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1年, 第2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1-20
  

  • 全选
    |
    论著
  • 吴湜, 胡付品, 蒋晓飞, 朱德妹, 刘云, 秦琴, 王敏, 陈思佳, 王传清, 何磊燕, 应春妹, 高晶, 方毅, 张景皓, 庄亦晖, 陈祝俊, 周春妹, 黄声雷, 胡海清, 刘耀婷, 汤瑾, 吴琼, 刘庆中, 汤荣, 张泓, 王春, 孙康德, 虞中敏, 瞿跃红, 周华敏, 潘秋辉, 黄卫春, 孙景勇, 谢潋滟, 李丽, 周敏, 张灏旻, 秦娟秀, 卫颖珏, 杨海慧, 刘瑛, 陈峰, 李志兰, 别立翰, 胡骏, 胡晓波, 乔昀, 赵琳, 王海英, 王蒋君, 张雯雁, 叶杨芹, 袁应华, 刘妍, 侯伟伟, 江涟, 李娜, 邢晓宇, 李妮娅, 刘淮玉, 郭建, 钟霓, 奚卫, 赵新宇, 杨乐园, 尹利娟, 余方友, 高荣樑, 蔡金凤, 曹宇硕, 陈君灏, 张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1): 1-1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监测上海地区2019年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分离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对上述医院临床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按上海市细菌真菌耐药监测网技术方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2019年CLSI文件标准判断结果。结果 收集2019年1–12月监测网内三级医院临床分离菌共119 31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9.1%(34 756/119 318),革兰阴性菌占70.9%(84 562/119 318)。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其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MRSE和其他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43.4%、83.2%和76.6%。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MRSE和其他MRCNS)对绝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MSSA、MSSE和其他MSCNS)。MRSA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和利福平的耐药率低,分别为5.2%和3.0%,MRSE对利福平耐药率低(7.6%),未发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多数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低于屎肠球菌;粪肠球菌中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但对利奈唑胺耐药率达1.7%;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率分别为0.4%和0.2%。2019年儿童和成人中分离的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素敏感株(PSSP)分别占96.8%和96.9%,检出率较2018年有所上升,中介和耐药株(PISP和PRSP)的检出率则有所下降。肠杆菌目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较敏感,多数菌属的耐药率低于20.0%(除克雷伯菌属外)。此外,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63.4%和63.1%,铜绿假单胞菌对上述两药的耐药率分别为30.0%和26.1%。结论 临床分离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仍呈增长趋势,尤其是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上海市三级医院的耐药形势仍然严峻,需各相关部门协作以遏制耐药细菌流行播散。
  • 郑永贵, 胡付品, 朱德妹, 袁轶群, 张婷, 邓燕燕, 王芳, 王蓉, 周焰, 钱敏健, 张莉, 龚炜, 朱学源, 林勇, 张慧, 沈稳, 祝君, 唐群力, 魏取好, 孙杰, 时建英, 林勇, 朱立岳, 赵芳, 王强, 沈振华, 刘兴晖, 汪瑞忠, 房华, 范惠清, 邓卫平, 黄韵, 金英, 胡江, 尹艳萍, 张立, 朱卿, 戴俊华, 吴蓉, 侯彦强, 刘军, 孙晴, 徐伟红, 吴亚洲, 尧龙凤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1): 11-2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19年上海市二级医院临床分离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对21所二级医院(包括6所三乙医院)临床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按上海市细菌真菌耐药监测网统一监测方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2019年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文件标准判断结果。结果 收集2019年1–12月上述医院临床分离菌共48 65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2 409株,占25.5%,革兰阴性菌36 241株,占74.5%。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其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MRSE和其他MRCNS)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49.6%、78.4%和79.9%。MRSA和MRCNS对大多数测试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MSSA和MSCNS)。葡萄球菌属中未见万古霉素耐药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多数受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低于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率0.4%,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3%。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卡他莫拉菌检出率分别为2.5%(1 235株)、0.4%(217株)和0.5%(238株),流感嗜血杆菌产β内酰胺酶率为51.3%。肺炎链球菌非脑脊液分离株中以成人分离株为多,占61.7%,成人中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检出率为4.5%(6/132),儿童中未发现PRSP菌株。肠杆菌目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较敏感,多数菌属对美罗培南耐药率均低于4%,克雷伯菌属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3.6%和23.2%,沙雷菌属对两药耐药率分别为21.4%和16.0%。不动杆菌属细菌对上述两药的耐药率分别为52.1%和53.2%,铜绿假单胞菌对两药的耐药率分别为22.1%和20.5%。结论 2019年上海市二级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显示:其菌种的分布和耐药性与三级医院大致相仿,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率和MRSA、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耐药菌株的检出率较高,面临细菌耐药增加的严重威胁,应引起足够重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规范治疗是当务之急。
