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1年, 第2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3-20
  

  • 全选
    |
    论著
  • 朱德妹, 叶信予, 胡付品, 吴湜, 郭燕, 吴培澄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2): 121-13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噁唑烷酮类新药康替唑胺对临床分离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 收集全国19所医院1 321株的临床分离菌,以琼脂对倍稀释法测定康替唑胺对分离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与有关抗菌药物进行比较,测定康替唑胺的杀菌活性、抗菌药物后效应 (PAE)以及不同培养条件对康替唑胺抗菌作用的影响。结果 康替唑胺对革兰阳性菌中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肠球菌属等临床常见分离菌均显示良好的抗菌活性,包括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萄) (MRSA)、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和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等多重耐药菌株。康替唑胺对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和MRSA的MIC90 均为0.5 mg/L,对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素敏感株(PSSP)和不敏感菌株(PNSP)的MIC90 亦均为0.5 mg/L,对其他链球菌属包括化脓链球菌等β溶血链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的MIC90 均为1 mg/L,对肠球菌属细菌包括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的MIC90亦均为1 mg/L。康替唑胺对包括金葡菌在内的葡萄球菌属细菌的抗菌活性较利奈唑胺略高或相仿、亦略高于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对链球菌属细菌的抗菌活性与利奈唑胺相仿,略低于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肠球菌属细菌的活性亦与利奈唑胺相仿,对万古霉素敏感株的抗菌活性与万古霉素相仿,略低于替考拉宁,但对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的活性则明显优于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与利奈唑胺相仿。康替唑胺对受试的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属有良好的杀菌活性,尤其对肺炎链球菌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但对肠球菌属细菌与利奈唑胺一样仅具抑菌活性。康替唑胺对金葡菌和肺炎链球菌的PAE均值分别为(1.56±0.42) h和(1.77±0.99) h。培养基中pH的改变对康替唑胺体外抗菌作用无明显影响,但细菌接种菌量的改变和血清蛋白含量的增高对康替唑胺的抗菌活性有一定影响。结论 康替唑胺作为一种新型的噁唑烷酮类新药,药效学研究显示其对受试的革兰阳性菌,包括MRSA和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 PRSP、VRE等均有强大的体外抗菌活性;并对MRSA、PRSP等具有杀菌活性以及较长的PAE。提示康替唑胺对革兰阳性菌,尤其是其中的多重耐药菌株所致感染的治疗将具有重要作用;有望用于临床对其敏感的革兰阳性菌感染。
  • 宋晓蕾, 周芬芬, 胥腾, 王莉, 李静文, 黄海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2): 136-14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spo0A基因对艰难梭菌毒素A和毒素B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ClosTron基因敲除技术构建艰难梭菌C25菌株spo0A基因突变模型。实时定量反转录PCR方法测不同生长时期(培养后5、12、24、48 h)突变株和亲代株的毒素基因tcdAtcdB和毒素调控基因tcdCtcdRtcdE的表达量,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细胞毒中和试验测定细菌培养液中毒素A和毒素B的含量。结果 C25菌株spo0A基因突变株在培养5、12、24 h后,其毒素A和毒素B的含量均明显高于亲代株,培养后48 h突变株毒素A含量高于亲代株,毒素B含量与亲代株无明显差异。spo0A基因突变株在培养12、24、48 h后,tcdAtcdBtcdEtcdR基因表达量均高于亲代株;突变菌株tcdC基因的表达无明显高于或低于亲代株。结论 spo0A基因对艰难梭菌毒素A和毒素B的表达起负调控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抑制tcdEtcdR基因的表达相关。
  • 陈飞燕, 宋贵波, 牛敏, 单斌, 卯建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2): 141-14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成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19年8月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296例,其中产ESBL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191例为观察组,以同期非产ESBL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105例为对照组,进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按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53例和好转组243例,进行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296例患者检出的296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检出率为64.5%。所有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哌拉西林、四环素、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头孢哌酮的耐药率均大于60%;除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和四环素外,产ESBL菌的耐药率均高于非产ESBL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产ESBL菌感染组患者预后不良率高于非产ESBL菌感染组(21.5%比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留置导尿管是产ESBL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入住ICU、低血红蛋白血症、低白蛋白血症是影响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留置导尿管是产ESBL大肠埃希菌血液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入住ICU、低血红蛋白血症和低白蛋白血症是影响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重视以改善预后。
