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3年, 第2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7-20
  

  • 全选
    |
    论著
  • 侯钧, 马瑜珊, 张婧, 康月茜, 党好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419-42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以寻找可能改善患者预后的诊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2021年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使用WHONET 5.6软件统计分析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结果。将患者按照感染后30 d疾病转归分为生存组、死亡组,分析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334例糖尿病血流感染患者被纳入研究,分离出非重复病原菌347株,以大肠埃希菌(143株,41.2%)、肺炎克雷伯菌(83株,23.9%)、金黄色葡萄球菌(22株,6.3%)最为常见;其中泌尿道感染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多见,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90%以上的肝脓肿源性血流感染由肺炎克雷伯菌引起。不同类型血流感染的病原菌构成存在差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肠杆菌目细菌在社区获得性感染中分离率更高,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念珠菌更常见于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的耐药率均高于5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米诺环素等药物的耐药率低于10%,医院获得性感染分离株对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及其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社区获得性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30%,医院获得性感染分离株对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社区获得性感染。病程中使用非敏感抗生素经验性治疗、未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发生急性并发症、Pitt菌血症评分升高是患者的全因死亡危险因素,比值比(OR)分别为8.261、2.719、5.263、1.918。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流感染的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病原菌分布与患者的感染部位、感染类型相关,其中分离自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形势较为严峻。糖尿病患者血流感染的全因死亡危险因素有感染初期使用非敏感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未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出现急性并发症和病程中Pitt菌血症评分升高。
  • 陈书连, 梁晨, 申昱妍, 张潇予, 徐春晖, 杨栋林, 庞爱明, 何祎, 冯四洲, 姜尔烈, 韩明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426-43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 患者粒细胞植入前期血流感染 (BSI) 的病原菌分布及预后分析,为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纳入2013年12月—2019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进行HSCT的1 154例血液病患者,分析BSI的发生率、病原菌种类、药敏情况和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在1 154例HSCT患者中,145例 (12.6%) 患者在粒细胞植入前期发生BSI,中位时间为+6 d (–8~+22 d)。在发生BSI的患者中,104例 (71.7%) 为单一革兰阴性菌感染,31例 (21.4%) 为单一革兰阳性菌感染,2例 (1.4%) 为真菌感染,8例 (5.5%) 为多菌种菌血症;多重耐药菌感染23例(15.9%)。145例BSI患者移植后30 d的总生存率为 (95.9±1.7) %,90 d的总生存率为 (91.0±2.4) %,180 d的总生存率为 (81.4±3.2) %,30 d的感染相关死亡率为 (3.5±1.5) %。耐药菌感染、粒细胞植入时间>14 d、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20 d为影响BSI患者生存的不良因素(P值均<0.05),进一步应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粒细胞植入时间> 14 d是影响BSI患者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HSCT患者粒细胞植入前期BSI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较高。发生耐药菌感染、粒细胞植入延迟和粒细胞缺乏时间长的BSI患者生存率显著下降。
  • 苟军强, 王晓锋, 鄂晓, 李倩, 尹东锋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433-43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利奈唑胺相关贫血的风险预测模型,并根据联合预测因子阈值预测首次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时机。方法 回顾性研究中国人民新疆军区总医院2017年1月—2022年1月接受利奈唑胺治疗感染性疾病患者159例,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基线实验室检查指标,根据是否发生贫血,将患者分为贫血组(n=44)和非贫血组(n=115),比较两组间统计资料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利奈唑胺相关贫血的危险因素,根据联合预测因子构建贫血的风险预测模型,并依据风险阈值预测首次TDM时机,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44例患者(27.7%)出现了贫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疗程≥12 d、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天冬氨酸转氨酶(AST)≥80 U/L及肌酐清除率(Ccr)≤60 mL/min是利奈唑胺相关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因素预测贫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95%CI为0.822~0.927,灵敏度为0.932,特异度为0.757,临界值为7.0,故联合预测因子的阈值为7.0。结论 该研究建立的联合预测因子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贫血的发生,同时可预测首次TDM时机,节约医疗资源并提高利奈唑胺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漆维炜, 何坤, 白艳, 罗杨, 赵华芳, 饶雪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439-44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儿童艾滋病临床特征、抗病毒治疗及生存状态情况。