检测、玻片离心改良抗酸染色法的检出率分别为11.7%(7/60)、6.7%(4/60)、48.3%(29/60)、61.7%(37/60)。非结脑组中2例玻片离心改良抗酸染色阳性。玻片离心改良抗酸染色法检出率高于其他3种检测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能发现细胞内抗酸杆菌,应用该种方法检测,4例结核菌培养阳性患者的8份脑脊液标本均为阳性。结论玻片离心改良抗酸染色法操作简便、快速,可明显提高脑脊液中抗酸杆菌的检出率,既能检出细胞外抗酸杆菌,也可检出细胞内抗酸杆菌,此方法可能有助于提高病原检测的阳性率,值得进一步探讨其在结脑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3): 340-34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3.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萄)的耐消毒剂基因qacA/B进行检测分析。方法收集重庆市奉节县人民医院2014年1—12月住院患者中分离的金葡菌51株,采用药敏试验、PCR技术进行mecA和qacA/B检测,筛选出的携带有qacA/B基因的金葡菌进行spa分型,并分析相应的临床情况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模式。结果金葡菌中mecA和qacA/B检测率分别为21.6%(11/51)和13.7%(7/51);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菌株中qacA/B阳性率为54.5%(6/11),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菌株中qacA/B阳性率为2.5%(1/40),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株qacA/B经spa分型发现4个型,分别为t037、t091、t932、t895,其中t037有4株来源于儿科病房,其余菌株各1株,以t037型别为主。结论该院分离出携带耐消毒剂qacA/B基因的金葡菌,MRSA携带率明显高于MSSA,并且可能至少存在1个来自院内的克隆株在儿科病房流行。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3): 346-35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3.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的阳性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上海2所医院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菌株对一线治疗幽门螺杆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幽门螺杆菌根治提供用药依据。方法收集上海2所医院2013年9月—2015年1月临床胃组织活检样本,进行幽门螺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采用E试验法对131株幽门螺杆菌临床菌株分别进行4种治疗幽门螺杆菌的一线抗菌药物克拉霉素、甲硝唑、阿莫西林和四环素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共收集955例胃组织活检样本,分离出幽门螺杆菌248株,检出率为26.0%。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甲硝唑、四环素和阿莫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14.5%、64.1%、0和0.8%,对上述药物中的2种同时耐药占10.7%(14/131),其中92.8%(13/14)为克拉霉素和甲硝唑同时耐药。结论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率较以前报道的阳性携带率低,且与性别、年龄与疾病类型等因素相关,而耐药率则与之无明显相关性。幽门螺杆菌的临床治疗应根据体外药敏结果进行个体化用药。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3): 353-35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3.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的tst基因和杀白细胞素的pvl基因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流行情况及其附属基因调节子(agr)和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SCCmec)型别。方法收集上海市及浙江省共7所医院的916株金葡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tst、pvl、mecA和mecC基因,并对tst或pvl基因阳性菌株作agr及SCCmec(针对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遗传学分型。结果916株金葡菌中tst阳性208株,阳性率22.7%;pvl阳性35株,阳性率3.8%;mecA阳性665株(MRSA),未检测到mecC基因。在665株MRSA中,tst阳性198株(29.8%),agr和SCCmec分型均以2/Ⅱ型为主,分别占97.0%和94.4%;pvl阳性14株(2.1%),agr分型以1型(85.7%)为主,SCCmec分型以Ⅲ型(42.9%)和Ⅳa型(28.6%)为主。在251株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中,tst阳性10株(4.0%);pvl阳性21株(8.4%)。tst阳性率在MRSA菌株中较MSSA中高,而pvl检出率则在MSSA菌株中较高,且浙江地区MRSA中pvl的阳性率高于上海菌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t基因在MRSA菌株中阳性率较MSSA高;pvl阳性率相对较低,但因其与某些严重的金葡菌感染相关,临床应予以关注。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3): 359-36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3.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痰菌阴性(菌阴)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IL-23、骨桥蛋白(OPN)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初治的菌阴肺结核患者43例,正常对照组40例,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正常对照组和菌阴肺结核组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治疗4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血清IL-6、IL-10、IL-23、OPN的水平。结果菌阴肺结核组治疗前血清IL-6、IL-10、IL-23、OPN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2个月后患者血清IL-6、IL-10、IL-23、OPN水平开始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月后血清IL-10和OPN接近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IL-23水平进行性降低,治疗6个月后接近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菌阴肺结核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IL-6、IL-10、IL-23、OPN水平,可作为评估病情转归及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性的敏感指标。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3): 363-36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3.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呼吸内科中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离菌的分布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初始抗感染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3155份下呼吸道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并同时与2011年、2012年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年来下呼吸道分离菌居前3位的一直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分离率上升,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分离率一直较低。