  • 肖科, 彭颖, 武正菊, 钟利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2): 148-15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探讨该类患者发生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肝损伤分为两组,使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6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男37例,女25例,平均年龄(23.7±7.2)岁。临床表现典型三联症(发热、咽痛、颈淋巴结肿大)的患者19例(30.6%),白细胞计数增多36例(58.1%),淋巴细胞占比≥0.50有56例(90.3%),异型淋巴细胞占比≥0.10有55例(88.7%),肝损伤51例(82.3%)[ 转氨酶≤10倍正常值上限42例(42/51,82.4%)],脾脏肿大26例(41.9%),肝脏肿大11例(17.7%),EB病毒衣壳IgM抗体(EBV-CA-IgM)阳性34例(54.8%),EB病毒脱氧核糖核酸(EBV-DNA)定量中位数4.24 lg cp/mL,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淋巴细胞占比、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占比、EBV-CA-IgM阳性率、EBV-DNA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肝损伤组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高于非肝损伤组(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细胞计数≥5×109/L是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34.637,P = 0.038)。结论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症状不典型,发生肝损伤概率高,需结合相关检查确诊;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5×109/L是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 张慧芬, 李基明, 吴佳音, 陈云娥, 沈彤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2): 152-15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厦门市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IPD)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儿童IPD的临床特征和细菌耐药性并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9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收治IPD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35例IPD患儿中,肺炎链球菌血流感染31例,肺炎链球菌脑膜炎4例;婴幼儿(<3岁)26例,夏季发病率低。所有患儿均出现高热,部分出现咳嗽、贫血。所有患儿C反应蛋白(CRP)增高,绝大部分患儿白细胞(WBC)、降钙素原(PCT)升高,部分患儿胆汁酸(TBA)、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肌酸激酶(CK)升高。侵袭性肺炎链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100%敏感;对阿莫西林较敏感;对克林霉素和红霉素100%耐药;脑膜炎者分离的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及头孢吡肟的耐药率明显高于血流感染者。治疗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第三代头孢菌素为主,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以头孢曲松联合万古霉素抗感染。结论 IPD在婴幼儿中最常见,临床表现为高热等,常见的并发症为肺炎、贫血,伴有WBC、CRP及PCT升高。肺炎链球菌血流感染者分离的64.7%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患者分离的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完全耐药。抗生素的使用应合理、规范,药敏试验结果是重要的参考依据。
  • 王雯, 徐婷, 孙甜甜, 吴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2): 158-16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病的临床特征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41例RA合并活动性肺结核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年龄、性别1∶1匹配选择同期无RA及其他风湿疾病的活动性肺结核住院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分析,随机选取101例无活动性肺结核及其他病原体感染的RA同期住院患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资料。结果 41例RA合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男18例,女23例,平均年龄(67.7±12.0)岁。与无RA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发现,RA合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肺下叶、肺外累及和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者较多,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抗酸杆菌培养、结核抗体及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阳性、有咳嗽症状者比例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无活动性肺结核及其他病原体感染的RA同期住院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RA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组男性多、年龄大,有吸烟史、关节畸形、合并冠心病、应用激素治疗、淋巴细胞比例降低、血红蛋白降低、白蛋白降低患者比例高,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高,关节肿胀压痛和应用疾病缓解抗风湿药物(DMARD)治疗少,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RA合并活动性结核感染患者年龄大、有吸烟史,淋巴细胞比例降低、应用激素比例高而关节压痛和应用DMARD治疗者少(P <0.05)。结论 RA合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与年龄大、吸烟史相关,多存在激素应用及淋巴细胞比例下降。RA合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多叶肺受累、合并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并不罕见。
  • 李艳娟, 朱静静, 葛路路, 马东波, 汪洋, 王静, 吴秋歌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2): 165-16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无基础疾病的肺曲霉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9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无基础疾病的肺曲霉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获得病理学诊断依据。结果 52例患者中,侵袭性肺曲霉病临床症状出现时间多在10~15 d,慢性坏死性肺曲霉病和肺曲霉球临床症状出现时间多在1~2个月。侵袭性肺曲霉病以发热、咳嗽、咯痰、咯血、胸痛多见,占53.8%(14/26);慢性坏死性肺曲霉病以咳嗽、咯痰、痰中带血多见,占76.2%(16/21),少数(3例)合并发热和(或)胸痛,2例无任何症状;肺曲霉球多以咯血(占4/5)为唯一症状,1例合并咳嗽。实验室检查中出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升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的比例分别为32.7%(17/52)、28.8%(15/52)和34.6%(18/52),G试验、GM试验等指标仅少数患者出现升高,占15.0%。影像学表现为侵袭性肺曲霉病病变多位于双肺,占57.7%(15/26),且多表现为炎症伴周围炎性渗出,占69.2%(18/26);慢性坏死性肺曲霉病和肺曲霉球病变多位于单肺,分别占85.7%和5/5,且二者多表现为结节伴空洞。及时行抗真菌治疗或手术后,98.1%(51/52)的患者症状和(或)影像学好转后出院,治疗效果相对较好。结论 无基础疾病的肺曲霉病临床特征不典型,尤其是慢性坏死性肺曲霉病和肺曲霉球,极易与肿瘤混淆,在诊断不明时,及时选择合适的确诊方法,为尽早治疗提供依据,以改善转归。