方法 回顾收集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在治儿童艾滋病25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5例患儿,男17例,女8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确诊时平均年龄(4.2±3.6)岁;22例患儿为母婴传播;1岁以内确诊HIV感染患儿占20%;确证HIV感染后达到快速启动抗病毒治疗患儿占52%。抗病毒治疗方案有10例(40%)患儿使用齐多夫定+拉米夫定+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按时服药并进行随访的患儿有20例;治疗过程中有3例患儿发生了耐药。随访12个月时检测的患儿中74% (14/19) HIV RNA低于检测线;24个月时有88%(15/17) 患儿HIV 病毒载量低于检测线。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有所增长,与基线数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母婴传播是HIV感染患儿的主要感染途径,孕期全面检测、及时确诊HIV感染及快速启动抗病毒治疗是阻断母婴传播的重要环节,对于已确诊患儿,正确服用抗病毒治疗药物有助于免疫功能恢复。
  • 曹易耕, 陈兵, 史鹏程, 杨继龙, 何祎, 魏嘉璘, 庞爱明, 杨栋林, 马巧玲, 张荣莉, 翟卫华, 陈欣, 冯四洲, 韩明哲, 姜尔烈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443-44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注射用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ABCD)挽救治疗侵袭性真菌病(IF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既往抗真菌治疗失败后在2021年4—8月间接受ABCD治疗的106例患者资料。统计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结局以及ABCD相关不良反应指标。结果 106例患者中,ABCD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输液反应,包括寒颤(60.4%)、发热(54.7%)和畏寒(11.3%)。不良反应多为1~2级。106例患者的ABCD挽救治疗有效率为85.8%(91例,95%CI:77.7%~91.9%)。其中,确诊/临床诊断IFD患者有效率为92.6%(25/27,95%CI:75.7%~99.1%),包括毛霉病(9例)、肺曲霉病(5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5例)、马尔尼菲篮状菌病(3例)、肺念珠菌病(2例)患者治疗均有效,3例念珠菌血症患者中的1例治疗有效。7例既往接受过多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的确诊/临床诊断IFD患者挽救治疗均有效。此外,确诊/临床诊断IFD患者6周内均为生存状态。结论 ABCD治疗IFD安全可耐受,肾毒性较低,用于既往抗真菌治疗不耐受或无效患者仍可有效。
  • 朱敏, 王燕, 赵冉, 章瑶, 谭学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449-45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肝硬化伴医院感染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RE)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病情转归的相关影响因素,构建转归预测模型,并分析其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收治的200例肝硬化伴医院感染CRE的SBP患者,根据病情转归分为病死组(90例)、生存组(11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病情转归的相关影响因素,运用R语言绘制预测病情转归的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区分度和校准度分析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率的符合度。结果 病死组顽固性腹水、肝性脑病、肝癌患者多于生存组,腹水白细胞、腹水中性粒细胞、血肌酐高于生存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顽固性腹水、肝性脑病、肝癌、腹水白细胞、腹水中性粒细胞、血肌酐均是病情转归的独立相关影响因素(P<0.05);基于以上各相关因素,绘制预测病情转归的列线图模型,该模型的C指数(C-index)为0.971,表明该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佳的预测能力,采用ROC曲线评价预测病情转归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显示,其AUC为0.971(95% CI:0.953~0.989),灵敏度为0.8333,特异度为0.9636,表明其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且列线图预测发生率与实际发生率的符合度较高。结论 顽固性腹水、肝性脑病、肝癌、腹水白细胞、腹水中性粒细胞、血肌酐是导致肝硬化伴医院感染CRE的SBP患者不良病情转归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模型对患者病情转归有较高的预测价值,能为临床防治不良预后提供参考。
  • 杨梦茹, 吴文林, 许晓蕾, 何坤, 李奇穗, 李明俊, 刘敏, 陈耀凯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455-458.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衰弱状况,并研究不同衰弱评估方法对于中国HIV感染者的适用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方法 选取≥35岁的HIV感染者200例,采用Fried衰弱表型(frailty phenotype,FP)、衰弱指数(frailty index,FI)、衰弱量表(frail scale, FS)进行衰弱状况评估,比较三种评估方法的检出率、一致性和可操作性。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5.8岁,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234.5(112.3, 406.5) /μL。衰弱前期和衰弱检出率分别为39.5%和11.0%(FP)、24.5%和19.0%(FI),49.0%和8.5%(FS);两两比较,FP与FI、FP与FS、FI与FS之间一致性评估结果的Kappa值分别为0.361、0.335、0.378(P<0.001),具有较弱的一致性。三种衰弱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具有差异。结论 我国HIV感染者衰弱或衰弱前期发生率较高,三种衰弱评估方法检出效率具有一致性,但可操作性存在差异,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选择使用。