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除对米诺环素敏感率达60%以上,对其他各类抗菌药物敏感率都不足40%,ICU较普通病房中敏感率更低,非ICU中敏感率有下降趋势;非ICU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敏感率>70%的抗菌药物有头孢吡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ICU中各类抗菌药物敏感率在50%~70%,3年中敏感率无明显变化。然而分离到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敏感率较高。金葡菌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在100%,但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逐年增多。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巴唑坦、头孢吡圬敏感率在80%以上,但存在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对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呋辛、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敏感率在85%以上。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对左氧氟沙星、青霉素的敏感率在80%~96%。结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成为住院患者下呼吸道分离主要细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开始出现,MRSA分离株数逐年增多,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有效控制和减缓细菌耐药率的增长是当务之急。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3): 368-37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3.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调查分析2014年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和耐药特征,为医院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和E试验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根据CLSI2014年标准判定药敏结果,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14年1—12月该院共分离出非重复菌212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565株,占73.8%;革兰阳性菌556株,占26.2%。前5位分离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为44.6%和15.4%。大肠埃希菌和金葡菌分别居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菌株数的首位。万古霉素和碳青霉烯类药物仍然是革兰阳性球菌和肠杆菌科细菌最敏感的药物。结论2014年1—12月该院住院患者分离的细菌以大肠埃希菌居首位,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分离率较高,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临床微生物室及感染管理科应继续加强细菌耐药监测,为临床合理选择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3): 373-37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3.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上海华山医院2014年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构成及其对多黏菌素的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该院2014年1-8月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药敏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PCR扩增blaKPC基因并行DNA测序分析,用WHONET5.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19株肠杆菌科细菌中,主要为克雷伯菌属(315/719,43.8%)和大肠埃希菌(219/719,30.4%)。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和枸橼酸杆菌属细菌对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耐药率均较低(<3%);肠杆菌属细菌对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耐药率分别为10.9%和11.1%;沙雷菌属细菌对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耐药率分别为47.5%和44.7%;摩根菌属和变形杆菌属细菌对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耐药率均超过90%。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主要见于克雷伯菌属,其对美罗培南、厄他培南耐药率均高于40%,但对多黏菌素B、E耐药率分别为2.9%、2.6%;枸橼酸杆菌属和沙雷菌属细菌对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7.8%和17.9%;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小于10%。20.7%(149/719)的菌株blaKPC基因呈阳性,主要见于克雷伯菌属(129/315,41.0%);7株黏质沙雷菌和2株肺炎克雷伯菌同时对碳青霉烯类和多黏菌素耐药。结论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等对多黏菌素仍保持着较高的敏感性。
  • 病例报告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3): 377-37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3.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皮肤缺损是临床常见的急性损伤之一。污染较重,面积较大和部分复合组织缺损严重的患者无法Ⅰ期行皮瓣和植皮修复,可为Ⅱ期手术治疗创造条件~([1])。近日我科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assistedclosure,VAC)技术治疗1例皮肤大面积缺损伴重度软组织感染的患者,并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良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3): 379-38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3.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布鲁菌病是常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全世界每年约有500000余人患病~([1]),但布鲁菌脓毒血症引起的感染性腹主动脉瘤临床非常少见。我院在2014年8月、2015年1月分别经血培养及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血培养及腹主动脉增强CT确诊2例布鲁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患者,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3): 383-38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16.03.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福平是一线抗结核药物,属于全杀菌剂,具有强大的抗结核作用,其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以异烟肼、利福平为主的短程化疗方案已经成为肺结核患者初治的标准方案~([1])。但临床应用中,利福平不良反应也较多,常见的有发热、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伤、肾脏损害、皮肤黏膜损害等。其中,以发热和皮疹最为常见。本文通过分析1例应用利福平后出现重症药疹的个案,复习相关文献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