  • 李晓旭, 曹培明, 胡永芳, 杨坤, 何静, 李小凤, 刘敏, 周刚, 廖国建, 李同心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2): 169-17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重庆市艾滋病患者临床分离新型隐球菌的基因型和药敏谱,分析病例的临床特征,为新型隐球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感染科2017年3月1日—2018年7月31日送检的艾滋病患者行真菌培养的体液标本,对培养分离出的真菌采用商品化真菌鉴定和抗菌药物MIC试剂盒进行菌种鉴定,对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5种抗真菌药物行药敏试验;同时分析患者临床特征与各菌株基因型,并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各菌株的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 1 063份体液标本行真菌培养,分离出病原真菌619株,其中189株鉴定为新型隐球菌,占30.5%(189/619)。对患者入院首次分离的54株新型隐球菌进行药敏试验和鉴定分型:1株(1.9%)对伏立康唑耐药,1株(1.9%)对氟胞嘧啶耐药,3株(5.6%)对伊曲康唑耐药,54株对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敏感;经鉴定基因型均为VN Ⅰ型;MLST分型主要为ST5,占85.2%(46/54)。54例艾滋病患者中,男42例,占77.8%(42/54),临床检测指标中脑脊液压力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 < 0.05)。结论 重庆市艾滋病患者合并新型隐球菌感染较多见,主要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以中年男性为主;其临床分离株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较敏感,ST5是其感染的主要克隆系。
  • 杨修文, 王新荣, 胡家豪, 倪文涛, 胡轶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2): 175-18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COVID-19 中ARDS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0日—2月22日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7例确诊COVID-19 ARDS患者临床资料,了解COVID-19 ARDS患者临床特征;根据预后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3月27日)将COVID-19 ARDS患者分为生存组(27例)和死亡组(60例),分析COVID-19 ARDS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87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8岁,男性55例(63.2%),合并的基础疾病中较常见的有高血压(59.8%)、糖尿病(31.0%)、心脑血管疾病(23.0%)等。87例中,60例死亡(69.0%),起病至出现ARDS中位时间为12.0 d,入院至死亡中位时间为15.0 d;27例痊愈出院,住院中位时间为47.0 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P = 0.008)、合并呼吸系统疾病(P = 0.015)、病程中出现心肌损伤(P = 0.039)是COVID-19 ARDS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 = 1.072,95%CI: 1.01~1.14,P = 0.018)是COVID-19 ARDS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OVID-19 ARDS患者死亡率高,高龄与ARDS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 吴志国, 徐慧丽, 罗小露, 邱芳, 宋志英, 金堤, 孙水林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2): 181-18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35例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布鲁菌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9年10月确诊的35例布鲁菌病临床特征。结果 该院布鲁菌病以农民(22例,62.9%)和中年患者(20例,57.1%)为主,80.0%有明确牛羊接触史,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34例,97.1%)、乏力(30例,85.7%)、肌肉关节痛(24例,68.6%)、寒战(17例,48.6%)、多汗(14例,40.0%)和腰背痛(12例,34.3%)。实验室检查指标中,白细胞(WBC)计数正常29例(82.9%),嗜酸粒细胞(EO)占比明显下降26例(74.3%),血红蛋白(HGB)降低23例(65.7%),肝功能异常28例(80.0%);C反应蛋白(CRP)升高33例(94.3%),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23例(85.2%),降钙素原(PCT)升高2例(6.5%)。结论 35例布鲁菌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乏力、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较为突出,实验室检查WBC和PCT多为正常,EO占比降低明显,HGB多为降低,CRP和ESR多为升高,肝损害发生率高。治疗上以多西环素为基础的联合用药不同方案均取得较好的疗效,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 李莉, 杨琴, 陈杰华, 王卫, 王文建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2): 185-18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咽峡炎链球菌致儿童脓肿性疾病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20年4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8例因咽峡炎链球菌致不同部位脓肿儿童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细菌培养、B超、头颈部CT)、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 8例患儿,男女各4例,就诊年龄1岁5个月~16岁3个月,均无免疫功能缺陷;发热3例,牙痛1例,头痛呕吐1例,呼吸困难1例;经B超及头颈部CT证实3例为颈部脓肿,1例为食管周围并颈部脓肿,1例为颌面部并颈部脓肿,1例为脑脓肿,1例为肛周脓肿,1例为腹股沟周围脓肿;病因为颈部淋巴结炎2例、食管异物食管穿孔1例、第三鳃裂瘘管1例、根尖炎1例、化脓性鼻窦炎1例;细菌培养标本1例来自静脉血,余7例均来自脓液;8例患儿给予抗感染、脓肿切开引流及相关病因治疗均好转出院。结论 咽峡炎链球菌虽是人体正常菌群,但易引起各部位脓肿,特别是有化脓性鼻窦炎及口腔感染时,应警惕并发颅内、颈深部脓肿甚至播散性化脓性感染可能,尽早给予抗感染及切开引流治疗。