  • 周云, 李享宸, 宋光彩, 吴春农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1): 21-2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血液病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病原学、耐药情况和患者预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防治感染提供依据,以期提高血流感染的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该院血液病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细菌分布、耐药情况等临床资料,对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科74例患者血培养分离的74株菌株中,革兰阴性菌株52株,占70.3%,革兰阳性菌株19株,占25.7%,真菌3株,占4.1%。前五位致病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39.2%)、肺炎克雷伯菌(14.9%)、金黄色葡萄球菌(6.8%)、屎肠球菌(4.1%)和阴沟肠杆菌(4.1%)。细菌耐药情况分析显示:革兰阴性菌耐药率较低,多对阿米卡星及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敏感;革兰阳性菌中无明显耐药发生,但有1株屎肠球菌耐万古霉素。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提示:病死率在不同年龄(P=0.015)、降钙素原(PCT)水平(P=0.015)、白蛋白水平(P=0.034)、合并基础疾病(P=0.006)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合并基础疾病、血清PCT升高及白蛋白降低是该组血流感染患者28 d内死亡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结论 该院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目前尚无严重耐药情况。治疗过程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合并基础疾病情况、血清PCT及白蛋白水平,及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血流感染患者的治愈率。
  • 周晋, 黄旭, 曹彤, 徐飞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1): 27-3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53例儿童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及预防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0年3月临床症状符合血流感染标准,且血培养为肺炎克雷伯菌的患儿临床资料及病原菌药敏结果。结果 53例发生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患儿主要来自重症监护室,16例(30.2%)患有先天性心脏病,6例(11.3%)患有血液肿瘤疾病;实验室检查中,39例(73.6%)外周血白细胞升高,47例(88.7%)C反应蛋白升高,37例(69.8%)降钙素原升高。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分离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低,有25株(47.2%)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表现为对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儿常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病程发展迅速,病情重。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大量出现,临床应根据患儿临床特征及药敏结果谨慎用药,合理治疗。
  • 张新宝, 姚超, 洪青青, 韩波波, 方雪晖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1): 32-3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7年1月–2019年12月安徽省胸科医院收治的 93 例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确诊或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62例,非结核性脑膜炎31例。所有入组患者治疗前均检测外周血T-SPOT.TB,脑脊液腺苷脱氨酶(ADA)、结核分枝杆菌DNA(TB-DNA)、抗酸杆菌(AFB)涂片,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外周血T-SPOT.TB检测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灵敏度为82.3%(51/62),特异度为80.7%(25/31),灵敏度明显高于脑脊液ADA(61.3%,38/62)、脑脊液TB-DNA(27.4%,17/62)、脑脊液 AFB涂片(16.1%,10/62),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来分析不同试验方法的诊断价值,外周血T-SPOT.TB、脑脊液ADA、脑脊液TB-DNA和脑脊液AFB涂片的AUC值分别为0.815、0.661、0.637、0.581。外周血T-SPOT.TB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诊断效能最高。结论 外周血T-SPOT.TB在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中,可作为可靠的辅助参考指标之一。
  • 刘文卉, 陈军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1): 37-4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降低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24例中男童14例,女童10例,平均年龄(7.5±3.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87.5%)、呕吐(87.5%)。院外误诊15例(62.5%),院内误诊9例(37.5%)。抗真菌治疗后,痊愈出院8例(33.3%),未愈16例(66.7%)。意识障碍、脑脊液葡萄糖及氯化物水平低为预后不良危险因素(P<0.05)。结论 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易误诊,适当、多次腰穿有助于明确诊断,多种检测方法并用可提高隐球菌检出率,减少误诊。意识障碍、脑脊液葡萄糖及氯化物水平低提示预后不良。
  • 何坤, 池祥波, 刘倩, 陈耀凯, 胡琴, 刘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1): 42-4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住院时间超30 d的艾滋病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缩短住院日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感染科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连续住院时间超过30 d的艾滋病住院患者,并进行数据整理及分析,探索导致艾滋病患者住院超30 d的危险因素。结果 2018年感染科出院艾滋病患者共879例,其中住院超30 d患者124例,占14.1%,男女比例3∶1;124例中住院前未启动抗HIV治疗人数为90例(72.6%),CD4+T细胞 <200/L 107例(86.3%),入院时患者病情一般117例(94.4%),危重7例(5.6%)。住院超30 d的艾滋病患者平均住院日为44.7 d。单因素分析显示肝功能损伤、结核病、肺炎、中枢神系统感染、输血、医院感染、营养不良均是影响住院超30 d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超长住院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住院超30 d患者1 年后的转归较差。结论 对于艾滋病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积极控制机会性感染,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建立健全随访机制,降低死亡率。