  • 苏爽, 郭晓玲, 聂子元, 湛颖, 左雅蓓, 郭雪菲, 滑欢, 任金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459-466.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接受去甲基化药物(HMA)治疗过程中感染事件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HMA治疗的114例MDS患者的535个HMA治疗周期,采用卡方检验分别对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选取P<0.1的因素构建广义估计方程(GEE),探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接受HMA治疗的MDS患者的感染率为46.92%,感染主要发生在呼吸系统;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6.67%,其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在单因素分析中,合并症数量>2种、住院天数>30 d、不同WHO(2016)分型、每个HMA治疗前ANC<0.5×109/L、Hb<80 g/L及PLT<50×109/L、前4个HMA治疗周期、不同HMA治疗方案以及既往有化疗史均会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P值均<0.05)。在GEE模型中,合并症数量>2种(OR=8.912)、住院天数>30 d(OR=6.067)、接受地西他滨联合其他药物治疗(OR=3.106)的患者感染率高;每个HMA治疗前Hb≥80 g/L(OR=0.369)、PLT≥50×109/L(OR=0.448)的患者以及随着HMA治疗周期的延长(OR=0.909),感染率逐渐降低(P值均<0.05)。结论 合并症数量>2种、住院天数>30 d的MDS患者在接受HMA治疗的前期,以及治疗过程中Hb<80 g/L、PLT<50×109/L时,感染率较高,尤其是接受地西他滨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
  • 林志强, 陈婷婷, 傅新阳, 洪珊珊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467-47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细菌性肝脓肿(PLA)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案。方法 对1例肺炎克雷伯菌所致肝脓肿合并IE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以“肝脓肿”“感染性心内膜炎”为主题词检索万方、维普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以“liver abscess”“infective endocarditis”为主题词检索PubMed数据库,检索国内外报道的PLA合并IE的病例,筛选并总结分析病例资料。结果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报道的病例合并2型糖尿病,初始诊断为肝脓肿,经验性给予头孢曲松治疗,并行肝脓肿穿刺引流。血培养提示肺炎克雷伯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敏感。补充诊断IE后,给予头孢曲松联合阿米卡星治疗1周,停用阿米卡星,单用头孢曲松6周,患者最后痊愈。文献检索到14例病例报道,包括该院报道的病例共15例。9例患者合并基础疾病,7例患者合并其他部位感染。5例患者的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4例患者的病原菌为厌氧菌(3例坏死梭形杆菌、1例核梭形杆菌);3例患者的病原菌为β溶血链球菌(2例咽峡链球菌、1例星座链球菌);3例患者的病原菌分别为啮蚀艾肯菌、紫色色杆菌、白念珠菌。2例患者死亡,13例患者痊愈。5例肺炎克雷伯菌所致PLA合并IE的病例,感染部位均为二尖瓣,只有1例患者进行换瓣手术,均进行肝脓肿引流,并选用β内酰胺类联合氨基糖苷类药物抗感染治疗,5例患者最终均治愈。结论 合并糖尿病的PLA患者,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率较高,并且是肝外播散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肺炎克雷伯菌所致PLA可成为IE潜在的感染源。口腔菌群的血行播散可导致IE及PLA。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氨基糖苷类可作为肺炎克雷伯菌所致PLA合并IE的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
  • 何青青, 朱琳, 梁乐, 惠娇娇, 李霄, 杨蕊, 白婷, 李国华, 田娜妮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474-479.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非脱羧勒克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报道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1例非脱羧勒克菌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文献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Springer、Web of Science,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8篇,加上该医院1例患者共19例。回顾性分析19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免疫状态、基础情况、是否入住重症医学科、侵袭性操作、药敏试验、治疗药物以及临床转归,总结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结果 19例非脱羧勒克菌血流感染患者的性别无显著差异,年龄分布为儿童5例,青年人10例,老年人4例;有13例患者免疫功能低下,6例患者免疫功能正常;10例患者存在侵袭性操作(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数量最多),9例患者入住重症医学科。非脱羧勒克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好,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及耐碳青霉烯类菌株也有检出;药物治疗选择主要基于药敏试验结果。有4例为非脱羧勒克菌感染导致死亡,其中儿童3例,成人1例。结论 非脱羧勒克菌血流感染主要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新生儿预后较成人差,中心静脉置管及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应引起临床重视。
  • 邓林强, 陈益国, 陈会, 杜宇娜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480-485.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江西某三甲医院肺炎链球菌分布及抗菌药物耐药率变化,为临床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12—2021年分离出肺炎链球菌的患者分布及该菌对12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①10年共分离出985株肺炎链球菌,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标本(91.3%),10年间标本分布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病区间,内科病区患者总分离率占比较高(38.2%),儿科分布较少(0.6%);病区分布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时间上,第三季度肺炎链球菌总分离率较低(15.4%),10年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944株成人患者临床非脑脊液标本分离出的肺炎链球菌中,对青霉素敏感、中介和耐药的菌株数分别为854株(90.5 %)、59株(6.2 %)和31株(3.3%)。854株对青霉素敏感的肺炎链球菌10年间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从2012年的15.7 %下降到2021年的0,对头孢曲松耐药率从2012年的11.8%下降到2021年的5.3 %,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从2012年的76.5 %上升到2021年的92.9%。未发现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结论 该院10年间分离出肺炎链球菌的患者在病区、标本种类和时间分布上存在差异。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及其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等抗菌药物耐药率有所下降,在治疗青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感染时,仍可作为重要选择。