  • 马寅舰, 陈翠竹, 纪冰, 贾龙, 王凤霞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2): 189-19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大芬戈尔德菌的特点及其引起疾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菌引起感染性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诊断为大芬戈尔德菌骨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大芬戈尔德菌感染性疾病的特征。结果 该例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符合大芬戈尔德菌感染性骨髓炎的特征,脓液和组织培养有大芬戈尔德菌生长,术后无复发。复习、汇总文献及该例患者,共32例(男性13例,女性10例,9例未提及),其中骨和关节(包括假体)感染1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5例、蜂窝织炎3例、乳腺感染3例、其他5例;临床表现主要与受累组织系统相关。31例经外科手术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后痊愈,1例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结论 骨关节感染,尤其假体植入后关节感染,应警惕大芬戈尔德菌所致,必要时给予经验性抗厌氧菌治疗。
  • 曲星伊, 刘笑芬, 卞星晨, 陈渊成, 张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2): 194-20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阳离子调节MH肉汤和人工痰液培养基中,多黏菌素E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杀菌效果。方法 选取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通过静态杀菌曲线考察在阳离子调节MH肉汤、人工痰液培养基中多黏菌素E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杀菌效果,并建立模型预测细菌生长及多黏菌素E在不同浓度下的杀菌作用。结果 人工痰液培养基中1×MIC的多黏菌素E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杀菌效果与阳离子调节MH肉汤相当,相较于0 h,24 h的菌落数对数值不变或下降1 lgCFU/mL。体外药动学/药效学模型显示,相较于阳离子调节MH肉汤,在人工痰液培养基中鲍曼不动杆菌(AB170428和AB070311)存在生长滞后及药物作用滞后现象,生长速率常数更高(0.733 h-1对0.957 h-1;0.534 h-1对0.951 h-1)。2×MIC的多黏菌素E可以达到24 h持续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但人工痰液培养基中的杀菌效果弱于阳离子调节MH肉汤。结论 相较于阳离子调节MH肉汤,人工痰液培养基中鲍曼不动杆菌前期生长速率较缓慢,培养基的不同使多黏菌素E对鲍曼不动杆菌杀菌作用的强弱不同。
  • 殷怡华, 张贤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2): 201-20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泌尿生殖道标本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抗菌药物选择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采用商品化的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试剂盒,对2016—2018年连续3年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支原体检测及药敏测定。结果 3年间共采集泌尿生殖道标本35 006份,12 572份(35.9%)标本检出解脲脲原体,1 073份(3.1%)标本同时检出解脲脲原体与人型支原体,15份(0.04%)标本仅检出人型支原体。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对四环素、多西环素、克拉霉素和交沙霉素敏感率高(≥93.3%);但解脲脲原体与人型支原体混合体,仅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交沙霉素保持有较高敏感率(≥70.4%)。生殖道支原体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率低(≤46.7%)。结论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以解脲脲原体多见;对喹诺酮类耐药性高,应根据培养及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 病例报告
  • 蔡丽婷, 田家伟, 侯昕珩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2): 205-20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左文伟, 吴芹萍, 龙川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2): 208-21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郭瑛, 周燕, 杜晓红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2): 211-21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国敏, 王东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2): 214-21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宋江勤, 杨广龙, 周会霞, 李端, 欧阳娟, 胡晓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2): 216-21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帆, 刘贤贤, 丁国锋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2): 218-21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侯舒毅, 李良涛, 黄涓涓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2): 220-22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倪玲红, 朱东, 陈丹丹, 卢超, 朱肖鸿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2): 223-22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余艳, 刘淑敏, 杜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2): 225-22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知任, 李荷楠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2): 230-23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武杰, 赵建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2): 235-24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黄晓岚, 卞星晨, 黄志伟, 毋海兰, 张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21(2): 241-24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1.02.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