  • 余雄杰, 肖德才, 陈晨, 陈锦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1): 46-5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血培养阳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ntitis,IE)患者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94例血培养阳性的IE患者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及病原学检查结果等。结果 194例血培养阳性的IE患者以男性为主(70.1%),平均年龄为40.5岁。IE合并心脏基础疾病最常见的是先天性心脏病(30.4%),临床表现最为常见的是发热(88.1%),最常见累及的部位是二尖瓣(46.4%),其次是主动脉瓣(22.7%)。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中链球菌占比最高(63.4%),其次是葡萄球菌(19.1%)。链球菌属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小于10%。结论 IE患者合并心脏基础疾病中,先天性心脏病和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占比较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高。IE患者血培养的主要病原菌为链球菌属细菌。
  • 肖科, 赵东霞, 王映伟, 邹永胜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1): 52-5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肺吸虫脑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提高临床诊治能力。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肺吸虫脑病病例,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男8例,女2例,年龄3~12岁,中位年龄7.8岁,其中8例有确切生食或半生食流行区肺吸虫中间宿主及其制品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障碍为主,9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升高,10例肺吸虫抗体阳性,头颅磁共振成像主要表现为脑炎型5例,血肿型3例,囊肿型2例。10例患者使用吡喹酮治疗后8例治愈,2例遗留部分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结论 肺吸虫脑病多见于儿童,临床表现不典型,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及相关辅助检查诊断,首选吡喹酮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 林志强, 吴娜梅, 蔡莉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1): 56-6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氟氯西林治疗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所致脑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氟氯西林治疗1例MSSA所致脑膜炎作用,并检索国内外报道的氟氯西林治疗MSSA所致脑膜炎的病例,综合进行分析。结果 该患者采用氟氯西林2 g, 1次/6 h静脉滴注,治疗23 d,患者最后痊愈出院,用药期间出现低钾血症。文献检索到32例病例报道,其中社区获得性脑膜炎9例,医院获得性脑膜炎23例,治愈率81.2%。2例患者同时监测氟氯西林的血药浓度和脑脊液浓度,其中1例合并低蛋白血症的危重成人患者的血和脑脊液药物浓度不能达到治疗水平,1例3月龄患儿的血和脑脊液浓度能达到足够的治疗水平,2例患者最终都治疗成功。结论 氟氯西林可用于治疗MSSA所致细菌性脑膜炎,但需要积累更多的循证证据。低蛋白血症可降低氟氯西林的体内药物浓度。当用于治疗成人细菌性脑膜炎等危重感染时,宜采用8~12 g/d持续静脉滴注给药。对于年龄小于1岁的儿童,脑脊液药物浓度更易达到治疗水平。接受大剂量氟氯西林的患者需要注意监测血钾。
  • 唐莉歆, 石安琪, 万秋, 伯梦云, 王俊, 李桓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1): 62-6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50例老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为COVID-19老年患者的诊疗提供借鉴和思考。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6日–3月10日在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50例确诊COVID-19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非重症组(n=34)和重症组(n=16),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首发症状中,重症组患者发热、咯痰、气促的比例高于非重症组(P<0.05)。重症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高于非重症组(P<0.05);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非重症组(P<0.05)。合并细菌性肺炎患者较未合并细菌性肺炎患者的病毒核酸转阴时间长(P<0.05)。高龄、咯痰、CD8+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是老年COVID-19患者疾病严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COVID-19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与高龄、咯痰、CD8+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相关;合并细菌性肺炎患者病毒核酸转阴时间长。
  • 王妍, 祖太坤, 李丹, 戴青荃, 王岩, 宋军, 吴云海, 刘宾, 刘劲阳, 章志丹, 马晓春, 刘洪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1): 67-7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3月1日入住辽宁省2所新冠肺炎集中收治医院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符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定义的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结果 纳入重症新冠肺炎17例,其中重型15例,危重型2例。17例患者均存在发热,14例发生肝损伤,5例肌酸激酶升高,6例乳酸脱氢酶升高,13例出现D-二聚体升高。所有患者胸部CT均呈双肺典型病毒性肺炎表现。所有患者均需要氧气支持治疗。患者主观感受发病至出现呼吸困难中位时间8 d(1~15 d),但实际开始接受氧气治疗时间为发病第3天(1~16 d)。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病毒治疗。8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截至2020年3月16日,治愈出院16例,死亡1例。