  • 秦璞, 刘晓璇, 强翠欣, 温海楠, 李志荣, 杨靖, 牛亚楠, 王伟刚, 赵建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486-491.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河北省血标本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治疗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21年12月河北省血标本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数据,采用WHONET 5.6和SPSS 24.0软件对细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河北省2016—2021年血标本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471株,主要来自老年人(34.4%)、中年人(23.6%)和儿童(21.9%),其中男性分离292株,女性分离179株;重症医学科、内科和儿科为最常见的分离科室,分别占27.8%、25.7%和24.2%。2016—2021年该菌对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氯霉素、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保持稳定,六年平均耐药率分别为2.3%、7.6%、9.8%、15.8%、31.4%和37.5%;在不同科室间该菌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和氯霉素的耐药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科分离菌株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耐药率高于其他科室;在不同年龄组间该菌对左氧氟沙星、氯霉素、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2016—2021年河北省血标本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来自重症医学科,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六年间,该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保持稳定,对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不同科室和年龄组间存在差异。临床可根据药敏结果、患者科室和年龄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 病例报告
  • 郑永先, 陈瑞娟, 卢学俊, 吴若, 关小容, 刘其朋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492-494.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胡永, 朱佳栋, 方媛春, 王琼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495-49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傅磊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498-50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蒋伟华, 章银娣, 排云珍, 杨宏, 谢倩, 杨艳秋, 汪习成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501-50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高玉华, 杨育梁, 林振怀, 李润浦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504-50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吴显伟, 陈佳骏, 胡转楠, 田丽, 周伟, 邱磊, 张少言, 鹿振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508-512.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蒙, 黄小平, 张舒, 甘建和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513-517.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4.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茹硕琦, 杨建坤, 滕菲, 李晓鹏, 韩陶然, 祁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518-523.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4.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金润铭, 徐佳伟, 江琼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524-530. https://doi.org/10.16718/j.1009-7708.2023.04.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读者·作者·编者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473-4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497-4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503-5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512-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顾慧敏, 薛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531-5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何金洪, 龙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532-5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岩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533-5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丽丽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534-5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严宛鸿, 贾国龙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535-5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敏, 刘焕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536-5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赵娇娇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537-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朱甜甜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3, 23(4): 538-5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