治愈患者发病至病毒核酸阴转中位时间(咽拭子、痰液RT-PCR检测)27 d(14~50 d)。结论 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发热持续时间长、淋巴细胞计数早期下降,随病情改善后回升,可伴有肝损害、心肌损害等,双肺典型病毒性肺炎影像表现。经鼻湿化高流量吸氧可以满足大部分患者的氧气供应。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减轻肺部渗出、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 张永臣, 虞玲, 黄菁, 陈飞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1): 73-7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1,2-二羟基蒽醌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白念珠菌混合生物膜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收集2018年临床分离鉴定的2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以及2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利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1,2-二羟基蒽醌作用后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白念珠菌DAY185混合菌群生长能力变化,并进一步采用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测定1,2-二羟基蒽醌作用前后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白念珠菌DAY185单独生长时以及混合生物膜形成能力差异。结果 1,2-二羟基蒽醌可以明显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白念珠菌DAY185混合菌群的生长能力;静态生物膜实验显示1,2-二羟基蒽醌可以明显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白念珠菌DAY185混合生物膜的形成能力,其作用主要是通过降低白念珠菌DAY185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结论 1,2-二羟基蒽醌可以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白念珠菌混合生物膜形成的能力,其机制主要通过降低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相关基因ALS3RBT1的表达。
  • 景春梅, 许红梅, 赵瑞秋, 王传清, 俞蕙, 邓继岿, 赵瑞珍, 华春珍, 陈英虎, 陈学军, 陈益平, 杨锦红, 张婷, 张泓, 邓慧玲, 曹三成, 曹清, 王星, 林爱伟, 王世富, 赫建华, 高巍, 黄圆圆, 冀旭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1): 78-8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16–2018年11所医院儿童血培养阳性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根据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技术要求,对血培养阳性分离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按照2018年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进行结果判读,用WHONET 5.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18年自血培养中共分离得病原菌14 07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 141株,占64.9%;革兰阴性菌4 937 株,占35.1%,前五位分离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克雷伯菌属和肠球菌属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31.6%和81.4%。除四环素外,粪肠球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屎肠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仅为1.6%,未检出耐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 4.4%和21.5%。结论 儿童血培养分离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MRSA仍然是革兰阳性菌感染中的主要问题。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逐年增加,应加强医院感染防控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以遏制此类菌株的传播扩散。
  • 病例报告
  • 张曼玲, 徐晓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1): 88-9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周诗琪, 华凯, 刘峥嵘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1): 91-9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银利, 高大泉, 谢亚萍, 钱申贤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1): 93-9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易高众, 米允仕, 杨晶, 陈文峰, 贺兼斌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1): 96-9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吴思颖, 柴萍, 康梅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1): 99-10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1.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徐晓, 许巍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1): 101-10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1.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郑茂, 邹玉, 刘晓, 袁成良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1): 105-11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1.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学英, 徐天, 任红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1): 111-11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1.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高勇, 周赤忠, 陈大兴, 胡蝶, 罗宽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1): 116-12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1.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